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究北苍术叶片功能性状对科尔沁沙地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方法】选择4个种源地北苍术半野生种子通过同质园实验育苗移栽于奈曼旗中(蒙)药材科研基地,以3年生北苍术叶片为材料,研究北苍术叶片结构与功能特性对科尔沁沙地的响应与适应规律。【结果】扎鲁特旗种源北苍术下部叶叶裂程度较明显,叶片革质化;北苍术叶上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变异系数与可塑性指数均较大,围场县种源北苍术叶片上表皮细胞厚度、扎鲁特旗种源北苍术叶片下表皮细胞厚度显著高于其他种源,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较大;阿荣旗、扎鲁特旗种源地北苍术叶片上表皮气孔数量较多,喀喇沁旗种源上表皮气孔数量极少、气孔密度较小,喀喇沁旗种源叶片下表皮气孔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种源地;围场县、扎鲁特旗种源地北苍术叶片光合能力较强。【结论】围场县、扎鲁特旗种源地的北苍术对科尔沁沙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野生北细辛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北三省野生北细辛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群落类型、单位面积蕴藏量等进行调查研究,为野生北细辛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振飞  吴伟坚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8,28(6):2663-2663~2773
用普查法研究广东省北部地区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严重发生河滩植物群落,鉴定出分属于43个科的植物106种,同时记录下植物群落中植物种名、平均高度、聚生多度、总覆盖率、物候相和生活力,分析了河滩植物群落的植物相似性和丰富度以及优势种数量特征和属性标志,结果表明河滩植被的搭配和空间分布为越北腹露蝗在粤北大发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另外结合各河滩植物群落进行越北腹露蝗1龄蝗蝻虫口密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越北腹露蝗发生与植物群落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枫杨是越北腹露蝗最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发生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56(F=32.9201,P=0.0001),小簕竹是越北腹露蝗非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的发生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613(F=0.1617,P=0.021),据此提出了一些控制粤北河滩越北腹露蝗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形态学鉴别特征和线粒体d-loop序列描记了采自吉林省延边图们江水系的中国新记录种——史氏北鳅(Lefua pleskei, Herzenstein, 1888),并对北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史氏北鳅区别于其他同源物种的鉴别特征为:体纤细,成熟雄鱼体侧有明显纵条纹,雌鱼尾鳍基部有圆形黑斑,背鳍位置靠后(背鳍前长为体长的64.33%),眼间距窄(眼间距为头长的32.06%),上唇薄、光滑,下唇薄、中央无乳突.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史氏北鳅与短体北鳅(L.nikkonis, JordanFowler, 1903)构成姐妹群,然后再与北鳅(L. costata, Kessler, 1876)聚为一支,系统发育关系反映了北鳅属鱼类地理关系的远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与银州柴胡分子鉴定新方法。方法:以来自北京、宁夏、山西、甘肃、河北的10个居群共125份北柴胡及银州柴胡样品为实验材料,提取其总DNA,并PCR扩增其ITS序列,对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lustal X及BLAST查错,用MAGA 5.0进行序列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并统计不同单倍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北柴胡与银州柴胡的ITS序列全长为604 bp,有7个变异位点,共计6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银州柴胡所特有,单倍型2~6为北柴胡所特有;ITS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5,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07。结论:利用ITS序列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北柴胡与银州柴胡。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多项指标的快速检测与整合分析,建立北柴胡药材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等级划分的评价方法。收集本中心2015年~2020年抽检样品中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检测的130批北柴胡药材各项检测数据;通过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采集各批药材对应的光谱图,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建立北柴胡快速溯源分析模型,同时构建各检测指标与光谱之间的拟合模型,开展多批次北柴胡药材的系统检测;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北柴胡药材品质综合评价指数(F q)计算方法,建立其品质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数据库。建立了北柴胡药材溯源分析快速定性鉴别模型;建立了北柴胡药材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柴胡皂苷a和d总量及茎秆(地上部分)占比6项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应用模型完成了对20批次北柴胡药材的快速检测;建立了北柴胡品质快速评价与等级划分数据库。该方法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行《中国药典》监管体系产生的原始数据实现了对北柴胡药材品质的快速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为中药材科学监管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给柴胡属植物的合理使用和基源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HPLC法建立了北柴胡标准指纹图谱,确立了14个色谱峰为共有峰,测定了13批不同基源柴胡的指纹图谱及相似度,并对包括北柴胡在内的23批柴胡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3批不同基源柴胡相似度均高于0.8,与北柴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作为优质柴胡资源进一步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竹叶柴胡聚为一类,北柴胡聚为一类,马尔康柴胡、马尾柴胡和抱茎柴胡聚为一类,与竹叶柴胡基源更为接近,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具有一致性,可用于柴胡属植物的基源鉴定。  相似文献   

8.
