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荒原上,远在十几公里外就可看到一幢红色的房子,这就是中国民间组织建立的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她是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们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奋斗才建成并完善的。保护站周围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和越冬地,保护站的建成,使反偷猎的队员在可可西里有了自己的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最安全的避难所。她将迎接更多的科学家到此进行科考、研究,迎接更多的志愿者和旅游者到此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2.
青海可可西里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沉积盆地。然而对于该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时代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雅西措组中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该介形类动物群对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通天河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共获得652枚介形类壳体,共鉴定识别出14属48种,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介形类组合带,即Austrocypris cf. posticaudata-Candoniella albicans-Leucocythere tropis组合带和Ilyocypris errabundis- Darwinula stenimpudica组合带。通过与柴达木盆地、伦坡拉盆地、江汉盆地以及渤海湾沿岸等地区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进行区域对比研究,推测可可西里盆地通天河剖面雅西措组的沉积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3.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 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 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 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高海拔生境。我们于2012-2014年在西藏羌塘和青海可可西里对野牦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 并且估算西藏羌塘地区野牦牛种群在11,222-21,072头之间, 可可西里野牦牛种群数量在659-1,793头之间。据本次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 中国野牦牛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但是其分布区面积却逐步缩减, 目前仅分布在几个相对孤立且远离人类居住地的高寒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加强,野牦牛的生存现状依然严峻, 我们仍需加强对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1993,17(2):120-132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600—5000m,是青藏高原,也是我国植被科学研究最大的空白地区。 根据1990年夏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发现本区由东南到西北主要分布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山冰缘植被。垫状植被、高寒荒漠和高山河谷灌丛等也有分布。植物区系组成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中亚高山分布的种。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往往与地形部位和基质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西藏羌塘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冬季野生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1~23日,我们在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长达1692km的野生动物调查,此次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均为无人区,海拔在4800~5200m之间。本次调查显示,冬季该荒漠/高山草原区域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分布最多的有蹄类物种。在全长1692km,宽2km的样线上,共记录到5999只藏羚羊。在每个分区内的密度各不相同,从0.03/km^2到9.21/km^2,平均为1.77只/km^2。在调查期间,明显的雄性个体群平均为6.3只/群,雌性个体群平均为6.4只/群,同时我们也记录到了100只以上的雌雄集合群。由此可见,藏羚羊正进入冬季的交配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集中分布的现象。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开始集中的雌性藏羚羊分别来自哪几个迁徙种群,和各个产仔地的明确关系,以及雄性藏羚羊又来自哪些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同一纬度区域内其它有蹄类物种的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当向东进入可可西里之后才有所上升。其中,在可可西里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牦牛(Bos grunniens)占总数的73%(n=977),藏野驴(Equus kiang)占48%(n=527)以及藏原羚(Gazella picticaudata)占95%(n=146)。西藏的羌塘北部地区对于藏羚羊是重要的冬季分布区,而可可西里地区不仅是几个藏羚羊种群重要的产仔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野牦牛种群的避难所。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青藏公路东部有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草场的情况。在该区域内,已出现多个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2005,25(11):3061-3066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公园,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其中兽类和鸟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32.26%和19.90%;具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包括46.77%的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兽类和7.65%的中国特有鸟类,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本文简要回顾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三江源野生动物濒危成因,提出了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创新栖息地保护技术、建立野生动物迁移廊道及避难所、开展草畜平衡管理、疫源疫病控制、人兽冲突研究和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严格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萹蓄、车前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生长在青藏高原两个海拔高度的蓄和车前叶绿体进行超微观察表明。1.高海拔地区蓄的叶绿体发生变形,叶绿体的长度缩短、厚度增加,被膜模糊,而车前叶绿体的形态变化不大。2.高海拔地区的两种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都呈现肿胀现象,尤以蓄为显著。3.高海拔地区的两种植物叶绿体中基粒片层的叠垛程度均比低海拔地区的高。以上特征是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生态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Bian蓄,车前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生长在青藏高原两个海拔高度的Bian蓄和车前叶绿体进行超微观察表明:1.高海拔地区Bian蓄的叶绿体发生变形,叶绿体的长度缩短、厚度增加,被膜模糊,而车前叶绿体的形态变化不大。2.高海拔地区的两种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都呈现肿胀现象,尤以Bian蓄为显著。3.高海拔地区的两处植物叶绿体中基粒片层的叠垛程度均比低海拔地区的高。以上特征是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生态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开展了大量的道路对野生动物生存影响的研究, 相对而言,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通过总结截止于2021年国内的144篇案例研究文献以及新浪微博中210条道路交通伤害信息, 将我国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为栖息地丧失、栖息地破碎化、回避或聚集路边、阻碍或促进迁移、种群隔离、野生动物通道和道路交通伤害等方面, 从研究方法、研究地点、研究物种和研究结果等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近年来, 我国的相关研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研究地点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长白山和秦岭地区; 研究物种主要为青藏高原有蹄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应包括: (1)道路野生动物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2)我国不同动物地理分区的道路野生动物相关研究; (3)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部门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公众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表明近年来公众对道路交通伤害问题越来越关注, 未来开展基于公民科学收集道路交通伤害数据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邸志鹰 《植物杂志》2010,(12):68-69
在非洲干旱而辽阔的稀树草原,在青藏高原茫茫无边的高原草甸,以及欧洲的高山峻岭之上,哪里有哺乳动物出没,哪里就有鹫类猛禽翱翔于天空。它们以腐肉尸体为食,减少了动物界以及动物和人类之间的鼠疫、炭疽病等传染病的传播,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尸体是一种很难保证的食物来源,今天这里有,明天那里有,这就注定鹫类猛禽常常要"长途跋涉"去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12.
几百米的高差,挽救了即将离去的生命,我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同时,也经历了一次挑战生命极限的壮举。心中许久挥之不去的,是那让人心酸的苍凉。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号称世界第三极,那里曾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据说上世纪60年代进入可可西里,人们在公路边上就可以亲手摸到藏羚羊。而今,由于盗猎者大规模的肆意捕杀,这些可爱的生灵已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更由于非法淘金者的破坏,可可西里的大部分地  相似文献   

