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龙江上游地区属长江防护林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根据36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群落内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复杂,在杜鹃巴山冷杉(Rhododendron fastigiatum-Abies fargesii)林中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在苔藓巴山冷杉林中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余群落中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而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随林分郁闭度变化而变化,在郁闭度30%的杜鹃巴山冷杉林中,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在郁闭度47%的箭竹巴山冷杉林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相当,在郁闭度55%以上的各个群落内,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同一海拔不同坡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分布于阳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大于分布于阴坡的草类云杉(Picea asperata)林。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增加,从海拔2 400 m的栎类阔叶林,2 600 m的草类云杉林,2 800 m的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巴山冷杉林,到3 000 m的苔藓巴山冷杉林和3 200 m的杜鹃巴山冷杉林,物种多样性依次下降,到海拔3 400 m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fastigiatum)灌丛,物种多样性增加。物种多样性在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的演替系列中表现为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加,后降低,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热带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臧润国  丁易 《生态学报》2008,28(12):6292-6304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如何有效地保护现存的热带森林不再进一步退化,以及如何使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尽快得到恢复是生态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不同方式、规模和强度的干扰对热带林的破坏程度及其以后的恢复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同。除少数大型自然干扰事件外,采伐、刀耕火种、农业开发用地等人为干扰是造成当前热带森林植被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多种干扰交互作用、杂草与外来物种入侵、退化植被和土壤状况、残存植被组分及土壤种子库、退化植被周围的景观格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都能够影响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速度和方向。基于功能群的研究思想将可能为物种丰富的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与连云港地区森林植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 ,界于北纬 36°0 2′~ 37°2 8′,东经 1 0 0°41′~1 0 3°0 4′之间。海拔 1 650~ 4395m,总面积为 1 61 2 0 km2。本研究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以TM为主 ) ,结合以往野外调查工作 ,研究并综合分析了湟水地区的森林、灌丛植被及其主要特征。森林灌丛植被的遥感解译采用综合分析法。研究表明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其分布多集中于黄土低山丘陵与中高山地形结合地带 ,即黄土覆盖的边缘交错区域。这一空间分布特征可能与本区的黄土覆盖边缘地区的多样化生态地理特点存在一定的联系。生境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本地区天然林的分布特征、森林灌丛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森林的类型结构和种类组成 ,并成为人工造林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本区森林灌丛植被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具有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人类活动的规模范围、作用方式、影响强度等因素成为本区森林灌丛植被及其生境变化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生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兵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上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3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降有大的变化,从5种增加到23种;在生活型组成结构上,一年生植物占约对优势,但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8逐渐减少的趋势,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种类数 和个体数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加;物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南京地区的木本植物区系,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动态,分析了南京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是南京地区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漓江上游典型森林植被对降水径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外同步长期定位观测林外降雨、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方法,对漓江上游典型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50a年降雨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林冠截留受林外降雨特征的影响,也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2)地表径流平均滞后时间为70 min。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降雨滞后效应不再明显,甚至出现地表径流与降雨同步的现象,小降雨可能产生大的地表径流,从而加大流域在雨季发生洪灾的风险。3)湿季径流系数略大于旱季,干季降水量减少,且森林植被消耗大量水分,减少了枯水期径流的产生,增大发生旱灾的风险。森林植被延长河川径流持续时间,使一次持续18 d的降水过程形成的径流,在降水停止后能延续24 d。降雨后退水持续时间与前期降水及后期降水叠加有关。目的为揭示漓江上游森林植被对降水径流的调节作用,客观评估漓江上游水资源潜力、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程占红  程锦红  朱紫翎  王峥 《生态学报》2022,42(8):3144-3154
植被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对于加强山地型景区生态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多角度建立了群落旅游承载力的测量指标,并对五台山景区森林植被的旅游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五台山森林群落可分为多幼苗—有灌木型、少幼苗—有灌木型、多幼苗—无灌木型、少幼苗—无灌木型、有萌枝—有灌木型、有萌枝—无灌木型、极少萌枝—有幼苗型以及无萌枝—无幼苗型,各组类型逐渐由生态环境良好区到生态环境较差区递变。(2)群落旅游承载力的测算结果显示,有37个样方处于超载状态,且主要受到寺庙与村落周边的旅游干扰影响。(3)群落旅游承载力也受到各类地理因子的影响。其中,坡向、坡形分别与群落旅游承载力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其余地理因子则与群落旅游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植声 :文中研究的木本植物群落种类较少 ,结构相对简单 ,数据没考虑草本层 ,信息损失量太大 ,尤其对数量分析来说是欠妥的 ,影响结果的可信性。作者 :森林群落是祁连山北坡植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地貌特征和海拔梯度 ,祁连山中段地区的森林植被呈现出以青海云杉林和祁连圆柏林为主体 ,各种灌丛镶嵌分布的景观格局。本文是以构成森林主体的木本植物 (乔木和灌木 )为研究对象 ,探讨森林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确切地讲 ,是探讨木本植物群落格局与环境关系 ,关于这一点 ,在文中已有了明确的交待。按照植声的论断 ,对于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方精云 《生态学报》1991,11(4):377-387
  相似文献   

11.
