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正常人舌苔菌群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菌属。方法研究分为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0例,CAG组,主要为薄白苔)和正常人舌苔组(30例,HC组,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结果 (1)测序片段总长度约为253bp,片段有效率在90%左右。(2)正常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群落组成在PCA图中各自汇聚成群,差异比较明显。(3)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采用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来寻找阶元系统(门、纲、目、科和属)上的差异菌,发现共有13种差异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中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为了进一步寻找阶元系统中属水平的差异菌属,我们采用T-test统计分析法。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在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普氏菌属、罗思菌属、口腔杆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Solobacterium和一种未确认种属的细菌其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而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从舌苔样本微生态测序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苔菌群发生变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与炎症相关,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变化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微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相关胃炎(HpAG)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唾液菌群特征,找出HpAG患者与无H. pylori感染人群唾液菌群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HpAG患者30例(HP组),无H. pylori感染者30例(HC组),收集2组人群唾液标本,通过PCR法扩增16S r RNA基因V3―V4区,经过高通量测序后,对测序数据处理后进行ASV注释、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 群落结构分析表示HpAG患者有其特征性的菌群结构。门水平上,HC组与HP组患者均以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主要优势菌门。与HC组比较,HP组患者唾液菌群中Fus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t=2.01,P<0.05)。属水平上,HC组与HP组患者均以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奈瑟菌属(Neisseria)、嗜血杆菌属(Haemophi...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在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镜体检受试者40例,其中H.pylori阳性20例,阴性20例,均无阳性体征,收集胃液样本行胃部菌群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H.pylori感染组α-多样性指数Shannon(t=-6.690,P0.001)和Simpson(t=-3.673,P=0.002)显著改变,显示胃部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丰富度指数如PD Whole tree(t=-2.282,P=0.008),Chao1(t=-2.173,P=0.036)和Observed species(t=-2.627,P=0.012)在H.pylori阳性受试者中显著降低;β-多样性指数PCA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胃部菌群显著改变。LEfSe组成差异分析发现,胃部菌群组成亦发生了显著改变,H.pylori感染阳性组中变形菌门细菌显著升高,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等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希瓦内拉菌属(Shewanell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显著富集,而普氏菌属(Prevot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等显著降低(LDA2,P0.05)。PiCRUSt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ylori阳性的胃部菌群细菌分泌系统、脂多糖合成蛋白、脂多糖合成、细菌毒素、癌症信号通路的表达显著升高,而氨基酸代谢通路显著降低,这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结论 H.pylori感染是影响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改变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可能免疫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胃癌前病变和20例胃癌患者血清IFN-γ及IL-4的含量。比较H.pylori阳性3组患者之间、H.pylori阳性与阴性各相应组患者之间血清2种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H.pylori阳性的浅表性胃炎组、胃癌前病变组及胃癌组血清IL-4含量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3组血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与阴性的各相应组血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与H.pylori阴性的相应组血清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的浅表性胃炎组血清IL-4含量较H.pylori阴性的浅表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抑制Th2型免疫应答,导致H.pylori感染持续存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部病变进展过程中,可能存在Th1型应答向Th2型应答漂移,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Ⅱ(Trefoil factors2,TFF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4种不同胃黏膜病变的标本14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TFF2的表达及H.pylori的感染情况,并分析TFF2的表达与H.pylori的感染的关系。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中,TFF2和H.pylori的表达率依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TFF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H.pylori阳性组TFF2的表达率低于阴性组,TFF2的阳性率与H.pylori感染率之间呈负相关(r=-0.335,P<0.05)。结论 TFF2的表达和H.pylori的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该指标可为胃癌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胃息肉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息肉患者的胃液菌群组成,探究整体菌群变化与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7例胃息肉患者的胃液(GP组),7例胃体黏膜未见异常体检者胃液为对照组(C组),统计H.pylori感染情况。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测序,分析比较菌群结构。结果 (1)7例胃息肉患者中5例H.pylori阳性,H.pylori感染率为71.4%;对照组与胃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无差异。(2)两组之间菌群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有显著区别。门水平上,两组之间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上,胃息肉组胃液奈瑟菌属(P0.05)、嗜血杆菌属(P0.05)、Parvimonas属(P0.05)比例显著增加。结论胃息肉患者胃液菌群发生紊乱,以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Parvimonas属显著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IOH)患者和健康者的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探讨其口腔菌群组成差异。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口臭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7例IOH患者和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例健康者,按照口气值分为轻度IOH组(H1组)、中度IOH组(H2组)和口气正常组(C组)。采集3组人群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采用16S rDNA测序对微生物群进行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结果仅IOH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健康者,且H2组高于H1组(P<0.05)。Adonis分析显示,唾液和舌苔菌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属水平上,H1组唾液和舌苔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相比其他两组最高。