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纹小斑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敏  黄芳  杨东  薛芳森 《昆虫知识》2009,46(3):411-414
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是乌蔹莓(Japanese cayratia)的重要害虫,在南昌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由于该虫各世代总有极少部分个体进入滞育,少数进入越夏的个体1年只发生2代或3代。羽化时间多出现在上午7~10时,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下午交配,交配时间集中在下午3~6时,交配一般可持续12个h左右。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花蜜做补充营养才能充分产卵。产配后次日即可产卵。第1代成虫常将卵数十粒聚产于幼嫩叶片的背面,以后各代主要聚产于花蕾上,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3粒。幼虫为4龄。第1代主要取食叶芽、幼枝及嫩叶,以后各代主要取食花蕾。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为4~7d;幼虫为10~14d;非滞育的茧期(指幼虫结茧后的预蛹至成虫羽化的日期)为8~11d,越夏茧期为32~40d,越冬茧期为205~224d。成虫寿命为3~13d。  相似文献   

2.
王勇  周福才  陆自强 《昆虫知识》2007,44(5):716-718,F0004
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是一种多年生攀援性恶性杂草,对绿篱、草坪、观赏灌木危害较大。乌蔹莓鹿蛾Amatasp.是一种以乌蔹莓为食料的单食性昆虫,以老熟幼虫在残枝落叶上作茧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化蛹,中下旬羽化,每头雌蛾平均产卵块3个,每卵块有卵几十粒至100粒不等,平均每块含卵42粒,卵期7~9天,幼虫分5龄,历期14~18d,蛹期10~14d。在江苏扬州1年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幼虫对乌蔹莓各器官的偏嗜性程度为:花蕾>叶>果。乌蔹莓鹿蛾对乌蔹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正> 越冬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在6~8个月的滞育期内,经催化虽能化蛹羽化,但雌蛾产卵极不稳定。2月份前基本不产卵,3~4月7~15%雌蛾产少数卵,5月份产卵雌蛾约占30%,6月以后产卵才逐渐趋向正常,达60~70%,影响了试验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5.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6.
榆木蠹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行为,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旨在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榆木蠹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主要集中在15:00-19:00。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21:30-0:30进行婚飞和交尾,交尾高峰出现在晚23:00左右,光期未见交尾。随着日龄的增加,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2~3日龄处女雌蛾召唤时间早于1日龄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雌蛾在羽化1 d后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交尾百分率最高,达41.8%。雌蛾将产卵器伸出寻找缝隙处产卵,分多处产卵,雌虫最高产卵量达720粒,最低产卵量为105粒,卵期为12~22 d不等,孵化率为72%~88%。羽化当晚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第2天最高,以后逐日下降;2日龄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晚17:00起逐渐增加, 21:30-22:00时最高, 22:00后逐渐减小。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在22:30最强。21:30-23: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榆木蠹蛾的羽化、交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通过处女雌蛾的野外诱集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虫草蝠蛾羽化、交配和产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和室内的观察,虫草蝠蛾成虫主要集中在月均气温6.2—8.3℃、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时羽化;羽化后即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雄蛾倒悬于雌蛾体下,交配时间10—150分钟,95%以上约25分钟;雌蛾产卵2—6次,产2—3次后可产出全部卵的80%以上;雌蛾每只产卵18—890余粒;雌蛾平均寿命118小时,雄蛾平均寿命75小时;成虫交配时间的早迟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差异,雌雄性比率接近1:1,成虫个体生存期2—8天,群体生存期28天左右。  相似文献   

8.
竹小斑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小斑蛾在南通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成虫多在上午羽化,性比1:1。雌蛾对雄蛾的性诱现象明显,一代平均产卵173粒,卵期9天,幼虫期29天,蛹期15.56天。发生为害与气候、竹周长势、竹的品种有密切关系。久效磷、敌敌畏、乐果、敌杀死对幼虫的杀伤率为98.53~100%,对即将孵化的卵杀伤率94.81~100%,而对刚产的卵杀伤率仅14.92%。  相似文献   

