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桂萍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6):87-88
目的是提供一种理想的微生物培养室使用的灭菌供暖供温干燥装置。该装置由炉体(5)和灭菌干燥系统,包括鼓风机(1)、吸气管(13)、进气管(2)、受热管(3)、出气管(4);供温系统,包括水锅(6)、水锅进气管(7)、出汽管(8)、控制阀(9);燃烧系统包括出烟筒(10)、灶门(11),4大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湖南省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计算出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130.69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的碳密度分别为28.36、1.77、0.90、1.36和98.30 t·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层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阔叶林碳密度最大(175.26t·hm~(-2)),其后依次为杉木林(136.81 t·hm~(-2))、马尾松林(133.84 t·hm~(-2))、柏木林(124.88t·hm~(-2))、竹林(117.29 t·hm~(-2))、杨树林(95.08 t·hm~(-2))、经济林(80.94 t·hm~(-2))、湿地松林(64.71 t·hm~(-2))、灌木林(63.73 t·hm~(-2))。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72.02Tg 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341.18、21.29、10.78、16.36、1182.38 Tg C。阔叶林碳储量最大(545.77 Tg C),依次为杉木林(419.91 Tg C)、马尾松林(275.58 Tg C),竹林(127.76 Tg C)、灌木林(74.44 Tg C)、经济林(71.25 Tg C)、柏木林(25.81 Tg C)、湿地松林(22.39 Tg C)、杨树林(9.11 Tg C)。在各市州中,怀化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大,为267.43 Tg C;湘潭市最少,为28.12 Tg C。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表现为湘西南湘南湘北湘中。阔叶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是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34.72%、26.71%、17.53%。  相似文献   

4.
从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se-laginellin(1)、selaginellin A(2)、selaginellin B(3)、穗花杉双黄酮(4)、sequoiaflavone(5)、去甲银杏双黄酮(6)、银杏双黄酮(7)、异银杏双黄酮(8)、扁柏双黄酮(9)、异柳杉双黄酮(10)。其中化合物1、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8和9显示出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百里香杜鹃叶挥发油的化学成份的分离鉴定和定量测定工作。已鉴定的成份为大香叶酮(germacrone)、桧脑(juniper camphor)、壬醛(nonaldehyd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葎草烯(humulene)、莰烯(camphenc)、法呢烯(farnes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等10种成份,测定了它们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的鸟类血吸虫,以往有过Faust(1924)、大礒(1927)、吴光(wu,1937)、唐仲璋(Tang,1951)、包鼎成等(1957)、龚建章等(1960,1963)、唐仲璋等(1962)、蔡尚达等(1962,1965)、刘兆铭等(1963)、白功懋等(1963)、易道善等(1963)、黄舜毅等(1965)、吴海林等(1965)、罗汉超等(1965)的报告。 鸟类血吸虫的尾蚴能引起人的皮炎,已是众所周知。我们在进行吉林省稻田皮炎病原调查时,曾在各地的螺中多次发现具眼点的无咽短尾叉叉尾尾蚴。考虑到鸟类血吸虫的尾蚴可能是稻田皮炎病原体,曾检查了经常出入稻田的野鸭,发现野鸭(特别是斑嘴鸭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法从麻楝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乙酯(2)、没食子酸(3)、ozoroalide(4)、stigmast-4-en-6β-ol-3-one(5)、黄柏呈(6)、chukranin A(7)、chisopanin M(8)、21α,24α-methylmelianodiol(9)、toonaciliatin K(10)、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11)、odoratone(12)、bourjotinolone A(13)、hispidone(14)和phragmalin di-isobutyrate(15)。化合物4~14为首次从麻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3具有中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有野生高等植物454科3,818属35,112种。其中,苔藓植物151科602属3,045种;蕨类植物38科176属2,124种;裸子植物8科37属227种;被子植物257科3,003属29,716种。根据世界高等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数据,中国的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别占世界的18.8%、17.7%、22.2%和11.1%。中国高等植物特有属共212属,其中苔藓7属、蕨类2属、裸子植物7属、被子植物196属;特有种共17,439种,其中苔藓524种、蕨类840种、裸子植物115种、被子植物15,960种;特有种比例分别为17.2%、39.6%、50.7%和53.7%。因此,中国高等植物中国特有种的比例为49.7%,维管植物为52.8%,种子植物为53.7%。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前10个科依次为:菊科(227属/2,315种)、禾本科(215/1,787)、豆科(141/1,631)、兰科(205/1,556)、唇形科(103/975)、毛茛科(38/957)、蔷薇科(53/954)、莎草科(32/871)、杜鹃花科(22/841)和茜草科(94/696)。特有属最多的前12个科依次为:苦苣苔科(26属)、菊科(18)、兰科(14)、唇形科(11)、伞形科(9)、十字花科(9)、夹竹桃科(6)、禾本科(6)、野牡丹科(5)、紫草科(4)、茜草科(4)和毛茛科(4)。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前10个属依次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588种)、薹草属(Carex)(537)、黄芪属(Astragalus)(420)、马先蒿属(Pedicularis)(363)、紫堇属(Corydalis)(357)、报春花属(Primula)(310)、风毛菊属(Saussurea)(293)、柳属(Salix)(279)、凤仙花属(Impatiens)(274)和龙胆属(Gentiana)(255)。特有种最多的前10个属依次为:杜鹃花属(433种)、马先蒿属(283)、薹草属(273)、紫堇属(258)、黄芪属(237)、凤仙花属(234)、报春花属(222)、小檗属(Berberis)(209)、楼梯草属(Elatostema)(207)和风毛菊属(196)。物种数目超过5,000种的省区依次为:云南(15,900种)、四川(10,374)、西藏(7,629)、广西(7,399)、贵州(6,405)、广东(5,498)和台湾(5,290)。在17个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按物种多样性排序,中国略低于巴西,位列第四;按照物种特有比例排序,中国略高于菲律宾,位列第七。  相似文献   

