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活化石是指现存的一些古老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例如我国的大熊猫、银杏、水杉等。新西兰有一种活化石叫作喙头蜥,是新西兰本土生物的重要代表,仅次于国鸟奇异鸟。如果说奇异鸟是因为无翼而奇特,那么喙头蜥则是因为古老而珍贵。喙头蜥(Sphenodon punctatus)不是蜥类,而是喙头目的唯一现存种,仅存在于新西  相似文献   

2.
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sis)系卵胎生,1年生殖1次,生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平均每只雌蜥产仔4.556(2~6)只。雌蜥的分娩在洞穴中进行,分娩时间可持续60-90min,仔蜥在产出时卵膜已破裂。雌性采取的是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平均生殖投入率0.436(0.212~0.526)。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与雌蜥体重、体长和生殖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生殖投入与雌蜥的体重和体长不相关;幼蜥的体长、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巫嘉伟高正发  秦爱民 《四川动物》2005,24(3):344-345,F0003
1824年德国人Theodore von Vogt报道四川巴塘有云南攀蜥和草绿攀蜥,后来我国学者否定了巴塘有云南攀蜥,认为有草绿攀蜥,但这种草绿攀蜥极有可能是巴塘攀蜥。2001年李操等根据浸制标本报道了新种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由于其没有看到生活标本,所以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就有不足之处。2004年我们到四川甘孜州考察两栖爬行动物,8月在巴塘县竹巴笼乡采到6只巴塘攀蜥,经几个月的室内养殖观察和特征鉴定,特此再作形态和行为的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4.
1824年德国人Theodore von Vogt报道四川巴塘有云南攀蜥和草绿攀蜥,后来我国学者否定了巴塘有云南攀蜥,认为有草绿攀蜥,但这种草绿攀蜥极有可能是巴塘攀蜥。2001年李操等根据浸制标本报道了新种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由于其没有看到生活标本,所以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就有不足之处。2004年我们到四川甘孜州考察两栖爬行动物,8月在巴塘县竹巴笼乡采到6只巴塘攀蜥,经几个月的室内养殖观察和特征鉴定,特此再作形态和行为的补充描述。巴塘县竹巴笼乡归洼村,地处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东岸的峡谷地带,东高西低,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土层瘠薄…  相似文献   

5.
南滑蜥Scincella reevesii 系温暖气候区卵胎生蜥蜴,每年繁殖1次,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每只繁殖雌蜥产仔6(3~9)条.雌蜥分娩持续时间为30~ 60 min,仔蜥在产出时包被卵膜.南滑蜥雌体采取高投入的繁殖策略,平均繁殖投入为0.359,平均窝仔投人为0.247.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窝仔重与雌蜥体长呈正相关关系,幼仔重与雌蜥体长不相关;窝仔数与雌蜥的繁殖投入及窝仔投入均成正相关,与分娩时的能耗投入不相关,与幼仔投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1995 ̄1996年,作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及通麦的9号标本在《西藏两栖爬行动物》书中被鉴定为喜山鬣蜥拉萨亚种Agama himalayana sacra,已上升为种,改隶岩蜥属,称拉萨岩蜥Laudakia sacra,实际与拉萨岩蜥不是同种动物,而  相似文献   

7.
快步麻蜥复合体(Eremias velox complex)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地理居群形态和遗传变异较大。学界长期认为,快步麻蜥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veloxvelox)和E.v.roborowskii亚种。前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近年分类地位由亚种提升为种——吐鲁番麻蜥(E. roborowskii)。我们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一万泉附近捕获到3只麻蜥,经过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外部形态比较,鉴定为快步麻蜥指名亚种。这是首次发现新疆天山以南存在快步麻蜥指名亚种分布,同时也确定为吐鲁番盆地的蜥蜴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可为研究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和演化历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南草蜥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秋金 《四川动物》2001,20(3):157-157
南草蜥眼斑亚种 (Takydromussexlineatusocella tus)隶属于蜥蜴科 (Lacertidae)草蜥属。该属我国已知有 8种〔1〕,其中只北草蜥 (T septentrionalis) 〔2〕和白条草蜥 (T .wolteri) 〔3〕见有核型数据。南草蜥在我国分布于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 ,其核型未见有人报道。本文对♂性南草蜥的核型作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南草蜥 2♂ ,采自福州仓山。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着丝粒位置按Levan等(1 964 )的标准确定。2 结果和分…  相似文献   

9.
桓仁滑蜥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大量农田的开垦使得该物种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其次,大量捕捉使得这一物种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生存压力。对野外捕获的12只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sis)进行实验室内饲养,现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0.
彭丽芳  拉琼  黄松 《四川动物》2019,(3):319-319
南亚岩蜥Laudakia tuberculate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Laudakia(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2012)。目前,对南亚岩蜥的生活习性知之甚少(王德青等,2014),其繁殖行为仍不清楚。2018年6月14日13∶30,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南部采集到1只怀卵的雌性南亚岩蜥(图1:A;采集号:HSR18091,采集地坐标85°20′E,28°17′N,海拔1880m)。  相似文献   

