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分析在SPECT脑99mTc-ECD显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病中的应用价值和目测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比较,分别对33例SLE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采用肉眼读片分析及定量分析进行评价,B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狼疮脑病患者99mTc-ECD显像有脑血流改变,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降低.肉眼读片分析SPECT诊断的SLE脑部受损的阳性率为51.51%,定量分析的阳性率达57.57%.成组t检验示扣带回、颞顶叶等部位最常受累.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探查到脑组织代谢和功能性损伤以及血流灌注变化,有助于发现SLE患者脑部血流受损情况.联合应用SPECT脑功能显像及BS分析软件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定位大脑功能受损区.视觉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有很高的相关性.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SLE脑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探讨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15只健康Wistar大鼠进行CT灌注扫描,定量测定全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正常Wistar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正常Wistar大鼠脑部不同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P<0.05或0.01),Wistar大鼠的CBF和CBV值以小脑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延髓,大脑皮质的CBF和CBV值较低:而MTT值在Wistar大鼠脑部各区域比较接近,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定量评价Wistar大鼠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特征,完全适用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局灶脑血流灌注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抑郁症发生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将41例帕金森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抑郁症分为帕金森病组22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者为抑郁组19例、其中抑郁组分为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组、治疗后组,3组均进行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帕金森合并抑郁症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的脑血流量测定(CBF)较帕金森病组显著下降(P<0.05);抑郁组左、右侧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额叶、顶叶的CBF较右侧显著下降(P<0.01);rTMS治疗后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改善,HAMD评分改善(P<0.05).结论:帕金森患者存在局灶性脑血流灌注降低,合并抑郁症患者额、顶叶下降更明显,经颅磁刺激治疗后脑血流低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4.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心理行为综合症,社会文化及生物学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被认为是该病的病因,脑成像体现出一些病理相关改变,但国内尚未见针对此病的成像报道。为给临床辅助诊断AN提供依据,采用经济、易获得的脑功能显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扫描3位典型青年女性AN患者的大脑。通过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2),基于体素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分析,与25名正常青年女性脑图相比较发现,患者的前扣带和前额内侧、双侧额叶背外侧、后顶叶、颞叶中上部和小脑血流灌注降低,下丘脑、双侧颞叶中下部血流灌注增高,可能与神经递质回路有关,提示社会学因素可能只是该病的诱因,而生物学人格易感性才是该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说明SPECT脑血流成像有助于AN的临床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大鼠脑血流动力学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对10只健康Wistar大鼠间隔2d进行CT灌注扫描,两组原始灌注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5次后处理得出CBF、CBV和MTT值.分析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两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Wistar大鼠脑所采集的灌注原始数据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观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并具有很好的线性(CBF和CBV值)或等级(MTT值)正相关(P<0.01).对同一组研究对象间隔2d的两次CT灌注成像结果也存在同样好的重复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Wistar大鼠脑部血流动力学观测具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完全适于小型动物模型脑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改良2, 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脑内源甲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源甲醛代谢失衡所造成的脑慢性损伤被认为是衰老过程中记忆丢失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准确测定脑内不同区域甲醛的含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作者通过2,4-二硝基苯肼(2,4-DNPH)偶联高效液相色谱(UV-HPLC),测定了家猪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小脑、脑干内源甲醛含量(75.5~83.4μmol/kg).采用10%三氯乙酸处理脑组织匀浆(pH=1.0),不但可以避免蛋白质及其他分子的干扰,还可以省略现有方法中的萃取步骤,且提高了测试的灵敏度(P<0.05).该方法的回收率约95.96%~102.04%,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10%.结果表明,改良2,4-DNPH法用于脑内源甲醛的测定,其操作简便、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75例,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30%),中度狭窄组(30-69%)和治疗组(70.99%),前三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Test),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SPECT/CT对治疗组20例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比较MoCA总分、MMSE评分、StickTest评分,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认知功能受损越明显;治疗组在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评分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CT/CT对治疗组术前感兴趣区血流量与同侧小脑平均脑血流量比较,术后再与同侧小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脑灌注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且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最终改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注意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特征,并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肾癌患者69例,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对其肾脏进行平扫及灌注增强扫描,使用renal tumor perfusion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各种灌注图像及感兴趣区(ROI)内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将得到的灌注参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癌肿块灌注参数与已测得的正常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其中,正常肾皮质的BF值、BV值及PS值均高于肾癌组织,MTT值则相反;肾癌肿块灌注参数与已测得的正常肾髓质各灌注参数值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正常肾髓质各灌注参数值均低于肾癌组织,而PS值二者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肾癌患者健侧肾皮髓质灌注参数值与已测得的正常肾皮髓质各灌注参数值及肾癌患者癌旁正常肾皮髓质各灌注参数值,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显示肾脏形态的同时,还可定量测量皮髓质的血流灌注情况,间接反映肾脏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探头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患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普通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28例,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恢复情况。结果: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和天数较普通颅内压监测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随访提示脑室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比例较普通型ICP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提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r CBF、r CBV、MTT、TTP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型颅内压监测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通过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损伤部位的r CBF、r CBV、MTT和TTP可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