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 205.25±10.75和593.15±7.66 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相似文献   

2.
角倍蚜越冬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传溪  徐厚染 《昆虫知识》1997,34(3):159-161
五倍子系中国特产,是重要的化工和医药原料。角倍蚜Schclechtendaliachinesis(Bell)是生产五倍子的最主要致瘿蚜种。恒温试验表明,其越冬世代有翅型随温度从4.5℃升至18.0℃,平均世代历期从266.2天缩短至76.6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有效积温为1512.9日度;无翅型随温度从7.5℃升至22.0℃,平均世代历期从118.8天缩短至29.4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2.2℃,有效积温为557.4日度。  相似文献   

3.
秦永杰   《广西植物》1985,(2):141-145
<正> 五倍子,即由半翅目蚜科(Aphididae)的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危害叶组织所造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虫瘿的总称。五倍子主要成分为单宁酸,是医药,化工、印染和国防上的重要原料。目前,我国的五倍子按外形可分为十余种,其中以角倍蚜分布最广,产量最高。角倍蚜亦称五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一年有六个世代,终年生活,无休眠阶段。成虫有有翅型及无翅型两种,当盐肤木快落叶之  相似文献   

4.
文礼章  毕冰峰  王文茂  许浩  朱亮 《昆虫知识》2012,49(6):1623-1628
为了解张家界地区所产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秋迁蚜及越冬若蚜的耐寒性及两虫态间在耐寒性方面的差异,应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抽样测定了上述两虫态个体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结果表明:秋迁角倍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3.32±0.77,-15.69,-11.12℃和-13.00±0.72,-14.54,-10.80℃;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8.95±0.82,-20.24,-17.02℃和-18.70±0.82,-20.07,-16.95℃。方差分析表明,越冬若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明显低于秋迁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而推测,越冬若蚜的耐寒能力要显著强于秋迁蚜的耐寒能力。试验还表明,张家界地区角倍蚜的次生寄主苔藓(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通过人工植藓可在小型聚酯瓶(polyester bottle)内正常生长,接种后的秋迁蚜可顺利生产若蚜,若蚜也能顺利产织蜡球进而度过寒冷的冬天直至下一年春迁蚜产生。  相似文献   

5.
唾液是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蚜虫唾液研究对于作物抗蚜品种选育、防治技术开发和虫瘿形成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唾液的提取和浓缩是研究中的难点。本研究根据角倍蚜体型微小、体表有蜡粉的特点,对蚜虫唾液研究中常用的双层Parafilm膜夹营养液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能够成功提取角倍蚜干雌的唾液,用于质谱分析和蛋白鉴定。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角倍蚜越冬世代多型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传溪  徐厚梁 《昆虫学报》1993,36(4):497-499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是形成我国著名特产五倍子的最主要蚜虫种类,其形成的角倍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角倍蚜瘿外生活阶段主要为越冬世代和性蚜世代,其中越冬世代历期长(在浙江自10月中下旬始至翌年4月上旬),是人工繁殖管理的最主要世代。研究温度对角倍蚜越冬世代多型现象的影响,对角倍蚜人工繁殖工作的改进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邵淑霞  杨子祥  陈晓鸣 《昆虫知识》2013,50(4):1094-1100
为了深入研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规律,为角倍人工培育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培养皿保湿培养载有角倍越冬若蚜的藓块,收集刚羽化的性母置于培养皿内单头培育,连续观察并记录角倍蚜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过程。结果表明:角倍蚜性母全天均可羽化,19:00的羽化量最大,为羽化总数的42.96%;在18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4次,其中56.67%的性母一生产性蚜2次。性母的产性蚜次数与产蚜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0.00%的性母可产雌、雄两种性别的性蚜,36.67%的性母一生只产雄性蚜,仅有3.33%的性母一生只能产雌性蚜;雄性蚜的产出时间平均比雌性蚜早2 h。  相似文献   

