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兔早期胚胎细胞发育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rabbit embryonic cells was studied through making chimera by separate introduction of inner cell mass from 96-h-old p. c., 120-h-old p. c., and 144-h-old p. c. of grey rabbits into 96-h-old p. c. blastocysts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 total of five overt chimeras were obtained including two fertile males, two fertile females and one sterile male, from the ICM cells of 96-h-old and 120-h-old embryos but none was obtained from 144-h-old cell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gonad showed that the sterile chimera derived from 120-h-old ICM cells with an ovotestis on both sides. Follicles and seminiferous tubules developed in the cortex and medulla of the gonad, respectively. Neither of them developed into functional germ cells. Analysis of karyotypes of peripheral blood showed that both XX and XY coexisted in lymphocyt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erile male chimera was a XX/XY sex chimera derived from ICM cells of donor and recipients with different sex, so as to the chimera with XX and XY genotypic cells. From the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we may conclude that the ICM cells at 120-h-old p. c. are still pluripotential, they can not only participate in development into somatic components but also develop into germ cells. The potential of 144-h-old p. c. ICM cells seems to be rather restricted.  相似文献   

2.
嵌合体大鼠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动物模犁.用囊胚注射法研究了大鼠内细胞团(ICM)和胎儿神经干细胞(FNS)构建嵌合体的潜力.结果发现来自黑色(DA)大鼠第5天(D5)和第6天(D6)囊胚的ICM细胞注入D5 Sprague-Dawley(SD)大鼠囊胚后得到3只嵌合体大鼠:D5 SD大鼠ICM细胞注射入D5 DA囊胚后得到4只嵌合体大鼠:而体外培养的DA或SD人鼠ICM细胞注射后均未能获得嵌合体大鼠.本研究用大鼠胎儿神经干细胞(rFNS)和LacZ转染的rFNS构建嵌介体,未能获得嵌合体人鼠:但在LacZ转染的SD rFNS注射到DA大鼠囊胚后发育来的41只胎儿中,有2只胎儿其组织切片中发现少量LacZ阳性细胞.结果表明DA和SD大鼠ICM具有参与嵌合体发育的潜力,但ICM细胞经体外培养后构建嵌合体的潜力显著F降(P<0.05);大鼠胎儿神经干细胞构建嵌合体的潜力较低,可能仅具有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嵌合体大鼠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动物模型。用囊胚注射法研究了大鼠内细胞团(ICM)和胎儿神经干细胞(FNS)构建嵌合体的潜力。结果发现来自黑色(DA)大鼠第5天(D5)和第6天(D6)囊胚的ICM细胞注入D5 Sprague-Dawley(SD)大鼠囊胚后得到3只嵌合体大鼠;D5 SD大鼠ICM细胞注射入D5 DA囊胚后得到4只嵌合体大鼠;而体外培养的DA或SD大鼠ICM细胞注射后均未能获得嵌合体大鼠。本研究用大鼠胎儿神经干细胞(rFNS)和LacZ转染的rFNS构建嵌合体,未能获得嵌合体大鼠;但在LacZ转染的SD rFNS注射到DA大鼠囊胚后发育来的41只胎儿中,有2只胎儿其组织切片中发现少量LacZ阳性细胞。结果表明DA和SD大鼠ICM具有参与嵌合体发育的潜力,但ICM细胞经体外培养后构建嵌合体的潜力显著下降(P<0.05);大鼠胎儿神经干细胞构建嵌合体的潜力较低,可能仅具有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ES细胞嵌合能力的强弱是人们利用ES细胞获得转基因小鼠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言语通过囊胚显微注射法将15个左右ES细胞注入C57BL/6J品系小鼠3.5天囊胚的囊胚腔中观察嵌合鼠毛色嵌合情况。统计嵌合鼠的出生率;以及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电泳地检测ES细胞在嵌合鼠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嵌合情况,对于HPRT缺陷(HDC)细胞和MESPU-13细胞的嵌合能力我们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MESPU  相似文献   

5.
兔2—细胞胚胎电融合及其融合胚体外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林  安民 《遗传学报》1993,20(6):493-498
本文对兔2-细胞胚胎卵裂球电融合制作四倍体胚胎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电场强度为2.0千伏/厘米,脉冲时程为40微秒时,可获得最好的融合率(68.9-100%,平均为77.3%)及融合胚发育率(74.5%),该发育率与受精卵体外囊胚发育率(79.3%)相似。对于电融合及融合胚发育,非电解质溶液(0.3mol/L甘露醇+0.1mmol/L氯化钙+0.1mmol/L硫酸镁)优于电解质溶液。融合后,72.  相似文献   

