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常认为悬浮介质中的大分子物质促进RBC聚集的桥联作用,使RBC聚集,但在高浓度时,大分子物质反而抑制RBC聚集。过去认为主要是高浓度大分子物质影响了RBC表面势能,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低浓度的大分子物质也能抑制红细胞聚集。这说明:大分子物质对RBC聚集的抑制效应,不仅能通过改变RBC膜表面势能实观,还能通过其它途径实现,这种途径之一就是影响RBC膜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羧甲基壳聚糖膜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玻璃流延法制备不同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膜,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象,利用膜的浸渍液培养及膜表面直接培养法研究比较了两种多糖膜的细胞相容性.实验发现两种多糖膜的浸渍液对细胞均无毒性效应,生物安全性是小分子质量膜好于大分子质量膜,羧甲基壳聚糖膜好于壳聚糖膜.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膜上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一段时间后细胞有聚集和脱落现象,而羧甲基壳聚糖膜上细胞能很好地贴附、生长,没有聚集和脱落现象.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膜具有比壳聚糖膜更优越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具有抗凝溶栓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水蛭素、蚓激酶等。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活性,水解纤维蛋白或纤溶酶原,或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抗凝溶栓的作用。该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抗凝溶栓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的合成,PIA合成与细菌糖代谢相关。通过研究葡萄糖类似物甲基葡萄糖(MethylDglucoside,MG)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考察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并寻找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甲基葡萄糖能抑制97337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而且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作用不同。甲基葡萄糖对9733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的粘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处理后对ica和AtlE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不大,但能诱导agr基因的表达,这与甲基葡萄糖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结果一致;而且甲基葡萄糖处理后97337的表面相关蛋白的组成明显改变。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的抑制并不直接由于它对生长的抑制,它对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与其在细菌糖代谢中的竞争性相关;甲基葡萄糖能通过调控agr基因的表达改变细菌表面从而抑制97337的早期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没有通过调控icaADBC、icaR的表达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可能与其对合成PIA相关糖基转移酶的竞争性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鱼类抗冻蛋白应用于植物细胞的超低温保存。结果表明,在水稻悬浮细胞的两步法保存中,浓度为0.01mg/ml的抗冻蛋白具有特别的负作用,相对高浓度的抗冻蛋白则能减小细胞存活率的波动性。在玻璃化法保存中,浓度为0.2mg/ml的抗冻蛋白能改善保存效果,更高浓度的抗冻蛋白(>5mg/ml)反而会降低保存效果。环境冰晶量、抗冻蛋白浓度、低温保护剂浓度和细胞膜组成等是影响抗冻蛋白使用效果的几大因素。作者在机理分析中认为,一方面,抗冻蛋白能和冰晶作用,抑制重冰晶,防止去玻璃化;另一方面,抗冻蛋白也能和细胞膜作用,诱发膜表面冰晶形成。  相似文献   

6.
细胞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进化出膜系统,使各种各样的活动能在特定的空间、时间上高效有序的发生。膜系统参与物质运输、信号传递、能量代谢等过程已被广泛了解,但与无膜区室组装和功能相关的分子细节尚未研究透彻。生物大分子通过相分离在细胞内形成多种无膜区室,如核仁、中心体、应激颗粒等,这些无膜区室被统称为生物分子凝聚体。作为一种细胞生化反应的聚集分离机制,相分离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参与信号转导、基因转录调控等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而异常的相分离与许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及传染性疾病等。通过介绍相分离形成的细胞结构及功能、相分离发生的机制,进一步阐述相分离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非极性有机溶剂正己烷抽提菠菜类囊体膜,Mg~(2 )调节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效率降低:向抽提过的类囊体膜加入人工合成的PQ类似物PQ_2,有部分恢复Mg~(2 )对能量分配的调节作用,但对类囊体膜表面静电性质不产生影响.向非抽提的类囊体膜加入二溴百里香醌(DBMIB),一种抑制PQ氧化的抑制剂,同样发现DBMIB抑制Mg~(2 )调节激发能分配的效率,但对类囊体膜表面静电性质也不发生影响.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Q对Mg~(2 )诱导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不依赖于类囊体膜的表面电荷变化,而与PQ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非极性有机溶剂正己烷抽提菠菜类囊体膜,Mg~(2+)调节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效率降低:向抽提过的类囊体膜加入人工合成的PQ类似物PQ_2,有部分恢复Mg~(2+)对能量分配的调节作用,但对类囊体膜表面静电性质不产生影响.向非抽提的类囊体膜加入二溴百里香醌(DBMIB),一种抑制PQ氧化的抑制剂,同样发现DBMIB抑制Mg~(2+)调节激发能分配的效率,但对类囊体膜表面静电性质也不发生影响.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Q对Mg~(2+)诱导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不依赖于类囊体膜的表面电荷变化,而与PQ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贾月梅 《生命的化学》2007,27(4):331-333
