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硬粒小麦单倍体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玉米(Zea maysL.)建立的单倍性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4 个月后置于含2.0 m g/L2,4-D、3% 蔗糖、200 m g/L水解酪蛋白、146 m g/L谷氨酰胺和300 m g/L天冬氨酸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4 个月后形成了生长迅速、由大小不同(0.5 ~5 m m )的愈伤组织块组成的愈伤组织悬浮系。酶解试验表明,2.0% 纤维素酶RS和0.5% 的离析酶效果最好,而液体悬浮培养物和固体培养的愈伤组织(在酶解时用锋利的解剖刀片切成1 m m 左右的小块)都能释放出大量原生质体,但悬浮培养物释放出的原生质体状态较好,胞质更浓厚,用KM8p 培养基以琼脂糖包埋培养方式培养时分裂频率可达5% 左右。由原生质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经增殖、筛选后可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将其转移至分化培养基Ⅰ(0.2 m g/L 2,4-D、1.0 m g/L BAP、0.1 m g/LNAA、3% 蔗糖、200 m g/L 水解酪蛋白、146 m g/L谷氨酰胺和300 m g/L天冬氨酸的MS固体培养基)和Ⅱ(不含2,4-D,其它成分同Ⅰ)上进行分步分化培养可再生出完整植株,分化频率约为20%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成分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俞加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4):400-400,F0003
生物膜(biofilm,BF)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近年来,随着内置式医疗器材(如导尿管,气管插管,人工心脏瓣膜等)的广泛应用,临床上BF相关感染日益增多。研究发现,BF细菌群体耐药性极强(甚至可以达到其浮游状态的1000倍),  相似文献   

3.
4.
疣粒野生稻体细胞超低温保藏与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粒野生稻是原产于我国的 3种野生稻之一 .疣粒野生稻具有优异特性但极难培养 .从疣粒野生稻的幼穗诱导出无再生能力的愈伤组织 ,经过继代培养和超低温保藏后获得了胚性愈伤组织 ,建立了悬浮细胞系 ,分离出原生质体并再生出植株 .人工接种鉴定表明 ,再生植株的强抗病性没有改变 ,但获得了培养力高的特性 .研究结果证明了植物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藏可能是获得胚性细胞系的一种新途径 .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确立是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疣粒野生稻有用基因的重要一步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BF)主要成分藻酸盐的干预作用,研究其对藻酸盐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表达和合成过程中限速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对藻酸盐降解的影响。方法建立铜绿似单胞菌临床分离株BF体外模型,培养7d后得到成熟BF。将BF内的细菌振荡下来后,用疏酸-苯酚法检测氨溴索对藻酸盐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藻酸盐合成过程中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表达;分光光度计检测合成过程中限速酶——GDP-甘露糖脱氢酶(guanosine diphospho-D-mannose dehydrogenase,GMD)的活性,并检测藻酸盐的降解情况。结果在氨溴索3.75mg/ml作用下,藻酸盐含量(mg/g)由86.4024±0.8588下降到59.9199±0.5803(F=66.2,P〈0.01);其合成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的表达分别由1.2994±0.0173、1.0488±0.0457、0.9888±0.0267和0.8731±0.0336变化为1.0253±0.0265、0.9594±0.0106、0.8536±0.0179和1.0770±0.0503(F=91.9,41.1,88.4和56,9,P均〈0.05);其合成限速酶GMD活性由0.0989±0.0055下降到0.0558±0.0016(F=121.2,P〈0.01);藻酸盐的降解量(△mg/g)由1.4122±0.0073变化为1.4175±0.0019(F=21.81,P〉0.05)。1.875mg/ml氨溴索作用下,有同样的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结论氨溴索可以降低铜绿假单胞菌BF藻酸盐的含量,影响藻酸盐合成过程中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的表达,降低藻酸盐合成限速酶GMD活性,但对藻酸盐的降解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BF)主要成分藻酸盐的干预作用,研究其对藻酸盐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表达和合成过程中限速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对藻酸盐降解的影响。方法建立铜绿似单胞菌临床分离株BF体外模型,培养7d后得到成熟BF。将BF内的细菌振荡下来后,用疏酸-苯酚法检测氨溴索对藻酸盐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藻酸盐合成过程中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表达;分光光度计检测合成过程中限速酶——GDP-甘露糖脱氢酶(guanosine diphospho-D-mannose dehydrogenase,GMD)的活性,并检测藻酸盐的降解情况。