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岸守护神     
红树林、珊瑚礁、盐沼和上升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依赖于红树林生长,它们跟红树植物一道有机地构成了地球上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一种生物消失就可能引起与之相关的几个物种的衰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的殃及人类的全球十大环境祸患中,与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关的包括: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似文献   

2.
基于PCR-DGGE技术的红树林区微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红树林沉积物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应用PCR-DGGE技术对福建浮宫红树林的16个采样站位样品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各站位样品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EH)均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与它们所处站位的不同有关,红树林区细菌多样性高于非红树林区细菌多样性。对不同站位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它们的相似性系数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同一断面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性较高。对DGGE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同源性最高的微生物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它们均为未培养微生物,分别来自于河口海岸沉积物。【结论】应用PCR-DGGE技术更能客观地反映红树林沉积物中真实的细菌群落结构信息。另外,研究也表明红树林区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在红树林区研究开发未知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鱼儿会怛树吗?什么动物喜欢牢牢地关上“防盗门”呢?世界上最挑剔的“新娘”是谁呢?在红树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神奇的生活方式出乎你的想像。  相似文献   

4.
高宇  林光辉 《生物多样性》2018,26(11):1223-137
藻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类群, 根据生态习性可分为浮游植物、底栖微藻和大型藻类三个生态类群, 它们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元素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 关注重点多集中在红树植物和动物, 对其中的藻类重视不够, 且多数研究集中在近20年以及亚洲的红树林区。事实上, 红树林生态系统藻类非常丰富, 其多样性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文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藻类的组成类群及其重要性, 重点对红树林区浮游植物、底栖硅藻和大型海藻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及其与初级生产力、水质污染、元素循环、碳库形成等生态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等进行了总结。根据已有研究, 红树林区浮游植物和底栖硅藻的种类数一般为几十到上百种, 其中硅藻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它们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饵料生物和水质污染指示生物; 红树林区底栖大型藻类主要由红藻、绿藻、褐藻、蓝藻组成, 绿藻的种类较多, 红藻在数量上占优势; 藻类是红树林湿地碳库的重要贡献者, 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个高度动态和异质的系统, 今后应加强红树林藻类多样性的长周期、大尺度变化及不同生境藻类的综合研究, 关注大陆径流和潮汐对藻类多样性和蓝碳的影响, 借助沉积物藻类记录, 探明红树林区藻类的长周期变化, 反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海岸带和生态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海岸带比较复杂,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砂岸等。红树林海岸在岛的北部和东部分布最广;红树林有护岸作用,枯枝落叶是红树林海岸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首要环节,关系沿海渔业的发展。珊瑚礁在岛的南部沿海发育最好。这里有许多优良港口,为开发南海提供了方便。砂岸在海南分布最广,以岛的西南部最典型,气候干热,常风大,植被稀疏,砂丘起伏,一片荒芜景象,沿岸建设防风林带是项重要工作,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热带作物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相如 《生态科学》1992,(1):156-160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群落,其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以马来半岛及附近岛屿的生长最繁茂,种类最丰富.世界红树林可分为东、西两群系.东方群系见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岸;西方群系分布于热带美洲、西印度群岛及西非海岸.而孟加拉湾(Bay of Bangle)分布的红树林,是印度洋海岸最集中、最典型的,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分布区之一.其中孟加拉国占有60%,印度40%.盂加拉国红树林植物计有17科、18属、23种.主要树种是小叶银叶树、海漆、盂加拉角果木、无瓣海桑、药  相似文献   

