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研究添加外源铁对不同铅浓度(0、100、500和1000 mg·kg-1)污染土壤中宽叶香蒲铅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铅浓度条件下,与添加100 mg Fe·kg-1相比,添加500 mg Fe·kg-1处理的宽叶香蒲地上部和根的铅含量均增高.土壤铅浓度为1000mg·kg-1时,添加500 mg Fe·kg-1处理根的铅含量比100 mg Fe·kg-1处理增加33.7%,地上部铅含量增加50.5%.添加500 mg Fe·kg-1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铅比100mg Fe·kg-1处理增加77.0%~114.6%.除500 mg·kg-1铅浓度外,各铅浓度条件下添加500mg Fe·kg-1处理根干质量均显著低于100 mg Fe·kg-1处理.在铅污染的湿地环境中添加适量铁可以提高铅的有效性,促进铅积累.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麦产品质量的土壤铅修复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雷  周启星  陈苏  崔爽 《生态科学》2006,25(6):554-557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利用盆栽实验,通过小麦生物量、小麦不同部位铅含量、土壤总铅含量及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变化确定了棕壤土中Pb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随着铅处理浓度的提高,小麦各器官中的铅含量逐渐升高,其中以根部含量最高,其次为茎叶、籽壳,籽实中铅的含量最低。以小麦籽实生物量降低10%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292mg·kg-1,有效铅含量为7mg·kg-1。以小麦可食部位-籽实中铅含量的食品卫生标准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总量为170mg·kg-1,有效态含量为4mg·kg-1。  相似文献   

3.
猪粪和土霉素对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明奎  刘兆云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790-2798
在不施肥和施用猪粪两种情况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污染(0、0.1、1、10、100和1000 mg·kg-1)对土壤细菌丰度、酶活性和NO3-N浓度等的影响.试验培养温度为25 ℃,培养时间为30 d,取样分析时间分别为1、4和30 d.结果表明:在不施肥条件下,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较小,土壤S1、S2和S3细菌数量、呼吸强度、酶活性和NO3-N浓度下降10%时土霉素的剂量(EC10)分别为36~1000 mg·kg-1、20~1000 mg·kg-1和4~1000 mg·kg-1;而在施用猪粪的情况下,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656 mg·kg-1、2~81 mg·kg-1和1~42 mg·kg-1.添加土霉素对土壤细菌及酶活性的影响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大,且其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呼吸强度的影响大于对酶活性和NO3-N浓度的影响.土霉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一般在培养4 d时的影响最为明显.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方式对籼、粳稻根表铁膜和根铁、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Cd污染土壤中研究淹水、覆膜、覆草和湿润栽培对籼、梗稻不同生育时期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期,梗稻根表铁膜Fe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6.37和25.49mg.kg-1。分别比籼稻的4.52和16.37mg·kg-1增加1.85和9.12mg·kg-1.在孕穗期,粳稻根表铁膜Fe、Cd含量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60、16.35和54.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1.06、9.56kg和43.31mg·kg-1增加0.54、6.79和11.37mg·kg-1.在灌浆期,梗稻根表铁膜Fe含量覆草和湿润栽培为0.89和1.00mg·kg-1,分别比籼稻的0.63和0.30mg·kg-1增加0.26和0.70mg·kg-1;梗稻根表铁膜Cd和根Cd含量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15.23和73.68mg·kg-1,分别比籼稻的3.46和52.38mg·kg-1增加11.77和21.30mg·kg-1收获时。根表铁膜Fe含量淹水栽培的籼稻为1.21mg·g-1,比梗稻的0.65mg·g-1增加0.56mg·g-1,覆草栽培的梗稻为0.94mg·g-1,比籼稻0.55mg·g-1增加0.39mg·g-1;根表铁膜Cd含量湿润栽培的梗稻为7.96mg·kg-1,比籼稻的5.09mg·kg-1增加2.87mg·kg-1;根Cd含量梗稻在4种栽培方式中平均为54.53mg·kg-1,比籼稻的35.91mg·kg-1增加18.62mg·kg-1。  相似文献   

5.