13.
奇异之地──可可西里韩春雨在昆仑山之南,西藏和青海接壤处有一片神秘的土地,那就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蒙语,意为青色的山。从乌鲁木齐乘汽车向南用三天时间可以达到青新交界处的全国最大的石绵矿──茫崖镇,再向南一天路程达到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检查站──鸭子...  相似文献   

14.
<正>在非洲干旱而辽阔的稀树草原,在青藏高原茫茫无边的高原草甸,以及欧洲的高山峻岭之上,哪里有哺乳动物出没,哪里就有鹫类猛禽翱翔于天空。它们以腐肉尸体为食,减少了动物界以及动物和人类之间的鼠疫、炭疽病等传染病的传播,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尸体是一种很难保证的食物来源,今天这里有,明天那里有,这就注定鹫类猛禽常常要"长途跋涉"去寻找食物。  相似文献   

15.
正本期《生命世界》,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来自著名的野生动物观赏地——东非大草原和南极的故事。对于这一热一冷两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我们似乎耳熟能详,毕竟作为世界上两处最著名的不受人类过度干扰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这里一直聚集着众多我们熟知的野生动物,为这颗星球保留着最纯粹的自然环境。对于东非大草原,彼此相连的马赛马拉与塞伦盖蒂无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线上的野生动物通道与藏羚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独特而极端、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沿线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特别是大中型有蹄类如藏羚羊等,也是野生动物中最独特的类群,它们活动范围大,不同季节间取食、饮水和繁殖等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迁移,青藏铁路的建设无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它们的正常活动产生阻碍。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同时,在施工中也根据藏羚羊等迁移的特点,施工期采取了动物优先的措施,并对将来营运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保护藏羚     
张立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0-21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印度和尼泊尔有少量分布。估计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5~10万只。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7~1988年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的调查,这一地区的藏羚密度范围在0.6~7.2只/km2。1990年中国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9个样地进行调查,发现其平均密度为2.08只/km2。藏羚善奔跑,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雄性肩高80cm左右,体长130~140cm,体重在3…  相似文献   

18.
正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摘编自本刊2013年第6期《西藏森林的价值》)西藏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后山脉的湿润坡地和山谷中。这里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山地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辽阔的森林,是我国西南边疆又一重要的林区。其独特的树种组成,丰富的森林植被类型,特殊的分布规律和罕见的生物生  相似文献   

19.
在2005年的9月20日至10月30日,我参加了由青藏高原研究会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的穿越可可西里综合科考活动。这次活动汇集了1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对野生动植物、冰川、冻土、火山、地质缝合带、青藏高原隆起、矿产品、地震等专题进行野外取样与考察。  相似文献   

20.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垫状植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考察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共采集到种子植物约210 种,隶属于30 科102 属。其中垫状植物有8 科15 属约48 种,分别占该地区全部种子植物科的26.7% 、属的14.7% 、种的22.9% 。该区是青藏高原上垫状植物最发达的地区。垫状植物按其形态结构可以划分为4 种类型:典型(海绵体)垫状植物;密丛垫状植物;短根茎或根蘖型垫状植物;根颈辐状分枝型垫状植物。垫状植物种群或群落广泛存在于该地区各种植被类型中,并且非常发达,甚至可组成优势群落或群丛,形成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垫状植物是可可西里地区的先锋植物,它们的存在、繁衍、发达和衰退为其它类型植物迁入生长和漫延积累了细土和有机质,改善了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