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在不同音乐背景下获取的脑电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受测者闭眼欣赏喜欢音乐,闭眼欣赏不喜欢音乐,安静闭眼期间获得脑电数据,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第一主成分,主成分荷载,得出在不同条件和不同事件下主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主成分变化脑电极的变化规律.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工具箱和主成分分析程序.结果:脑电图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变化就有比较明显的规律,在闭眼欣赏喜欢音乐时,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明显比欣赏不喜欢音乐和安静闭眼时高.在前头部,欣赏喜欢音乐时和欣赏不喜欢音乐时,影响第一主成分的脑电极分别在右前头部和左前头部脑电信号比较强.结论:在不同音乐背景下,大脑左右前头部会受不同音乐所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的感觉,情感,情绪等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对酒精引起的人脑状态变化进行讨论。通过对客观记录的受试者摄入酒精事件的脑电图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分析摄入酒精事件与21导联电极分类的关系,进而为有关人脑的其它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根据。方法:选取4名习惯用右手、健康的人进行实验,采用标准21个脑电极的10-20导联系统,获取受试者在安静闭眼和摄入一定量啤酒的2个事件的脑电图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是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程序实现采用独立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工具箱和聚类分析程序。结果:对脑电图数据聚类分析后发现,未喝酒时脑电活动大致按前额部和中央、后头部、两侧得到3个聚类簇;摄入200毫升啤酒后,受试者P1和P2的大部分额部电极、中央部电极以及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个别颞部、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或单个电极独立为一簇,形成孤立点;摄入400毫升啤酒后,受试者P3和P4的大部分额极电极、额部电极、中央部电极以及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个簇,个别额部、中央部、颞部单个电极独立为一簇,形成孤立点。结论:脑电活动对摄入酒精有显著反应。由于人在安静闭眼状态下,后头部记录到的α波较为显著,所以未喝酒时前后头部脑电信号相关性较弱,受试者前后头部的电极基本不在一个聚类簇中;摄入酒精后,受试者大部分额部、中央部和后头部电极聚类为一簇,即前后头部脑电信号的相关性增强,这说明在酒精的作用下,前头部α波增加,α波呈现扩大和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9):1713-1714,1720
目的:进一步探究脑电图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脑电图描记录,选择理想信号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4例异常,异常率为53.3%。其中中度异常6例,占25%,脑波表现为在高幅δ、θ波长程阵发的背景上偶发尖波;轻度异常18例,占75%,表现背景脑波频率变慢,出现高幅δ、θ波及活动,伴短程出现;正常21例,较同年龄组的脑电图调节差,波形杂乱。结论:脑电图反映脑功能活动,通过计算机分析方法可提供更多信息,并且脑电图操作方便,无痛无创,易于被儿童接受,在多发性抽动症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电图作为观察人脑的功能状态,仍不失为一种无损伤、客观、连续的研究方法。研究记录飞行活动脑电图不同于在实验室内,常因人—机—环境、仪器、技术方法等因素影响,不易得到可供分析的脑电图材料。因此,目前国内外报道都不多。为了解飞行活动瞬时变化的脑功能,我们记录、分析了飞行活动的脑电图。  相似文献   

5.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期发病且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疾病。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明显异常,提示患儿脑功能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TD患儿治疗后EEG变化特点也对临床医生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14.4%。功能连接测量两个神经信号之间的统计学相互依赖性,不同的功能连接反映了大脑区域协同工作的不同模式。因此,研究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对于理解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基于脑电图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视觉和疼痛刺激。本文尝试研究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对体感刺激的皮质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神经功能障碍,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招募23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0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8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详细的基本资料和病史采集,完善量表评估,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进行脑电图记录。计算68个脑区的相干性作为功能连接,并评估功能连接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功能连接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异常的脑电功能连接主要位于感觉辨别、疼痛调节、情绪认知和视觉处理等区域。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大脑皮层对体感刺激可能具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偏头痛患者的功能连接异常与临床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部分反映偏头痛的严重程度。结论 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外伤后癫痫(PTE)动物模型模型的制作方法和稳定性。