6.
遗传修饰小鼠胚胎干细胞种系嵌合体小鼠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分别将三株不同类型的经过遗传修饰的中靶ES细胞注射到C57BL/6J小鼠的囊胚中,通过胚胎移植将注射后的囊胚引入受体小鼠子宫中,分别获得了不同整合度的嵌合体小鼠,将高碳合度小鼠与C57BL/6J小鼠杂交,对这些仔鼠进行PCR及Southern鉴定的结果表明,三株修饰后的ES细胞均能整合入生殖系,得到了棕褐色子代鼠,表明获得了种系嵌合体小鼠。  相似文献   

7.
杜淼  高晓虹 《动物学报》1989,35(3):270-273
将金鱼囊胚期的细胞分离后,保存于-196℃液氮中,并对保存后化冻的细胞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检测了其细胞核发育的能力。本文首次证明了经冷冻后的细胞核被移至去核卵中能发育成正常的个体。并证明在冷冻液中加入胶原蛋白可以提高化冻后细胞的存活率。本实验的结果为长期保存端黄卵的各种鱼类的基因库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ES细胞嵌合能力的强弱是人们利用ES细胞获得转基因小鼠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囊胚显微注射法将15个左右ES细胞注入C57 BL/6 J品系小鼠3.5天囊胚的囊胚腔中观察嵌合鼠毛色嵌合情况,统计嵌合鼠的出生率;以及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电泳法检测ES细胞在嵌含鼠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嵌合情况,对于HPRT缺陷(HDC)细胞和MES-PU-13细胞的嵌合能力我们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MESPU-13细胞嵌合能力较强,而HDC细胞嵌合能力较弱,并讨论分析了这种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鼠兔核质杂交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发育中核质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本实验运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了鼠、兔目间核质杂交实验,小鼠8-细胞核在激活的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发五了染色体超前凝聚及核膨胀,融合卵移植到小鼠输卵管4.5天后,冲洗出,有5.4%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期,通过染色体检查,囊胚细胞中均为小鼠染色体,其中一个囊  相似文献   

10.
显微注射外源DNA在早期胚胎中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动物时,外源DNA早期在胚胎的命运比较复杂,但对一些基本问题已有所了解。外源DNA在早期胚胎中发生着一系列的事件:染色体外重组,最终以线性DNA的形式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内;不同的细胞周期进行的微注射决定整合的频率及嵌合的比例,整合事件发生于第一个细胞周期S期,大多数呈现非嵌合现象。  相似文献   

11.
1.蝾螈胚胎表皮在分期26动作电位刚出现时,同一胚胎不同部位表皮细胞的兴奋性不同,存在一个沿头—尾轴的梯度变化。头部细胞引起动作电位所需的阈值??最低,即细胞兴奋性最强。尾部所需阈值最高,中部在两者之间。这一梯度在分期26末消失。2.胚胎在整个传导期间(分期26至分期37),表皮细胞兴奋性也不是恒定的,呈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过程。在分期32,阈值线达最低值,即此时表皮细胞最容易兴奋。3.在胚胎表皮动作电位消失过程中表皮细胞兴奋性存在一个与动作电位出现时相反的梯度。不仅头一尾、而且背、腹也存在这种兴奋性梯度。背面头部动作电位最早消失,腹面尾部可维持到分期38中期。4.表皮细胞兴奋性出现时,动作电位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离体实验表明,含有头部中胚层的表皮,动作电位的出现早于含有尾部中胚层的表皮,平均早出现2.4小时。这说明表皮兴奋性按时空顺序出现可能受到其下不同部位中胚层的某些影响。5.离体实验还提出了神经嵴对表皮兴奋性的出现也有一定影响,虽然作用似乎比中胚层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12.
兔输卵管上皮细胞解除大鼠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兔输卵管上皮细胞(ROEc), 与异种动物大鼠的受精卵共培养,结果大量出现突破2细胞发育阻滞的现象。体外受精卵和体内受精卵的2细胞发育阻滞突破率分别为62%和73%;利用ROEC 条件培养液培养大鼠的体外受精卵,2细胞发育阻滞的突破率达68%,且能顺利发育至桑椹胚和囊胚。将ROEC直接培养在含~(35)S-甲硫氨酸的CZB 培养液中,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自显影,发现在该条件培液中出现了分子量分别为135Kd,68Kd,55Kd,51Kd 和44Kd 由ROEC 分泌的多肽,其中68 Kd 区带最显著,而135 Kd区带非常弱。用(125)~I-酰化剂标记示踪发现,与ROEC 共培养24 h 的大鼠胚胎透明带上含有68Kd 蛋白,并发现55 Kd 蛋白与透明带结合的痕迹。这些蛋白很可能就是胚胎发育调控由母型向合子型过渡并突破早期发育阻滞的关键因子,在功能上似无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鲤稚幼早期发育过程中粘液细胞的发生和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蓝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对鲤早期发育过程中粘液细胞的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鲤的粘中液细胞在受精卵孵化前一天出现,密度随个体的而增大,成分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趋于复杂,鲤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含单一成分,为幼稚型,Ⅲ型和Ⅳ型含复合成分,为成熟型,鲤粘液细胞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分布区是皮肤、口腔、鳃、消化道等部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胚泡注射技术研究了小鼠胚胎原始外胚层细胞(primitive ectoderm cells)的发育能力。从交配后第五天的129/SV-ter(灰色,GPI-1~a/~a)小鼠的胚胎中分离出原始外胚层细胞并将之注射到交配后第四天的C_(57)BL/6 J(黑色,GPI-1~b/~b)小鼠的胚泡腔内。经过显微操作后的胚泡被移回昆明白假孕鼠内发育,其出生率为83.3%,毛色嵌合体(chimeras)比例为100%。这些嵌合小鼠的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1)分析结果表明,注射的原始外胚层细胞参与了内、中、外三个胚层所衍生的组织和器官(如脑、血液、心脏、肾脏、生殖腺、肌肉、脾、旰等)的胚胎发生。嵌合体与C_(57)BL/6 J小鼠交配后所得的结果表明,原始外胚层细胞在嵌合体内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上述结果说明,原始外胚层细胞与内细胞团(ICM)细胞、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embryoderivedstem cells)一样,具有发育全能性。导入胚泡后,不仅能参与嵌合体中各种体细胞的分化,并且能经历配子发生产生有功能的雌雄配子。此外,本文还对胚泡注射技术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不仅比已报道的各种方法简便,并且使注射嵌合体的比例提高到35.7%。  相似文献   

