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对两栖动物栖息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采用卫星遥感照片评估了汶川地震后3种两栖动物栖息地震损状况,结果表明:(1)15.2%的两栖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遭到了地震的破坏;(2)震损栖息地纬向分布于31°~32°N之间,震区的南部和中部;(3)被破坏的栖息地垂直分布于20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区段。汶川地震及次生灾害使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严重风险。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重灾区恢复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捷缘  卢慧婷  王慧芳  严岩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18,38(24):9001-9011
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破坏。为了解震后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情况,从而为震区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遥感数据研究了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39区县2010—2015年的生态系统类型及活力变化,并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了震区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最后基于VOR模型并耦合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定量评估了震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0—2015年间震区湿地和城镇面积有所增加,植被和农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是Ⅹ—Ⅺ地震烈度等级区域内森林面积增加1309.77 hm2;震区生态系统活力均值明显上升,Ⅹ—Ⅺ地震烈度级别区生态系统活力增幅最明显,分别为14.84%、12.47%;水源涵养能力稍有降低,减幅0.46%,土壤保持服务增幅1.26%,生境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均值有小幅度提升,从0.6761上升到0.6853,增幅1.36%,Ⅹ—Ⅺ地震烈度级别区EHI增幅比其他地区明显,增幅分别为4.01%、3.48%,表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生态恢复比较显著。但是,由于震区重建开发导致局部区域如宝兴、汉源、石棉、涪城、广汉、汶川西北部和震区北部部分区域EHI下降。未来应继续保持Ⅹ—Ⅺ地震烈度级别区良好的生态恢复趋势,同时也要重视震区中部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和南部、北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维持震区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他是最早关注震区生态并进入现场调查的专家之一。他说:这次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这绝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因为这一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又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我们的访谈集中在:这次地震在生态方面造成了哪些破坏?为什么需要我们对此给与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夏树 《人与生物圈》2009,(2):124-126
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他是最早关注震区生态并进入现场调查的专家之一。他说:这次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这绝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因为这一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转运与震区住院伤病员的特点和疾病谱.方法:采用“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整理三所军队医院收治汶川地震伤病员的诊疗信息.对比转运与震区住院伤病员的入院时间、基本情况和诊疗信息的差异.结果:震后第2日震区住院伤病员入院人数最多,为394人;前4日占震后10日内入院人数的80.6%.全部住院伤病员男性730人,占56.5%,女性562人,占43.5%;汉族占95%,羌族、藏族及其他民族占5%;已婚占76.4%;手术率为36.5%;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12天;治愈好转率为96.5%,病死率为1%.转运与震区住院伤病员的性别、年龄组、民族、手术与否和治疗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区住院伤病员组的住院天数中位数低于转运住院伤病员组(P<0.00l).按照出院第一诊断,损伤或中毒住院伤病员占81.5%;其他疾病前五位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结论:地震等灾害后应尽早(灾后3-5天)转运伤病员.震区一线医院和接收转运伤病员医院应科学、合理设置床位、安排陪护人员、招募志愿者.地震第一阶段医疗救援完成后,救援重点应转向内科和慢性疾病,并提前做好应医疗准备.  相似文献   

6.
地震就象台风、洪水、火山爆发等,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平均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但人们能感觉到的只有1%,能造成破坏的强烈地震为数更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会给  相似文献   

7.
峡谷的噩梦     
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罕见的超大规模崩塌滑坡。震后,民间学者杨勇数次进入震区寻找这类巨大滑坡,他称这类滑坡为“破裂点”,其特点是土石方量巨大、破坏力极强,大多处在中央断裂带上,大部分是地质学所称的“高速远程碎屑流”。认识这类巨大滑坡的重要目的,是填补人们对其防范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震烈度对灾区景观生态破坏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春敏  王根绪 《生态学报》2008,28(12):5938-5947
利用地震前后的遥感资料和区域基础数据,结合地震对区域景观生态的破坏特征,分析地震前后景观生态系统过程变化以及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景观生态异质性。从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异质性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景观生态破坏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地震烈度下区域景观生态破坏程度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使大面积林地、耕地和草地破坏,山体滑坡、崩塌严重,裸地、裸岩面积大量增加。在大于Ⅸ级烈度区域,地震后,有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了458.48km^2和91.16km^2,裸地(岩)面积增加了496.23km^2。(2)通过对Ⅸ级以上地震区的景观格局指标分析得出:地震前,区域整体的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均匀性、景观破碎度和优势度值均反映出区域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地震造成了明显的景观空间异质,加速了生态环境退化。(3)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异质性两个方面对不同烈度下景观生态破坏进行评价。得出:Ⅸ、Ⅹ和Ⅺ级地震烈度区域景观生态破坏程度综合值为0.42、0.66和0.80,即中度破坏、重度破坏和极度破坏。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得出,Ⅷ级地震区域应属于轻微破坏级,建议“5.12”汶川大地震灾害生态环境恢复从建工作应重点考虑Ⅸ级以及Ⅸ级以上区域。  相似文献   

