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场7队割制为割阴刀、1/8树围四天一刀(1/8s↑d/4)的橡胶树品种PR107胶树不同高度树干进行膨压测定。结果表明,割胶前橡胶树树干膨压分布不均匀,割胶后膨压下降较少。说明胶树茎干膨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气刺微割排胶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是豆科乔木,生长迅速,10年生树高可达30-35米,在土壤肥力中等的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沙质壤土上均生长良好,是世界上著名的速生丰产树种[1],在热带地区多用作咖啡园的荫蔽树、庭园树或行道树。幼龄树材质轻软,适于造纸、制人造丝、胶合板。老龄树心材深褐色,比重大,韧性强,可作家具、建筑用材。树皮含13%单宁,可提取烤胶[2]。南洋楹原产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3.
巴西橡胶树有输导功能的韧皮部与采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在割胶树的树皮中,有输导功能的韧皮部的厚度不超过1毫米。因此,按规定的深度割胶,并不直接切断有功能的筛管。这样,提出割胶时不割伤有输导功能的韧皮部(胶工称为“水囊皮”)是正确而可行的。(2)虽然割胶时不直接切断筛管,但是在割口及其附近,筛管层外层的筛管在伤害的影响下毁坏。这揭露了割胶时筛管破坏的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手术双侧卵巢去势法复制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树鼩模型。方法 100只雌性树鼩纳入实验,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诊断标准进行模型评价:1根据人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骨密度(BMD)峰值年龄及树鼩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推测树鼩BMD峰值月龄。随机抽取6、12、18、24月龄树鼩各6只行全身BMD检测,比较各月龄段BMD差异,验证树鼩BMD峰值月龄;2从余下的树鼩中随机抽取BMD峰值月龄段树鼩62只行BMD检测,确定树鼩BMD峰值均数与标准差。然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空白组(n=30),模型组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空白组切除与卵巢等体积的大网膜,各组分别于术后3、6、9、12月时随机抽取6只行BMD检测,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者取材行病理检测验证。结果 1 6、12、18、24月龄段受测树鼩BMD峰值分别为(0.138±0.012)、(0.143±0.010)、(0.141±0.009)、(0.139±0.009)g/cm~2,各月龄树鼩BMD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树鼩BMD峰值均数为(0.143±0.016)g/cm~2;3模型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的数量分别为0、5、4、5只,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骨小梁稀疏、断裂,小梁间距增宽;空白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数量均为0,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无异常。结论按《指南》诊断标准判断,6月龄雌性树鼩行双侧卵巢去势术后6月可复制出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率较高,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5.
诱导产生三叶橡胶多倍体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属于热带植物,现在推广的主要优良品种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为了加速胶树育种工作进程,首先必须创造出大量遗传性更丰富的原始材料。因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种育种途径的探索,而多倍体诱变就是其中之一。 据报道,在三十年前国外就开始了诱导胶树多倍体的研究,门德斯曾预期多倍体胶树可提早开割,马科斯的试验则证实多倍体胶树无  相似文献   

6.
刈割强度对冷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静  杨持  韩文权  刘美玲 《生态学报》2003,23(5):908-913
通过对播种、移植于大小不同花盆的1年龄和多年龄冷蒿进行刈割实验。探讨冷蒿在不同刈割强度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库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下。冷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表现为:刈割1/4和刈割2/4比不进行刈割和刈割3/4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表现为:刈割1/4>对照>刈割2/4>刈割3/4;刈割后在不同的资源与空间。冷蒿体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均表现为:大盆>小盆>移栽盆;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下生物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刈割1/4冷蒿生物量比对照增加,出现超补偿生长。别割3/4生物量降低。出现欠补偿生长。说明适度的干扰有利于冷蒿碳水化合物、生物量的积累;可利用资源、空间越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的变化趋势与再生生长的趋势一致。说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可以表征再生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7.
