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施崇阳  郭怡 《人类学学报》2022,41(2):308-318
对渔业食用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业经济的重要方面,然而至今尚无专文介绍如何定量分析渔业食物资源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本文采用利用同位素传递信号重建食谱(FRUITS)模型,以田螺山遗址与梁王城遗址已发表的先民和动植物稳定同位素数据为例,对先民食物结构中的多种食物资源比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梁王城遗址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2%;田螺山遗址淡水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0%,而海洋渔业资源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现今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但是在龙山时代(5000~4000 BP cal.)黄河流域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扬子鳄骨板.为判断龙山时代华北地区的扬子鳄是本地生长还是来自与长江流域的贸易交换,本研究对芮城清凉寺、邹平丁公、泗水尹家城3处遗址出土的7例鳄鱼骨板进行了Sr、C和O同位素分析.3处遗址鳄鱼骨板的87Sr/86Sr...  相似文献   

3.
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该遗址先民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状况,探索戎狄对该遗址先民的影响。分析表明,该遗址先民的δ13C平均值为-8.27‰,δ15N平均值为9.54‰,由此推测他们主要的经济模式应为畜牧业。考古学证据显示该遗址主体文化为晋,但食物结构分析却反映,先民的经济模式主要为畜牧业,明显受到了游牧民族(戎狄)的影响。样品XNM50具有异常的δ13C值(-15.36‰)和较高的δ15N值(9.88‰),当与其从事狩猎活动有关。δ13C和δ15N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先民在食物结构上无明显差异,而不同规格的墓葬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喇嘛洞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对其出土人骨进行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望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进而探索鲜卑与汉的相互联系。该遗址20个墓葬出土人骨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反映了样品均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人骨中骨胶原δ13C和δ15N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食物为食,且基本为素食,这当与发达的糜子和粟米农业密切相关,表明喇嘛洞遗址鲜卑生活方式已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游猎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对不同性别的先民食谱差异性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食谱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品BLM63和BLM99的δ15N值相对较高,揭示了其食物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肉类。  相似文献   

5.
姜寨遗址先民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一期、二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探索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人骨的δ13C平均值(-9.7±1.0‰)和δ15 N平均值(8.5±0.5‰),表明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依赖于粟类作物的动物等)在姜寨先民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动物资源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两期先民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先民一直从事粟作农业以及家畜的饲养活动。食谱分析并未发现第二期先民食用更多野生动物的证据,这可能与先民样品量相对偏少、二期先民食用的野生动物比例上升较小、动物类食物在先民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原因有关。对比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年代相近的姜寨、史家、半坡遗址先民δ13C值,姜寨(-9.7±1.0‰,N=19)与史家(-10.0±0.7‰,N=9)接近,而远高于半坡(-14.8±1.9‰,N=5),表明半坡遗址粟作农业的种植规模要逊于姜寨和史家遗址。我们认为,不同遗址间先民δ13C值的差异,可能受半坡样品量偏少、遗址间小生态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8例昙石山文化墓葬出土人骨进行骨胶原的提取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并通过污染鉴别,其中的17例为有效数据。有效骨样的δ^(13)C值在-20.9‰^-16.5‰范围,δ^(15)N值在8.5‰~14.4‰范围。就稳定同位素整体分析结果而言,昙石山先民主体所处营养级较高,以广泛的肉食来源和一定量的C_3类植物为生。推测肉食来源中主要有大量的海生类资源,也包含了陆生动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昙石山先民的食物营养级可能与社会贫富并无关联。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的食物结构和成人基本相似,但可能更偏向于食用高营养级的食物;两性的食性未表现显著性的差异。作为一个海洋性聚落,昙石山遗址的经济活动应以渔猎采集为主,水稻种植很可能仅为辅助性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8例昙石山文化墓葬出土人骨进行骨胶原的提取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并通过污染鉴别,其中的17例为有效数据。有效骨样的δ~(13)C值在-20.9‰~-16.5‰范围,δ~(15)N值在8.5‰~14.4‰范围。就稳定同位素整体分析结果而言,昙石山先民主体所处营养级较高,以广泛的肉食来源和一定量的C_3类植物为生。推测肉食来源中主要有大量的海生类资源,也包含了陆生动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昙石山先民的食物营养级可能与社会贫富并无关联。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未成年人的食物结构和成人基本相似,但可能更偏向于食用高营养级的食物;两性的食性未表现显著性的差异。作为一个海洋性聚落,昙石山遗址的经济活动应以渔猎采集为主,水稻种植很可能仅为辅助性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9.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先民食物结构的差异是人类不同社会等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对于考古学资料中未见明显等级差异的先民来说,其是否存在食物结构上的差别,仍需认真加以探讨。为此,本文对山西聂店遗址墓葬(基本无随葬品或随葬品较少)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先民的食物结构,体现了典型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特点,即以粟作农业和家畜饲养为生。此外,尽管在考古学意义上聂店先民的等级相近,但其在食物资源的获取上却显示出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先民的性别、年龄和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寡无关。因此,在社会等级较为模糊的人类社会,先民对食物资源的获取,很可能更多地受到人群组成、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与社会等级的相对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1.
汉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并存,对研究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和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2018年夏天,我们在汉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新发现十个含更新世晚期旧石器遗存的地点,利用热转移光释光(TT-OSL)方法对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测年。测年结果表明,这几处旧石器地点的古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距今20-5万年之间,涵盖了L2、S1和L1三个阶段,与之前汉江流域第二级阶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基本一致。新发现的十个旧石器地点丰富了汉水流域旧石器遗存,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年代学和石器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借助已有的酸水解/醇提取的方法,分析了来自四川攀枝花、成都、海南西部、南非中部4个不同生境地域的共10个蕃麻鲜叶片样品,以及来自云南楚雄元谋、保山施甸、丽江永胜、四川攀枝花4个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域的15个蕃麻麻膏(干料,含水量15%~20%)样品,得到了其甾体总甙元组分、含量等基础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对蕃麻皂素的提取、分离、精制工作,建立了合适的工艺技术路线,乙酰蕃麻皂素产率4.7%。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域很适合蕃麻生长,而且生源积累优势组分蕃麻皂甙元,利于后加工,很有希望成为我国甾体药业新的原料基地。蕃麻作为一种种植业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藓植物生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将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划分为:漂浮型、石生固着型、附生固着型、水生根着型、中生根着型和旱生根着型等类型。其中,中生根着型种类最多,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89.81%,主要分布于森林带;其次为旱生根着型,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11.57%;漂浮型种类最少,只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1.38%,且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从分析结果还可知,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生活型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反映出该流域独特而复杂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大河之一,研究其河谷植物区系特有现象对于认识该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发生和演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样方调查和样线调查法,沿怒江河谷从最南端的中缅边境(木城)到滇藏交界地区(秋那桶)对云南怒江河谷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鉴定,统计得到该区域野生种子植物164科776属1718种。其中东亚特有科4科,中国特有属1属,中国特有种316种(含68种云南特有种,包括怒江河谷特有种3种)。对该区域种子植物区系及特有性研究结果显示,其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其他地区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并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该区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特有性均不显著,科级特有现象表明本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本区域的中国特有种在云南层面与滇西南、滇西北联系密切,在全国层面与南方与西南关系密切,在东亚层面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联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15.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国照  柏建  王景波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77-2281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山野果林的发生、演变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博  许正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2266-2271
通过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分布状况调查,并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发生、演替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是在干旱荒漠地带山地中出现的由西风气流营造的“地中海性”阔叶落叶林类型。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与当地丰富的降水量、鲜明的冬季逆温层以及免于寒潮侵袭的地形等特殊的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它是珍稀的山地“孑遗”群落,是天山山地第三纪古温带阔叶落叶林成分与北方森林草甸成分相结合的产物。与中亚西天山野果林有明显区别。该河谷地是世界栽培落叶果树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相似文献   