方法:将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液压损伤组40只,手术对照组10只。液压损伤组的大鼠在清醒状态下给予液压打击造成其重度颅脑外伤,于致伤后6个月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脑电图改变,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液压损伤组在致伤后约有42.86%的大鼠出现典型的癫痫发作症状和脑电图上痫样放电。病理检查见伤侧脑皮质有局部挫伤,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有出血灶和胶质结节形成等改变。液压损伤组其发作形式、脑电图特征和病理学改变与人类的PTE特征基本一致。结论:颅脑液压冲击伤可建立起清醒状态下大鼠的PTE动物模型,操作简单、稳定性及可靠性较好,有望为PTE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前言胞二磷胆碱(简称CDP-C)是生物体磷脂代谢的重要前体。它作为治疗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的生化药物,国外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用于临床。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临床实践证明,它对头部外伤、脑手术引起的意识紊乱,有较好的疗效。胞二磷胆碱的制备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有机合成的方法;一种是生物合成(或有机合成和生物合成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91例出生后一天内的窒息新生儿,对其行脑电图检查,根据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对上述四组患儿进行随访,时间点为出生后3个月、6个月,采用婴幼儿发育量表对患儿的智能发育进行测评,对各组智能发育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91例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的有83例,异常率为91.21%,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2)对患儿随访至3个月时,轻度、中度、重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3)对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轻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重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脑电图检查结果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为临床上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异常率的例数,评价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AEEG组检出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检出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85,P0.05)。R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P0.05)。A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AEEG组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具有极好的检出率,灵敏度高,适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高时空分辨的脑功能光学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深入分析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脑的高级功能至关重要,是目前国际研究热点,已经在神经科学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有脑功能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断层成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等,虽然已被成功用于脑功能研究,但是目前这些方法也存在着时间或空间分辨率不够的局限.比较而言,光学成像方法表现出其独特魅力.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和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由于能提供空间取样、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三者的最佳组合和不需加入外源性标记物等特点,与其他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其优势可能更为突出.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这两种脑功能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为研究脑皮层功能构筑和脑病理生理的有力工具.但是目前这两种成像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2.
我们研制的BKC-1型脑电处理仪,也称为脑电地形图仪。它是一种新颖的脑电信息处理仪器,采用高档微机(有高精度A/D转换接口)、精密的AR参数模型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相结合的脑电波处理软件。可直接与现有的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脑电仪连接,能对多种脑电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脑电位分布处理仪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它用电子计算机对脑电图(EEG)信号进行处理,将脑电图的曲线波形转化成二维的彩色图象。同普通脑电图信号相比,它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类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指有轻度的记忆或认知损伤,但尚未达到痴呆程度的一种状态,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AD。临床诊断AD患者多已达中晚期,为了能早期诊断AD及预测MCI的转归,有关AD的生物学标注物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科研热点。