结果在氨溴索3.75mg/ml作用下,藻酸盐含量(mg/g)由86.4024±0.8588下降到59.9199±0.5803(F=66.2,P〈0.01);其合成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的表达分别由1.2994±0.0173、1.0488±0.0457、0.9888±0.0267和0.8731±0.0336变化为1.0253±0.0265、0.9594±0.0106、0.8536±0.0179和1.0770±0.0503(F=91.9,41.1,88.4和56,9,P均〈0.05);其合成限速酶GMD活性由0.0989±0.0055下降到0.0558±0.0016(F=121.2,P〈0.01);藻酸盐的降解量(△mg/g)由1.4122±0.0073变化为1.4175±0.0019(F=21.81,P〉0.05)。1.875mg/ml氨溴索作用下,有同样的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结论氨溴索可以降低铜绿假单胞菌BF藻酸盐的含量,影响藻酸盐合成过程中重要基因algD、algU、algR和mucA的mRNA的表达,降低藻酸盐合成限速酶GMD活性,但对藻酸盐的降解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籼型水稻 KAGAMA DANGO MOCHI 品种的愈伤组织悬浮细胞系,以此分离原生质体,比较研究了5,6-Cl_2-IAA、IAA、KT 及2,4-D 等几种激素对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发现单单附加5,6-Cl_2-IAA 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附加 IAA 则未能诱导细胞分裂,表明氯代生长索5,6-Cl_2-IAA 在原生质体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此外,单单附加 KT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方法对木槿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方法对木槿 (Hibiscussyr iacus)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种子采自本校校园 ,原生质体分离按朱启忠[1] 和Nomura[2 ] 的方法。培养方法有 :(1)液体浅层 (培养皿中加入 3ml培养液 ) ;(2 )固液双层 (固体层用 0 .4 %的琼脂及 0 .3%琼脂糖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植物生理学会六月会议上,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改进原生质体培养条件的建议。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作物的遗传重组目前还只限于很少的几个物种,主要原因是难以从融合的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难以生长的原因之一是,分离的原生质体有迅速退化变质的趋向,造成这种趋向的因素还不十分了解。明尼苏达大学的 O.Lee-Stadel-mann 提请注意在分离和培养植物原生质体过程中所用的甘露醇,他所做的研究表明,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木本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本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对于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树木品种改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难度较大。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并针对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分离原生质体的酶解脱壁处理可以诱导苜蓿细胞产生活性氧。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培养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缓解褐化现象的出现。经紫外照射处理的培养基不利于苜蓿原生质体的生长和分裂,添加抗氧化剂后,紫外辐射所引起的不良效应则被抵消。因而,通过抗氧化剂对活性氧的清除,有助于早期原生质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抗氧化剂对苜蓿原生质体早期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分离原生质体的酶解脱壁处理可以诱导苜蓿细胞产生活氧。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培养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缓解褐化现象的出现。经紫外照射处理的培养基不利于苜蓿原生质体的生长和分裂,添加抗氧化剂后,紫外辐射所引起的不良效应则被抵消。因而,通过抗氧化剂对活性氧的清除,有助于早期原生质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林木原生质体培养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已成为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亦是植物生物工程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林木原生质体培养与草本植物相比,进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就国内外林木原生质体培养的现状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4.
