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一亚种(D. carinata ssp.)的发育、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低温培养的个体普遍大于高温。龄期、寿命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在15—30℃温度范围内,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透明溞的产卵率以20℃为最高,达1.4936;而隆线溞一亚种则在15℃为最高,达1.490。不同种类在各种温度下,卵一胚胎,幼体,成体3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的百分比变化甚小。卵一胚胎占总发育时间(从卵进入孵育囊起至成体死亡止)的(5.08±0.42)%,幼体为(10.76±1.53)%,成体为(84.16+1.72)%。根据不同温度下总胚胎发育时间,并参考了文献中记载的资料,获得了溞属温度与总胚胎发育时间的曲线迥归方程: Ln D=3.5748+0.0769 LnT-0.3122(Ln T)2对隆线溞一亚种的形态、生态进行了描述,对它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双酚A和壬基酚对隆线溞和微型裸腹溞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以隆线溞和微型裸腹溞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两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和壬基酚(NP)的毒性效应研究。急性实验测定出双酚A对隆线溞的24h和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02mg/L和11.64mg/L,对微型裸腹溞24h和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3.70mg/L和9.63mg/L。而壬基酚对隆线溞的24h和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21mg/L和0.159mg/L,对微型裸腹溞的24h和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34mg/L和0.126mg/L。实验表明微型裸腹溞对双酚A和壬基酚的敏感度高于隆线溞,能够很好的指示水环境的污染。慢性毒性实验发现双酚A对微型裸腹溞后代的雌雄比例有明显的影响,影响类似于hormesis现象。而壬基酚对隆线溞的慢性毒性研究发现,隆线溞的生活史、后代成活率均受到暴露的壬基酚浓度升高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表明低浓度双酚A长期暴露的潜在毒性与高浓度壬基酚的急性毒性在这两种内分泌干扰物污染环境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文  梁箫  谢玺  张琳  魏杰 《生态学报》2008,28(12):6385-6389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T=3、8、14、20 ℃和22 ℃)、盐度(S=5、10、15、20 和 25)和体长(0.80、1.23、1.51、1.84 mm和2 38 mm)对西藏拟溞排氨率(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西藏拟溞幼溞排氨率随温度(T)的升高而升高,其回归方程为 NR=0.0359Ln(T)-0.0185 (n=5, r=0.9881, P<0.05),数值范围为 0.022~0.092 mg/(g·h).在盐度(S)试验中,西藏拟溞幼溞排氨率有同样的趋势,回归方程为NR = 0.0535e0.0213S(n=5, r=0.9884),其数值范围为0.061~0.092mg/(g·h).而体长试验中,西藏拟溞排氨率随体长(L)的增加而降低,回归方程为NR=0.0568L-1.4154(n=5, r=0.9938, P<0.05),数值范围为0.017~0.083mg/(g·h).  相似文献   

4.
李玉颖  邓道贵  雷娟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1,22(12):3337-3342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食用藻密度对发头裸腹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食用藻密度对发头裸腹溞的种群密度、雄体密度和卵鞍数均有显著影响.高食用藻密度组的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中、低食用藻密度组,其最大种群密度出现在20 ℃下的高食用藻密度组.在相同的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的首次产幼溞数随食用藻密度的降低而减少,平均每个母溞首次产出的最大幼溞数出现在25 ℃下的高食用藻密度组.高食用藻密度组发头裸腹溞产生的雄体密度明显高于中、低食用藻密度组.发头裸腹溞的雄体密度与其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发头裸腹溞所产的卵鞍数随食用藻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且25 ℃下发头裸腹溞所产的卵鞍数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组.与温度相比,食用藻密度对发头裸腹溞的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赵文  余博识  王婷  宋亮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521-1525
为了解淡水枝角类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在实验室内采用种群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25 ℃±0.5 ℃恒温条件下不同盐度(0、1、2、3、4、5)对近亲裸腹溞(Moina affinis)生存、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盐度梯度范围内,近亲裸腹溞的平均寿命随盐度升高而缩短,盐度4和5组内禀增长率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盐度4和5组平均每窝产幼量与对照及其他组差异显著.一生产幼量除盐度1组和对照组较高外,其他各组均显著下降.对照组体长增长幅度与日增长率均低于各处理组.日增长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个体平均每胎产幼量以盐度1、2组最高.盐度5为近亲裸腹溞的生存和生殖盐限,但经过短期的海水驯化,其生殖耐盐上限有所提升,可达6.5.  相似文献   

6.
