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肠道菌群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状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常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某些菌群种类和数量的改变,以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通过增强肝脏脂肪合成、诱导机体胰岛素抵抗、激活天然免疫系统相关分子模式等机制,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启动纤维化进程,促进单纯性脂肪变向脂肪性肝炎发展。鉴定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将为阐明肠-肝轴对肝脏炎症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为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开辟新思路,为该病的防治探索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机体肠道与肝脏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后者的紊乱是肝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良好的肠道稳态和肝脏的保护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胆汁酸(胆盐)作为肠-肝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参与了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还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和代谢调节因子,能够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肝脏脂质、葡萄糖和能量平衡,维持机体代谢平衡。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胆汁酸的研究进展,从胆汁酸的来源、在肠-肝轴中的循环以及胆汁酸在机体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肠-肝轴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群能够调节宿主肠道稳态,同时参与调节宿主神经系统功能和行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宿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研究微生物在肠?脑轴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机体神经系统间的互作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未明晰。因此,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神经健康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互作在调节神经功能、行为的潜力等研究进展,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在调控宿主神经系统功能和行为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狗的慢性实验中,以5—10毫米水银柱的压力扩张一段小肠时,本段肠发生整齐的节律性收缩活动,如压力在25毫米水银柱左右时,则发生阵发性节律收缩及相应的紧张度的变化,更大压力引起广泛的肠抑制反射。重覆刺激可提高感受野的敏感性。大脑皮层对小肠的节律性活动及小肠运动的抑制反射具有影响,睡眠时肠运动减弱,而新异动因对肠抑制反射有外抑制作用,动物在暴燥不安时,不易引起肠抑制反射。在肠—肠抑制反射的基础上,可以节拍器及电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约40次结合后条件反射即可明显出现。在长期间隔后,条件反射消退,但很容易重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8.
9.
10.
内毒素—肝脏—肠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G~-)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自从1933年由Boivin等首次用三氯醋酸自鼠伤寒杆菌中提取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其理化特性、分子结构、代谢及其对人及实验动物的生理、病理作用的认识渐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议,有许多作用机理尚未弄清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阿勒泰山寄生于蔷薇科植物地榆上的轴霜霉新种-地榆轴霜霉。轴霜霉寄生于蔷薇科植物上是首次报道。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 相似文献
12.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目前尚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特征,最新研究将其机制描述为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脑肠互动中的中介作用,而中医药对于脑肠稳态调节有着悠久广泛的治疗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两者关联性缺乏论述。因此,本文以脑肠轴为切入点,以肠道微生物作为介质,基于脑肠轴-中医药的良性互动,结合我们相关工作,综述了目前与脑-肠-微生物轴相关的IBS的中西医研究,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体肠道内定植了大量的细菌,它们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大脑与胃肠道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关联。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脑-肠轴功能变化同样也会改变肠道的菌群结构。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脑-肠轴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因其在调节精神疾病中的可能生物学基础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与"肠-脑轴"交互作用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然而,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具体相互作用及机制还未十分明晰。深入研究微生物-肠-脑轴和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为深刻地认识和阐明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来治疗、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为探索中医药治疗、预防抑郁症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胰岛β细胞损伤是I型糖尿病的重要分子病理学基础;其发病因素包括:遗传、自身免疫、病毒感染、代谢因素等。目前认为,利用干细胞技术,如基因再编程(reprogramming),来改造β细胞,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重要潜在策略;然而,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在人类实现,因此,对可行性较强的新方法的探索,成为世界研究热点。最近,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Patrick Collombat博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6)
肠道和肝之间通过肠-肝轴紧密相连,肠道疾病可以影响肝功能,肝疾病也可以诱发肠道菌群和功能的改变。无菌动物是一种身体所有部位都没有任何活的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的出现为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工具。同时,由于无菌动物缺乏正常肠道菌群的特点,它在肠-肝轴的研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将对无菌动物在肠-肝轴中的应用前景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提升,许多男性在中年时期出现脱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斑秃、全秃现象,其中以雄激素脱发最为常见。雄激素脱发的发生主要由于头皮中睾酮(testosterone,T)及其代谢产物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含量较多,其主要机制为毛囊中5α-还原酶将游离的T转化为活性更高的DHT,导致雄激素水平过高。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引起毛囊微小化,使毛发生长周期变短而产生脱发。基于肠-皮肤轴的理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probiotics)能够改善或治疗脱发症状。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可促进体内毛发生长因子的表达和毛囊细胞的生长,改善由于压力过大或雄激素水平过高等因素引起的脱发症状。本文主要探讨益生菌与毛发生长的相关性,通过其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对益生菌改善脱发的功能和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发改善脱发的食品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