在植食性昆虫斜纹夜蛾幼虫标准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铅(Pb),研究Pb胁迫对其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和体质量随着饲料中Pb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引起存活率显著下降的最低Pb胁迫浓度是100 mg·kg-1,引起体质量显著减少的最低Pb胁迫浓度是50 mg·kg-1.在取食Pb浓度为25~200 mg·kg-1的人工饲料后,斜纹夜蛾成虫的产卵天数显著减少;产卵力和生育力随着饲料中Pb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1000粒卵的平均质量显著低于对照;卵孵化率显著下降.重金属Pb胁迫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西矿区土壤镉、铅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西德保几个矿区尾矿土壤中镉和铅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初步探讨了土壤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土壤中镉和铅含量都超出了广西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值(Cd 0.08 mg·kg-1,Pb 20 mg·kg-1),且镉含量明显超标,而铅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几乎无污染,但是已经达到广西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的轻度污染;铜矿尾矿土壤中Cd的含量最高达2.16 mg·kg-1,已超过国家的三级标准,对生态开始产生影响;硫铁矿尾矿下游土壤中Pb的含量达83.53 mg·kg-1对生态基本无影响。土壤中Cd的含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Pb的含量随着pH值的升高有所减少;土壤中Cd的含量不管就环境质量标准来说,还是单项污染指数,都属于严重污染级别,应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或者减轻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天然富硒土壤硒的吸收及转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杂交晚稻“皖稻20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硒含量(0.5、1.0、1.5 mg·kg-1)土壤对水稻产量、硒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硒含量≤1.5 mg·kg-1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均随着土壤硒含量增加而增加,并呈现根系>茎叶>籽粒的特点,籽粒各组成部分的硒含量呈现米糠>精米>稻壳的特点;水稻根系能从富硒土壤中富集硒,根系硒的吸收系数达1.86,而硒向籽粒的转运和积累则相对恒定,转运系数为0.53~0.59;土壤硒含量为0.5~1.0 mg·kg-1所产的富硒大米(0.15~0.20 mg Se·kg-1),可满足人体60~80 μg·d-1硒的需要量,而土壤硒含量≥1.5 mg·kg-1所产大米硒含量达到0.319 mg·kg-1,超出粮食硒含量安全标准.综合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表现,在富硒土壤(0.5~1.0 mg·kg-1)上直接生产富硒大米,而不需要添加外源硒,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水土污染.  相似文献   

8.
Cd胁迫下苎麻的生长响应与富集、转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苎麻湘苎三号在Cd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富集、耐性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低浓度Cd处理(≤100mgmg·kg-1)能促进苎麻生长发育,株高、茎粗、有效分蘖数和生物量都有所增加,以50mg·kg-1胁迫处理最佳;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抑制效应越明显,到500mg·kg-1时,各营养生长指标较对照显著减少,但仍生长较好,表明苎麻对重金属Cd胁迫具有很强的耐性.地下部与地上部Cd含量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至500 mg.k g-1浓度时达最高值,分别为221.95mg.kg-1和390.61mg·kg-1.苎麻Cd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47~1.10和0.57~0.94.因此,苎麻不属于Cd超富集植物,而只是Cd富集植物,鉴于其具有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强和地上部生物量大等特点,苎麻是目前重金属Cd污染修复较理想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0、5、20和100mg·kg-1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及其高效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20mg·kg-1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到激活的程度最大,且一直处于激活状态,5mg·kg-1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在前期受到抑制,后期则100mg·kg-1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激活较强.不同浓度的金都尔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再激活,并且后期100mg·kg-1处理的激活程度最大;5mg·kg-1和100mg·kg-1处理的异丙甲草胺对供试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可能大于金都尔,但20mg·kg-1处理则表现出例外.  相似文献   

10.
铜胁迫对国槐幼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处理水平的铜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生长及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槐幼苗的株高及地径随铜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浓度1000 mg·kg-1时,株高和地径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检验水平,P<0.01).在浓度<500 mg·kg-1时,叶绿素含量的呈下降趋势,细胞膜透性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脯氨酸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迅速上升,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随着铜胁迫浓度的增加(>500 mg·kg-1),叶绿素含量及S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表明国槐幼苗受害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生长调节剂GA3和重金属螯合剂EDTA强化黑麦草修复Pb外源浓度分别为250和500 mg·kg-1的污染土壤以及黑麦草Pb解毒机制.结果表明: 细胞壁沉积和液泡区室化在黑麦草地上部分Pb的解毒中起重要作用.EDTA单独使用提高了植物体内Pb的浓度和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增强了Pb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叶面喷洒低浓度GA3(1或10 μmol·L-1)显著促进黑麦草对Pb的富集,但Pb在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降低,缓解了Pb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从而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P<0.05),其中1 μmol·L-1 GA3作用最显著.100 μmol·L-1 GA3降低了黑麦草体内Pb浓度,但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提高,使黑麦草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GA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b和/或EDTA对黑麦草的毒害,生物量表现为低浓度GA3 单独>低浓度GA3+EDTA>EDTA单独使用.低浓度GA3和EDTA联用时的协同作用强化了黑麦草对Pb的富集,其中,在外源Pb浓度为500 mg·kg-1处理组中,EDTA+1 μmol·L-1 GA3使黑麦草地上部分Pb浓度和提取效率分别达到1250.6 mg·kg-1和1.1%.因此,1 μmol·L-1 GA3与EDTA联用在强化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生长调节剂GA3和重金属螯合剂EDTA强化黑麦草修复Pb外源浓度分别为250和500 mg·kg-1的污染土壤以及黑麦草Pb解毒机制.