7.
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民族植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与京族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是京族作为海洋民族的重要标志,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知识面临严重丢失的危险。为了保存和延续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记录植物具体用法与文化意义。研究发现:京族民俗文化中使用的红树林植物共有14种,民俗信仰红树林植物有4种,社会民俗红树林植物有11种,物质民俗红树林植物有7种,同种植物常承担多种民俗功能;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是与京族民俗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三种红树林植物。研究既能深入诠释京族的海洋文化特征,还有助于补充丰富有关红树林的民族植物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高剑  李赤  王燕  于莉 《菌物研究》2013,11(3):212-216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湿地林,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必要的栖息之所。内生真菌是指一类生活于健康宿主体内,而不引起宿主组织发生任何病变的真菌,它们不仅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应用潜能。文中在总结了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基础上,对红树林内生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药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续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养殖排放农药和抗生素在红树林区中残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林区是养殖废水的排放地,该文报道2008年10月农药和抗生素在该林区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三类生境的残留水、沉积物和底栖动物中的分布与含量。通过对103种农药和22种抗生素检测,发现该林区有16种农药,4种抗生素,其中甲氰菊酯、仲丁威和醚菌酯是主要的污染农药。在残留水中检出12种农药,它们在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中的总浓度分别是42.70、29.63和27.41ng/L。在沉积物中检出10种农药,它们在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中的总浓度分别是7.90、6.70和7.29μg/kg.DW。在底栖动物体内检出4种农药和3种抗生素。分析表明,红树林滩(残留水和沉积物)比底栖动物更易受到养殖废水的污染,底栖动物对抗生素的富集能力似乎高于对农药的富集能力,生境间污染相似度高于样品间的污染相似度。  相似文献   

10.
竞争和非生物胁迫影响处于地理分布边界的红树植物的个体大小 关于红树植物竞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幼苗和人工林。我们首次对天然红树林中成年红树的种内竞争进行了控制实验研究,旨在检验竞争和非生物因子在决定红树植物个体大小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样 地位于靠近红树林地理分布边界的美国德克萨斯州阿兰萨斯港(Port Aransas)附近区域。该区域的红树林由“灌丛”状的黑红树(萌芽白骨壤,Avicennia germinans)单一物种组成。我们对10个样方中原生红树 林进行疏伐,形成系列红树林覆盖度梯度,在2013–2019年期间观测各样方中红树植物的生长指标,量化分析红树林覆盖度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于2019年调查了红树林的冠层高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期间,红树植物的相对生长速率随着红树林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100%红树林覆盖度样方中的红 树植物大小几乎没有增长,说明它们已经达到了该红树林密度条件下的最大尺寸。在红树林覆盖度降低 的样方中,株高明显增加,在红树林覆盖度为11%的样方中,红树植物株高增加了约52%。对比临水岸 边和林内两种生境中的样方,处于临水岸边生境的红树林冠层高度比处于林内生境的高约30%,且这两 种生境的红树林冠层高度均随红树林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截留量的测定数据 显示,该区域红树植物的生长也受到氮限制的影响。由此表明,处于地理分布边界的“灌丛”状红树林一 方面受到营养的限制,另一方面红树植物种内个体间仍存在较为强烈的竞争,且种内竞争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较该红树林内非生物生境因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位于越南广宁省沿海地区,大约有1万多公顷的红树林,它们均得到了政府的很好保护,其中以下龙湾黄滨乡为例,原有天然红树林850多公顷,1998—1999年在日本红十字协会资助下,又种植了130多公顷,目前已达1000多公顷。这里的红树林生长十分旺盛,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越南北部沿海海岸线,以及越南海洋和世界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红树林保护区虽然也遇到资金短缺等困难,但他们通过引进外资,以及在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海产等多种经济来逐步克服上述困难。  相似文献   

12.
正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与越南隔海相望。保护区以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和滨海过渡带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区对象,其中珍珠湾的红树林是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海湾红树林。保护区于2005年被选定为全球环境基金国际红树林示范区;2008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3年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2015年被授予"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称号。  相似文献   