LEfSe分析显示,H2组唾液中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和AF12,舌苔中奇异菌属(Atopobium)和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为主要优势菌。结论口腔菌群多样性增高可能是口臭加重的早期改变;唾液和舌苔菌群结构变化可能与IOH程度相关;梭杆菌属、嗜血杆菌属、AF12、奇异菌属和巨球型菌属可能是IOH加重的标志菌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患儿肠道菌群、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段于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13C同位素呼吸试验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观察组患儿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患儿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同时分析患儿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00%vs 30.00%,χ2=6.100,P=0.015)。治疗后非感染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感染组(92.45%vs 78.72%,χ2=3.900,P=0.048),复发率显著低于感染组(24.53%vs 44.68%,χ2=4.510,P=0.034)。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门、科水平上肠道菌群结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儿肠道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感染组,同时其拟杆菌科、瘤胃菌科、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巴斯德菌科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感染组(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HSP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影响HSP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同时降低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对老年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H.pylori阳性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包含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胶体果胶铋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将四联疗法中的胶体果胶铋替代为枳术宽中胶囊,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7天为1个疗程,全部患者治疗2个疗程。停药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及H.pylori根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益生菌可明显缓解老年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同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疗CAG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微生物菌群与胃贲门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胃贲门腺癌(GCA)患者109例。患者均经病理科组织病理确诊为GCA。对照组为健康人群100例,根据有无H.pylori检出将对照组和GCA组患者分为有H.pylori和无H.pylori感染,其中对照组H.pylori检出19例,未检出81例,GCA组H.pylori检出53例,未检出56例。用胃镜采集贲门胃黏膜,置于无菌冻存管放入液氮中保存,使用16SrRNA的方法进行胃黏膜微生物检测。结果 GCA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的对照组人群中,丰度较高的菌属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罗斯氏菌(Roth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拟杆菌(Bacteroides),链球菌(Streptococcus),韦荣球菌(Veillonella),普氏菌(Prevotella)。无H.pylori组内,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H.pylori组内,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明显低于对照组。有H.pylori的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丰度明显高于无H.pylori的GCA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明显低于无H.py-lori的GCA组。结果还发现GCA与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正相关,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负相关。结论 GCA患者胃内菌群数量和分布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H.pylori可能影响胃内菌群结构在GCA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阴性宫颈癌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探索HPV阴性宫颈癌与阴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择38例HPV阴性(HPV_negative)宫颈癌患者、38例HPV阳性(HPV_positive)宫颈癌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Normal_contorl)者的阴道分泌物,采用16S rDNA高通量扩增测序技术检测阴道菌群,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各组对象菌群构成及丰度信息,分析组间差异性。结果 110例阴道分泌物样本共中检测出743个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各组菌群丰度排名前5位的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菌门(Fusobacteria)。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单个样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组间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PP分析:加权P=0.022,非加权P=0.001)。LEfSe分析显示在不同分组中有显著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有43种,其中Normal_contorl有15种,HPV_negative有23种,HPV_positive有5种。组间秩和分析显示对组间划分产生显著性影响的物种有49个(均P<0.05),其中属水平有28个(均P<0.05)。宫颈癌患者伯克霍尔德菌属丰度(HPV_negative:13.852%、HPV_positive:8.886%)高于正常对照组(0.058%)。正常对照组乳杆菌属丰度(44.326%)高于宫颈癌组(HPV_negative:14.778%、HPV_positive:19.735%)。结论 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于健康女性阴道菌群更为复杂,其中乳杆菌属丰度下降,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加。相对于HPV阳性宫颈癌患者,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乳杆菌丰度下降。HPV阴性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更为复杂,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两组对象组间及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结果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粪便样本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及粪便样本中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形菌门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富度显著上升(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上升,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韦荣球菌属、罗氏菌属、普氏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放线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粪梭杆菌属丰度显著下降(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链球菌属、肠志贺菌属、乳杆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粪梭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化疗对胃癌患者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构成有一定程度影响,患者口腔菌群中韦荣球菌属丰度上升,而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受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福州地区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征。方法 纳入60例ST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20例,留取新鲜粪便样本,冰块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度冰箱,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组成。