探讨低割龄橡胶树热研7—20—59茎粗生长随月份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低割龄橡胶树生态管理和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对7割龄橡胶树品种热研7—20—59的茎粗生长进行定期、定株观测,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茎粗生长月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割龄橡胶树热研7—20—59茎粗生长量一年可达到2.76 cm;茎粗累积生长动态呈线性变化趋势,茎粗一年中月度增粗量呈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生长节律;构建了低割龄橡胶树热研7—20—59茎粗生长的回归模型Y=0.307X+61.307;根据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橡胶树生长特点可将低割龄橡胶树热研7—20—59茎粗生长过程划分为速生前期(1—3月)、速生期(4—9月)和速生后期(10—12月);4—9月是低割龄橡胶树热研7—20—59茎粗生长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光热水和土肥等生态管理,可增加橡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进一步提高橡胶林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象牙海岸非洲橡胶研究所研究了不同时期,对胶树茎干的不同部位施用二四滴、二甲四滴和萘乙酸后乳管内蔗糖水平的效应。将生长素涂在树皮上,由于有规律的割胶而加强了树皮的代谢活动,处理的树皮周围,乳管内的蔗糖水平显著增加。同时,蔗糖水平在处理过的树皮上方较远的部位会降低。  相似文献   

9.
云南割舌树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云南割舌树(Walsura yunnanensis C.Y.Wu.)树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walsurol(1),tocopherol(2),sitoindoside Ⅰ(3),3β-stigmast-5-en-3-yl-β-D-xylopyranoside(4),stigmast-4-en-6β-ol-3-one(5),7-oxositosterol(6),3β-hydroxy-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e(7),(-)epicatechin(8),3,5-dihydroxy-4-methoxylphenylethanol(9),间三甲氧基苯,(β-谷甾醇和胡萝卜甙,新化合物1命名为割舌醇(walsurol)。  相似文献   

10.
以9种水肥处理的31个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为试材,人工控制水肥18个月后对其树高、地径、枝下高、1/4树高直径、2/4树高直径、3/4树高直径和树皮厚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Duncan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同时对优良无性系进行评选。结果显示,尾叶桉无性系生长性状存在较大变异,枝下高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0.78%,地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46%,表明尾叶桉不同无性系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尾叶桉无性系在不同水肥处理下苗木的树高、地径、树皮厚、1/4树高直径、2/4树高直径和3/4树高直径总体上差异显著,所有无性系在处理组合32、33下表现较优。6个性状可以综合为3个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依据树高、树皮厚和地径的基因型值综合评选表现较好的无性系为30、7、1、29、20和6,平均遗传增益较整体水平分别提高10.73 cm、0.02 mm和0.83 mm,增幅达5.29%、6.38%和2.24%。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对牧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刈割可提高牧草地上部植株的再生能力.刈割后牧草再生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变化不大,而叶绿素a/b比值有所增加,轻刈割和重刈割的牧草叶绿素a/b比值分别增至1.59∶1和1.52∶1、不刈割为1.22∶1,有利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不刈割处理相比,在刈割初期,重刈割处理下柱花草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平均直径分别下降了54.9%、66.5%和27.2%,根系活力显著下降;但在中后期,刈割处理的牧草地下部根系形态指标活力可恢复到更高的水平.从一年两次收获的累计生物量来看,以轻刈割最高,为3 179.8 g·m-2,重刈割次之,为3 006.1 g·m-2,不刈割最低,为2 936.98 g·m-2,说明一年两次刈割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了不同施肥条件和不同刈割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生物量且生物多样性降低,施肥和刈割处理后,施肥效应显著而刈割效应不显著,说明施肥是主效应。实验还发现施肥可提高群落的补偿能力;不同资源梯度的情况下植物群落对刈割处理后补偿作用也不相同,对刈割处理后植物群落补偿能力随资源的升高而增强。当未施肥和施肥30g/m^2时相同强度的1次刈割的补偿能力较相同强度的2次刈割的补偿能力大;当施肥60g/m^2和120g/m^2时相同强度的2次刈割的补偿能力较相同强度的1次刈割的补偿能力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bNPV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2种宿主。为探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对影响防效的3个因子喷施方式、剂量和虫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2种喷施方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104 PIB·2 000 IU/μL)防治灰茶尺蠖的效果;设置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以1龄幼虫期喷施防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发表了关于对RRIM623无性系割胶试验的结果。不出所料,强度割胶会导致枯竭树的显著增加,这是发生褐皮病的症状。枯竭与胶树作用物的消耗或胶乳代谢能力的减退无关。然而,割胶强度的增加伴随着氮、磷、镁、钙、蔗糖、环醇和胶乳含量明显地减少。因此,从整体来看,树皮的成分只是受到轻微的响影。有一个很密切的关系。即割胶引起乳管渗透性的减弱。这种影响是与割胶强度成正  相似文献   

15.
