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各綱中最少的类羣,分布上也下如其他各綱广泛,但是两栖动物是开始从水栖轉变为陆栖的脊惟动物,阻此从进化观点上来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两栖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两栖动物的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无四肢,但有較长的尾作为运动器官。由幼体发育成为成体要經过变态。成体能够在陆上生活,但需要較潮  相似文献   

2.
无尾两栖类幼体在水栖到陆栖环境的转变过程中,脊椎骨会发生重塑来适应陆栖环境。本研究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幼体的脊椎骨进行双染色,描述幼体发育中脊椎骨形态发生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Gosner 26期,荐前椎Ⅰ~Ⅷ的椎弓和椎体开始骨化,提示无尾两栖类幼体发育持续时间越长,其骨化起始时期可能越早。在Gosner 42期,脊椎骨前后关节形成。在Gosner 46期,荐后椎和底索愈合形成尾杆骨。前后关节和尾杆骨的形成时期与大多无尾两栖类幼体基本一致。本研究推测,脊椎骨前后关节的形成有利于前肢和后肢的协调运动;尾杆骨的出现有利于后肢力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相似文献   

4.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光镜观察了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鼻囊内开始分化出犁鼻器,犁鼻器位于嗅器的腹外侧,但犁鼻器还不发达;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犁鼻器与嗅器虽然共同位于鼻囊内,但犁鼻器较为发达且其周围有发达的犁鼻腺,犁鼻器通过一细小管道与嗅器相通;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和菜花烙铁头(Trimeresurus jerdonii)犁鼻腔与鼻腔已经完全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而且鼻腔又进一步分化为嗅部与呼吸部.说明犁鼻器从有尾两栖动物开始出现,至无尾两栖类开始分化,到蛇类高度发达且成为一个独立器官.犁鼻器的形成是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直接结果,是四足动物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蝌蚪的呼吸     
目前我国现行的许多版本的初中生物学教材都将两栖动物定义为: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陆生,少数成体水生,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那么两栖动物的幼体是否只用鳃呼吸呢?早在1931欧洲的研究人员就发现蝌蚪用鳃、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骨骼双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3~46期蝌蚪的肩带及前肢骨的发育和骨化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肩带从36期开始出现,39期通过肌肉与荐前椎Ⅱ、Ⅲ连接,在45期胸骨出现,肩带各结构的出现和骨化起始于肩臼窝邻近的范围;前肢骨出现及骨化的方向是从近端到远端、从轴后到轴前的。肩带和前肢骨的出现有助于缓冲无尾两栖类登陆后运动产生的振动,反映了无尾类蝌蚪在变态过程中由水栖生活到陆栖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郭鹏 《生物学通报》2002,37(6):29-29
爬行动物是最早出现的真正陆栖脊椎动物 ,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为了适应特殊和复杂的陆上生活环境 ,爬行动物在一些器官系统的组成和机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其生殖系统也不例外。1 雄性交接器官 在生殖季节 ,爬行动物全部种类毫无例外地都要在陆地上或由水登陆进行繁殖 ,行体内受精。为了保证体内受精的顺利完成 ,在生殖系统的组成上爬行动物雄性发展了交接器官。但是不同的类群在雄性交接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上有所不一样。爬行动物现生种类有 4目 :龟鳖目、鳄形目、喙头蜥目和有鳞目 ,除了分布于新西兰的喙头蜥目 (仅含…  相似文献   

9.
从鳍到手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手是人的劳动器官。鳍与手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看,好象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两种结构。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角度上分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鳍就没有手,手是从鳍进化来的。根据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爬行类,再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它们四肢骨骼的构遣,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当然,其进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鱼是怎样上陆的两栖类是从古代鱼类进化来的,进化时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为什么现在两栖类的四肢骨与鱼类的鳍骨差得这么远呢?这就决定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了。水的密度大,能托着鱼的身体,鱼鳍只是起到船桨的作用,是单支点不能做局部运动。如果上陆以后仍保留着这种单支点的结构,岂不象人踩高跷一样,又怎能爬山、上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对一个地区全面规划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防治与杀灭有害动物和了解环境的背景,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种类组成特点及其在动物区划中的地位 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目前我们记载390种。其中哺乳类72种、鸟类289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3种。  相似文献   

11.
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两栖类动物。呼吸系统的解剖学观察,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提供依据。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幼体以外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为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器官变化。另外,大鲵的皮肤是呼吸的辅助器官。  相似文献   

12.
一、两栖纲: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脊椎动物由水中向陆上发展的过渡类型。不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学生就不可能掌握脊椎动物由水中向陆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完整概念。从这个意义说,掌握两栖类的基本知识,也是完全必要的。现存的两栖动物,全世界有近3000种,其中无足目约170种;有尾目200余种;无尾目约2600种。我国有230余种(亚种),其中无足目1种;有尾目32种;无尾目197种。青蛙是泛指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初中动物学课本图87,应该是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体长可达8厘米。…  相似文献   

13.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14.
广东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徐剑 《四川动物》2006,25(2):374-376
对广东省49种两栖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研究.将各种两栖动物在各动物地理省分布的有或无作为二元状态,用结合系数来表征每两个动物地理省同两栖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表明两栖类在广东各动物地理省的分布受地形明显影响.论述了广东省两辆动物地理分布的特点,并对聚类结果与动物地理区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 ,动物对声波振动的感觉逐步形成了专一的听觉感受器官。听觉器官最早出现于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 ,但节肢动物听觉感受器与感受触觉器没有明显的界限。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水生的鱼类出现了内耳 ,在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中出现了中耳 ,内耳也逐渐复杂化形成了原始的基底膜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达到了发育的最高点 ,也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听觉在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逃避捕食者、寻觅配偶和相互交流等 ,对人类来说听觉是语言发展的关键。1 无脊椎动物的听感觉器官无脊椎动物中只有节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一) 教材的主要内容初中动物学第九章两栖纲,系继脊椎动物鱼纲之后,通过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青蛙的形态构造,包括骨胳和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生殖各个系统的构造和生理特点,来说明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中的一个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勇  龚大洁 《四川动物》2022,(2):223-232
本文基于前人对陕西省两栖爬行类基础调查文献的总结,重新整理、修订了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并分析了区系分布特征。截至2021年6月底,记录陕西两栖动物2目9科20属28种,爬行动物2目15科34属57种,比《陕西省脊椎动物名录》记录的两栖动物(26种)删除或修订了11种,爬行动物(51种)删除或修订了13种,增补了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9种。中国特有种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20种。动物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15种(17.65%),东洋界51种(60.00%),广布种19种(22.35%);分布型以南中国型为主(38种),东洋型次之(14种),古北型最少(2种)。生态类型以水栖-流溪型和陆栖型为主(共65种)。在动物地理省级区划中,秦岭南坡山地省物种数最多(82.35%),秦岭北坡山地省次之(52.94%),陕北沙漠省最少(11.76%)。本文通过整理并修订陕西省两栖爬行类物种与分布名录,旨为后续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1):6-7
最近,一只古老的蟾蜍“跳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新近发现于辽宁西部,被科学家命名为“三燕丽蟾”(见题图),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蛙。三燕丽蟾生活在距今至少1-2亿年前的中生代中晚期,它与各色各样的恐龙以及一些原始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同一时代。现在科学家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这种动物的面貌。我们这里称三燕丽蟾为蛙类,但人们在田间池畔常见到的“青蛙”和“癞蛤蟆”却是明显地不同。为什么呢?在动物分类学上,两栖动物中的无尾两栖类习惯上都被广义地统称为“蛙类”。这类动物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幼体(即蝌蚪)通常生活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