结果 测序后共得到1 702 004 524条有效序列,样本序列平均有效长度为414.1 bp,总样本平均序列条数为2 127 505.7条。与对照组比较,ST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和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STC组以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主,正常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STC组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为主,正常对照组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8例为甲减组,选择同期健康妊娠期妇女1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孕晚期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法对其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明显差异,甲减组患者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t=-2.093,P=0.023),Ace指数(t=-2.025,P=0.003)及Chao1指数(t=-1.922,P=0.02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甲减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的丰度增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甲减组患者肠道Dialister、Blautia、unidentifiedRuminococcaceae、unidentifiedEnterobacteriaceae和Subdoligranulum丰度增加,Bifidobacterium、Phascolarct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丰度降低。结论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4.886, P<0.05; t=6.855, P<0.05), 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6,P<0.05;U=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24,P<0.05;U=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17,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方法采集太原地区2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样本,提取DNA、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获得优质序列1 383 680条,平均序列为69 184条±551条,归类于455个OTUs;所有样本共含有10个菌门,101个菌属,141种菌;其中核心菌门3个,依次为拟杆菌门(63.13%)、厚壁菌门(31.14%)和变形菌门(5.10%),占所有样本微生物总量的99.37%;丰度最高的前10个菌属依次为拟杆菌属(43.34%)、普氏菌属(15.51%)、栖粪杆菌属(4.92%)、罗氏菌属(4.73%)、毛螺菌属(3.27%)、萨特菌属(2.50%)、粪球菌属(2.38%)、布劳特菌属(2.31%)、瘤胃球菌属(2.18%)和副杆状菌属(1.61%),占样本微生物总量的82.75%,未分类的菌属占6.84%。结论健康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16S rRNA和非靶向代谢组测序分析的方法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 新鲜粪便为实验样品,收集10个结直肠癌患者组样本和6个正常对照组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和物种差异,并对预测差异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取8个结直肠癌组样本和6个正常对照组样本进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分析代谢产物变化情况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的菌群多样性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的优势菌群为疣微菌门,结直肠癌组葡萄球菌、嗜冷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梭状芽孢杆菌vadinBB60和CAG-56相对丰度增加(P<0.05),CAG-352、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挑剔真杆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菌群在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等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检测出两组样本有367种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咖啡因、嘌呤、氨基糖和核苷酸糖和生物素等的代谢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8.
腹泻是制约梅花鹿(Cervus nippon)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而健康与腹泻梅花鹿个体菌群组成变化尚不清楚。为探究健康与腹泻梅花鹿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梅花鹿腹泻原因,以圈养雄性梅花鹿为实验对象,采集正常及腹泻梅花鹿粪便共18份,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腹泻组菌群丰度及多样性较健康组均有所下降。在门至属水平,腹泻组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克里斯滕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等有益菌丰度下降,Treponema_2菌属等促炎菌丰度上升。此外,瘤胃球菌科UCG-014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和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在健康组中显著富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在腹泻组显著富集。腹泻梅花鹿与健康梅花鹿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疣微菌门丰度升高可能是导致梅花鹿腹泻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进行定位及定量分析,探究其与胃炎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8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标本,提取胃黏膜菌群DNA,行荧光定量PCR定量胃黏膜总细菌及H.pylor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另收集12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标本石蜡包埋切片行荧光原位杂交定位胃黏膜菌群;慢性胃炎、肠化生程度的分类依据新悉尼分类系统。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细菌主要分布于胃黏膜表面、胃小凹及腺体中,细菌单个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胃黏膜总细菌数与性别、年龄、肠化生程度无关,与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程度有关(P0.05)。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总细菌数与H.pylori细菌数目呈明显正相关(r=0.536,P0.01)。不同胃炎程度之间胃黏膜总细菌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胃炎组胃黏膜总细菌数明显高于轻、中度胃炎组(P0.05、0.01)。不同肠化生程度之间胃黏膜总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总细菌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主要分布于胃黏膜表面、胃小凹及腺体中,细菌单个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胃黏膜菌群与慢性胃炎程度、H.pylori感染有关,与性别、年龄、肠化生程度无关,提示胃黏膜菌群的改变参与慢性胃炎的发展,H.pylori感染可改变胃黏膜菌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40~60岁饮酒史男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病率、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率及肠道菌群,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 500例体检者,统计CAG患病率,根据CAG患病情况分为CAG组(n=428)和无CAG组(n=1 072),分析两组对象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饮酒史等),观察其中40~60岁饮酒史男性患者CAG患病率、 H. pylori感染情况及肠道菌群,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G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AG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 H. pylori感染情况与无CAG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60岁、男性、有饮酒史及H. pylori阳性均为影响CAG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40~60岁饮酒史男性CAG患病率为68.68%(296/431),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103例(34.80%),伴有活动性炎症者83例(28.04%),伴有不典型增生者45例(15.20%),H. py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