在安息香树割脂期间,于树干基部浅刮树皮处刷以10%的乙烯利油剂,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处理后10—12天进行割脂,处理树单株产量为对照树的8—17倍。乙烯利使用简便,增产幅度大,它对树皮的药害极其轻微,不发生死皮,又不影响安息香的化学成份。因此,涂刷乙烯利已成为安息香增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观察结果证明,乙烯利能使安息香树创伤树脂道的管径增大,数量增多,并能扩大它们的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安息香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地理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植物,颇具经济价值。为查清其分布特征和评估其濒危状况,该文在红花瘤果茶的集中分布区设置三个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空间点格局及多元点格局分析法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指数分析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兴仁县新寨村大皮坡1号样地幼龄树的小尺度呈集群分布、大尺度呈随机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兴仁县新寨村槽子土2号样地的幼龄树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 晴隆县紫马乡龙头村上捧碧林区3号样地幼龄树、中龄树和老龄树均呈随机分布。(2)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地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 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 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3个样地中幼苗补充充裕,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生态脆弱。(4)红花瘤果茶的生境异质性及其种内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影响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密度制约是维持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森林群落的单优种, 在我国温带森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对天山雪岭云杉8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结果, 分析了该样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动态变化, 运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雪岭云杉个体在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探讨了该群落的密度制约效应。结果表明: (1)该样地内, DBH ≥ 1 cm的木本植物在2009年有11,835株, 2014年为11,050株, 5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8.82%, 补员率为2.19%, 个体株数净减少6.63%。(2)使用双关联函数g(r)分析了不同龄级雪岭云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 但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老龄树在0-2 m及4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但聚集程度较小。(3)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 排除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后, 将幼龄树和中龄树作为案例, 老龄树作为对照, 对比幼龄树、中龄树与老龄树的分布格局, 发现雪岭云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呈现额外的聚集, 随着径级的增大, 这种额外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即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4)老龄树与中龄树、幼龄树的空间关联性相同, 在0-40 m尺度上均呈明显负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橡胶树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进行产量等性状预测鉴定的基础上,1986-1994年共筛选162份1981′IRRDB种质布置于大田鉴定区。2004-2005年对这批种质进行了产胶量、树皮乳管数目鉴定以及茎围、抗风性调查,结果表明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从中不能直接筛选出可供商业化栽培的品种材料,只能选择其中存在有益基因源的种质纳入现有橡胶树的育种进程。早期预测鉴定结果与大田鉴定结果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间相关程度较低,表明目前以Wickham栽培种质为基础试验材料形成的产量等方面的预测方法,难以适应对这些野生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因此除继续利用常规的33月龄树皮解剖、试割等方法,还需要继续探索其他早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优势树种对群落的构建和形成起主要作用。该文以海南岛尖峰岭60 hm2样地内重要值第二大的树种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为研究对象, 探索其种群分布格局特征, 讨论环境异质性、密度依赖死亡、扩散限制等机制在格局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白颜树10022个植株分为6个径级, 分别归属于幼树、中龄树、成年树三个生活史阶段, 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各径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标签关联函数分析不同生活史阶段之间的空间关系; Berman检验方法检验3个地形因子分别对幼树、中龄树、成年树分布影响的显著度。结果表明: 白颜树种群内I、II、III、IV径级呈现聚集分布, 聚集程度随径级的增加减弱; V和VI径级小尺度上均匀分布, 大尺度上以随机分布为主。幼树与中龄树空间正关联; 幼树与成年树空间负关联; 成年树与中龄树在较小的尺度上负关联, 大尺度上微弱正关联。但是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个体之间彼此分离, 个体间无直接的促进作用。地形因子中, 坡度、海拔、凹凸度对幼树的分布影响显著; 坡度、凹凸度对中龄树的分布影响显著; 仅坡度对成年树的分布影响显著。从现有的空间格局可以推断出环境异质性和密度依赖死亡对格局形成起作用, 但是种子的扩散限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对长距离平板垂直聚丙烯酰胺电泳的装置作了改进以后有如下一些特点: (1)装置结构简单可靠,其基本材料只需二块有机玻璃板和一根乳胶管; (2)制胶长度可达40厘米或更长,但只需一次灌胶; (3)不需要在装置边缘涂抹任何脂类物质,底部也不需要填塞任何蜡泥塑料,而无渗漏现象; (4)制胶厚度可达0.5~2.5毫米。由于以上特点,而使本装置优于其他垂直平板电泳装置。用本装置对五龄蓖麻蚕和家蚕后部丝腺体小分子RNA进行分离,分离效果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