细胞渗透肽是一类能携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短肽,其跨膜能力不依赖经典的胞吞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运载工具,在将蛋白质和其他分子导入活细胞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着重介绍细胞渗透肽的跨膜转运机制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对硫磷对三角褐指藻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唐学玺  李永祺 《生态学报》2000,20(4):598-600
应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对磷磷对三角褐指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对硫酸(≤1.5mg/L)对三角褐指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高浓度的对硫磷(≥2.0mg/L)却严重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低浓度划硫磷在促进生长的过程中,藻细胞中蛋白质、DNA、RNA3种大分子物质的合成活跃,其合成速度升高,而在高浓度对硫磷的胁迫下,蛋白质,DNA,RNA的合成明显地受到了抑制,合成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1.多聚赖氨酸能使经异硫氰基荧光素染色的卵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聚集成点状或块状的斑块,荧光聚集时膜下的色素颗粒随之同步聚集。早期的聚集有三种方式。2.聚集的迟早和出现斑块的大小在卵表面不同区域是不同的。腹方新月区最早;灰色新月区次之;动物性半球稍迟,荧光和色素颗粒最后都集中到动物性极形成顶帽,其余区域成为失去色素颗粒的区域;聚集引起收缩,最后植物性半球常常破裂。3.未受精卵亦出现与上述相同的反应,这提示腹方新月区可能是精子进入卵子的区域。4.细胞松弛素不能抑制多聚赖氨酸引起的聚集。5.多聚赖氨酸能抑制分裂沟的出现,能使已出现的分裂沟消失。6.失去色素颗粒区域的细胞膜在形态、功能等方面与分裂沟中的新膜相同。对新膜出现的位置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碘乙酸抑制SeGSHPx观察其对RBC膜的脂质过氧化速率的影响以及硒甲硫氨酸和V_E的保护作用。结果说明,同一V_E含量的RBC随着SeGSHPx抑制程度的增加脂质过氧化速率增加;同一SeGSHPx抑制状态的RBC随着V_E含量的降低脂质过氧化速率增加,反映了V_E和SeGSHPx在协同地保护细胞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当细胞的抗氧化保护系统处于低能状态时,不论是由于V_E含量降低或SeGSHPx活性降低或二者兼有,补充V_E和应用能提高SeGSHPx活性的含硒制剂,都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穿膜肽是一类能携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短肽,其穿膜能力不依赖经典的胞吞作用。经过对天然存在的细胞穿膜肽的生物化学性质研究,已经逐渐掌握了细胞穿膜肽的一些共有特性,这类物质均为带有正电荷的长短不等的多肽片段,其中富含精氨酸、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残基,二级结构皆具有α-螺旋的空间构象。利用这些特性,目前已人工合成了穿透力更强、效率更高的穿膜肽PEP-1、MPG,并且成功地携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发挥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研究透膜小肽抑制α-Synuclein(A53T,S129A,WT)的异常聚集.方法:基于α-Syn核心区的疏水区域设计了5种包含7个精氨酸的多聚精氨酸多肽膜透过传输系统的小肽R7P1~R7P5;构建融合蛋白α-Syn-GFP,其中α-Syn基因融合于GFP上游,透膜小肽以双顺反子方式与α-Syn-GFP共表达;以文献报道的可抑制α-Syn异常聚集的小肽ASI1D(MRRGGAVVTG(R)6)为对照,通过监测整体细胞荧光强度研究透膜小肽影响α-Syn(A53T,S129A,WT)的异常聚集的情况.结果:5种小肽能不同程度的抑制α-Syn(A53T,S129A,WT)的异常聚集;和对照Pc相比,R7P4抑制α-Syn(A53T)异常聚集的效果提高了55%,R7P3抑制α-Syn(S129A)异常聚集的效果提高了64%,R7P4抑制α-Syn(WT)异常聚集的效果提高了39%.结论:在大肠杆菌中,透膜小肽可以有效地抑制α-Syn(A53T,S129A,WT)的异常聚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形成生物被膜的乳酸菌,分析其活性成分并进行功能表征。【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抑制LM形成生物被膜的不同乳酸菌提取物;通过酸中和、蛋白酶处理及热处理,推测抑制生物被膜活性物质以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crude polysaccharide,ECP)为主;乙醇沉淀法提取目标乳酸菌分离株胞外粗多糖,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活性和对LM生长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y,LC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胞外粗多糖对生物被膜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酵乳杆菌CSC-19发酵上清液对1516-2LM生物被膜的抑制率为81.7%;经热和蛋白酶处理后,发酵上清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明发酵上清液中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物质可能为胞外多糖;在不抑制LM生长的条件下所提取的胞外粗多糖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胞外粗多糖显著抑制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生物被膜三维、有组织的蜂窝状结构被破坏,仅有少量的粘附细胞分散于细胞爬片表面。【结论】发酵乳杆菌CSC-19胞外粗多糖能有效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望应用于高效防控该菌污染食品。  相似文献   

16.
