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味觉是口中的物质与味觉受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正常的味觉功能在人类选择食物种类、保证营养摄入、维持酸碱平衡、警惕毒害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味觉受体作为味觉产生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口腔感觉系统和胃肠道感觉系统,在其他器官如气管、脾脏等也有表达。导致味觉异常或者障碍的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不同感觉系统味觉受体的分布、影响因素,展望了相关研究在食品科学和医药科学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为味觉受体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味觉的产生     
人和某些动物能够感受口腔中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的味道,即能产生味觉.味觉的产生跟其他特殊感觉一样,也必需具备感受器、特定的传入通路以及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这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3.
味觉是人和动物的一种基本生理感觉,用来识别食物的性质、调节食欲、控制摄食量.味觉不仅仅存在于口腔中,同样存在于胃肠道中.最近研究表明,动物肠道的粘膜上存在着表达味觉受体和味觉相关因子的细胞,调控着肠道激素如GLP-1和GIP的分泌以及糖转运体SGLT-1和GLUT-2的表达.甜味剂的刺激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及载体的表达,从而影响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肠道味觉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调控机理,同时为糖尿病、肥胖、代谢失调及其它饮食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主要介绍了肠道粘膜上的味觉受体细胞、味觉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甜味感受对肠道激素的分泌和葡萄糖吸收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味觉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经口腔味觉刺激后 ,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和脑瘦素受体表达情况。方法 :给大鼠口腔味觉刺激 ,味觉刺激物包括 3mol/L蔗糖 ,5mmol/L糖精钠 ,0 .1mol/LNaCl,0 .0 1mol/LHCl,1mmol/L奎宁H2 SO4和 0 .1mol/L谷氨酸钠 ,采用大鼠瘦素放免试剂盒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脑切片进行染色 ,一抗为特异性羊抗瘦素受体IgG。 结果 :与对照组 (以蒸馏水代替味觉刺激物 )相比 ,仅甜味组 (包括蔗糖和糖精钠 )血清瘦素水平升高 (P <0 .0 5 )。杏仁核、下丘脑、臂旁核和孤束核等与味觉和摄食明显相关的核团均存在瘦素受体免疫反应 (LR IR)阳性细胞 ,但是阳性细胞数目在味觉刺激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给大鼠甜味觉刺激后 ,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并且杏仁核这个在摄食的发动和引导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团存在LR IR阳性细胞。这些结果提示瘦素可能通过调节味觉感受而影响摄食 ,有必要对瘦素在味觉感受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舌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位于口底上方、上腭之下、口咽的前方,其前面和两侧与牙齿、牙槽骨相邻。它对参与语言,协助咀嚼,感受味觉和吞咽等功能起重要作用。演化和发育鱼类的舌仅是口腔内的一个粘膜皱襞,能感受触觉和味觉。两栖类动物由于登陆后的环境改变,舌粘膜出现了腺体和肌肉,因而不但能分泌粘液、湿润口腔、粘住昆虫,而且通过肌肉的收缩运动,能自由伸缩,捕捉昆虫。哺乳类动物的舌肌肉更多,腺体更大,还有各种乳头,有的乳头并生有味蕾,能舐取食物,帮助吸吮和吞咽,并能感受味觉和一般的感觉。人的舌除了有以上机能外,还是参与语言功能的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6.
汤清波  马英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1,54(12):1433-1444
很多昆虫具有极其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 在其取食选择、 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昆虫的嗅觉机制, 对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较少。传统的味觉感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感器外部形态、 味觉电生理和行为学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昆虫味觉的研究不断深入, 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 (1)味觉受体方面, 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等手段获得了多种昆虫的味觉受体, 不同种昆虫之间受体数目差异较大, 不同受体之间氨基酸的相似性较低。通常, 根据味觉受体配体物质的性质可以把味觉受体分为取食抑制素受体和取食刺激素受体两大类。(2)味觉神经元的投射及味觉编码机制方面, 多个研究表明昆虫外围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部位为咽下神经节和后脑, 但是不同性质的受体神经元投射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本文对昆虫味觉感器和神经元的基本特征, 味觉受体的进化、 表达和功能, 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 味觉神经元的编码机制及味觉可塑性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味觉系统对于食品风味、营养和毒害的"主动认知"对保证哺乳动物生存具有积极意义。哺乳动物具有甜、鲜、苦、咸、酸五类基本味觉。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味觉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呈味分子与味觉感受器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味觉细胞去极化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纤维接收递质并将产生的神经信号传达到脑的味觉感受区,完成味觉识别过程。本文对味觉系统中味觉感受器的组成、味觉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味觉信息的神经传导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味觉在昆虫取食和产卵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昆虫的味觉感受主要依赖于味觉感官中表达的味觉受体(Gustatoryreceptors)。很多化合物能引起昆虫的味觉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喜好或厌恶,在选择压力下昆虫的味觉还可能发生改变。本文介绍昆虫味觉受体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综述了昆虫糖受体和苦味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取食(或产卵)阻碍素和刺激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深刻理解昆虫的味觉感受机制,不仅有助于开发新型昆虫行为调节物,设计以味觉受体为潜在靶标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还在昆虫行为抗药性治理,合理规划作物种植体系及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味觉是动物基本的生理感觉之一,在人类的感官研究方面,味觉一直滞后于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味蕾是味觉的主要感受器,由于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很难在味觉研究中得到应用,人类和动物味觉的信号传递与编码机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微电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味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对味蕾结构和味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味细胞分型及其特征、味蕾细胞间信号传递途径及其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来源于味蕾的味觉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味觉中枢神经系统。