8.
角倍蚜对盐肤木叶片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吴振廷 《昆虫知识》1995,32(6):363-366
角倍形成初期,倍子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以几种正常叶片中含量较少的必需氨基酸增长最为明显,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减少,碳氮比下降,有利于角倍蚜的生长繁殖;角倍形成后期,虽然倍子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几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却明显下降,并且可溶性糖含量成倍增加、碳氮比低于叶片,不利于角倍蚜的生长繁殖。角倍中单宁的含量约占干重的56%,而角倍蚜体内单宁含量仅为其寄主的0.84%,角倍蚜的排泄物和蜕中单宁含量分别是虫体的37.5和4.8倍,因此这可能是角倍蚜克服寄主体内单宁伤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角倍蚜干母的刺探取食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杨子祥  吕翔  李杨 《昆虫知识》2011,48(4):997-1001
本文采用EPG技术监测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取食行为.获得干母在盐肤木小叶及叶翅上的取食波形7个,分别为np、C(A+B+C)、pd、E1、E2、F、G波.对干母在盐肤木小叶或叶翅上的取食部位组织进行切片...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八个种群角倍蚜I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贵州省8个种群共139个角倍蚜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3条,没有种群特异带出现,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11条,Popgene软件分析显示,总群体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尽管不是特意选择变异高的引物。种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介于0.899~0.955,遗传距离介于0.046~0.106,说明角倍蚜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不大。聚类分析显示,8个种群共形成2个大的聚类簇,各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遗传多样性与3月温度和3月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焦懿 《昆虫知识》1998,35(2):87-89
角倍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和滨盐肤木R.chinensisvar.raxburghii(DC)Rehd.叶上致瘿而形成,约占五倍子总产量的80%。藓圃上越冬若蚜和盐肤木林中角倍的分布均属聚集分布。影响越冬若蚜和角倍聚集度的主要生态因子分别为藓长势、湿度、光照和树与藓的距离、风向、风速。于母和雏倍分布在盐肤木和滨肤木的第5~11片叶上,其中7~9片叶上干母数和雏倍数超过50%。干母数与雏倍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盐肤木上:y1=3.3394+0.7662x1,r1=0.9994**滨盐肤木上:y2=3.6707+0.7431x2,r2=0.9894**  相似文献   

12.
侧枝匐灯藓是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蚜越冬蚜的成活率,进而影响五倍子的产量,但目前关于侧枝匐灯藓培植方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栽、撕碎繁殖、切碎繁殖3种繁殖方式,结合垄床、塑料毡、泡沫箱3种不同载体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1比例直接移栽垄床植藓处理,藓的总鲜重、盖度、藓块厚度等指标值均最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释放秋迁蚜的冬寄主藓;采用比例为1∶1撕碎繁殖方式以垄床或泡沫箱载体植藓均能获得最大的藓新枝数和藓茎高度,可以作为角倍蚜种虫生产中冬寄主藓的主要繁殖方式;采用1∶4或1∶8比例进行切碎繁殖藓萌发的新枝最多,可以作为优良冬寄主藓的种藓繁殖的主要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57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4个处理10个测试指标的综合信息。综合评价结果以A1B1C1、A1B1C2、A2B4C1、A2B5C1、A2B3C2、A2B5C2、A2B4C3处理的综合性状最佳。  相似文献   

13.
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替才能完成生活史.通过对角倍蚜蜡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角倍...  相似文献   