9.
柳天蛾的生活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天蛾(Smerinthus planus Walker)在西安地区发现的寄主植物有:美国白杨(Populuspyramitalis Borth)、加拿大白杨(P.canadensis Moench)、毛白杨(P.tomentosa(Carr.))、钻天杨(P.nigr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河柳(S.glandulosa Seem.)、龙爪柳(S.matsudana Koidz.var.tortuosa Rehd.)。此外,还为害苹果(Malus pumila Mill.)、桃(Prunus persica Batsch.)等果树。柳天蛾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甘肃、华中、华南等地。  相似文献   

10.
对石柑子全草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柑子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9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甲氧基苯甲酸(2)、对甲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酸(4)、香草酸(5)、丁香酸(6)、3,4,5-三甲氧基肉桂酸(7)、3,4-二甲氧基肉桂酸(8)、阿魏酸(9)、对羟基肉桂酸(10)、对羟基苯甲醛(11)、香兰素(12)、丁香醛(13)、对甲氧基苯丙酸(14)、对羟基苯丙酸(15)、(R)-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16)、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17)、对羟基苯乙醇(1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9)。化合物1~4、6~1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早古近纪气候与生物群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7月 3— 8日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北学院隆重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 18个国家的共 16 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包括美国 (98)、加拿大(1)、英国 (9)、爱尔兰 (1)、荷兰 (1)、瑞典 (1)、比利时 (5 )、法国 (2 )、德国 (7)、奥地利 (2 )、西班牙 (11)、捷克 (1)、俄罗斯(9)、埃及 (5 )、中国 (2 )、印度 (2 )、澳大利亚 (3)和新西兰 (2 )。本次会议是有关古近纪研究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之一部分 ,先前已在美国新墨西哥州 (1997)和瑞典哥德堡 (1999)召开过两届。大会共安排 6 5个报告和 36个展板 ,内容主要涉及古…  相似文献   

12.
全缘凤尾蕨资源丰富且在贵州分布广泛,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的功效。为了探明该植物的物质基础、寻找相关的活性成分和先导化合物,该文用95%甲醇对全缘凤尾蕨地上部分浸渍提取,采用硅胶、MCI gel CHP 20P、YMC gel ODS-A-HG、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对全缘凤尾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全缘凤尾蕨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tocospirone(1)、环鸦片甾烯醇(2)、(2S,3S)-pterosin C(3)、(2R,3S)-pterosin C(4)、pterosin B(5)、pterosin F(6)、α-紫罗兰酮A(7)、sauropunol C/D(8/8’)、ficusol(9)、棕榈酸(10)、2-dodec-2-enyl-succinic acid dimethyl ester(11)、methyl-9-phenyl-10-hydroxyoctadecanoate(12)、十六烷酸甘油酯(13)、methyl elaidate(14)、(Z,Z)-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5)、(Z,Z,Z)-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16)、胡萝卜苷(17)、β-谷甾醇(1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超声提取、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从瓦尼桑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为(2Z,4E)-γ-ionylideneacetic acid(1)、phellinulin E(2)、phellinulin F(3)、phellinulin G(4)、phellinulin J(5)、phellinulin L(6)、phellinulin M(7)、phellinulin N(8)、elgonenes D(9)、咖啡酸(10)、hispidin(11)、3-hydroxyhispidin(12)、原儿茶酸(13)、4-(3-ethoxy-4-hydroxyphenyl)but-3-en-2-one(14)、丁子香酚(15)、亚油酸甲酯(16)、硬脂酸(17),其中化合物1~9为首次从瓦尼桑黄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0~13表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单子叶植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共有39科60000多种。这类植物在国民经济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单子叶植物根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所用的15个材料是芦竹(Arundo donax)、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大麦(Hordeum vulgare)、毛竹(Phyttostachys pubescens)、高梁(sorghum vulgare)、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鸢尾(Iris tectorum)、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ia)、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吊竹梅(Zebrina pendula)、文竹(Asoaragus setaceus)、水仙(Narcissus tazetta)、白芨(Btetitta striata)、荸荠(Eleocharis dulci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均取自一年生不定根的成熟区,其中慈姑、荸荠是在实验室经人工培养后再取其根。  相似文献   

