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本实验室过去发表的论文指出:在25天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标准剂量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以下简称脑炎病毒)的同天或前一天皮下一次注射5%巴豆油(与石臘油混合)能明显地减低小白鼠的死亡率。目前的实验是:探讨多次注射巴豆油对小鼠感染标准剂量的脑炎病毒后死亡率的影响。从预先的实验发现:如用水剂稀释巴豆油成乳剂状态,其所产生的保护性效应较用油稀释者为大,故在本篇论文中所有实验均采用巴豆油-牛肉汤乳剂。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发现,小鼠皮下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前腹腔注射苦瓜提取物(简称E.M.c.)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率平均为66%;以E.M.c.静脉注射家兔后2小时,血清中的干扰素达高峰,其干扰素为I型干扰素;E.M.c.对小鼠NK细胞有明显的激活作用;经鉴定,E.M.c.中的有效成份主要是dsRNA,此外,还含有多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蛇瓜提取物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和诱生干扰素的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证明,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皮下感染前,给小白鼠注射蛇瓜提取物(简称E.T.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感染后给药,则小白鼠存活天数可明显延长,但其保护作用低。给家兔静脉注射E.T.a.,血清中可测到Ⅰ型干扰素,高峰出现在注射后2小时。经初步鉴定,蛇瓜提取物的有效成份似为某种双链RNA,但需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4.
用乙型脑炎病毒或其RNA感染小白鼠时,观察到脑组织中RNA酶活性有先增加而后降低的现象。在注射病毒RNA或大量病毒材料时,RNA酶活性增加速率较快,而在用少量病毒接种时,酶活性的增加缓慢。在各次实验中,当受染鼠脑中病毒繁殖到一定数量时,酶活性开始下降,同时随着病毒}茼度的上升,继续降到明显地低于正常水平,直到动物死亡。当接种很少量(或不致死量)的戚染性材料时,一些(或全部)动物恢复健康,测定其中一部分动物脑组织的RNA酶活性也有恢复正常的情况。作者根据实验材料的分析提出一种看法:受染脑组织中RNA酶活性的增加可能为捆胞对乙型脑炎病毒戚染的一种初极抵抗反应,而其后酶活性的降低可能解释为与病毒的致病机制有关。文中同时讨论到细胞内RNA酶的生成与病毒RNA的低威染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初步观察到,用不致死量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性RNA,对小白鼠皮下接种未引起病毒在动物体内繁殖,亦未见到明显的中和抗体产生,但接种届的动物对病毒攻击有一定抵抗力。用热和含过氧化物的乙醚处理RNA后,同时破坏了RNA的感染性及引起动物产生抵抗力的作用。但用紫外光、超声波和RNA酶(在2—4℃)处理时,虽然破坏了RNA的感染性,而不完全破坏其引起动物产生抵抗力的作用。文中对病毒RNA引起动物产生抵抗力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小白鼠经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后对脑内与皮下攻击的保护力。此外,也进行了抗体水平与保护力关系的研究。实验证明小白鼠经一次脑炎疫苗免疫后虽然对脑内攻击没有保护力或保护力很低,但在皮下攻击时可以观察到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力,而且在免疫后一、=天时对少量病毒的皮下攻击已有保护现象。脑炎疫苗二次免疫小白鼠后,小白鼠不仅对皮下攻击有很高的保护力,而且对脑内攻击也能表现有保护现象,其保护指数不仅与疫苗量有关,而且与注射嗣隔有关,一般注射间隔短者其保护力较低,注射间隔长者其保护力则较强。实验并就明免疫的小白鼠对脑内攻击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不长,而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较久。最后,本文对机体的保护力与戚染途径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单克隆抗体治疗日本乙型脑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JEV-McAb对感染JEV的小白鼠及幼山羊进行实验性治疗,并对乙脑免疫机理作一初步探讨。结果表明,JEV-McAb对经不同途径感染各种JEV毒株的小白鼠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效果明显优于PeAb。小鼠感染后120小时,大部分已发病,个别已濒死,这时给予混合MeAb或其F(ab′)2,仍可保护约半数存活。McAb对感染JEV的幼羊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羊脑内注入JEV48小时后,出现发热不安等症状,这时由腹腔和椎管两种途径同时给予混合McAb,保护率达100%。存活实验动物脑组织内未分离出病毒;而死亡功物病毒分离阳性,脑组织经双PAP及HE染色证实JEV抗原阳性并伴有脑炎的病理改变。中和活性是JEV-McAb的主要保护方式,中和放价高的MeAb保护率也高。  相似文献   

8.