9.
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 ℃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 ℃~35 ℃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 幼虫的存活率在26 ℃和29 ℃分别为 94.2%和88.6%,32 ℃时下降至80.2%,而35 ℃时仅为53.2%,蛹的存活率也表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12 h内的抱卵量、体长及卵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或变小.26 ℃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0~12 h的抱卵量为37.9粒,随着温度的升高,抱卵量急剧下降,29 ℃、32 ℃和35 ℃的抱卵量分别为29.6、21.6和13.7粒.在26 ℃及29 ℃时,所有雌蜂均能进行正常交配和产卵,32 ℃时有6.7%的个体不产卵,至35 ℃时,则有60%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  相似文献   

10.
粘虫生殖腺在蛹期已经发育完成, 但雌蛾卵粒内卵黄尚未沉积, 需要取食糖类作为补充营养后, 才能发育成熟。羽化时雄蛾已具备成熟的精子。取食后能进行交配活动。 成虫寿命一般约15—20天, 羽化后即进行生殖活动。其中产卵期比较长。雌雄蛾均在夜间一定时间内进行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在本试验中观察到粘虫一生最大产卵量接近2000粒, 孵化率超过90%以上。雌蛾经人为地与雌蛾完全隔离后, 能产下不受精卵, 产卵量稍低, 卵粒不孵化。 按照粘虫飞翔与生殖关系看来, 粘虫的飞翔活动在性成熟前表现异常激烈。粘虫的飞翔的特征是:(1)由于粘虫羽化后即进入性活动期, 雌蛾需要与雄蛾交配方能进行正常生殖活动, 雄蛾强烈地追逐雌蛾, 因而粘虫在性成熟时有剧烈的飞翔活动。(2)由于内在的生理周期节律的活动以及外激素或其他方法促使异性互相吸引, 所以雌雄蛾同时、同在一起飞翔, 在交配前或产卵前大规模飞翔。(3)由于粘虫各个虫期无滞育现象发生, 粘虫发育所要求温度变化幅度在5—35℃之间, 所以当粘虫在幼期遭受某些不利因子刺激后, 在成虫期往往引起特殊的反应, 促使成虫进行有利于生存的趋避活动, 发生迁飞现象, 以便达到粘虫为本身或后代选择适宜的生境区域。  相似文献   

