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可以引起易感患者发生脑膜脑炎的真菌。最近的体内研究认为,新生隐球菌是一兼性的细胞内致病病原苗,这与体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对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它的致病机制,包括对其休眠和持续感染机制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研究宿主有效防御反应和评价治疗药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条件启动子pCTR4的质粒构建以及其在新生隐球菌中的同源置换,研究其在隐球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套叠PCR,构建含报告基因NEO的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和启动子同源重组框,并利用基因枪将其转化入新生隐球菌感受态细胞,常规及实时定量PCR检测条件启动子对目的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结果成功构建了质粒pNEO/CTR和隐球菌条件启动子重建菌株,条件启动子pCTR4对目的基因具有预期的转录诱导和抑制效果。结论新建铜离子抑制性启动子质粒pNEO/CTR4可以应用于对隐球菌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隐球菌泛素编码基因UBI 1并非致死性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为今后新生隐球菌泛素系统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是一重要的致病真菌,其细胞壁外层的多糖荚膜是第1个被公认的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在荚膜生理和生化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常用方法以及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代谢途径、生化合成酶、分泌、组装和调节这些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转录共激活因子MBF1基因缺陷菌株。方法采用套叠PCR方法 ,构建含有抗性基因NEO以及靶基因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基因敲除框,通过基因枪将重组片段转化入新生隐球菌,应用PCR筛选和DNA序列测序方法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与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mbf1裣。结论通过基因突变株mbf1裣的构建,为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转录辅助因子Mbf1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COP9复合体蛋白元件Csn6的基因同源重组敲除框,并通过基因枪转化系统敲除CSN6基因。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COP9复合体蛋白元件的基因信息,采用套叠PCR的方法,构建包含报告基因NEO和CSN6基因ORF两侧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同源重组框。应用基因枪将其转化入新生隐球菌感受态细胞,通过PCR和DNA测序对遗传霉素(G418)耐受的阳性克隆子进行筛选与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csn6裣。结论 COP9复合体亚基CSN6基因突变株的构建,为今后新生隐球菌COP9复合体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株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从鸽粪标本中分离出的一株尿素酶试验阴性、咖啡酸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呈棕色菌落的酵母样真菌。根据该菌袜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力,认为是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此外,应注意这种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对人类造成感染的可能。这是关于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的首次发现和报告。  相似文献   

7.
细胞通讯系统调控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增殖与分化等多种基础生物学过程,也是调控单细胞生物群体或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策略。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来源病原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作为环境致病真菌,新生隐球菌进化出丰富的环境适应性策略。新生隐球菌细胞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社会性,不同形态的细胞承载着不同生物学功能和病原学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细胞通讯系统调控其群体或社会性行为,既是新生隐球菌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的关键策略,也与其致病能力密切相关。本文介绍新生隐球菌中细胞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态转换、适应环境及宿主压力等社会性行为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隐球菌为环境中的真菌,是引起免疫损伤患者脑膜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新生隐球菌有毒株能够快速适应宿主环境的诸多变化,改变基因/蛋白的表达,利用多种策略在宿主防御和治疗药物的压力下可塑性地适应和生存,并在宿主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顽强生存,某些免疫系统完好的宿主也不能幸免。新生隐球菌应用伪装躲避识别、逃避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改变细胞内转运等手段使病原体穿越天然屏障在脑中生长/持续感染。了解其中的毒性因子在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对两种新生隐球菌选择性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鸟籽琼脂(GASA,Guizotia abyssinica seed agar)和咖啡酸玉米琼脂(CACA,Caffeic acidcommeal agar)对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的培养效果。再同时用两种培养基分离命粪和澳洲赤桉标本中的新生隐球菌。结果表明,CACA对新生隐球菌的培养和选择性分离效果与GASA相同,能够用于新生隐球菌的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10.
比较鸟籽琼脂 (GASA ,Guizotiaabyssinicaseedagar)和咖啡酸玉米琼脂 (CACA ,Caffeicacidcommealagar)对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的培养效果 ,再同时用两种培养基分离鸽粪和澳洲赤桉标本中的新生隐球菌。结果表明 ,CACA对新生隐球菌的培养和选择性分离效果与GASA相同 ,能够用于新生隐球菌的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11.