AD患者颅脑的大体病理特征为脑萎缩,其萎缩有别于正常老龄化所致的退行性改变,有其自身特点,这种特定形式的萎缩有可能成为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是一种基于像素水平对脑核磁图像进行自动、全面、客观分析的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全脑结构、刻画出局部脑区结构特征,是一种较好的脑形态分析工具,广泛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其研究进展,期望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猫上用不同方式升高颅内压,观察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 1.阶梯性升高颅内压至30—40毫米汞柱时,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降低。颅内压升高至50—70毫米汞柱时,以慢波占优势。当颅内压升高接近血压水平时,脑电活动消失。脑电图的变化与脑灌注压有密切关系,除颅内高压可以引起脑灌注压下降外,心脏功能的障碍也可促使血压下降,从而致使脑灌注压降低。 2.急骤升高颅内压至血压的二分之一水平时,如脑灌注压不低于70—80毫米汞柱,脑电图上不出现明显异常。如脑灌注压因血压的下降而迅速降低时,脑电图将出现明显异常,直至脑电波消失。 3.颅内压急骤升高至血压相近水平时,脑电活动在16—17分钟时即发生消失。 4.颅内高压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血压和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发生在血压异常升高后,也有发生在血压正常时,这可能与心血管中枢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老化过程中伴随脑结构、功能退化和认知能力减退,其认知发展呈异质性,即发展的不均一性,有成功脑老化、正常脑老化、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状态。瘦素在不同认知状态下含量不同。研究发现,无神经病理改变的老年人群瘦素水平高,认知功能减退不明显;多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瘦素水平降低;瘦素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障碍,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认知增强剂。瘦素水平降低在脑老化认知障碍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前文曾报道了于尾核头部注入 GABA 3mg,GABA 转氨酶的抑制剂 AOAA(7—10μg)和 GABA 的拮抗剂 picrotoxin(0.3—0.5μg)均可暂时抑制兔的食物性条件反射,本文继而观察了在这些药物的作用过程中脑电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药物抑制条件反射活动的效果虽然相同,但它们对皮层电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在 GABA 和 AOAA 的作用下,脑电主要呈现同步化的高幅慢波;而在 picrotoxin 的作用下,脑电图则仍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若以未经条件反射训练的兔皮层视区光诱发的平均慢负电位为指标,于尾核头部注射 GABA 使诱发的慢负电位于5—10min 内受到抑制,持续1小时左右,但注射 picrotoxin 后30min,诱发的慢负电位才受到抑制,也只需要1小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具有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高度危险性,其发病机理、早期检测与进展状况跟踪预测是轻度认知障碍研究中3个重要问题。Aβ沉积与tau蛋白异常较好地解释了MCI/AD的致病机理与过程,是对MCI最为敏感的生化特征;认知能力评分适用于评估与确诊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神经影像学,包括脑结构、脑功能与脑网络的研究,有效地推动了MCI/AD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直接的客观依据。将生化特征、神经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特征相结合,应用模式分类与预测模型,实现MCI/AD的分类,以及MCI的动态跟踪和进展状况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脑源定位技术旨在通过头皮表面的脑电、脑磁信号来识别大脑内的神经活动源,是研究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认知过程和病理功能的基础。其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可以有效弥补功能核磁共振在低时间分辨率方面的不足。然而,理论分析层面中逆问题的不适定性,以及实践操作层面上不同的记录方式、电极数量和头模型构建等过程带来的误差,给脑源定位的准确性带来极大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脑源定位方法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因此,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层面中的精度评估在脑源定位方法的实际使用中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对现有脑源定位方法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脑源定位技术的精度评估方法以及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具体地,本文在理论分析中总结了基于空间分辨率、基于点扩散以及串扰函数的评估方法对于不同脑源定位方法中源的重叠程度和其他源对目标源的影响;在实践操作中介绍了记录方式、电极数量和密度、头部容积传导模型等因素对源定位精度的影响;进一步介绍了脑源定位技术在时频分析、连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癫痫、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19.
全面了解不同脊椎动物的脑动脉系统,对于从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的演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完整地显示脑动脉系统在生物学教学、科研等方面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根据我们的工作体验,介绍几种显示脊椎动物头部及脑动脉系统的方法及标本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一)蟾蜍的脑电图有快慢两种波型,快波的頻率为每秒12—18次,振幅为10—20微伏,慢波的頻率为每秒3—6次,振幅在30微伏以上,通常以快波为主。 (二)用輸出功率250瓦、頻率24千赫茲的超声波透射3分钟,可使蟾蜍脑电图受到阻抑,表現为快波減弱或完全消失,仅殘存不規則的慢波,但在超声停止作用后45分钟之內即行恢复。延长超声波透射的时間,則可使脑电图出現不可逆的变化。 (三)上述剂量的超声波,仅使蟾蜍脑温增高1—2℃,脑表层血管的血流状态和口径无任何可見的变化。 (四)用外部加温法使蟾蜍脑温自24℃增至35℃时,脑电图无显著变动。 (五)超声波对脑电图的阻抑性影响,不能以其热作用加以解释,可能是其机械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