鼓索神经和舌咽神经是支配舌面味蕾的两大主要味觉神经,它们分别支配着前舌和后舌的味蕾。味觉神经损伤可以引起所支配的味蕾萎缩、退化、消失,进而导致部分味觉功能受损,受损的味觉功能则可以在味觉神经再生后得到恢复。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大鼠模型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平台。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后,动物的行为学反应和味觉神经的电生理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综述味觉神经损伤、再生以及味觉神经交叉支配对动物味觉功能的影响,并对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动物模型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味觉神经损伤、再生和交叉再生支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味觉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机制,也将为临床上寻找治疗味觉障碍患者的方法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和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的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对分别对幽灵蛛、弱蛛、泰莱蛛、幽灵蛛、蟹蛛和球蛛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在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两种蟹蛛 (Thomisus labefactus Lysiteles inflatus) 和一种球蛛 (Phycosoma mustelinum) 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味觉对于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人类对事物的选择。味觉由甜、咸、苦、酸和鲜等5种基本味道组成,味觉的感知是通过存在于舌上味觉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来实现的,大多数味觉受体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近几年的研究揭示了感知鲜味的2类这样的受体,鲜觉受体的阐明使人们对味觉的理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结合膜片钳测量的味觉感受细胞离子通道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哺乳动物味觉感受细胞动作电位的数学模型.首先,建立了味觉感受细胞的电压门控Na+通道和外向延迟整流K+通道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味觉感受细胞的单细胞计算模型.其次,仿真研究了味觉感受细胞在电刺激和酸味刺激下产生的动作电位,以及离子通道动力学特性对其的影响.该模型对于研究味觉感受细胞在味觉物质刺激下产生的动作电位及其离子通道的工作机制,以及味觉信息在外周神经的传递和信息编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及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地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分别对幽灵蛛科(Pholcidae)、弱蛛科(Leptonetidae)、泰莱蛛科(Tele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球蛛科(Theridiidae)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大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2种蟹蛛即角红蟹蛛(Thomisus labefactus)和膨胀微蟹蛛(Lysiteles inflatus)以及1种球蛛即鼬形微姬蛛(Phycosomamustelinum)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Kang Y  Yan JQ  Huang T 《生理学报》2003,55(3):317-323
应用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观察了电损毁双侧杏仁中央核前后脑桥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即氯化钠、盐酸、奎宁和蔗糖)反应的变化。根据对味觉刺激的优势反应,29个记录的味觉神经元中,有14个NaCl优势、9个HCl优势、3个QH2SO4优势和3个蔗糖优势反应神经元。损毁杏仁中央核明显增强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盐酸和硫酸奎宁的反应(P<0.01)。氯化钠优势、盐酸优势和奎宁优势反应神经元对盐酸和硫酸奎宁的反应在电损毁杏仁中央核后也明显增强。在破坏杏仁中央核后,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氯化钠和硫酸奎宁苦味的分辨能力降低。以上结果提示,杏仁中央核在大鼠脑桥水平的味觉编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能是通过参与对味觉的影响来调节机体的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趣谈舌头     
舌头是口腔内最灵活的器官,具有感受味觉、搅拌食物、协助咀嚼、吞咽和辅助发音等功能。人的舌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在疾病过程中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早地反应疾病的性质、轻重及变化趋势。因此,中医治病常以舌头的色泽、形态及舌苔的厚薄、颜色作为辨证施治酌依据之一。动物的舌头亦有着特殊的用途,猫、狗爱在晒太阳歇息时用舌头舐身上的毛,这是因为它们的皮肤腺分泌物,附着在毛上,经过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后,变成了维生素D。猫、狗通过经常用舌头舐身上的毛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它们也喜欢用舌头舐自己的伤口,这是因为动物的口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杏仁中央核在味觉欣快感受中的作用,以探讨其在味觉指导下进行摄食行为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双瓶选择实验(味觉溶液vs水),观察电解损毁大鼠双侧CeA后对四种基本味觉溶液摄入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eA损毁明显降低了大鼠对0.03、0.1和0.3 mol/L氯化钠溶液,0.01、0.1和1.0 mmol/L柠檬酸溶液及10、20和50 μmol/L盐酸奎宁溶液的摄入,且其对相邻浓度的氯化钠、柠檬酸和盐酸奎宁的分辨能力也明显降低.但两组动物总的摄入量(味觉溶液和水)在各组实验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eA损毁可降低大鼠对味觉溶液的摄入,但对不同浓度溶液的影响不同.结果提示CeA可能通过影响中枢味觉评估机制,改变大鼠对不同味觉刺激的欣快阈值,从而参与摄食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甜味的感受细胞是味觉细胞,味觉细胞是个双极细胞,味觉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根据甜味物质性质的不同,通过两种途径--cAMP途径与IP3和DAG途径进行甜味转导。PKA,PKC,味素和转导素在甜味转导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余多慰,朱红阳(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210024)人类基本味觉有成、甜、苦、酸4大类。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通过味觉能力测试可知,对一种物质的溶液,能尝出其特有味的最低浓度,在人群中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尝味阈值分布是在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只带血管蒂的改良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胸大肌皮瓣时蒂部只保留血管,利用改良只带血管蒂的胸大肌皮瓣对6例不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包括舌癌3例、舌咽癌1例、牙龈癌1例、颊癌1例。结果:术后皮瓣血供良好,完整成活,成活率100%;所有患者获得3~18个月随访,在随访期内均存活;重建的舌外形良好,虽然味觉功能无法恢复,运动功能随切除范围增加而降低,但均能满足发音、吞咽和咀嚼功能需要。结论:只带血管蒂的改良胸大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为恶性肿瘤根治术后造成的缺损提供了有力修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