9.
破坏性地震往往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失。定量化评价地震造成的损失,对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3S技术对云南省彝良县"9.7"地震的次生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应用影子工程法和成本价值法对地震造成的破坏进行定量评价,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地震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9.7"彝良地震共引发698处地质灾害,损失房屋4587间,直接损失和修复成本为50655.00万元。地震对洛旺乡、角奎镇和洛泽河镇的破坏最为严重,3个乡镇的经济损失占全县的48%。森林生态系统在地震中破坏严重,其受损面积占总损失面积的82.4%。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36175.09万元,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2198.83万元。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造成了惨重的伤亡,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天下人为之悲伤和惊骇。面对地震的惨状,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汶川地震破坏力这么巨大?为什么破坏的严重性这么点多面广?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震级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相仿.但造成的破坏以及公众影响程度远远小于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相似文献   

13.
近一时期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成了人们普遍关切的话题。人们在问: 地震可以认识吗?人类能够征服它吗? 一部分西方资产阶级人士鼓吹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散布地震恐怖论的迷雾,把主张地震可以预报的人视为疯子和骗子,公开叫嚷:“现在谈地震预报,不是狂妄,就是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Ⅸ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5.
对比8.1级昆仑山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震级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相仿,但造成的破坏以及公众影响程度远远小于汶川地震。昆仑山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与近东西向库赛湖断裂(昆仑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密切相关。该次地震影响区多数是海拔4400~5000米的高原丘陵,地势总体比较平缓,植被和建筑物很少,沿着断裂带形成长达426公里稳定分布的地震破裂带,且在各类遥感影像图上都有清晰的显示。在昆仑山口附近,地表破裂带  相似文献   

16.
西吉彩鲫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试验场于1964年做资源调查时在西吉县境内的一些地震湖中发现的彩色鲫鱼。据悉,这些湖泊是1920年在海源、隆德、西吉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堵截了山涧,破坏了地下水层,地表出现了很多裂缝,地下水沿裂缝大量涌出,和地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地震干扰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梦君  李俊清 《生态学报》2008,28(12):5848-5855
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1976年该地区发生了震级为7.2和6.7级地震(松潘-平武大地震),给该地区森林植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地震遗迹的植被调查,研究了地震后不同干扰强度下,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受地震干扰较严重的群落(群落E1)缺失乔木层,在灌木和草本层中主要由阳性先锋物种幼树、幼苗及部分灌木和草本组成;干扰较轻的群落(群落E2)乔木层物种组成与未受破坏的对照原始林(群落F)相似,但还包含部分先锋物种,而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上与群落F没有明显差异;群落E1中植物的科、属及种的丰富度显著低于群落E2和群落F,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种群落类型间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是由不同的地震干扰强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宁  卢涛  罗鹏  朱单 《生态学报》2008,28(12):5810-5819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地震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自身比较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系统总结了山区地震的基本特点,综述了地震对于典型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山地景观以及区域生态安伞的影响。地震对于山地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损毁动植物、破坏栖息地、改变水文过程),也可能产生间接的影响(污染环境、改变动植物习性、影响生物化学循环)。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都是以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地形地貌的改变为主导。山区由于地震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建议应该加强有关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围绕此次5.12汶川大地震,应该重点开展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彭怡  王玉宽  傅斌  马飞 《生态学报》2013,33(3):798-808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造成了惨重的伤亡,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天下人为之悲伤和惊骇。面对地震的惨状,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汶川地震破坏力这么巨大?为什么破坏的严重性这么点多面广?地震触发的次生山地灾害是最大的帮凶。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大地震所触发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点多达5万余处。如北川老县城滑坡直接掩埋1 600余人,其巨大的气浪将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房屋彻底摧毁;再如安县大光包一黄洞子沟滑坡,粗略统计其体积接近10亿立方,形成的堆石坝高达550米。这些超大型崩塌、滑坡和后期的泥石流使地震灾害损失增加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