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麋鹿古称为麋,因其长相奇特,面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角似鹿角而非鹿角,而被人们称为“四不象”。在动物分类学上,麋鹿独为一个属。麋鹿属现生种类只有麋鹿一种。与其它游荡于山林的鹿类不同,麋鹿是一科喜水的沼鹿。它形成了适宜沼泽生境的特征,如麋鹿的一只足有四蹄,其中间一对蹄宽大并有皮腱膜相连,减轻了蹄着地时的压强,使得麋鹿能在沼泽地活动。 从第四纪中更新世到全新世,麋鹿曾  相似文献   

2.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5月,北京百花齐放、百鸟齐飞,正是观鸟的好时节。趁着周末,李传海老师、观鸟小分队的同学们和我约上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鸟专家钟震宇老师一同前往南海子麋鹿苑踏春寻鸟。南海子麋鹿苑的历史悠久,该地在元朝称为飞放泊,多用来训练海东青扑捉飞鸟、小兽。明朝时期在此修建围墙成为皇家苑囿,改称南海子。到了清朝,又改称为南  相似文献   

4.
《化石》1975,(1)
我国的麋鹿(又称四不像鹿)是一种珍贵的动物,今天只在动物园中驯养,可是在古代,却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大批生活着。在北京附近,曾发现几十万年前的麋鹿化石;在河南安阳,曾发现殷商时代的麋鹿骨胳。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地区也多次发现古代的麋鹿骨胳。一九七○年海安县章郭公社出土一对麋鹿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11日,首例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而孕育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诞生,它的降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初冬时节,正是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之中最静美的季节,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草木摇曳、湖水环绕、麋鹿集群,宛如油画一般。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同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因此,在盐城就有了"来盐城不能不去大丰,到了大丰必看麋鹿"的口头禅。糜鹿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和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  相似文献   

7.
正石首麋鹿保护区之所以能够成为麋鹿回归自然的首选地,不仅得益于这里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更得益于这里能够为麋鹿提供美味而富有营养的食材。笔者多次来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与调研,保护区内多样而丰富的湿地野生植物,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皮书列为野外灭绝物种。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noninvasive sampling)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对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圈养麋鹿的免疫生理和应激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雄麋鹿3种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含量秋季和夏季均高于冬季。雌性麋鹿IgG含量在各季节均高于雄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具有更强的体液免疫;而雄性麋鹿IgM含量在各季节均高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对异源免疫应答更灵敏。雌、雄麋鹿粪便皮质醇水平与IgM水平呈正相关,与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IgG是适合用于探测麋鹿免疫生理状态的指标,为麋鹿放归种群的监测和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北石首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麇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麇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麇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麇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麇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麇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动物学报53(6):947—952,2007]。  相似文献   