11.
李幸  陈珊  周琼 《环境昆虫学报》2021,43(5):1273-1279
巨疖蝙蛾Endoclita davidi Poujade是雪峰虫草菌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的重要寄主昆虫,对其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该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与雪峰虫草的培育提供依据.采用人工饲养结合室内红外摄影,研究分析巨疖蝙蛾的求偶、交尾和产卵行为节律.巨疖蝙蛾在羽化当天的暗期即可求偶、交尾和产卵.求偶行为通常在进入暗期的5 min内开始,并主要发生在进入暗期的15 min内(P<0.05);随后的交尾行为主要发生在进入暗期的10~ 25 min内;产卵行为也主要发生在暗期.巨疖蝙蛾有多次交尾和产卵的习性,其中,2日龄的求偶率、交尾率及日产卵量均最大,分别达87.33%、61.09%和979粒/雌,且随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卵散产,总产卵量平均达4250粒/雌.提示巨疖蝙蛾羽化时即已性成熟,其生殖行为均发生在暗期,进入暗期可能是触发其生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蛾卵作为繁育寄主,通过系统解剖不同发育期(0~144 h)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巢,探讨了雌蜂抱卵量、繁殖力与其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羽化初期(0~3 h),卵巢中只有部分卵处于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年龄的增加,其抱卵量不断增加,至72 h时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抱卵量与雌蜂年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y =a{1-exp[-b(x+c)]}。用后足胫节长度(HTL)来表示雌蜂个体大小时,HTL短于0.150 mm、介于0.150~0.159 mm之间以及长于0.160 mm的个体羽化后24 h的平均抱卵量分别为40.4、50.5和58.2粒,各占其卵巢容纳量的72.8%、79.3%和86.9%,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49.4%、47.9%及51.9%。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24 h内的产卵量接近于羽化后24 h的抱卵量。雌蜂个体大小与抱卵量及总产卵量之间关系密切,抱卵量与总产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玉米螟赤眼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刺槐尺蠖是陕西省眉县地区刺槐林的主要害虫。经初步调查,其寄主植物包括林木、农作物和果树等34种,其中刺槐、苹果和梨受害最重。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结茧蛹在土中过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羽化,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盛期,末期于4月中旬。成虫雌雄异型。雄蛾有翅善飞,有趋光性。雌蛾无翅,仅能缓慢爬行。雌蛾一般羽化、交尾和产卵一日内完成。卵多产于一年生枝梢端部阴面,卵粒排列成行,数行或数十行成一卵块,卵块平均有卵462粒。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随风飘荡扩散的习性。幼虫为害期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下树。 根据此虫生物学特性,以地面喷、撒六六六粉消灭成虫效果最好,幼虫幼龄阶段实行树上喷六六六粉也是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借助德国WILD公司生产的实体解剖镜(WILDN8),采用解剖法,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成虫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其实验种群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442和0.3159,而松毛虫赤眼蜂比拟澳洲赤眼蜂更适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进行连代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在人工卵上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1.5粒,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7020、0.9431;羽化率为0.7387。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1代。利用米蛾卵测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04.2粒,在人工卵内蜂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6454、0.9383;羽化率为0.7276。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加温催化的红铃虫越冬代雌蛾,其卵巢的发育程度及速度是明显不同的,而卵巢的发育与否似乎又与其交配能力相关。4月上旬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小而透明,没有任何卵巢沉积,以后几天的发育甚微,而此时的交配率仅为13%左右。到8月初,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已部分发育,末端卵粒已有少量卵黄沉积,其发育速度也较前者快,而此时的交配率已上升至49%左右。 经ZR515点滴的刚羽化雌蛾(无论是什么时期加温催化的),它们的卵巢发育程度和速度均显著提高,并促进了卵黄沉积。因而,它们的交配能力也随之增强。经最适剂量0.1μg/头点滴的雌蛾,交配率可高达70%。 经点滴的雌蛾产卵周期和产卵高峰均大大提前,卵母细胞的成熟比较一致,因而每次均能产出成批的卵,总产卵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并且,这些卵均能孵化,胚后发育亦属正常。 本文还探讨了激素、卵巢以及交配等三者的相互关系,并试论了补充营养、激素对交配及产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对初羽化未交配的马铃薯块茎蛾雌虫、雄虫及雌雄虫同时延迟1~5 d配对饲养,研究不同延迟交配处理对该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卵量来看,分别将雄虫或雌虫延迟1~3 d交配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4和5 d交配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其中雄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使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0.50%和42.00%,雌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6.01%和35.79%.当将雌雄同时延迟1~2 d交配,对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3 d、4 d和5 d交配时,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12.50%、23.84%和44.57%.从卵的孵化率来看,延迟1~5 d交配对卵的孵化无明显影响.从成虫寿命来看,不同延迟交配对雌雄虫的寿命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延迟3d或4 d后交配有利于降低其产卵量,因此可通过在田间设置性诱剂以干扰马铃薯块茎蛾正常交配来降低产卵量,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马铃薯块茎蛾下一代虫口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20.
米蛾卵饲养东亚小花蝽的关键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71-977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作为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替代饲料的饲养效率及其对米蛾卵的取食量等,探讨了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最佳产卵基质等繁殖关键技术点。结果发现,东亚小花蝽取食米蛾卵可以满足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雌均产卵量为70.5±4.2粒,种群指数为22.18;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一生需要取食米蛾卵183.8±5.4粒;以每对成虫50 cm3的空间密度饲养东亚小花蝽成虫时,其单雌产卵量最多(70.2±3.2粒),与雌成虫单头饲养时的产卵量(70.5±4.2粒)相近;在供试的四种产卵基质中,东亚小花蝽偏好选择白芸豆Phaseolus Bulgaris嫩茎和具叶柄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其卵的孵化率可达91.76%,显著高于发芽的蚕豆Vicia faba种子和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嫩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