云南疣粒野生稻的成熟种子经55℃温度处理3d打破休眠后,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挑选胚性愈伤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经3个月的继代培养,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经酶解、去壁后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固体包埋后添加液体培养基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调节培养体系的渗透压,获得小愈伤组织;经增殖后在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胚状体,成功得到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改娜  施江 《生物技术》2009,19(5):78-80
目的:为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霸王抗旱基因。方法:采用酶解法分离霸王原生质体,比较了霸王子叶和愈伤组织游离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不同渗透压和起始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结果:愈伤组织游离的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产率可达2.4×106个/g.FW,活力达89%。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在附加2,4-D(2mg/L)、6-BA(1.0mg/L)、2%蔗糖和甘露醇(0.4mol/L)的DPD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最高,达68.6%。转移到附加2-iP(3mg/L)、KT(1.0mg/L)、6-BA(1.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获得2个再生苗。结论:采用酶解法游离霸王愈伤组织,可获得高活力和高分裂频率的霸王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用几种不同类型含硫酸庆大霉素的PMMA珠粒以不同的方法在各种场合测定其药物释放量,同时作出初步的估评。从得到的结果表明GM—1珠链释放的药物总量和初始的冲击浓度较大,有其独特的优点。选用测定药物的方法可靠实用,简便合理。本文试图对PMMA庆大霉素珠链的药物释放浓度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初步的数据和参考方法。选用的GM—1,Septopal和SH—1珠链都是由直径为7毫米的球珠串在一股用七根细不锈钢丝拧成直径为0.17毫米的钢索上,珠粒的重量在200~250毫克之间,含有约4500国际单位的硫酸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17.
胡萝卜根原生质体内有橙黄色或橙红色的质体,可以作为亲本的光学标记,有利于进行细胞融合的研究。虽然胡萝卜是植物细胞培养的经典材料之一,但文献中从原生质体得到再生植株的例证(Grambow等1972;吴石君等,1977。)以及胡萝卜属细胞杂种(Dudits等1977)都用悬浮细胞系或愈伤组  相似文献   

18.
卢萍  周嫦 《植物研究》1996,16(1):96-99
用PEG—高Ca高PH法诱导抗卡那霉素的烟草(Nicotianatabacum)品系N364+Km+花粉原生质体和黄花烟草(Nicotiarustica)叶肉原生质体融合。幼嫩花粉原生质体和叶肉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体培养启动胚胎发生分裂,经卡那霉素筛选后,少数多细胞团存活并形成小愈伤组织。成熟花粉原生质体与叶肉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体则仅产生管状结构。这一结果表明,作为融合一方的花粉原生质体的发育时期对融合产物的发育途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在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定白花丹素对大肠埃希菌10389菌株(E.coli 10389)藻酸盐合成的影响及其对rse A和rpo E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讨白花丹素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白花丹素能抑制E.coli 10389生物被膜的形成,其抑杀E.coli 1038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为16和64μg/mL。白花丹素对成熟BF内的细菌也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抑杀E.coli 10389成熟BF内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4和128μg/mL。白花丹素能够抑制E.coli 10389藻酸盐的合成,其中1/2MIC的白花丹素作用E.coli 10389 24 h后,与对照组比,藻酸盐的合成量降低了34.83%(P0.01)。白花丹素可显著影响E.coli 10389 rse A和rpo 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其中1/2MIC的白花丹素作用E.coli 10389 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rse A的表达量上调了17.43%,rpo E的表达量降低了12.8%(P0.05)。结果表明,白花丹素能够抑制E.coli 10389 BF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通过影响rse A和rpo E的基因表达量,进而抑制藻酸盐的合成来抑制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藻酸盐三维细胞培养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藻酸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藻酸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在骨组织工程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藻酸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对宿主无免疫原性和生物可降解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藻酸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仍然是迄今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之一。结论藻酸盐三维细胞培养系统不仅将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移植的支架材料,有望逐步走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