15.
初步研究白及非多糖组分(BS-80EE)中止血活性成分。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ESI-Q-TOF MS)联用技术分析BS-80EE中化学成分;利用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和小鼠凝血时间(CT)实验初步评价其止血活性。结果显示,从BS-80EE中共成功指认了12个化合物。其中4-hydroxymethylphenylβ-D-glucoside(1)、blestroside(5)、gymnoside I(7)、gymnosideⅨ(14)、armatuside(17)能显著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4-Hydroxymethylphenylβ-D-glucoside(1)、α-isobutylmalic acid(3)、blestroside(5)、gymnoside I(7)、militarine(8)、gymnosideⅨ(14)、1-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18)可显著缩短肝素化小鼠的CT值。该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BS-80EE发挥止血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环境因素(pH、温度、光照)和添加物(氧化剂、还原剂、食用酸、糖、防腐剂和金属离子)对青藏高原黑果枸杞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性(pH3)、低温(T60℃)、避光条件有利于花青素溶液稳定保存。氧化剂(H_2O_2)和还原剂(Na_2SO_3)对花青素稳定性有不良影响;食用酸(柠檬酸、抗坏血酸、草酸、酒石酸)、葡萄糖、蔗糖可增加花青素稳定性;防腐剂苯甲酸对花青素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金属离子Na~+、K~+、Ca~(2+)、Mg~(2+)、Al~(3+)对花青素稳定性无不良影响,而Zn~(2+)、Cu~(2+)、Fe~(3+)对花青素稳定性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一种陆栖萤火虫窗胸萤(Pyrocoelis analis Fabriciu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窗胸萤在24℃下从卵发育到成虫平均(349.50±8.15)d,其卵期、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分别为(117.22±0.90)d、(184.92±18.56)d、(12.65±1.09)d和(15.60±3.85)d;在其5龄幼虫中分离纯化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金色单胞菌属(Chryseomonas)、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李斯特菌属(Listeria)、金杆菌属(Aureobacterium)、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地杆菌属(Terra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黄杆菌属(Flavibacterium)共10个细菌菌株。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植物海芒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红树林植物海芒果(Cerbera manghas)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作比较,它们分别鉴定为cyclocerberidol(1)、cerberidol(2)、(Z)-ligustilide(3)、coniferaldehyde(4)、ethyl(2E)-3-(4-methoxyphenyl)-2-propenoate(5)、p-hydroxyphenylethyl anisate(6)、nodakenin(7)、isoimperatorin(8)、theviridoside(9)、cycloolivil(10)及3β-acetyl-lupeol(11)。化合物3-8及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白鱀豚(Lipotes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鱀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鱀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鱀豚组织中铁(Fe)、铜(Cu)、锌(Zn)、锰(Mn)、镍(Ni)、铅(Pb)、汞(Hg)和镉(Cd)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积累水平。本文对1头饲养条件下白鱀豚“淇淇”体内的必需元素Cu、Zn、锰(Mn)、钼(Mo)、硒(Se)和有毒或非必需元素砷(As)、Cd、铝(Al)的积累特征进行了报道,以期为白豚的保护提供…  相似文献   

20.
对鸢尾科鸢尾属植物蝴蝶花全草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HPLC柱等等色谱方法对蝴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蝴蝶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R,7'E)-4-hydroxy-3,5'-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7'-ene-9,9'-diol 9'-ethyl ether(1)、丁香脂素(2)、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ether(3)、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ether(4)、4-O-β-d-(6-O-vanilloylglucopyranosyl)vanillic acid(5)、4-[6-O-(4-hydroxy-3,5-dimethoxybenzoyl)-β-d-glucopyranosyloxy]-3-methoxybenzoic acid(6)、藏黄连新苷B(7)、belalloside B(8)、藏黄连新苷A(9)、茶叶花宁(10)、sakuranetin(11)、鼠李柠檬素(12)、鸢尾甲黄素B(13)、染料木素(14)、5,7,4'-三羟基-6,8-二甲氧基异黄酮(15)、野鸢尾苷元(16)、8-羟基鸢尾苷元(17)、3'-O-methylorobol(18)。其中,化合物1~1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6、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保肝、抗炎、抗氧化等体外药理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