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的断足时间及数量对发育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龄期断足处理后发育历期间的差异。以8龄若虫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再生临界期为20~26日龄。不同日龄的8龄若虫断去1条后足,蜕1次皮后能再生的若虫从断足至蜕皮的平均时间与8龄的正常历期相近,整个8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均比正常历期长,并随断足处理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蜕1次皮后断足没有再生的绝大部分个体,8龄若虫的历期均比正常历期短。以3日龄的4龄若虫为处理对象,发现断去不同数量的足后(蜕1次皮后均能再生),从断足至蜕皮的历期及4龄的历期,均随虫体断足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断去1条或2条后足处理,从断足至蜕皮的历期间及断足处理后4龄历期与正常历期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虫龄的若虫断去1条后足的腿节后1次蜕皮后能再生的大部分个体,从断足至蜕皮的时间比同龄若虫的正常历期稍长,所延长的时间相当于从龄初至断足处理的时间,而断足后1次蜕皮未再生的其余个体从断足到蜕皮的时间均很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断触角再生特征及再生临界期。【方法】选取1~10龄健康的初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观察并统计触角的节数。选取生长一致健康的初龄4龄若虫,于第0~19日龄进行断触角处理,蜕皮后观察触角的再生情况和触角的节数。【结果】不同虫龄的初龄若虫断去触角蜕皮后,均能通过再生使触角的节数增加。1~10龄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下一龄的触角节数分别为5、8、12、13~15、15~17、16~19、18~20、13~15、20~23、22~25、24~28节。4龄的初龄若虫一条触角分别除基部0~2、3、5、10、15、20节外剪除,蜕皮后触角的节数分别为11~12、13~15、18~21、19~25、24~27节,其中一条触角除基部20节外剪除蜕皮后基本恢复正常节数。不同日龄的4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0~8日龄的处理若虫蜕皮后触角节数为13~15节,而12日龄及以后的处理若虫蜕皮后触角节数为5~6节。4龄若虫的断触角再生临界期为9~11日龄。【结论】中华真地鳖在再生临界期内断触角后能够再生触角。 相似文献
3.
4.
5.
6.
中华真地鳖是一种传统中药资源昆虫,从人工饲养种群的正常取食及蜕皮若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好氧和厌氧培养获得11个细菌菌株,对其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上述11个细菌菌株依次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Citobacter)、沙门菌属(Sal-monella)、芽胞乳酸杆菌属(Sporol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地杆菌属(Terra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沙雷菌属(Serratia)、预研菌属(Yokenella)。中华真地鳖正常取食和蜕皮若虫肠道环境细菌种类不同。分离未获得真菌和放线菌。 相似文献
7.
8.
无土壤基质饲养中华真地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的无基质和有基质饲养条件,研究生长繁育期和越冬期各龄段中华真地鳖的生长、蜕皮、存活率和雌虫产卵情况。有基质饲养条件以饲养土为基质;无基质饲养条件不以任何材料作为饲养基质,只用黑色潮湿的材料对试虫保湿和避光。结果表明: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有、无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无基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繁育期大龄若虫和成虫存活率较高,且成虫的月产卵数也相对较高。表明无基质饲养技术可在地鳖虫饲养实践中推广,据此初步设想了无基质饲养地鳖虫的容器构造。 相似文献
9.
中华真地鳖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为研究材料,测定人工饲养和野生地鳖虫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的活性以及温度及pH对人工饲养地鳖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鳖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发育而逐渐增强,淀粉酶活性却随发育而逐渐减弱。在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阶段,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低,人工饲养地鳖虫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高;在30~60℃的范围内,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淀粉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0~50℃,脂肪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5~45℃;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6.5~7.5,5.6~6.4和7.5~8.5。 相似文献
10.
11.
用不同浓度的地鳖虫蛋白粗提物(0.2~0.8g/ml)作用于S180肉瘤荷瘤小鼠,观察各组的抑瘤效果及重要生理指标的差异;同时分别用地鳖虫蛋白粗提物以及经过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由地鳖虫蛋白粗提物分离纯化得到的活性蛋白,作用于鸡胚尿囊膜,观察它们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地鳖虫蛋白粗提物对S180肉瘤荷瘤小鼠有显著的抑瘤作用;蛋白质粗提物以及纯化得到的活性蛋白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纯化品的抑制活性高于粗品,且二者对鸡胚生长发育的影响较阳性对照(地塞米松组)小,差异显著。因此,地鳖虫蛋白提取物有良好的体内抑瘤作用及血管生成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硫酸铵分段沉淀、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G-75柱层析从雌地鳖(Eupolyphagesinensiswalker)体内分离纯化到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3kD的纤溶活性蛋白,纤维蛋白平板测定表明,该蛋白具有纤溶作用,经SDS-PAGE电泳显示为一条带,含糖量为10.5%。其水解纤维蛋白的比活力为547.86u/mg。该成分受蛋白抑制剂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的抑制,但EDTA对其影响不大,提示该成分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该成分在40℃下基本稳定,最适温度40℃,最适pH为8.0,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PLG)的机制与尿激酶(UK)有一定区别。推测其可能是一种新的地鳖纤溶酶组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