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干旱,发育着面积广阔的高寒草原植被。本文论述了高寒草原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和层片、生态类群与生长发育节律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7个主要群落类型,并探讨了它们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在对羌塘高寒草原与我国温带草原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高寒草原作为植被亚型,与温带草原并列于草原植被型之下;在进行地植物学区划时,应该充分考虑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的广泛分布及其地带性景观意义。  相似文献   

2.
 羌塘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干旱,发育着面积广阔的高寒草原植被。本文论述了高寒草原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和层片、生态类群与生长发育节律等方面的特点,描述了7个主要群落类型,并探讨了它们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在对羌塘高寒草原与我国温带草原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高寒草原作为植被亚型,与温带草原并列于草原植被型之下;在进行地植物学区划时,应该充分考虑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的广泛分布及其地带性景观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估计高等种子植物10 000种左右。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到400种,再伸进到高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集到的植物种类有百余种。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缺,高原腹地以高寒草甸为主,主要植被类型由嵩草草甸、禾草及一些低矮灌木组成。除气候因素外,土壤对植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植  相似文献   

4.
位居青藏高原腹地深处的羌塘高原,可以说乃是高原的核心,世界屋脊的“脊梁”。其地质发育历史悠久,它的隆起年代可追溯至二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那时从南方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与北方的欧亚板块碰撞并俯冲于后者之下,遂使羌塘一带被抬升隆起。其后又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大板块继续不断地碰撞,结果形成如今四五千米高度的羌塘高原,并且自北而南相继隆起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等雄伟大脉,从而使羌塘高原名副其实地成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构成了世界屋脊的“脊梁”。浩瀚高亢的地势使羌塘高原成为常人难以忍受和涉足的寒荒之地,那众多近于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既是人们较难逾越的路障天险,更成为阻留南来的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天然屏障,不仅使得羌塘高原雨水稀少、气候干旱,成为青藏高原上著名内流区和盐湖聚集的地方,也导致许多高山发育  相似文献   

5.
羌塘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及唐古拉山之间,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为青藏高原的核心。“羌塘”是藏语,意为“北方高原”。 1990年6月至1992年10月,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美国纽约动物学会合作,4次进入羌塘高原进行野生动物考察,行程约5.2万公里,考察覆盖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其中无人区约  相似文献   

6.
生物所建所以来,在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以及植物化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及获奖情况作一概略介绍。一、西藏羌塘高原珍稀哺乳动物的研究 1990年至1992年期间,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美国纽约动物学会合作开展了“西藏羌塘高原珍稀哺乳动物的研究”。内容有:(1)羌塘高原珍稀哺乳类动物的数量统计研究;(2)  相似文献   

7.
藏北考察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6月间,一支科考小分队开赴藏北腹地,向富有神秘色采的藏北“无人区”进军。这支小分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兵种齐全,它给高原带来了生气勃勃的气息。藏北高原,也称为羌塘高原。它位于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地势高峻,海拔高度平均在4900米左右。这里的空气十分稀薄,周围的景物显得格外玲珑剔透。蔚蓝色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姚檀栋等,2017),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孙鸿烈等,2012)。高原气候整体上呈现“寒”“旱”特征,且存在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降水梯度。沿着这一降水梯度,分布着森林、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等植被类型(张宪洲等,2015)。  相似文献   

9.
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水平地带”植被,也不同于山地的“垂直带”植被。它是属于“准平原式”的垂直带植被,可称之为“高原地带”植被。2.西藏植被的成带现象自东南向西北变化如下:森林—草甸—草原—荒漠。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气环流状况。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压”控制下,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10.
许华磊  王溪  刘伟 《兽类学报》2019,39(5):537-545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大型草食动物放牧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对草地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的驱动作用。高原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以及其功能与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探明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对于高寒草甸建立合理的放牧提供理论依据,为鼠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7年5—9月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矮嵩草草甸,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控制研究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植物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原鼠兔扰动降低了除杂类草以外的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同时显著降低了禾本科、豆科功能群盖度及总盖度,而杂类草功能群的盖度有增加的趋势。另外,我们的结果也发现高原鼠兔扰动对各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和重要值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表明放牧条件下高原鼠兔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杂草群落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其它功能群的群落特征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跑道对高寒草甸退化斑块扩大与连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活动会在退化高寒草甸草地上形成退化斑块,退化斑块的连通会导致高寒草甸破碎化,对高寒草甸完整性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使用无人机拍摄不同刈割强度和鼠兔密度处理下高寒草甸图像,解译出退化斑块和高原鼠兔跑道。从地理信息系统中获得退化斑块面积信息,计算跑道连通性指数,识别高原鼠兔跑道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的作用,确定高原鼠兔干扰活动对高寒草甸影响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高密度高原鼠兔处理的鼠兔跑道数显著增加(P0.05);退化斑块面积增量与连通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原鼠兔洞口数对鼠兔密度的处理不敏感(P0.05);随着退化斑块面积的增加,高原鼠兔洞口数显著减少(P0.05),高原鼠兔跑道连通性指数呈抛物线变化;高原鼠兔跑道是导致高寒草甸退化斑块扩大的原因之一,也会加速高寒草甸退化斑块的连通;当退化斑块面积达到临界值21%时,高寒草甸破碎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2.
西藏羌塘高原野生动物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塘高原位于西藏之北,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对该区野生动物作出科学的论断及评价,以利进一步保护、利用。从1985年5月初至7月底组成了“西藏北部野生动物考察队”,在羌塘高原腹地的安多——那曲——班戈——申扎——色林错——双湖等地就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自然概况高原西北部地势较高(双湖以北),海拔在4900米以上,山脉呈断续分布,相对高差不大,多为丘陵,6000米以上的山地往往为孤峰,顶部大都有常年积雪。该区属寒冷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0——3℃,一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下(西北部实际温度低于以上数据),寒冷期漫长,无…  相似文献   