11.
寿鹿  杜卫国  陆祎玮 《动物学报》2005,51(5):797-805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规律,实验室温梯板中测定动物喜好体温。用陷阱法测定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以比较岛屿蜥蜴种群的食物可利用性。岛屿植被存在差异导致热环境的差异。洞头岛植被高于北麂岛,地表层光线透入率则低于北麂岛。因而,洞头岛郁闭地表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显著低于北麂岛,但两岛裸露地面的温度无显著差异。热环境的岛屿间差异进而影响北草蜥的野外体温。在春季,洞头岛的野外有效温度和基底温度显著大于北麂岛,而两岛北草蜥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在夏季,洞头岛的北草蜥体温、有效温度和基质温度均显著高于北麂岛;到秋季,北麂岛蜥蜴体温和环境温度高于洞头岛。地面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岛屿间差异表明北麂岛食物可利用性大于洞头岛。岛屿间北草蜥日活动规律和喜好体温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1)温度和食物可利用性存在岛屿间差异,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与之有关;(2)两岛屿北草蜥主要采取行为调节对策来适应自然界的热环境变化,尚未发现热生理学特征的进化性漂移[动物学报51(5):797-805,2005]。  相似文献   

12.
两种麻蜥核型及其银染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用蒸气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两种麻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表明,丽斑麻蜥2n=38,由18对大型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组成,NF=38;山地麻蜥2n=36,NF=36。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银染色后两种麻蜥均只呈现1对Ag-NORs,它们位于No.17染色体的末端,无扩增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广力  高正发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4):834-836,F0003
丽纹攀蜥是中国已知的17种攀蜥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本文就丽纹攀蜥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捕食与繁殖行为的特征做一描述。通过观察发现,丽纹攀蜥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在其求偶过程中,雄性个体间存在性内竞争;所产卵在孵化过程中体积有明显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李仁德  陈强 《动物学研究》1998,19(4):269-276
采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半岛漠环境中的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Eremiasmutiocellata)为材料,研究其心电活动随体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在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特点,共记录密点麻蜥125只,每只蜥蜴记录5,10,15,20,25,30,35℃7个温度等级,每个等级15~20只;少数蜥蜴记录的温度范围扩展到40,42,44,45和46℃。环境温度采用由电接点温度计和继电器控制的电冰箱和恒温箱来控制,体温测  相似文献   

15.
单性蜥蜴     
许多无脊椎动物有单性生殖或孤雌生殖观象.然而,脊椎动物中的某些蜥蜴也能进行单性生殖.在岩蜥、壁虎、鞭尾蜥和北美疾行蜥中,现已发现全由雌蜥组成的群体.这些雌蜥都来源于未受精的卵细胞.在夜蜥、凿齿蜥和避役中,有些群体大部分或全部由雌蜴构成.但是,缺少雄蜥并不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重捕次数,对双山山地麻蜥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表明,1997-1998年度,该种群数量为200余只;1999-2000年度,该种群数量为60余只。并初步分析了该状况的成因,提出保护该蜥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在云开山脉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六万山脉罗阳山采集到3只斑蜓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Blyth,1853)标本,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爬行动物的新纪录.斑蜒蜥的现代核心分布区为中南半岛,在云开山脉和六万山脉的分布是斑蜓蜥自其核心分布区沿十万大山向六万山及云开山脉扩散的结果.检视所采集的斑蜓蜥标本,发现其存在一定程度变异:每侧颞鳞4或5个,环体中段鳞最少为36行;顶鳞和前颊鳞存在分裂为二和愈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3~2005年,在蟒河保护区对山地麻蜥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表明,山地麻蜥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7月,5月为交尾盛期,经过25~28天挖洞产卵,孵化时间为50天.在该区的遇见率为2.6只/km.9月下旬入蛰,翌年的3月底出蛰.  相似文献   

19.
脆蛇     
相传脆蛇遇到敌害威胁时,会跃起数尺高再下坠地面,全身跌为几段;敌害去后,又能自动接起来,恢复原状。因此之故,我国古代医学便相信它们有接骨的功效,在中医骨科中作为药物沿用到现在。其实,脆蛇并不是蛇,而是长期适应地下穴居生活、四肢退化了的蜥蜴。严格说,应该叫做脆蛇蜥。脆蛇确有自截和再生的能力,但只是比自己身体约长2倍的尾巴断为几段,再生的尾巴也远没有原尾长,外形和颜色与原尾也有明显的差别。没有四肢的种类在蜥蜴中并不罕见,蛇蜥科便是其中的一类。我国只有蛇蜥属1属2种,即脆蛇蜥与细脆蛇蜥。前者分布较广,长江以南各省都有,是…  相似文献   

20.
徐州双山山地麻蜥的数量统计及种群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重捕次数 ,对双山山地麻蜥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表明 ,1 997~ 1 998年度 ,该种群数量为 2 0 0余只 ;1 999~ 2 0 0 0年度 ,该种群数量为 60余只。并初步分析了该状况的成因 ,提出保护该蜥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