10.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2)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2000-2001年,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勘察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10处洲滩,发现湖南汉寿县枝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64种,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2000hm^2,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50种,其鲜重21158.4吨,麋鹿环境容纳量为1000余头。桔林垸在1998年退田还湖后,天然植被恢复很快,其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有维管植物75科189属250余种,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52种,其鲜重达18859.0吨,可供9408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1703.1hm^2,环境容纳量在85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生境改造和种群与生境监测等,以期最终在洞庭湖湿地恢复麋鹿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下和不同发情期时段中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1998年到2001年,我们研究了密度、发情期与雄性麋鹿繁殖计策的关系。我们选择了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的两个麋鹿群体和北京麋鹿苑的一个麋鹿群体,观察记录了发情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中实验麋鹿种群参数、围栏大小、群体中雄鹿的繁殖计策、群主变更情况、后宫数目以及后宫雌鹿数。尽管不同种群和不同发情期的雄鹿繁殖计策有差异,但是各个群体中雄性麋鹿都有占群、偷袭交配和求偶集会3种繁殖计策。利用因子分析提取了两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要代表实验围栏、麋鹿存栏数和密度等因子的影响,主成分2主要代表发情期时段因子的影响。这两个主成分解释了全部因素效应的90.72%。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占群计策与主成分2呈极显著负相关,求偶集会计策与主成分1呈显著正相关,最大后宫雌鹿个体数与主成分1极显著正相关,而偷袭交配计策和后宫数目与主成分1和2均无显著相关。据此推测,占群和求偶集会繁殖计策分别受密度和发情期时段的影响,而偷袭交配行为对密度和发情期时段不敏感。我们还探讨了麋鹿发情行为计策的环境适应性,从行为学角度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麋鹿种群密度制约现象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5年我国从英国引入在我国已灭绝的麋鹿,分别建立了北京和大丰两个麋鹿种群。14年来,这两个麋鹿种群经历了风土驯化和种群增长两个阶段。1997年底,中国麋鹿数量达671只。麋鹿种群的性比已经基本平衡,有效种群数目接近实际种群数目。北京麋鹿苑面积有限,大丰麋鹿仍生活围栏之中。于是,目前北京和大丰种群的增长都受到了种群密度的制约。对北京种群进一步的发展应加以人工调控,目前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人工迁出部分个体和控制雌性生育率。大丰保护区有大面积海滩,将圈养麋鹿释放到没有围栏的海滩,实现建立自然生境中的野生麋鹿种群的中国麋鹿保护战略目标。同时,应考虑形成圈养麋鹿品系,为未来开发利用麋鹿资源开创条件。  相似文献   

14.
郭耕 《植物杂志》2011,(3):80-85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之地,麋鹿的一度灭绝之地和麋鹿的成功回归之地。2011年,是麋鹿科学发现146周年、麋鹿曾于中国发生灭绝111周年和麋鹿回归祖国26周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麋鹿的失而复得竟与国运的荣辱兴衰息息相连,实在令人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15.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麋鹿(Elaphodus davidianus)命运坎坷而富有传奇。最初分布广泛,后来由于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杀以及战乱等因素在国内灭绝,直到被成功重引入。麋鹿作为我国特产的"国宝"物种,保护价值不亚于大熊猫,但二者的关注度却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让流亡海外的麋鹿回到故乡后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家于1991年在  相似文献   

17.
<正>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苏北沿海滩涂,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丰麋鹿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麋鹿遗传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于长青 《生物多样性》1996,4(3):130-134
通过对麋鹿野生种群的绝灭过程、圈养历史、种群增长及遗传多样性状况的分析研究,认为麋鹿脱离野生种群成为完全的圈养群体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是其绝灭的根本原因。麋鹿最初引入欧洲时曾经历了严重的近交衰退阶段,目前其耐受近交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1994年我国麋鹿已达近500只,其遗传变异量约为其野生种群的70%。在我国重建麋鹿自然种群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使麋鹿在自然中进化并丰富其受损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刚  李春旺  曾岩 《生态学报》2006,26(7):2255-2260
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越小.近交系数在封闭繁育种群中会上升.麋鹿有效种群越大,近交系数上升越快.根据分析结果,为了保存麋鹿种群中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检测参加繁殖的麋鹿的遗传结构,记录繁殖的麋鹿的谱系;(2)每个麋鹿繁育基地应建立两个以上的繁殖群,组成繁殖群时,应隔离亲缘关系近的繁殖公鹿和雌鹿;(3)由于麋鹿的繁殖系统是后宫制,组成的每个麋鹿繁殖群不宜太大,繁殖公鹿和雌鹿数目应尽可能相等;(4)组成迁地保护的奠基群体时,根据应根据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注意保留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奠基群体的遗传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麋鹿是野外绝灭物种 ,其野生种群早已从自然界消失。因此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是麋鹿重引进项目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也是整个麋鹿保护行动的关键环节。自从 1 985年中国进行第一个麋鹿重引进项目以来 ,圈养种群的数量增加很快。到 2 0 0 1年全国麋鹿的总数量已达 1 2 0 0多头 ,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圈养和半野生的条件下。本篇报告概述了我国麋鹿圈养种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了一些小圈养种群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