隐球菌属属于担子菌门一冬孢菌纲一黑粉菌目一黑粉菌科,包括37个不同种[1],其中能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而其他变种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几乎不感染人类[2]。新生隐球菌感染好发于免疫低下的人群,包括HIV感染、接受实体器官移植以及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与新生隐球菌相反的是,格特隐球菌多发生在免疫正常的人群[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新生隐球菌侵染血脑屏障过程中表皮调节素EREG(epiregulin)的表达量,探讨EREG在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新生隐球菌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以PBS(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为对照组,按照新生隐球菌感染时间分为感染3 h、6 h、12 h三组,通过检测不同感染时间Transwell上室单细胞跨膜电阻及下室菌悬液涂布来判断新生隐球菌对血脑屏障的黏附及穿透能力的改变,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该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量。结果 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新生隐球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加剧,穿透血脑屏障的数量增多,血管内皮细胞EREG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与EREG的表达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范成莉 《微生物学报》2019,59(7):1395-1407
【目的】研究产孢相关蛋白Srp1在新生隐球菌有性产孢和致病性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基因枪转化技术构建新生隐球菌SRP1基因缺失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并通过小鼠致病性实验和菌株交配实验检测Srp1在新生隐球菌有性产孢和致病性中的作用。【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rp1Δ突变体小鼠致病性无差异;srp1Δ突变体能够交配并形成双核菌丝,但丧失产生担孢子的能力;初步机理分析表明srp1Δ突变体交配后其减数分裂过程被阻断,从而导致srp1Δ突变体不能产生担孢子。【结论】产孢相关蛋白Srp1不影响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但可通过调控减数分裂过程影响新生隐球菌的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4.
王琳淇 《遗传》2015,37(5):436-441
绝大多数引发人体系统感染的致病真菌来自于环境,这些环境来源的真菌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其毒力衍生于它们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新生隐球菌是进化最为成功的环境真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作为人类致病菌,新生隐球菌能够引发致命的隐球菌病和真菌脑膜炎,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隐球菌病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条件致病性至关重要。细胞-细胞交流、细胞形态转换和细胞异质性等重要环境适应行为在协调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致病菌-自然栖居环境-人类宿主三方的关系解析了新生隐球菌环境适应策略影响毒力的机制及相关进化动机,并对其潜在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中新生隐球菌病的病原分离部位、耐药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总共分离的424株新生隐球菌,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ATB FUNGUS 3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4株新生隐球菌以脑脊液检出比例最高,占62.50%(265/424);血液次之,占30.90%(131/424);第三是痰液,占2.83%(12/424)。424株新生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均≤2μg/mL,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 MIC范围≤4μg/mL,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MIC范围≤64μg/mL。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5.28%(404/424)、80.66%(342/424)、75.71%(321/424)。5种抗真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折点分别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16μg/mL;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0.5μg/mL。结论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在多年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已慢慢出现非敏感菌株,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2μg/mL。新生隐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新生隐球菌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作为临床重要的致病真菌,实验室及临床均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生隐球菌感染是全世界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病率最高[1]。新生隐球菌除了容易感染HIV个体外,还易感染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病患者。格特隐球菌主要侵犯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合并艾滋病毒的患者[2]。  相似文献   

17.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专性需氧条件致病菌,它的细胞壁外包绕着一个多糖荚膜,是其主要毒性因子之一。荚膜主要包含两种多糖-葡萄糖醛酸木糖和半乳糖甘露聚糖,此外还有少部分的甘露糖蛋白。这些多糖分子除构成多糖荚膜外,同时也参与新生隐球菌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该文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结构、生物合成、免疫反应及针对荚膜的抗真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新生隐球菌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构建一种简便易行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大鼠皮下置管法构建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并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生隐球菌体内形成生物膜的结构;采用MTT法对获得的体内生物膜结构进行活性的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感染模型;MTT法检测体内生物膜活性表明,随着体内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膜活性增强,与直接镜检和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对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内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鸽粪等自然环境中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在易感患者中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脑膜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全球每年约有近25万例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其中约18.1万人死亡[2]。近20年来,我国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但是隐球菌病的治疗药物种类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