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获自病人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H8205株感染Vero-E6细胞的培养液,感染1日龄小白鼠,自第3代起,感染鼠出现规律发病,潜伏期13~18天,个体瘦小,后肢麻痹,最后死亡。病理检查感染鼠脑有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免疫荧光及酶标抗体染色证实脏器中存在特异性抗原,血内有特异性抗体,感染鼠的血,尿及脏器悬液经Vero-E6细胞培养出病毒。电镜检查脑神经原细胞高尔基氏器内有病毒颗粒。实验结果说明1日龄小白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该病毒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两株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114株和435株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并在感染的乳鼠脑内找到了EHF病毒。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存在于感染鼠的脑、肺、肝、肾等脏器。脑内和腹腔两条感染途径的比较发现,病毒抗原在上述脏器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前者脑内的病毒感染滴度较后者高一个对数单位。对病毒的动态观察发现,EHF病毒首先在乳鼠腹腔感染6小时后的腹腔巨噬细胞(Mφ)中分离到、并持续阳性;病毒血症出现在感染后2天,随之在脑、肺、肝、肾和脾脏中查到。以上结果表明:EHF病毒对乳鼠具有广泛的嗜性,脑内感染途径能获得较高滴度的感染性病毒。提示EHF病毒在鼠mφ中增殖并携带至全身播散,可能是造成乳鼠全身性弥漫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地鼠肾细胞双价灭活疫苗的人体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士  黄永成 《病毒学报》1993,9(2):144-151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学与病毒抗原定位研究郭广松,肖红,程丽,文莉,杨占秋(湖北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71)(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病毒抗原,流行性出血热,乳小白鼠,病理变化Huggirls(19...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告流行性出血热R22和A9株病毒培养,同位素标记及核酸提取的初步研究,並获得了该病毒核酸的3个片段即L、M、S、分子量分别约为:3.8、1.9和0.86×10~5道尔顿,不论用20~7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病毒,或用30%蔗糖垫层离心的粗制病毒,均获同样结果,但多数情况下,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时,除病毒峰外,还发现主要由细胞组份(即线粒体和核糖体等)组成的另一峰,并经常影响病毒RNA的提取,对如何获得纯净病毒及其核酸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酸性条件下可导致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间隙消失,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多核的巨细胞体,姬姆薩染色比未融合细胞浅。融合液(Eagle’s基础培养液,含0.2%BSA,20mmol/L HEPES),用1.0NNaOH调pH至5.0—6.0时,细胞融合最甚,几乎所有的感染细胞都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索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口感染的可能性,1985-1987年,我们以Balb/c鼠作为动物模型,把EHFV悬液经口灌入和食饵浸毒喂饲进行感染,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结果,实验用鼠可感染发病,从其脑、肺脏器检出抗原,从血清干查出抗体。并从脑、肺脏器中分离出EHFV。经单克隆抗体抗原决定簇鉴定,分离株与感染株一致。因而证实EHFV可经口感染,此研究结果对今后EHF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预防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证明猪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实验动物。从啮齿动物中分离的动物源株(R_(22))和从EHF患者血中分离的人源株(HB_(55))都可感染猪,并可在其体内许多组织中复制增殖。家猪在接种EHFV后第6—9天有一个短暂的发烧期,表现出病毒血症。于接种后的第7—11天(R_(22))和7~20天(HB_(55))可在组织中、特别是脾和肺中,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FA)很容易地捡出EHFV抗原。亦可在感染EHFV的猪血中检出EHFV抗体。从感染后的荧光阳性猪脾、肺可分离出感染性病毒。但R_(22)病毒株在感染猪后的第15天便完全消失,而HB_(55)株在感染后的第20天仍可查见,似乎动物源株(R_(22))和人源株(HB_(55))有所差异,然而都对家猪有感染性。从而,首次证实了家猪为EHFV的敏感实验动物,可作为EHFV的分离,增殖及疫苗研制等的新动物模型。这一发现,对EHF的研究将起积极作用,也提示猪在EHF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MacELISA、RPHI和IFAT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IgM捕获ELISA(MacELISA)、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的结果。MacELISA对急性期血清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与RPHI对总抗体的阳性检出率相近,两法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IFAT检测IgG抗体的阳性率则较低。总抗体滴度(RPHI)与IgG抗体滴度(IFAT)相关(r=0.542,P<0.01),而与IgM抗体滴度(MacELISA)无明显相关(r<0.1)。但进一步研究发现,3日内血清IgM抗体滴度与总抗体滴度(RPHI)存在相关关系(r=0.701,P<0.01),表明IgM抗体可能也与发病初期RPHI的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有关。本工作表明,MacELISA作为一种早期诊断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RPHI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但存在一定的非特异性。研究还发现,流行区临床诊断为EHF的病人,IFAT(IgG)和RPHI检测均阳性,而MacELISA(IgM)阴性,提示用RPHI进行血清学诊断时,检查双份血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双单克隆抗体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双单克隆抗体(McAb)ELISA同接夹心法,用本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相比较,IFAT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高峰在感染后第8天,而ELISA检测感染上清中病毒抗原的高峰在第14天,两方法检测179份人工感染EHF病毒的乳鼠脑和肺组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和68.2%,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敏感,简便,不仅可用于EHF病原学研究,也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大量鼠肺标本。  相似文献   

14.
重组百日咳─破伤风毒素融合蛋白诱生的抗百日咳和破伤风中和抗体及其免疫保护本文作者将含有编码百日咳毒素(PTX)重组S1亚单位突变基因的质粒(pTXS11-E129D)和含有编码破伤风毒素(TTX)c片段基因的质粒(pSS1261),分别经过酶的消化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较高感染滴度的Vero-E6细胞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经56℃1小时加温或1:2,000福尔马林灭活后,免疫成年小白鼠、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结果Vero-E6细胞培养的病毒均未使动物产生可测出的抗体,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则获得良好的抗体阳转率(92%)。同时证明,热灭活较福尔马林灭活者好,加佐剂较不加佐剂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习医生规范化诊疗流行性出血热常见错误,并总结相关对策,为提高实习医生对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对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误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项目及结果、治疗措施、治疗结果等。结果: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经治疗后73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所占比例为94.8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9%。4例死亡患者均为临床误诊后未及时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对症治疗措施,贻误治疗时机导致死亡,死亡原因为1例严重休克、1例并发严重败血症、2例急性心力衰竭。结论:实习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排除相似疾病类型,结合临床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漏诊几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