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亚麻品种‘双亚五号’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B(MS无机盐加B5维生素)+1.0mg·L^-12,4-D;细胞初始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B+0.2mg·L-16-BA;细胞继代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的MB(NH4NO3减半,KNO3加倍)+0.02mg·L^-12,4-D+0.2mg·L^-16-BA;适宜的蔗糖量为50g·L^-1;适宜的继代接种量为1.0~1.5g·(25mL)^-1;继代间隔为5~7d。  相似文献   

2.
青扦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中影响体细胞胚发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以青扦(Piceawilsoni)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以改良59基本成分附加24-D1mg/L及KT1mg/L为培养介质,比较了液体悬浮与半固体二种培养方式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和体细胞发生的影响,研究了液体悬浮培养过程中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结果表明:液体悬浮培养好于半固体培养,它的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率为268%,是半固体培养的124倍;体细胞胚的分化率为93%,是半固体培养的22倍;悬浮培养较佳的培养条件为:初始细胞密度为2%(鲜重),蔗糖浓度为20g/L,摇床转速为100r/min,pH为58。经过两个月悬浮培养,将培养物转至1/2改良59附加ABA1mg/L的分化培养基上,3个月后每g培养物上可获得285个正常的子叶期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3.
裸燕麦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及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裸燕麦成熟胚在IN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初始愈伤组织为白色、瘤状、外软内硬、易分化植株的非松脆类型。当在IM~IM4培养基上进行循环式调控培养,经7~8个月,初始愈伤组织转变为浅黄色、小颗粒状、生活力强的松脆型胚性愈伤组织。将胚性愈伤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得到分散性好、生长快的悬浮细胞系。悬浮系经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
青扦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动力学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含1mg/L,2,4-D,1ml/L,KT,30g/L蔗糖的59液体培养基上建立了生长旺盛的瑶扦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并对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生长,体细胞胚胎发生,底物消耗,pH值,电导率的动力学过程及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油松胚珠愈伤组织诱导和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雌配子体处于游离核时期的油松胚珠以含不同浓度和配比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建立了悬浮细胞系.这一悬浮细胞系生长快,分散性好,稳定均一,适用于研究其生理、生化和细胞周期调控.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接种量、培养基、碳源、氮源及激素组合等生物学因子对薰衣草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可快速生长的薰衣草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添加0.05mg/L2,4-D、0.5mg/L6-BA、30g/L蔗糖及0.5g/L水解酪蛋白的MS培养液中,以50g/L的接种量进行薰衣草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其生长速率可达24.14g/(L·d)。  相似文献   

8.
高羊茅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幼苗下胚轴建立了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aSchreb.)植株再生体系。当高羊茅种子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消毒剂时,其最适的浓度和时间分别为次氯酸钠50%(V/V)处理20min,种子发芽率为80%,污染率为0%。研究发现用高羊茅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时,下胚轴的不同的切法对愈伤组织诱导有影响,从一端切的下胚轴诱导愈伤率74.7%高于从两端切55.8%。以下胚轴为外植体,2,4D的浓度为9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高羊茅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率可达80.7%。  相似文献   

9.
以麻疯树无菌幼苗为外植体,研究疏松愈伤组织诱导方案及不同培养条件对麻疯树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旨在建立麻疯树悬浮细胞体系.结果表明,麻疯树疏松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及激素组合为:MS+2,4-D0.6mg/L+BA 1.0 mg/L+蔗糖30 g/L,此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湿润松散,颜色鲜艳.接种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的液体培养基最适激素组合为:NAA 0.2mg/L+2,4-D 1.0 mg/L+BA 0.5 mg/L.初代愈伤组织适宜用于悬浮培养,摇床转速应低于120 r/min为宜,这样培养的悬浮细胞分散度最高.培养基中添加500 mg/L水解酪蛋白能有效地促进悬浮细胞的生长.悬浮细胞振荡培养过程中悬浮细胞生长的时间进程为起始培养的第5天前,细胞增殖十分缓慢;第5-11天期间生长迅速;第13天后基本停止生长.在上述优化培养条件下,麻疯树悬浮细胞系增长速率最快,细胞生长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10.
超甜玉米单倍体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敬三  Sond.  MR 《植物学报(英文版)》1989,31(10):742-749
  相似文献   