结果表明: 细胞壁沉积和液泡区室化在黑麦草地上部分Pb的解毒中起重要作用.EDTA单独使用提高了植物体内Pb的浓度和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增强了Pb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叶面喷洒低浓度GA3(1或10 μmol·L-1)显著促进黑麦草对Pb的富集,但Pb在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降低,缓解了Pb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从而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P<0.05),其中1 μmol·L-1 GA3作用最显著.100 μmol·L-1 GA3降低了黑麦草体内Pb浓度,但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提高,使黑麦草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GA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b和/或EDTA对黑麦草的毒害,生物量表现为低浓度GA3 单独>低浓度GA3+EDTA>EDTA单独使用.低浓度GA3和EDTA联用时的协同作用强化了黑麦草对Pb的富集,其中,在外源Pb浓度为500 mg·kg-1处理组中,EDTA+1 μmol·L-1 GA3使黑麦草地上部分Pb浓度和提取效率分别达到1250.6 mg·kg-1和1.1%.因此,1 μmol·L-1 GA3与EDTA联用在强化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方式(滴灌施肥和沟施)和施氮量(单次每株25、50、75 g)对欧美108杨人工林土壤氮素垂向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滴灌施肥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别于施肥后第5天和第10 天达到最大值(211.1和128.8 mg·kg-1).沟施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于施肥后第20天达到最大值(175.7 mg·kg-1),但铵态氮随时间无显著变化;滴灌施肥下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时长约为20 d,而沟施下氮素在土壤中有效时长超过20 d.滴灌施肥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和运移距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沟施下,施氮量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但对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滴灌施肥下林地土壤中尿素的水解、硝化速率和运移深度均高于沟施,且施氮量越大,氮素在深层土壤的积累量越高.结合欧美108杨根系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滴灌施肥能够为更大的细根分布区提供氮素,更适用于人工林培育.当单次施氮量为每株50 g时,既可保证细根主要分布区内有较高含量的氮分布又不会造成淋溶,肥料利用效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4.
沿368~591 mm降水量梯度选取7个调查地点、共63个调查样点,在每个样点选择恢复年限相近的林地、草地和农地,调查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分析气候、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黄土丘陵区368~591 mm的降水量范围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草地(8.70 g·kg-1)>林地(7.88 g·kg-1)>农地(7.73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草地(20.28 kg·m-2)>农地(19.34 kg·m-2)>林地(17.14 kg·m-2).林地、草地、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分析表明,不同降雨梯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8,P<0.001)与年均降水量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以最北端鄂尔多斯为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沿着368~591 mm的年均降水量梯度的递增速率为0.04 g·kg-1·mm-1,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递增速率为0.08 kg·m-2·mm-1.年均降水量、土壤黏粒含量、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和农作物根系密度可较好地模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研究板栗林土壤CO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施无机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混合肥(1/2无机肥 + 1/2有机肥)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 板栗林中土壤CO2排放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小值均出现在2月,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施用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的土壤年累积CO2通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9.5%、47.0% 和50.7%.施用无机肥的土壤WSOC含量(105.1 mg·kg-1)显著高于对照(76.6 mg·kg-1),但明显低于有机肥(133.0 mg·kg-1)和混合肥处理(121.17 mg·kg-1).无机肥、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的土壤呼吸Q10值(1.75、1.49和1.57)均高于对照(1.47).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WSO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施肥导致土壤WSOC含量增加可能是板栗林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外源AsA、GSH对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0、40、60、80、100 mg·L-1)的外源抗坏血酸(AsA)与谷胱甘肽(GSH)对50 mg·kg-1镉(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kg-1 Cd显著抑制了石竹幼苗的生长,适宜浓度的外源AsA能够缓解Cd对石竹幼苗生长的胁迫,显著提高其生物量、株高、分蘖数、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和GSH含量,但随着外源AsA浓度的增加,缓解效应下降,甚至产生促氧化效应;外源GSH可以及时补充Cd胁迫下石竹幼苗体内的非酶抗氧化剂,但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对较小,其缓解Cd毒害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促进根系中金属螯合肽(PCs)的合成,增加其与Cd的螯合,从而降低石竹幼苗体内Cd含量.研究表明,35~45 mg·L-1的外源AsA和55~65 mg·L-1的外源GSH都能很好地缓解石竹幼苗Cd毒害,且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研究秦岭南坡东段8、25、35、42和61年生油松人工林碳、氮储量和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油松人工林不同林龄乔木层碳、氮含量为441.40~526.21和3.13~3.99 g·kg-1,灌木层为426.06~447.25和10.62~12.45 g·kg-1,草本层为301.37~401.52和10.35~13.33 g·kg-1,枯落物层为382.83~424.71和8.69~11.90 g·kg-1,土壤层(0~100 cm)为1.51~18.17和0.29~1.45 g·kg-1.树干和树枝分别是乔木层的主要碳库和氮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48.5%~62.7%和氮储量的39.2%~48.4%.林龄对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均有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35年时达最大值146.06 t·hm-2,成熟后碳储量有所下降.5个林龄段油松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的最大值为25年时的10.99 t·hm-2.植被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45.33 t·hm-2和568.55 kg·hm-2,土壤层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73.12和8.57 t·hm-2,且土壤层中碳、氮的积累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研究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其次为乔木层.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为:土壤层(64.1%)>乔木层(30.0%)>灌草层和枯落物层(5.9%),氮储量为土壤层(93.2%)>乔木层(5.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1.5%).  相似文献   

18.
