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朱鹎(音huan环)(Nipponia nippon)又称朱鹭,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鹞科(Threskio-rnithidae)。朱鹦以其稀少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日本及黑龙江下游的苏联境内。随着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朱鹳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现已成为世界鸟类中濒于灭绝的一种。迄今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临危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6.
<正> 一九八○年三月间,甘肃华池县坪庄公社坪庄大队铜泉咀生产队社员刘彦士在庄基下部地坎处挖地时,挖出鹿角化石,他以“龙角”卖于当地商店。后被坪庄中学校长倪俊博同志发现,遂报地、县文化部门。地、县博物馆得悉后,即派员共同到现场勘察,并在产地向四周探掘,但未再发现其它骨骼。鹿角现藏于地区博物馆。已经修理复原。有完整的头盖骨,基本完整的双角高高竖起,十分壮观。现已展出,与广大观众见面(图1)。鹿角很大,高(直径)95厘米,双角间距最宽处(第三枝)为99厘米。主枝为圆柱状,第二枝上部的主枝正面有脊棱。角面除各尖端较为光滑外,其余均较粗糙,角柄很短,只有3厘米。角节 相似文献
8.
杨钟健在1950年描述了一个中国新发现属和种的(?)化石,定名为Terrapenesinica(中国地平(?)新种)。(?)化石标本系在华北上新统的三趾马红土中所发现。原作者将这种(?)类归入Terrapene 属系根据Hay(1908a)所定的这属(?)的特征决定的。天水发现的标本的分类位置的确定有相当困难。我根据杨氏的原文及附图作深入研究后得到结论,这一(?)化石肯定不是属于Terrapene Merrem.这—属的。我的立论是根据下列形态上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和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