11.
由葡萄栽培品种“蜜汁”子房诱导的愈伤组织,经不同浓度2,4-D试验表明,0.5mg/L的2,4-D最有利于形成胚性细胞;该浓度下形成的质地紧密适度的愈伤组织经2个月的悬浮振荡培养,成功地建立了分散性好、生长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并通过培养过程中生长曲线的测定,确定了细胞悬浮系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云南疣粒野生稻的成熟种子经55℃温度处理3d打破休眠后,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挑选胚性愈伤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经3个月的继代培养,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经酶解、去壁后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固体包埋后添加液体培养基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调节培养体系的渗透压,获得小愈伤组织;经增殖后在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胚状体,成功得到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3.
刘保  赵然 《生物技术》1993,3(3):22-24
由春大麦品种“如车”种胚诱导的松脆型胚性愈伤组织经2个月的悬浮培养,成功建立分散性好、生长速度快的胚性细胞悬浮系。该系细胞直径为1-3mm,由富含淀粉粒的胚性薄壁细胞构成。经不同浓度2,4-D实验,发现2mg/L最适合该细胞系的生长。文中对成功建立大麦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熊丹  陈发菊    梁宏伟  王玉兵 《植物学报》2008,25(3):337-343
以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未成熟种子为试材, 探讨不同的接种量、基本培养基、糖浓度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体细胞胚胎生长的影响, 建立稳定的香果树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悬浮培养条件下, 最适接种量为2%(鲜重); 较适合的基本培养基为MS; 蔗糖浓度为1%时容易使球形胚聚合体愈伤化, 浓度为3%和6%适合球形胚聚合体增殖, 浓度为9%则容易使球形胚聚合体褐化; 添加0.5 mg.L-16-BA 和0.5 mg.L-1 NAA的MS液体培养基, 当初始蔗糖浓度为3%, 然后逐步提高到6%则有利于香果树各个发育阶段的同步化; 子叶胚转到不含任何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MS固体培养基中可以长成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15.
以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未成熟种子为试材,探讨不同的接种量、基本培养基、糖浓度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体细胞胚胎生长的影响,建立稳定的香果树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悬浮培养条件下,最适接种量为2%(鲜重):较适合的基本培养基为MS;蔗糖浓度为1%时容易使球形胚聚合体愈伤化,浓度为3%和6%适合球形胚聚合体增殖。浓度为9%则容易使球形胚聚合体褐化:添加0.5mg·L^-1 6-BA和0.5mg·L^-1NAA的MS液体培养基,当初始蔗糖浓度为3%。然后逐步提高到6%则有利于香果树各个发育阶段的同步化;子叶胚转到不含任何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MS固体培养基中可以长成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16.
高羊茅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 植物名称 高羊茅 (Festucaarundinacea) ,又称苇状羊茅。2 材料类别 成熟种子。3 培养条件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1 )MS大量及微量元素 (下同 ) 2 ,4 D 9.0mg·L- 1 (单位下同 ) ;( 2 )MS 2 ,4 D 5 .0。分化培养基 ( 3)MS 6 B  相似文献   

17.
撤除外源生长素诱发棉花胚性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胚性悬浮细胞在仅含生长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时,生长良好;但当转入到不含生长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时,大规模死亡.通过细胞学观察发现,在转入无生长素的MS培养基培养3~4 d后可见明显的核质浓缩、胞质收缩,而高温处理引起的细胞坏死无此现象.用抽提悬浮细胞基因组DNA进行凝胶电泳发现:这种细胞死亡还伴随有典型的DNA梯度出现,而坏死的细胞和对照无DNA梯度.表明这种由生长素撤除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这种细胞死亡能被水解酶抑制剂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表明水解酶和类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LP)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8.
19.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effects of 2,4-D, sucrose, culture media and initial inocula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s of Ocotea catharinensis Mez. (Lauraceae). Suspension cultures were established in half-strength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 (w/v) sucrose either in the absence or in the presence of 2.2 μM 2,4-D, when higher cell viability was achieved. Under this culture condition the maximum fresh weight increase occurred in the fourth week. The cultures were yellow and consisted of a mixture of highly cytoplasmic single cells and small cell aggregates (<0.25 mm). The best proportion of inoculum per volume of medium for suspension culture development was 5% (w/w). Suspension cultures consisting of somatic embryos at the globular and cotyledonary stages (structures ranging from 1 to 3 mm)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on half-strength MS supplemented with 2% (w/w) sucrose through repetitive embryogenesis from the desiccated mature somatic embryos used as initial inoculum. The failure to initiate liquid cultures from non-desiccated mature somatic embryos was overcome by pre-treatment with air desiccat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water content to 6.1 g H2O g−1 dry w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