1.乙型脑炎病毒SA14毒株通过地鼠腎单层细刚胞连续传递20代后,对小白鼠的脑内毒力发生显著变异,由原来的10-5—10-6下降至10-1—10-2.5/0.03ml之间,与地鼠腎细胞的釉胞致病变毒力(TCID50)此鞍,二者相差4.00—5.07log,而皮下,肤腔毒力则巳丧失。 2.变异株对恒河猴的脑腔致病力亦有明显的减弱,以大量病毒脑腔感染猴子后,虽有脑炎症状出现,但发病溉伏期和病程均有延长,而感染的4只猴子中仅有一只死亡。 3.变异株对小白鼠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作用,在豚鼠、猴手及小白鼠体内均能产生一定的特异性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9.
对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行好研究,结果发现表达的核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荧光抗体滴度达1:12800;用免疫小鼠脾细胞和血清做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脾细胞对部分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死感染有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血清可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未观察到核蛋白免疫血清具有感染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若干影响乙型脑炎病毒RNA的提驭及其戚染滴度的因素。初步证明收获受染鼠脑的时间与所提RNA的戚染滴度有一定关系。在受染动物症状典型时提取RNA的滴度较高。在用石炭酸提取RNA时,鼠脑病毒悬液用90%与75%石炭酸各处理一次,所提得的RNA溶液容积较大。其感染滴度与用较高浓度的石炭酸(90%)处理二次者无明显差异。文中指出用低频率发生器震蕩法处理鼠脑病毒—石炭酸混合液提取RNA时其滴度比一般手摇震蕩法为高。作者不仅观察到用高浓度Na(:(0.5M)磷酸较冲液稀释RNA时,其LD50滴度比等渗(0.14M Nacl)磷酸缓冲液稀释者为高,而且证明了用不合Nacl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镏水稀释RNA时,其濡度也比用等渗磷酸缓冲液稀释者为高,作者在本丈中对稀释液中钠盐的浓度及渗透压对病毒RNA感染滴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根据实验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在实验室中控制上述对病毒RNA及滴定的有利条件,可以提高乙型脑炎病毒RNA感染滴度。  相似文献   

11.
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京卫研,株舆中山株在各种途径感染的致死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一)雨株病毒对不同鼠龄的小白鼠脑内接种感染致死力没有明顯差别,但在脑外途径(皮下和腹腔)接种感染的致死力则随鼠龄的增加而下降。 (二)京卫研,株病毒封小白鼠具有高度的皮下感染的致死力,而中山株则很低。  相似文献   

12.