13.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座落在广东湛江至广西合浦公路旁,驱车从湛江市出发,约2小时的路程。红树林保护区核心区距管理处约5公里,乘小型车经境蜒的小路可到达海岸边。地理位置为2130N和1094iE,在广东的最西端,与广西的英罗港红树林区隔湾相望,其中有林面积1250公顷;沿岸堤长对公里,林带平均宽500米。该区地处北热带季风区,即北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年均气温23℃,绝对最高温38T,绝对最低温一4T;年均水温26T,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海水盐度较高,达31.5%c;常风和台风的风力稍小,有利于红树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组成红树林(Mangrove)的植物并非全是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植物,因此我们把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Plants),以与红树科植物相区别,因为红树科植物井非都能在周期性潮汐浸渍的海滩或河流中形成群落,例如红树科中鹅山木(Carallia)和山红树(Pellacalyx)二属植物是在陆地上或山林中生长的,不具有红树植物的生态习性,它们不是红树植物。这说明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它们的生态习性是两回事,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夜鹭如果把森林看做巨人,把树木看做巨人的头发,我敢说,红树林一定是所有森林巨人中,最不修边幅的一个。瞧他,既不像松树林那样,留着干)争利落的刺猬头,也不像柳树林那样,梳着垂顺飘逸的长发,而是永远顶着一头脏脏乱乱的鸟窝头,好像每次洗澡都忘了带梳子和洗发水似的。虽然红树林巨人邋里邋遢,但居住在红树林里的动物们,  相似文献   

16.
海平面上升对分布在海岸交错带的红树林有着直接的影响。温度、波浪与潮汐、底质与盐度等因素控制着红树林的分布。海平面上升引起潮汐浸淹程度增加影响红树林在潮滩上的横向分布,红树林向陆地一侧迁移。在中国,海平面上升与海堤的阻隔共同威胁着红树林的生存,红树林主要分布地的小潮差增加了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的敏感性。中国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异常敏感。目前国内关于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从红树林群落结构角度研究海平面上升与海堤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地面高程变化研究薄弱,亟需建立一个红树林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网络——地面高程水平标志层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7.
深圳湾不同生境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福芳  史秀华  邱国玉  徐华林 《生态学报》2012,32(20):6511-6519
以深圳湾红树林为例,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红树林和3种对照生境(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和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鱼塘、基围鱼塘、光滩和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分别为:6.81、147.50、74.70和105.78 g.m-.2a-1;P/B值分别为:1.10、1.53、1.41和3.58 a-1。红树林生境的次级生产力较高,仅次于基围鱼塘,P/B值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周转速率最快。结合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最高,生态系统最稳定。由此说明城市化地区红树林生境对大型底栖动物周转速率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的保持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缓解城市化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西红树林蜘蛛群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绥概  周放 《蛛形学报》2000,9(1):33-37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1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宜林海洋环境指标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了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汐浸淹和波浪能量5种海洋环境因素对红树林总体和各树种分布和生长的影响。明确指出了温度对红树林纬向分布、盐度对红树林沿河口湾和潮水河的上溯、潮汐浸淹频率对红树林沿潮滩的横向分布、和海岸波浪能量对红树林由港湾向开阔海岸的沿岸分布的主导控制作用和各自在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区表现的临界参数。最冷月平均气温9.3℃和水温10.6℃,为最耐寒树种秋茄人工种植分布的北界;大片红树林可分布于河口湾和潮水河的全年大部分时间以咸水为主的岸段(如夏季盐度常<2.0‰,冬季盐度可达15‰~20‰),零星红树植物可接近枯季大潮咸水上界;红树林只能占据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之间,大致为潮汐浸淹频率47.5%和2.9%;利用16个方位的平均风速V(m/s),风向频率F(%),有效风区长度L(km),计算海岸波能指数W=∑(Vi2FiLi),W<7.0×103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低波能海岸;W>10.5×103为不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高波能海岸;W=(7.0~10.5)×103为红树林生长零星或很差,或仅能生长人工林或幼林的中波能海岸。这些临界参数可以作为上述海洋环境因素定量的总体的宜林指标。  相似文献   

20.
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与红树林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红树植物17科31种,红树林湿地面积21 438.3hm2,主要分布在粤西,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红树林具有防灾减灾、净化环境、调节区域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在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红树林被列为八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本文对红树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广东红树林资源分布现状、红树林在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保护、发展状况;指出目前红树林还面临围海造田、围海养殖、沿海城市化、废水污染等威胁,红树林保护任务艰巨;并就加强红树林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