17.
We analyzed Y-chromosome haplotypes in the Nile River Valley in Egypt in 274 unrelated males, using the p49a,f TaqI polymorphism. These individuals were born in three regions along the river: in Alexandria (the Delta and Lower Egypt), in Upper Egypt, and in Lower Nubia. Fifteen different p49a,f TaqI haplotypes are present in Egypt, the three most common being haplotype V (39.4%), haplotype XI (18.9%), and haplotype IV (13.9%). Haplotype V is a characteristic Arab haplotype, with a norther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gypt in the Nile River Valley. Haplotype IV, characteristic of sub-Saharan populations, shows a souther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gypt.  相似文献   

18.
Ammonium perchlorate, a component of rocket fuel, entered Lake Mead through drainage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Las Vegas Valley, Nevada, and is now found in the lower Colorado River from Lake Mead to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y with Mexico. Perchlorate is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hrough reduction of thyroid hormone production. Perchlorate has been found in water throughout the lower Colorado system and in crops in the California’s Imperial Valley, as well as in several other states, but it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included in investigations of the Salton Sea. Because perchlorate behaves conservatively in the Colorado River, it was postulated that it could be accumulating at high levels along with other salts in the Salton Sea. Results show that perchlorate is not accumulating in the Sea, although it is present in tributaries to the Sea at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the Colorado River. Bacterial reduction of perchlorate is the most likely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results. The U.S. Government’s right to retain a non-exclusive, royalty-free license in and to any copyright is acknowledged. Guest editor: S. H. Hurlbert The Salton Sea Centennial Symposium.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Celebrating a Century of Symbiosis Among Agriculture, Wildlife and People, 1905–2005, held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March 2005  相似文献   

19.
宁夏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李帅  马文超  顾艳文  魏虹  彭月  李昌晓 《生态学报》2016,36(11):3312-3320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有效粒度尺寸对宁夏黄河流域1985年和2010年的景观破碎化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流域整体的有效粒度尺寸(meff)从1985年的6326.62 km2下降到2010年的2974.32 km2,破碎化程度呈显著加剧变化;从流域内部来看,景观破碎化程度最大的是黄左区间,破碎化程度最小的是苦水河和红柳沟;除引黄区间外,其余分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25年间均有所加剧。特征尺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空间变异分析的合适尺度为4500 m;景观破碎化指数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破碎化程度较大的区域面积明显多于破碎化程度弱的区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异质性在25年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海拔背景条件下,2400 m以下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2400m以上区域破碎化程度较低,且随海拔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流域景观破碎化受人为干扰影响强烈,在人为干扰较强的1000—1500 m区段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大;景观破碎化在时间上的变化受人为干扰影响产生的变化最为显著,由自然条件改变产生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景观格局及景观破碎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区域景观格局优化和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Aedes aegypti (L.) mosquitoe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with Ross River virus and 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 when they were fed on a blood-virus mixture containing rabbit antibodies to mosquito midgut components. Presence of the antibodies did not demonstrably affect virus titres in infected mosquitoes, nor the transmission of virus from infected mosquitoes to 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