赵文  王巧晗  张琳  包杰 《生态学报》2010,30(11):3065-3072
报道了不同温度、盐度和饵料条件下西藏拟溞的摄食强度、西藏拟溞对不同饵料生物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es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盐藻(Dunaliella salina)、新月拟菱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的选择性以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适温范围(2 20℃)内,西藏拟溞的滤水率、摄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4 16℃为西藏拟溞的适宜温度。在盐度20时,西藏拟溞的摄食率最高,幼、成溞对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分别为1.88 ng C/(ind.h)和3.46 ng C/(ind.h)。西藏拟溞对角毛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着龄期增加而增加,而对等鞭金藻呈相反趋势,但二者的日粮均随体长增大而减小。幼、成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食物密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在盐藻密度为1×106 ind./L时均最高,分别为0.194、0.221 mL/(ind.h)和0.030μgC/(ind.h)和0.034μgC/(ind.h)。幼溞对6种藻的食物选择性为角毛藻小球藻盐藻扁藻金藻拟菱形藻;成溞为扁藻角毛藻盐藻金藻小球藻拟菱形藻。幼溞、成溞均对角毛藻和盐藻的选择性较好。西藏拟溞的幼溞和成溞对牟氏角毛藻的摄食有相同的节律,在15:00 17:00和01:00 03:00时有两个摄食高峰,在09:00 11:00和23:00 01:00有两个低谷。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培养体积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5个培养体积(50、100、200、400、1000 mL)和2个温度(20℃、25℃)下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随温度升高,大型溞首次抱卵时间缩短、首次产幼涵时间提前.在相同温度下,大型涵首次抱卵体长随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溞首次抱卵体长分别是(2.54±0.02)mm和(2.71±0.01)mm.(2)在一定时间内,大型溞种群数量快速增加.但在较小培养体积下大型溞种群增长明显受到抑制.20℃和25℃下1000 mL培养体积组最大种群数量是2152 ind./1000 mL和3085 ind./1000 mL,分别约为50 mL组的4倍和13倍.培养体积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n=15).(3)所有种群实验组均产生雄体,且雄体数量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0℃下1000 mL组产生的雄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体积组,最大比例可达36%,且第一次产幼溞即出现雄性.雄体数量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20℃:P<0.01,n=15;25℃:P<0.05,n=15).(4)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涵累计产生卵鞍分别为814和359个,且均由母溞后代形成.而其他体积组仅产生少量卵鞍或不产卵鞍,且所产卵鞍均由培养时的母溞形成.20℃和25℃下1000 mL组所产卵鞍的空卵鞍率分别达61.18%和99.16%.实验期间,20℃、1000 mL组所产生的卵鞍中,含休眠卵的比例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繁殖率、最大生殖量及种群的增长能力不受海拔高度及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15-31℃,误差为±1℃),喜马拉雅低额溞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32℃时减慢.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喜马拉雅低额溞一般有4个幼龄期(15℃时部分溞体有5个幼龄),16-19个成龄,平均寿命通常为74d(15℃)、54d(20℃)、39d(25℃)和24d(30℃).平均总产仔量在15-25℃最高,分别为449个(15℃)、482个(20℃)和447个(25℃).各温度梯度下的体长增长模型都表明,其体长与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每溞平均生殖量以20℃时最高,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一生的生殖次数都以25℃时最高,净增殖率(R0)以20℃最高.喜马拉雅低额溞最适合的繁殖温度范围在15-25℃.研究还对该种与相应种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殖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换水式试验研究了五氨酚溞(PCP)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稀释水硬度为80─100mg/L(以CaCO3计)。急性和慢性试验均使用小于一日龄的幼溞,试验温度为25─26℃,慢性试验进行了20d。用小于一日龄幼溞进行的亚慢性试验暴露了19d,而用四日龄幼溞的亚慢性试验则进行了16d,水温均保持在19─20℃。PCP对大型溞的24h和48hEC50分别是489和245μg/L。依据第1胎所产幼溞数求得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在慢性试验中分别是160和80μg/L,在19d亚慢性试验中分别为200和100μg/L,二者相近。试验结果表明,第1胎所产幼溞数是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短尾秀体溞的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是东湖6—9月的优势种群。作者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它的发育与生长。这种溢的卵与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与胚胎发育时间(D)与温度(T)间的迥归方程为: logD=2.0195-1.3784logT 短尾秀体溞的生长速度随龄数而变化,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幼龄为高速生长期,成龄前期为中速生长期,后期则为缓慢生长期。在25℃时有4个幼龄,10个成龄;而在30、35℃时有3个幼龄,12或11个成龄。幼龄的脱皮频率远大于成龄。每个成龄期的平均龄期约为幼龄期的2倍以上,而同卵与胚胎发育的时间基本相等。龄期、寿命与温度呈反比。在25,30,35℃温度下,累计产卵数分别为65.63,69.09,51.77个。产卵率以25℃为最高(1.3421),30℃为其次(1.2856),35℃为最低(1.1488)。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07-1012