14.
角倍蚜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是致瘿形成五倍子的主要蚜虫之一,由它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复叶的叶翅上形成的虫瘿角倍,其产量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角倍蚜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必须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资源昆虫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6个种群共102个个体的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探讨角倍蚜主要分布区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及其变异程度,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该经济昆虫提供分子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 经过摸索实验筛选出的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条带126条, 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 种群多态性位点比例介于23.81%~66.67%之间;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0942~0.1980之间; Shannon's多样性数介于0.1381~0.3027之间; AMOVA分析显示57.99%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42.41%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P<0.01); 总群体的Fst值为0.4242; NJ聚类树显示角倍蚜6个种群共形成两个大的聚类簇, 阳雀、丹寨和汉中种群聚为一支, 安县、竹山和龙胜3个种群聚为另一支。总体上, 角倍蚜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6.
邵淑霞  杨子祥  何钊  陈航  陆沁  许鑫  魏洪媛  陈晓鸣 《昆虫学报》2022,65(10):1306-1313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角倍蚜瘿内干雌的蜜露排泄情况;用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或淀粉的培养基饲喂瘿内干雌,统计泌露率,分析蔗糖和淀粉对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排泄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和分析蜜露的糖分组成和含量。【结果】角倍蚜瘿内,很少能观察到无翅干雌排泄蜜露,35.40%±2.41%的有翅干雌可被观察到排泄蜜露。但在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均可排泄蜜露,泌露率分别为23.89%±5.58%和173.96%±28.61%;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泌露率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有不同淀粉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由0增加至2%时,有翅干雌泌露率由173.96%±28.61%增加至236.81%±55.67%,随后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  相似文献   

17.
角倍蚜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表明,角倍蚜干母种群在倍林间呈聚集分布.导致其聚集分布的原因是角倍蚜本身的聚集行为和盐肤木Rhus chinensts Mill复叶生长状况的异质性两个方面:角倍蚜干母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琉松个体群,个体群的大小为3—6株倍树所占的面积(2.3—4.6m^2);当样方大小为1、3、6株时为聚集分布,大于6株时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8.
角倍蚜是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干雌寄生于盐肤木上,在完全封闭的虫瘿内生活,瘿内为高单宁、高湿度和高CO2的特殊小生境,而越冬若蚜寄生于提灯藓类上.本文对角倍蚜2个虫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 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虫态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干雌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08和0.101,而越冬若蚜为0.176和0.047.角倍蚜CO Ⅰ基因序列共有5个单突变变异位点,包含6种单倍型,其中Hap_1、Hap_4为广布单倍型,Hap_2、Hap_3和Hap_5为干雌的私有单倍型,Hap_6为越冬若蚜的私有单倍型.Network分析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得知单倍型Hap_1与Hap_2、Hap_3、Hap_4、Hap_5、Hap_6的距离分别为472、495、286、520和194.Hap_5距Hap_1最远,是最晚分化出的单倍型,其次为Hap_3和Hap_2;Hap_6离Hap_1最近,是最早从Hap_1分化出来的单倍型.故推测越冬若蚜分化时间早于干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角倍蚜各蚜型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角倍蚜的触角上着生4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原生感觉圈、感觉突及次生感觉圈,它们在各蚜型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有TypeⅠ和TypeⅡ两种类型,各蚜型触角上均有分布;原生感觉圈主要分布于干母、无翅干雌、第三代有翅干雌若蚜以及性蚜的触角上,有两种类型:PrⅠ和PrⅡ,分别位于触角的末节和倒数第二节,其中,第三代有翅干雌若蚜的触角上仅存在PrⅠ,无PrⅡ;感觉突仅出现于第三代有翅干雌若蚜触角的第3~5节;次生感觉圈仅存在于有翅型春迁蚜和秋迁蚜触角的第3~5节,其面积约占触角鞭节面积的2/3。我们认为,各蚜型触角感器的差异可能与蚜虫的生境(瘿内或瘿外)、行为(如取食、交配)以及翅的有无(如寄主选择、迁飞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五倍子的产量及质量均居世界之冠,但过去由于长期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单位面积产量都很低。为了提高五倍子的产量,试验小组对人工繁育五倍子进行了探索。在突破了其寄生树木——盐肤木、提灯藓的栽培繁育后,现初步摸清了倍蚜的生活习性。发现在霜冻气温下,倍蚜的成活率仅有5%。试验证实,15—30℃是倍蚜的最适温度。另外,在摸清了倍蚜对其湿度、光照的需求条件后便进行了室内培育倍蚜的尝试,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掌握了倍好的室内饲养技术及野外释放方法,显著提高了倍蚜越冬成活率和致瘿率,五倍子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1.秋迁蚜的收集 每年秋季当五倍子成熟爆裂时,里面的秋迁蚜便飞出迁往第二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