甲醛能可逆性地交联蛋白质或DNA分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鉴定生物大分子复合物中的蛋白质或DNA。一般认为,甲醛分子小,可快速进入细胞,且作为交联剂使用时浓度较高,因而能在细胞做出应激反应之前将蛋白质和DNA交联固定在自然状态下。但高浓度甲醛是否能在交联固定生物大分子之前改变细胞蛋白质水平,尚无相关研究。如果属实,则可能导致相关研究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作者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对比了经过高浓度甲醛和未经甲醛处理过的Jurkat细胞的蛋白质谱。结果表明,高浓度甲醛可导致多个蛋白质水平产生差异。因此,将甲醛作为交联试剂使用时,应考虑设置甲醛处理的样本作为对照,或者增加实验重复次数,以避免鉴定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蛋白质或DNA。  相似文献   

17.
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膜微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黄芪、硫酸锌对肠缺血 /再灌注 (I/R)后红细胞 (RBC)膜微粘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 ,检测给予黄芪、硫酸锌后肠I/R损伤家兔RBC膜微粘度的变化 ,同时检测RB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RBC膜及重要器官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及血浆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 ,并与I/R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分析膜微粘度与SOD、MDA、XO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芪、硫酸锌可使RBC膜微粘度、膜和器官组织MDA及血浆XO活性降低 ,且可防止SOD减少 (P <0 .0 1 )。结论 :黄芪、硫酸锌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能稳定RBC膜 ,改善RBC膜微粘度 ,进而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动力学 ,避免了I/R损伤的进行性加剧  相似文献   

18.
蜂毒肽的溶血作用与红细胞膜上两种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蜂毒肽作用于红细胞膜上的Na-K-ATPase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的角度,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研究蜂毒肽与红细胞及膜作用过程中可能的靶点,讨论了蜂毒肽溶血过程与RBC膜上2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蜂毒肽抑制RBC膜上酶活性的主要模式为附着/插入质膜与游离态并存模式,附着/插入质膜中的作用大于游离态的作用.Na-K-ATPase的K+结合位点是蜂毒肽的1个作用靶点.蜂毒肽插膜过程与其对此酶的作用随时间延长同步发生.蜂毒肽通过作用于葡萄糖-6-磷酸和NADP使G-6-PD的催化受到缓慢抑制,蜂毒肽形成四聚体的程度与酶活性密切相关.EDTA抑制蜂毒肽聚集,干扰蜂毒肽作用于G-6-P,蜂毒肽作用于底物G-6-P及辅酶NADP的生化机理相似,蜂毒肽抑制作用与G-6-PD的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衍射显微术,在纳米精确尺度探测副伤寒沙门氏菌B(Sp B)感染宿主红细胞(RBC)膜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涉及细胞的形变、膜面内剪切模量和弯曲模量。结合这两种单分子测量技术,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表述RBC膜对菌体印B的入侵非常敏感。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感染期间的SpB寄生菌体,能够引起宿主RBC膜结构改变,形变能力降低,膜剪切模量和弯曲模量显著增加。这些力学特性的变化影响RBC的输氧和循环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印B具有独特的鞭毛调控系统,入侵的毒性菌体寄生蛋白与血影蛋白网络中的运输蛋白有特异结合位点,导致RBC膜骨架网络、波动力学和细胞内、外基质都产生应激反应,这有可能为理解勋曰感染RBC的发病机理和寄生途径提供一些新的实验思路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0.
萘及其衍生物对普通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研究了萘及其衍生物(萘、1-萘酚、2-萘酚和1-萘胺)对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的影响。萘、1-萘酚和1-萘胺在低浓度下能促进普通小球藻的生长,高浓度则抑制藻的生长;2-萘酚在实验浓度下都抑制藻的生长。萘、1-萘酚、2-萘酚和1-萘胺的96hEC_(50)分别为98.06、11.87、13.39和6.95mg/L。萘及其衍生物对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的影响比对生长的影响强,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又比对光合强度的影响强。可以这样认为:萘及其衍生物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是通过抑制藻叶绿素a的形成,进而降低光合强度实现的。低浓度的萘和1-萘酚增强普通小球藻的呼吸强度,而高浓度则减弱;与此相反,低浓度的2-萘酚对藻的呼吸强度影响不大,高浓度能显著增强;在实验浓度下的1-萘胺使藻呼吸强度明显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吸强度出现回升,且高浓度回升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