草蜥属两种蜥蜴卵和幼体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研究了南草蜥和北草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幼体特征。南草蜥产卵雌体的体长、最大窝卵数、平均卵重小于北草蜥 ,相对窝卵重与北草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 ,但卵外形明显不同 ,南草蜥的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同孵化温度 ( 2 6℃ )条件下 ,南草蜥的孵化期明显比北草蜥长。南草蜥幼体的体重、体长、头长和头宽的实测值小于北草蜥 ,尾长实测值与北草蜥无显著差异。南草蜥幼体的体重、头长和头宽的矫正平均值小于北草蜥 ,尾长矫正平均值大于北草蜥 ,体长矫正平均值与北草蜥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青  王真良  樊景凤  邵魁双  李宏俊 《生态学报》2012,32(21):6747-6754
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全海域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及年间变化研究,探讨浮游动物多样性对海流及全球变化的指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28种(不含6大类浮游幼虫和鱼卵仔鱼),类群组成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划分为:北黄海高盐水团群落、北黄海混合水团群落、北黄海沿岸低盐水团群落。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均监测到暖水种小齿海樽和肥胖箭虫,前者形成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但1959年调查显示它们向北分布不能抵达北黄海,这些暖水种的向北扩布可能预示着黄海暖流的增强。2009年秋、冬季北黄海主要暖温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丰度也较1959年同期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下温带海域北黄海浮游动物暖水种种类增加、分布北移,暖温种丰度升高,这与亚热带海域东海浮游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不同,能够为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质谱分析了北细辛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研究了北细辛挥发油对二斑叶螨的薰蒸毒性,以及对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与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9种含量大于1%的化学成分占北细辛挥发油总量的86.1%,其中甲基丁香酚含量最高(22.9%),其次为黄樟醚(19.8%);北细辛挥发油在8μg/mL时对二斑叶螨的熏蒸毒性最强,其24和48 h的螨死亡率分别为72.6%和100%;以4μg/mL北细辛挥发油薰蒸,在24 h内螨Na+,K+-ATP酶活性下降、GSTs活性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北细辛挥发油有开发为农业用杀螨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富硒北虫草和普通北虫草的总硒含量、无机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富硒北虫草和普通北虫草的总硒含量和无机硒含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有机硒含量。结果:富硒北虫草中总硒含量高于普通北虫草70倍左右,而有机硒含量则大约是普通北虫草的100倍,且富硒北虫草中有机硒含量为总硒含量的97%左右。结论:鞍山华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北虫草中有机硒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北虫草,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丁香酚合成酶(eugenol synthase, EGS)是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主要活性成分甲基丁香酚体内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该研究根据北细辛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RT-PCR法扩增获得北细辛丁香酚合成酶基因(AhEGS)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进行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运用实时定量PCR法分析AhEGS在不同发育时期(幼叶期、花期、果期)和不同组织部位(叶、根茎、根)中的表达谱,并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AhEGS基因ORF序列长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4.93 kD,等电点为6.19,AhEGS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序列;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北细辛AhEGS与月季RcEGS(AFQ98278.1)同源性最高。(2)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AhEGS基因在北细辛幼叶期的根中表达量最高。(3)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hEGS-BL21,经pET28a-AhEGS重组子转化E.coli BL21(DE3),SDS-PAGE检测显示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中诱导产生了35 kD左右的特异性蛋白,与理论分子量一致;最佳诱导条件为16℃、14 h, IPTG浓度为0.2 mmol/L。该研究首次克隆了北细辛的EGS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筛选出该蛋白最佳诱导条件,研究结果为北细辛甲基丁香酚代谢工程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北冬虫夏草简介北冬虫夏草也称蛹虫草,分类学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虫草属,是一种药用及滋补功效为一体的食、药用真菌。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虫草素、多糖、过氧化物歧化酶等与天然冬  相似文献   

15.