镉在土壤-蔬菜-昆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两种蔬菜(小白菜和苋菜)和一种昆虫(斜纹夜蛾)幼虫为对象,研究了重金属镉(Cd)在土壤-蔬菜-昆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以及两种蔬菜中Cd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Cd处理浓度的升高,两种蔬菜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而其各器官中的Cd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两种蔬菜各器官Cd含量大小顺序为苋菜茎>根>叶,小白菜茎>叶>根;食用小白菜和苋菜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Cd含量随着土壤Cd处理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分别为36.7和46.3 mg·kg-1,但粪便中Cd含量分别高达190.0和229.8 mg·kg-1,表明斜纹夜蛾幼虫食入的Cd大部分通过粪便排泄出体外.小白菜和苋菜各器官Cd化学形态均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70%),其次为无机态和有机水溶态Cd(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而不溶性Cd磷酸盐(醋酸提取态)、草酸盐结合态Cd(盐酸提取态)和残渣态均极低,这有利于重金属Cd在食物链中传递.斜纹夜蛾幼虫通过粪便排泄大量Cd以缓解Cd对自身的毒害,可有效限制Cd向下一营养级传递.小白菜和苋菜对Cd的富集性均较高,不宜在Cd高污染土壤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了我国10个典型的不同性质农田土壤,外源添加8个不同Pb浓度,分别进行淋洗与非淋洗处理,根据ISO 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土壤外源Pb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EC10、EC50)及Pb毒性的淋洗因子,同时建立了基于不同土壤性质的Pb毒性阈值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 不同性质土壤中Pb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有显著差异(P<0.01),EC50 值在300~4130 mg·kg-1,EC10 值在55~633 mg·kg-1. 淋洗处理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外源Pb的毒性,基于EC50和EC10测定的不同土壤淋洗因子(LFECx)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6~1.96(LFEC50)和1.03~1.81(LFEC10). 相比而言,在酸性(pH<6.81)土壤中,淋洗处理对降低土壤外源Pb的毒性作用更为明显. 基于主控因子(pH、有机碳含量OC、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淋洗与非淋洗土壤中Pb的大麦根伸长毒性(ECx,x=10,50)预测模型表明,除了江西红壤外,淋洗与非淋洗土壤中Pb的EC50实测值均落在模型预测值±2倍标准误差范围之内,说明基于上述土壤主要性质可以较好预测不同性质土壤中Pb的毒性阈值.  相似文献   

20.
施用猪粪对油麦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猪粪对西南地区黄壤和紫色土中油麦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能显著提高油麦菜产量,且黄壤中油麦菜增产幅度大于紫色土;油麦菜中硝酸盐、氮磷钾含量与土壤类型及猪粪施用量密切相关,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的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程度评价标准为依据,在紫色土对照(CK)及1倍猪粪(相当于施纯N 200 kg·hm-2)处理下油麦菜硝酸盐含量较低,符合一级标准(≤432 mg·kg-1,轻度污染);其他处理多超过二级标准(≤758 mg·kg-1,中度污染),但均未超过三级标准(≤1440 mg·kg-1,重度污染);黄壤中除化肥和8倍猪粪(相当于施纯N 1600 kg·hm-2)处理下油麦菜硝酸盐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外,其他各处理均符合一级标准;黄壤和紫色土中表征磷素淋失风险的有效磷临界值分别为96.3和107.7 mg·kg-1.黄壤的猪粪环境安全容量较紫色土高.施用猪粪能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