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令人恐惧的并发症,高血糖被认为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不断地破坏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许多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树枝状供应视网膜神经,这些内皮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符合重要视觉保护的营养需求[1]。一方面,内皮组织务必确保氧的供应和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营养供应;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将循环产生的毒素分子,白细胞促炎性物质排出体外来保护视网膜,这种特性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比如: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新生血管,炎性物质转移,因此,视网膜内皮细胞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血管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炎症或感染尤其是后葡萄膜炎。使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中良好的血液循环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存活密切相关.在缺氧缺血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存活除了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外,还受该细胞所处的微环境的调节.而血-视网膜屏障对调节视网膜的微环境,维持其稳态起重要作用.了解血-视网膜屏障的检测方法对研究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在缺氧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介绍多种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方法,为研究者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提供方法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氩激光光凝建立兔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制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封闭兔眼视网膜静脉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利用HE染色法观察正常兔及造模后3周兔视网膜组织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兔及造模后3周兔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并检测造模前及造模后3周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结果兔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眼可见明显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缺血视网膜及新生血管组织中VEGF不同程度表达增强,FERG-b波的振幅明显下降(P<0.01)。结论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然而,视网膜是人体再生能力很差的一类组织,成年机体无法自我更新那些病变中丢失的视网膜细胞,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不可逆性。因此,恢复患者视觉将依赖于引入外源细胞替代丢失的视网膜神经元。胚胎干细胞(ES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形成机体所有类型细胞的巨大分化潜力。这两个特性使得ES细胞成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供体细胞。近年来,人们在探索将E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甚至整个视网膜方面已取得多项进展,并且体外形成的视网膜细胞可以与宿主视网膜整合。在此篇综述中,首先简要概括哺乳动物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然后,重点阐述近年来科研工作者探索ES/iP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和组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的严重性日趋明显,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丧失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是必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而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细胞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细胞凋亡研究的深入,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糖尿病视网膜细胞凋亡能否得到抑制和逆转的问题上。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VEGF水平增高等因素有关。当前对葛根素的研究表明,葛根素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且对于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的损害有很强的改善作用,葛根素还可以降低糖尿病糖基化终产物水平,甚至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葛根素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本文就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细胞凋亡的有关研究和葛根素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做一综述,提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葛根素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严重致盲的常见眼科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仍是棘手难题.视网膜组织难以获取且无法培养,使视网膜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很困难.由于动物与人的视网膜存在显著的种属差异,既往诸多动物实验结果往往难以转化落地而解决实际治疗问题.视网膜类器官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希望.它使视网膜相关疾病能重现在细胞培养皿中,用于疾病致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更重要的是可用于细胞移植替代变性的视网膜细胞,有望使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但也必须认识到视网膜类器官模拟疾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分化稳定性低、缺乏血管及神经免疫细胞等瓶颈问题.虽然微流控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应用改善了视网膜类器官的分化和培养,但当前的技术只能做到“类器官”,尚未达到“视网膜器官”的标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视网膜类器官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发展可用于再生医疗的视网膜器官,以期更好地推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丧失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种机制作用的复杂疾病,对它的研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各种发病机制所致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有关研究做一综述.提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各种机制均可引起视网膜血管和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极易因激光意外事故、中枢神经或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生异常改变,严重威胁视功能。目前,仍没有针对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完善修复机制。视网膜“干细胞”穆勒胶质(MG)细胞不能自发进入细胞周期,基因编辑手段可使MG细胞转分化,从而具有视网膜祖细胞的能力。转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因子对MG基因组重编程至关重要。基因编辑治疗利用腺病毒、慢病毒等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促使哺乳动物受损视网膜中MG细胞激增和去分化,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再生。与传统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药相比,基因疗法的出现有望实现通过一次治疗达到修复目的。文章就视网膜修复机制、调控视神经再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治疗修复损伤视网膜研究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相关的发展趋势。未来基因编辑治疗将会给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带来深刻变革,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单细胞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CCD相机的并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将所建立的层析成像系统和自适应光学视网膜相机结合。利用一维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对人眼视网膜进行追踪并控制相干门在视网膜内的位置,利用基于CCD相机的二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记录视网膜的干涉图像。用眼模型和牛眼视网膜组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过将4幅干涉图像的获取时间控制在7 ms以内来减少视网膜运动对成像的影响;系统的轴向点扩展函数和灵敏度分别达到10 μm和76 dB。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远远高于其它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夜行性凶猛鱼类鳜鱼视网膜电图的一般特性、光谱敏感性和适应特性。顷鱼的视网膜电图不显示典型的混合型视网膜特征。明视和暗视视网膜电图的光谱敏感曲线形状基本相同,峰值都在530nm处,没有出现Purkinje氏位移。