为了评估人工堤坝分隔对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相关序列,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个样点采集的圆形盘肠溞并没有分为不同的类群,全局检验和种群间两两差异检验均显示7个圆形盘肠溞类群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构建的邻接树显示武汉东湖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除加拿大育空地区Kookatsoon湖与武汉东湖的部分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外,其他地区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分别聚为不同的枝。对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序列两两距离与样点间的地理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论是东湖内的小空间尺度还是更大尺度上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存在序列相似性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降低(距离-衰减模式),说明圆形盘肠溞存在分布限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东湖50年前修建的人工堤坝并未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的种群遗传结构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4个温度(15、20、25、30℃)和3个食物浓度(1×104,1×105,5×105 cells ml-1)下研究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淮河种群的动态和两性生殖,结果表明:(1)在实验初期,大型溞种群密度不断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种群密度呈现缓慢下降或趋于稳定的趋势.除15℃下最大瞬时增长率(1.36 d-1)出现在中食物浓度组外,20℃(1.51 d-1)、25℃(1.39 d-1)、30℃(0.69 d-1)下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均出现在高食物浓度组.(2)相同温度下,食物浓度与大型溞最大种群密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3)相同食物浓度下,随温度升高,大型溞首次产幼溞时间(5~21d)和到达最大种群密度的时间(15~29d)缩短,首次抱卵时的体长(1.75~2.67 mm)减少.(4)在较低的温度和中食物浓度组下,大型溞产生了较多的休眠卵或卵鞍(15℃:(16.7±2.5) ind. 和20℃:(18.3±3.8) ind.);30℃下没有出现休眠卵或卵鞍.除15℃、中食物浓度组外,其它实验组均产生雄体.实验25d后,雄体密度与种群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30℃:p<0.05;15~25℃:p<0.01).(5)本研究结果暗示大型溞休眠卵的形成受温度、食物浓度和种群密度的共同影响,且较低的温度是大型溞休眠卵形成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3.
工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心率、体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业污水的急性毒性试验,统计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死亡个数,用概率单位法得出污水对多刺裸腹溞24 h、48 h的半致死剂量(LC50)分别为17.68%和14.56%,污水属于极毒性。通过半致死剂量设定对照组和5个浓度组(1%、2%、4%、8%、16%),测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的心率、体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污水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心率和体长均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和GST 3种酶活性总体呈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当污水浓度为1%时,SOD活性的变化大于CAT和GST,故SOD酶是机体抵制外界不良环境中重要的酶,为水质监测提供更为敏感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4.
隆线溞孤雌溞和两性雌溞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凤  赵云龙  曾错 《动物学报》2006,52(5):916-923
本实验提取隆线溞孤雌溞和两性雌溞的可溶性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分析隆线溞在两种生殖状态下蛋白质组的差异变化。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结果表明:隆线溞在两种生殖状态下存在明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孤雌溞的蛋白条带在分子量约50.6kD、36.2kD、32.1kD和25.7kD处表达量较两性雌溞明显;两性雌的蛋白条带在分子量约87.8kD、67.2kD、53.6kD和35.5kD处表达量较孤雌溞明显,其中35.5kD的蛋白条带为两性雌所特有。同时取两个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进行双向电泳,每个样品重复四次。双向电泳图谱经银染后利用软件分析可知,隆线孤雌平均可检测到约750个蛋白质点,两性雌溞平均可检测到约720个蛋白质点。同时利用软件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隆线溞从孤雌生殖转化为两性生殖后有18个蛋白质点呈现显著变化,其中14个点表达量明显下降,4个点表达量显著升高。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取4个表达量显著上升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得到两个蛋白质点(16号和17号)的测定结果。其中16号点为一类酸性脱氢酶(2I234),它在动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大量表达,这类蛋白质在隆线溞生殖转化过程中表达量变化尤为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隆线溞在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状态下存在明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藻类对大型溞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命表技术观察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在实验室恒定温度(25 ℃)下分别以梅尼小环藻、铜绿微囊藻905、铜绿微囊藻469和斜生栅藻为饵料时的存活率和生殖量变化,并据此探讨了不同藻类对大型溞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溞食用梅尼小环藻和铜绿微囊藻469后生长良好,大型溞在斜生栅藻中也能较好生长,而铜绿微囊藻905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均有不良影响;大型溞对不同藻类的净生殖率(R0)、世代历期(T)和内禀增长率(rm)及存活率有不同的影响,梅尼小环藻分别为44.35、11.86、0.32、5%;铜绿微囊藻469分别为48.20、14.25、0.27、30%;斜生栅藻分别为8.10、12.47、0.17、15%;铜绿微囊藻905分别为0、0、0、0。