孙颖  刘松  李梦雨  崔兰明  马翠青 《广西植物》2020,40(8):1071-1078
北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优秀观赏植物材料,也是进行品种创新的极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该研究对野生环境中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观测,探讨其开花进程和传粉机制。结果表明:(1)北黄花菜种群的开花物候只有1个高峰期; 种群始花时间为5月末,盛花期为6月中旬,开花时间在30 d以上,单株花期为6~12 d; 开花同步性指数(Si)分别为0.36、0.27和0.21,种群内个体开花时间重叠程度较低。(2)北黄花菜的开花数量与坐果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果数与单株花期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花期长度与始花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北黄花菜开花数量越多,其坐果数越高。(3)北黄花菜的访花昆虫分属于4目10科共10种; 各访花昆虫的访花时间和行为区别较大; 主要的传粉昆虫有4种,其活动范围大,活动特点与北黄花菜午后开放的规律相匹配,能保证传粉效果; 部分访花昆虫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自花授粉; 两类访花昆虫的共同作用,使得北黄花菜的自然结实得到较大保障。上述结果可为北黄花菜的引种栽培和资源创新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草蜥的交配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m、1.77m、0.47m和141.3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区分为不同物种的核型证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文献中,小萱草Hemerocallis dumortierii Morr、北萱草H.esculenta Koidz.和大苞萱草H.mid- dendorfii Trautv et Mey被认为属于同一生物学复合体,并被处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本文比较分 析了北萱草及大苞萱草的核型。北萱草和大苞萱草的核型分别为:2n=2x=22=12m+8sm+2T和2n =2x=22=10m+6sm+4st+2T。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水平已超出种内变异水。另外,大苞萱草以其 具有宽大苞片包裹的类头状花序,并且产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南达辽宁干山地区,但绝不分布到大陆40° N以南地区而显著不同于分布华中、华北的北萱草。根据核型、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资料的综合分析,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应区分为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同时,在系统发育上大苞萱草比北萱草进化。  相似文献   

18.
杨树是我国“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主栽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受到光肩星天牛的严重危害。北抗杨对光肩星天牛有一定的抗性,但产生抗性的生化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试剂盒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未受害、机械损伤、虫害北抗杨为研究材料,对其树皮和木质部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和防御酶含量进行检测,以探索其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北抗杨受到机械损伤和光肩星天牛危害后其反应不同:1)次生代谢产物,北抗杨受到机械损伤后,树皮中的水杨苷和白杨甙含量显著上升,槲皮苷含量降低;而受光肩星天牛危害后,树皮中的水杨苷和槲皮苷含量显著上升,白杨甙含量无显著变化。机械损伤的北抗杨木质部总酚含量高于虫害与未受害木质部,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光肩星天牛危害的北抗杨木质部白杨甙和亚麻木酚素含量高于机械损伤木质部与未受害木质部。遭受机械损伤与虫害后北抗杨木质部的总酚苷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害木质部。2)防御酶活性分析表明,与未受害北抗杨树皮相比,受到机械损伤与虫害后的树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升高,但两者间无差异;受到机械损伤与虫害后的树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未受害树皮,且机械损伤树皮高于虫害树皮;北抗杨受机械损伤与虫害后木质部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未受害木质部,但两者间无差异。3)与未受害北抗杨相比,北抗杨受机械损伤、虫害后部分次生代谢物和防御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推测这些物质可能与北抗杨抗逆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寿鹿  杜卫国  陆祎玮 《动物学报》2005,51(5):797-805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规律,实验室温梯板中测定动物喜好体温。用陷阱法测定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以比较岛屿蜥蜴种群的食物可利用性。岛屿植被存在差异导致热环境的差异。洞头岛植被高于北麂岛,地表层光线透入率则低于北麂岛。因而,洞头岛郁闭地表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显著低于北麂岛,但两岛裸露地面的温度无显著差异。热环境的岛屿间差异进而影响北草蜥的野外体温。在春季,洞头岛的野外有效温度和基底温度显著大于北麂岛,而两岛北草蜥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在夏季,洞头岛的北草蜥体温、有效温度和基质温度均显著高于北麂岛;到秋季,北麂岛蜥蜴体温和环境温度高于洞头岛。地面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岛屿间差异表明北麂岛食物可利用性大于洞头岛。岛屿间北草蜥日活动规律和喜好体温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1)温度和食物可利用性存在岛屿间差异,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与之有关;(2)两岛屿北草蜥主要采取行为调节对策来适应自然界的热环境变化,尚未发现热生理学特征的进化性漂移[动物学报51(5):797-805,2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母岭北细辛群落的特征和稳定性及草本优势种种间关系,为北细辛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北细辛的群落组成、结构和生态位特征。采用方差比率、Fisher确切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草本层种间关系;采用种间联结系数、Ochiai指数、Dice指数、Jaccard指数确定关联程度。结果: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北细辛与25个种有生态位重叠;草本层种间总体呈不显著负关联;种对间Fisher确切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正负比为0.498 0和0.491 7;多数种对呈负联结或弱联结;草本层植物频率不符合Raunkiaer频度定律,群落未达到稳定状态。结论:群落草本层种间联结松散关联性较弱,处于不稳定演替状态,北细辛种群有被取代的风险,应加强对北细辛群落保护,避免过多人为干扰;与北细辛呈较强正关联的植物如荨麻叶龙头草、红花变豆菜、北野豌豆等可作为北细辛适生环境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