prME和NS1为乙型脑炎病毒两个主要的免疫保护蛋白,且均为N-糖蛋白。为研究N-糖基化对乙型脑炎病毒免疫保护的作用,本研究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方法,分别消除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基因的不同N-糖基化位点,并构建了prME和NS1突变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将质粒免疫四周龄雌性小白鼠,经两次免疫后,采集血清检测体液免疫反应,最后对小鼠用强毒进行攻击,观察并记录免疫保护力。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rME基因免疫组相比,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prME基因诱导的ELISA抗体、中和抗体和免疫保护力均略有升高,而同时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的则会降低。NS1基因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保护率高达到100%,但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后则免疫保护率略有降低(75%)。通过本研究证明,N-糖基化在维系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蛋白的免疫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单个糖基化的缺失可增强蛋白的免疫原性,而两个糖基都缺失后,则造成了免疫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我们对北京地区的乙型脑炎病毒和M14病毒进行了监测,观察到三带喙库蚊季节消长高峰在8月中旬,较发病率较高的1980年和1981年晚3周左右:乙型脑炎病毒检出率(批)为16.1%,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3,检出高峰在8月中旬(44.0%),较1981年晚2周以上;到8月初才发现所感染的猪,明显晚于1980年和1981年,受上述众因素的影响,本年度本市乙型脑炎发病率仍较低(0.8/10万),在M14病毒的监测中,发现三带喙库蚊环病毒M14病毒检出率为9.32%,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526,当年最高检出率(32%)和最低现场感染率高峰(1:156),高峰出现在8月30日,与乙脑病毒自然感染率出现的高蜂相一致;猪感染M14病毒与感染乙脑病毒的时间基本相同,表明这两种病毒在自然界传播中不存在明显的互相干扰关系,乙脑低流行年的出现并未受到M14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s)—9—(2,3-dihydroxypropyl)adenine(简称(s)-DHPA)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J_(10)株感染小白鼠乳鼠的影响。实验表明,两个(s)-DHPA治疗组感染乳鼠的发病率(44.44%、55.17%)和感染率(44.44%、55.17%)均较对照组的发病率(83.33%)和感染率(86.96%)明显降低。实验结果提示,(s)-DHPA具有一定的抑制EHF病毒在小白鼠乳鼠体内复制的作用,为临床开发治疗EHF的抗病毒新药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病毒病的治疗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国内外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陈伯权等用乙脑病毒皮下或腹腔感染3周龄小白鼠24、48小时及5天后,分别用乙脑病毒51-8McAb进行治疗,平均治愈率分别为78%、73%及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BHK_(21)细胞对蚀斑法检测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系统的影响,降低检测系统误差。方法比较BHK_(21)细胞以不同频次传代培养时的细胞生长状态,以及以不同接种浓度进行疫苗病毒滴度检测时,对检测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BHK_(21)细胞培养4 d传代,其形态良好、边缘光滑、胞质透光性好、细胞分散均匀、细胞活率达到95%以上;BHK_(21)以105细胞/m L浓度接种时,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及其病毒滴度参考品的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0.66%和0.64%。结论 BHK_(21)细胞培养4 d传代、以105个/m L浓度接种时用蚀斑法检测病毒滴度系统最稳定,可供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滴度检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的综合措施中,应用疫苗对人羣进行自动免疫,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乙型脑炎死毒疫苗存在着反应重或免疫效果较差的缺点,近年来我们着手研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本文为继以往的工作,将SA14-A減弱株,继续通过地鼠肾细胞100代的病毒培养液中,挑选出3株对小白鼠脑內感染几乎不致死而对恆河猴完全不致死的毒株,较原有的SA14-A減弱株的毒力又有进一步的减弱,而且这些毒株经小白鼠及豚鼠免疫后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些毒株再做适当的减毒并保持其一定的毒力稳定性后,可以供乙型脑炎活疫苗做为毒株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中分离的EHF病毒浙10株,感染长爪沙鼠肾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物制品法规要求研制成灭活疫苗。取1ml经肌肉免疫家兔,6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出荧光抗体,至第14~21天为最高峰,荧光抗体效价可达320~2560。经活EHF病毒攻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90%以上。疫苗经1:10或1:30稀释后免疫家兔,荧光抗体阳转率仍达100%,但抗体滴度明显降低。肌肉接种优于皮下接种。本研究证明,甲醛灭活EHF病毒可破坏血凝素活性,从而影响疫苗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可能也会影响中和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鸡胚单层细胞系统研究了重水(D2O)对病毒的作用和作用的机制。在经30—40%重水处理的细胞繁殖的病毒感染滴度有明显的增高。实验证明,这种感染滴度的增高不是由于细胞敏感性的增加。发现有两个因素与重水的上述作用的机制有关:1)重水处理的细胞繁殖的病毒对热(50℃)稳定性有明显的增高;2)重水处理的细胞产生干扰素的滴度有一定的下降。重水处理的细胞中繁殖出的病毒对热稳定性增加这一事实指出,病毒结构中的氢原子被氘原子取代后,病毒的结构趋向于稳定。这一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热灭活病毒的机制和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提高病毒的感染滴度和保存病毒亦可能有实际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