明适应曲线仅出现下降型变化,暗适应过程异常缓慢。鳜鱼的视网膜仅存在单一的光感受系统,即暗视系统,不可能形成色觉。但级鱼视网膜具有很高的光敏感性,适于弱光视觉。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家兔视网膜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硫代巴比妥酸(TBA)荧光测定法;测定了正常家兔视网膜组织的TBA值;并对视网膜铁锈症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正常家兔视网膜组织的TBA值为:0.092±0.02nmol MDA/mg。实验结果表明,视网膜铁锈症可使视网膜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将65例妊娠14天SD大白鼠胚胎视网膜移植至新生第1天大白鼠中脑背面偏左侧,同时摘除新生鼠右眼。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HRP逆行追踪及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技术,观察手术后第10天至50天移植视网膜、与其相应年龄的正常和宿主视网膜免疫反应(Parvalbuminimmunoreactive,PV-Ⅰ)神经元的发育规律和定位分布,以及移植视网膜与宿主上丘的联系。结果表明:移植视网膜具有正常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移植和正常视网膜PV-Ⅰ神经元是无长突细胞、移位无长突细胞和节细胞。PV-Ⅰ神经元在生后第3天移植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出现,在生后第14天至19天移植视网膜中达很高程度,而在生后第3天移植视网膜节细胞层中有些PV-Ⅰ神经元同时具有HRP标记,提示这些细胞是节细胞,并与上丘建立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RegIV(再生基因Ⅳ)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眼球摘除术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及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中的RegIV、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RegIV的表达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A、VEGF-C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比较RegⅣ阳性表达病例肿瘤组织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差异。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视网膜组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瘤组织中RegⅣ、VEGF-A、VEGF-C表达均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视神经侵犯与否均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发病部位无关(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的表达与VEGF-A表达呈正相关(r=0.696,P0.05),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728,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阳性表达的病例MVD值为(59.67±1.43),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30.53±2.31)(P0.05);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RegⅣ阴性表达病例MVD值为(38.04±2.86),与正常视网膜组织中MV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egIV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VEGF-A、VEGF-C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加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30例(42只眼),患者均接受了闭合式睫状体经扁平部三切口入路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分析其术前及术后情况。结果: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9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8眼,玻璃体积血10眼,同时伴有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有5眼;在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者有36只眼,占85.71%,无提高者有6只眼,占14.29%;术前平均视力为(0.15±0.09),末次随访时平均视力提高至(0.31±0.16),两者平均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49,P0.001);42只眼视网膜解剖结构复位良好,视网膜平伏;OCT检查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黄斑劈裂平均面积(0.22±0.18)mm2,与术前黄斑劈裂平均面积(1.07±0.52)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1,P0.001),黄斑微囊样改变有改善;随访期间5只眼出现并发症,占11.90%,其中2眼术后发生PVR且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发生白内障,1只眼出现玻璃体积血,术后视网膜解剖均复位良好。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视网膜解剖复位及提高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视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答:视网膜上所有的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视神经纤维都集中在眼后极偏向鼻侧处穿出视网膜,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也由此进出视网膜,这个区域叫做视乳头。由于这个区域没有感光细胞,入眼光线成象于此,不能引起视觉,因而生理学上称之为盲点。  相似文献   

16.
在视网膜中,Muller细胞被视为具有干细胞特性及再生修复能力,刺激内源性干细胞活化增殖并向视网膜前体细胞去分化,或许是治疗视网膜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在高等哺乳动物视网膜中,Muller细胞自发去分化的能力极为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能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去分化及再生修复。阐明这些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将对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干细胞研究是近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来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进步已经给治疗甚至是治愈某些变性疾病和不能治疗的人类疾病带来了希望.在体外,睫状缘色素上皮细胞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能增殖形成克隆球,并能分化成视网膜各种细胞类型,包括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等.视网膜干细胞的移植可以作为治疗一些致盲性眼病潜在治疗方式.因此,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对于视网膜变性疾病,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现就视网膜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增殖、分化、移植以及信号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与视网膜多种疾病中,细胞凋亡与视网膜细胞的死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维持眼发育或视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Bcl-2家族是主要的细胞凋亡调控蛋白,其中的抗凋亡蛋白又以Bcl-2基因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就视网膜发育及一些视网膜疾病中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p75神经营养素受体在视网膜的发育以及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人类视网膜中的分布状况尚未被研究.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确定了p75在人胚胎发育5、6和7个月的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 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出现最强的p75免疫阳性反应,在其他各层也有较弱的免疫阳性反应. 在胚胎6、7月的视网膜中,主要由Müller细胞的终足构成的内界膜上出现了比较强的p75表达. p75在人胚胎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与大鼠视网膜中很类似,主要表达在Müller细胞, 在神经节细胞上也可能有表达.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优化初断乳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etinal microvascular pericytes,RMPs)的分离、培养方案。分别从15只初断乳大鼠及15只成年大鼠中剜取眼球,采用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分离获取视网膜,经碎化、消化、过滤处理,收集视网膜微血管片段,予接种培养。MTT法测绘RMPs生长曲线,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RMPs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周细胞标记物。比较2组之间视网膜分离操作时间、完整性、原代细胞数量、周细胞形态和表面标记物表达。结果显示,初断乳大鼠视网膜均成功分离,其中24眼视网膜呈整片分出,6眼视网膜破裂呈碎片状,单个眼球视网膜分离时间为14.3~45.5 s。视网膜分离操作时间及完整性与成年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断乳大鼠原代RMPs细胞产量较成年大鼠高,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形态及表面标记物与成年大鼠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初断乳大鼠视网膜是一种可用于RMPs培养的良好组织原料,该实验成功建立了初断乳大鼠RMPs分离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