甘肃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构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综合评价指标的体系.以白龙江林区为例,通过对所选择的5个策略层(中间层,B层),20个措施层(最低层,C层)指标值的计算和纠正,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DH=∑BiPi.1996年的DH=0.5320,2000年的DH=0.6100,虽然均小于其理论值0.7000,判定该林区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同时表明该林区正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刍议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贤伟  罗承德  胡庭兴  张健 《生态学报》2001,21(12):2117-2124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的综述,论述了我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特征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针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出恢复和重建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分布与衰退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 ,以空间序列推断其时间序列 ,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分布 ,并对植物群落的衰退演替及其组分种消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 ,沿河道分布的植被 ,其盖度、物种丰富度均呈递减趋势 ,且植物群落成梯度分布。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 ,不同物种对环境退变的忍受能力不同 ,退化的先后不同 ,退化顺序表现为浅根系的草本到深根系草本与部分灌木 ,最后衰退的是耐旱性较强的灌木与乔木。在植物群落的衰退演替过程中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河段的两种植物群落 ,在优势种的更替、组分种的消长上表现出不同的衰退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甘肃白龙江中上游流域的黏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采自甘肃白龙江中上游流域的黏菌52种,其中紫高杯菌Craterium paraguayenese、山地双皮菌Diderma montanum和双被绒泡菌Physarum bitectum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34种为甘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5.
河水漫溢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徐海量  叶茂  李吉玫  王卫江 《生态学报》2007,27(12):4990-4998
从河水漫溢干扰对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天然植被恢复作用上开展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输水前塔里木河下游仅见9科13属17种植物,但输水后漫溢区出现了12科26属34种植物,其中的18种植物是非漫溢区未曾发现的;(2)从样地植被调查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看,漫溢区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比非漫溢区有明显增加;(3)从漫溢后一定时间内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重要值看,漫溢后1年生草本植物迅速萌发,而多年生草本由于根系和繁殖上的优势逐渐在群落中占据优势;(4)由于胡杨、柽柳等植物在多次漫溢条件下易于萌发,因此多次漫溢后这些乔、灌木植物逐渐占据群落中的优势地位;(5)在漫溢过程中由于微地形改变了漫溢干扰的强度因此漫溢后微地形差异造成地表生态特征出现明显的差异;(6)通过讨论,漫溢干扰对塔里木河下游这样一个严重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这一作用的体现是与输水后下游生态水文过程完整性的恢复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下游盐渍化弃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下游不同年代盐渍化弃耕地自然群落为对象,利用优势种群的消长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退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一般经历3个阶段:田间杂草→荒漠草本→荒漠灌木,但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藜+田旋花群落(1~2年)→骆驼蒿群落(3~10年)→苏枸杞+黄毛头群落(10~40年)→黄毛头群落(顶极群落);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一般经历消耗-积累-消耗3个阶段,但速效钾不存在初期消耗阶段,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状态,并逐渐接近本区域自然植被土壤养分;3)由于前期土壤养分处于消耗阶段,骆驼蒿种群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不明显,其中与速效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苏枸杞种群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机质、全氮、30~60cm速效钾相关性显著;而黄毛头种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黄毛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盐渍化弃耕地上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ZP  Shen WS  Sun M  Sun J  Li H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121-1126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集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甘肃玛曲群体,测定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青海玛多和贵德等3地2个群体的同源序列,分析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从81条729 bp序列中,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占3.57%),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4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4,界定了34个单倍型,有1个广布单倍型H2,占所有样品的38.27%.单倍型网络图图显示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亲缘地理格局,H2处于中心,呈星状发散,系统发育分析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歧点分布和中性检测显示厚唇裸重唇鱼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分析表明黄河上游3地种厚唇裸重唇鱼种群未出现分化,建议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β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淼淼  秦浩  王烨  张峰 《生态学报》2016,36(11):3292-3299
探讨和揭示群落构建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环境异质性的关系为解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往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对种间在进化关系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差异则关注较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Tβ(taxonβ-diversity)、Pβ(phylogeneticβ-diversity)和Fβ(functionalβ-diversity)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样地间距离的增加,Tβ、Pβ和Fβ整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即表现出群落的距离衰减效应。(2)土壤因子中,TP是影响样地间Tβ、Pβ和Fβ的主要因子(P0.05);p H、TOC和TN对Tβ、Pβ和Fβ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由于受到空间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样地间β多样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Tβ(0.66—1)、Pβ(0.42—0.85)和Fβ(0.51—0.94)。(4)尽管Tβ、Pβ和Fβ反映了多样性的不同方面,但三者之相关性极显著(P0.01);(5)对Tβ、Pβ和F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着β多样性的格局,即群落的构建机制由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共同主导。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中游地区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何志斌  赵文智  方智 《生态学报》2005,25(4):705-710
以水量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引用195 6~2 0 0 0年黑河中游地区各县的气象资料和2 0 0 2年4月~2 0 0 3年10月不同类型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分区的基础上估算该地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分析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缺水量。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每年最适生态需水量在9.4 8×10 8~11.5 8×10 8m3之间,除去相应植被区域上的有效降水量4 .74×10 8m3,还需要从径流中补给4 .74×10 8~6 .84×10 8m3。除山丹和民乐县外,其它各县的降水量均不能满足临界生态需水量。若以最适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山丹县的缺水量最大,占整个中游地区缺水量的4 0 .9%。另外,在水资源配置方案中,不仅要考虑空间上的差异,而且更要注意生态需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分析表明,黑河中游地区的生态需水量的亏缺主要发生在4~6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