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型海藻与盐水枝角类共培养的生态作用,通过大型海藻与蒙古裸腹溞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孔石莼和肠浒苔对共培养水体水质的静态净化效果以及对该溞生殖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和肠浒苔对共培养水体氨氮(NH3-N)、pH和溶解氧(DO)的影响显著(P0.05)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中NH3-N在第12 d降到最低(0.016mg·L~(-1)),随后维持在相对稳定范围内; pH和DO随孔石莼和肠浒苔生物量的增加而升高,pH变化范围8.2~9.0,DO变化范围4.2~6.4 mg·L~(-1);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大型海藻对蒙古裸腹溞生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孔石莼共培养体系中,蒙古裸腹溞的平均生殖量、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世代周期T随孔石莼生物量的增加呈波动升高,当生物量为2.5 g·L~(-1)时均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平均寿命随孔石莼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少;孔石莼共培养体系显著优于对照组单一蒙古裸腹溞培养效果(P0.05),而肠浒苔共培养体系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证明了孔石莼对共培养体系水质和养殖动物的有利作用,即共培养一定生物量(2.5~3.5 g·L~(-1))的孔石莼不但有利于培养水体中NH3-N、DO等水质净化,还可以促进蒙古裸腹溞的生长与繁殖,为蒙古裸腹溞规模化培养工艺优化与新模式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验已记录的4个溞属种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透明溞D. hyalina、蚤状溞D. pulex和大型溞D. magna)的系统分类, 用试剂盒法分别提取4种溞类的基因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 通过PCR扩增了4种溞属种类的16S rD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 并与来自GenBank中每个种类相似度较高的同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 4个溞属种类的平均种间相似度分别为85.56%和80.67%, 碱基中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基于COⅠ基因, 巢湖隆线溞与来自GenBank上的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 AB549199))相似度为99%, 分歧度为0.4%0.9%。就16S rDNA和COⅠ基因而言, 巢湖透明溞更接近于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构建的NJ树和贝叶斯树, 两者的主要分枝基本一致。结果暗示, 巢湖隆线溞与拟同形溞为一个种, 透明溞应属于盔形溞。由于缺乏核基因的研究, 有关巢湖溞属的分类地位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邓道贵  孟琼  毛开云  张赛  封妮莎  肖琴琴 《生态学报》2009,29(12):6351-6358
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老年低额溞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20℃、25℃下,单种培养的老年低额溞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大型溞的2.31和1.97,而在混合培养下老年低额溞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大型溞,在实验25d后几乎全部死亡.25℃下两种溞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C组:r=-0.508,n=30,P<0.01;D组:r=-0.483,n=30,P<0.01).在20℃、单种培养下,大型溞在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种群密度与雄体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r=0.678,n=24,P<0.01).大型溞的最大雄体密度(106 ind.(200ml)~(-1))和最大雄体比例(36.8%)均出现在20℃、单种培养下.25℃下,大型溞在混合培养的B组和C组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雄体在混合培养B组的比例达28.2%.大型溞在25℃、单种培养下没有产生卵鞍,在混合培养下总计产生66个卵鞍,其中空卵鞍占51.5%,而在20℃、混合培养下没有卵鞍产生.实验结果暗示:在较高的温度下,种间竞争刺激了大型溞雄体的产生和卵鞍的形成,高密度的雄体有助于大型溞孤雌生殖雌体向两性生殖雌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秀体溞(Diaphanosoma)是枝角类栉足族仙达溞科(Sididae)中包括种类最多的一个属,根据已往的记录,共计约有20种。关于我国秀体溞的计载,总共只有7种。最早是由 Spandl 在广东记述了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一种。上野益三曾发表过有关我国枝角类的文章多篇,他报告了浙江、四川、台湾、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秀体溞共有6种,即: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Liévin)],长肢秀体溞  相似文献   

20.
陈花  林秋奇  徐磊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23-228
秀体溞是枝角类中重要的属,其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目前我国秀体溞属有10个种,即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 Liévin,1848、兴凯秀体溞D.chankensis Ueno,1939、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杜蒙特秀体溞D.dumonti Korovchinsky,1996、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蒙古秀体溞D.mongolianum Ueno,1938、多刺秀体溞D.sarsi Richard,1894、大眼秀体溞D.macrophtalma Korovchinsky & Mirabdullaev,1995、热带秀体溞D.tropicum Korovchinsky,1998。在综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述10个种的分类检索表,并对我国最为常见的4个种: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 Lievin,1848、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目前我国与国际在秀体溞分类上的一些异同,讨论了我国秀体溞分类中存在的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