15.
Based upon the previous paper in whichthe localization of Rohon-Beard cells in theneurula and their cranio-caudal appearancein later embryonic stages were reported,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em-bryos of Cynops orientalis,to study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Rohon-Beard cells andthe pathway of impulse transmission to evokethe early flexure—the earliest behaviour—ofthe embryo.  相似文献   

16.
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控制是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常规的拟胚体诱导途径是在形成拟胚体后才开始进行诱导分化,受多种胚层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无法简便探索诱导分化的机制。而且用这种方法进行的诱导分化试验的结果检测比  相似文献   

17.
刘林  陈永福 《动物学报》1996,42(1):15-21
对兔核移植胚胎起始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电镜观察,并与供体桑椹胚细胞,受体卵母细胞及同期正常受精胚胎的超微结构进行比较,“原核”期兔核移植胚胎的超微结构明显不同于供体桑椹胚细胞及受体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而与同期正常受精胚胎相似,但有些核移植胚胎中皮质反应,及核仁和线粒体中出电子致密的网眼结构,与正常受精卵存在差别,分裂至2-细胞期时,与正常2-细胞胚超微结构更相似,结果提示,兔胚胎细胞核移植后,供  相似文献   

18.
一、用显微外科方法从兔早期胚泡分离来的ICM在所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中的行为,因ICM的生长状态而不同。呈带状生长的ICM从近端向远处延伸,而细胞的分化则从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它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分化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因此呈带状生长的ICM适用于进行细胞分化和细胞谱系的研究。二、呈团块状生长的ICM,没有明显的极性,细胞分化开始于团块的外表面,逐渐向中央进行。细胞分化开始稍晚一些,速度也较慢,这种生长状态的ICM适用于分离胚胎干细胞。三、兔子胚外内胚层从ICM分化来,它经历了二次分化的过程。第一次发生于培养后第三天(相当于交配后第七天),形成第一胚外内胚层-胚外体壁内胚层,它向远处迁移,远离原始外胚层。培养后四天(相当于交配后第八天),形成第二种胚外内胚层-胚外脏壁内胚层,它尾随体壁内胚层向远处迁移,其后缘的部分细胞向原始外胚层附近的滋胚层下面侵润。四、胚外体壁内胚层和脏壁内胚层的细胞是由少数决定了的和离开ICM的细胞分化和增殖而来。五、文中讨论了早期胚胎细胞分化的谱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用常规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技术了解了影响蝾螈胚胎非典型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一些因素。1.小牛血清、蝾螈胚胎内胚层和肌节中胚层、非洲爪蟾胚胎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提高非典型表皮显示动作电位样品的百分比。血清琼脂包饺子的作用较培养在含血清溶液明显。内、外胚层的作用更为明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百分之百地显示兴奋性。2.血清、内、中、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降低表皮细胞的刺激阈值。各处理组的平均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其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细胞最低,接近于正常胚胎的表皮细胞。3.血清琼脂块和内胚层包饺子的实验表明,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必须始终与表皮细胞保持接触,才‘能产生作用。一旦脱离接触,其作用就逐渐消失。4.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不依赖于外来因素,是一种自主的功能分化。但是外来因素能使培养的表皮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对低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这种外来因素可能是一些非专一性的与代谢有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