13.
道路与生态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试通车运营,雪域高原西藏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所跨越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受人类扰动影响最少的地区之一,生态脆弱、多年冻土和高寒缺氧被并列称为高原第一铁路建设面临的世界性三大难题。铁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线野生动植物群落、自然生态景观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影响的程度如何,如何将影响降到最低,影响后能否得到恢复,这些都是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高山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高山植被类型最丰富、独特和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及零散分布的高山垫状植被。它们占据着森林上线至永久雪线之间的高山带和广阔的高原面,从高原东南部至西北部有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联系高山带以下各垂直带的植被特征及各地的气候条件分析,初步认为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属于湿润型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高原腹地及西北部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属于干旱型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此外,还对青藏高原高山植被类型的丰富性及高山垫状植被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秀云 《生物学通报》1993,28(2):11-13,45
在电镜下观察,细菌细胞中不存在真正的核,DNA被局限在细胞的中心部位,它被细胞的其他部分所包围。与真核细胞相比,这个局限细菌DNA的区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核”;而细胞的其余部分常常被称为细菌的“细胞质”。在这种核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使二者隔离的膜,即细菌没有核膜。而细菌的DNA,尽管并没有象真核细胞的DNA那样与蛋白质结合,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染色体”,其分子量大约是1~6×10~9道尔顿。在这种染色体上,排列着细菌遗传的全部或大部分基因,它是细菌赖以生存的基本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16.
“无人区”里考古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高原,藏语把这个地区叫“羌塘”,意思是北方的高地。它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平均海拔为4500米。高原缺氧、干旱(年平均雨量不超过200毫米),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0℃,最低在-40℃以下,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湖水盐化,植被稀疏,人难以生活,故有“藏北无人区”之称。广袤的羌塘,是科学上的处女地,为揭开其奥秘,唤醒沉睡的宝藏,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了藏北分队,决心进山探宝,对这个地区进行多学科的考察。1976年6月9日藏北分队从班戈县色哇区出发,不畏艰险,开始了“无人区”里的综合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要的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其采食行为和挖掘洞穴的生活特性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但其与有毒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尚未揭示。基于此,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自然生长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展了有毒植物的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毒植物27种,分属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等11科。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探究了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毒植物的分布特征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地区高寒草原有毒植物的蔓延与高原鼠兔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原鼢鼠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     
正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生活在海拔3 000 m~5 000 m的高寒草甸,是一种植食性非冬眠小型啮齿类动物。据古生物资料记载,现存的鼠兔均是由距今3 700万年的古鼠兔亚科(Subfamily Sino-lagomyinae)演化而来。分类上高原鼠兔属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鼠兔属(Ochotona)。成年的高原鼠兔体长约10 cm~15 cm,平均体重约120g~200g。高原鼠兔嘴唇似兔,耳朵似鼠,尾巴短小,躯背毛色呈黄褐色,因其上下唇缘为黑色,又被人们称为黑唇鼠兔。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和稻城县之间,有一片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由古冰川地质活动形成的高原地质遗迹,保存了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海子。透过飞机舷窗望下去,真的是星罗棋布,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这里被称为海子山,海子是我国西部地区(青藏高原一带)藏族同胞对高原内陆湖泊的俗称。因为远离真正的海洋,所以大海对于他们来说既神圣而又不可及,这些由神山雪水融化汇集而成的高原湖泊就被他们赋予了"海子"的独特称谓,既有大海的寓意又有  相似文献   

20.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在高寒草甸上会形成各种类型扰动斑块, 扰动斑块类型的转变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目前, 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尚不清楚, 因此, 对高寒草甸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和恢复斑块三个扰动斑块类型植物功能类群结构、根土复合体特征和斑块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主要因子, 说明高寒草甸退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土壤表层由于放牧和高原鼠兔活动扰动强度大, 无法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非活动斑块的植物群落处于次生演替早期阶段, 但是恢复斑块已具备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退化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与非活动斑块呈现镶嵌性分布, 而恢复斑块相对独立没有镶嵌性分布现象。造成高寒草甸干扰斑块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鼠兔活动强度由间歇性干扰转变为持续干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