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孢子叶球的石松类始现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繁盛于晚泥盆世法门期,但其弗拉期化石记录较为缺乏。基于湖南长沙附近弗拉阶云麓宫组的材料,本文描述了三种石松类孢子叶球未定类型。其中一类孢子叶球具有独特的孢子叶形态和排列方式:其孢子叶呈交互假轮生排列,每轮四枚;叶片呈斜方形,顶端具线形叶尖。另两种石松类叶球未定类型分别以无柄的孢子叶和二分叉的叶球为特征。本文复原了第一类叶球的三维形态,就压型保存的石松类孢子叶球化石的埋藏学进行了讨论,并将所研究的三种石松类孢子叶球与相关植物进行对比,增进了对弗拉期石松类繁殖器官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万珊  王军 《古生物学报》2020,59(2):223-237
封印木在石炭纪–二叠纪欧美植物群的沼泽森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化石记录十分丰富,在华夏植物群中的记录则较为稀少。已知这类植物的孢子叶球都是单性的。本文基于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凝灰岩中的化石材料,报道了一种石松类双性孢子叶球类型,与封印木茎干及叶保存于原位埋藏的火山凝灰岩植物群中,共同构成封印木树冠。该类孢子叶球呈圆柱形,基部具柄;孢子叶紧密螺旋排列,近轴部分为水平伸出的孢子叶柄,远轴部分为上翘的远端叶片,两者转折处具明显的踵;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柄近轴面,大孢子囊位于孢子叶球的中部-基部,小孢子囊位于中部-顶部。该类双性封印木孢子叶球的发现增加了封印木繁殖器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探讨这类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文中运用古植物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对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玉光村中泥盆统上部(Givetian阶)西冲组的压型化石进行了形态学研究。根据化石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和具体的度量数据,确定了原始鳞木类石松植物Colpodexylon variabile在西冲组中的发现,并由此对该植物的种征进行了修订。此前,Colpodexylon variabile仅在沾益县史家坡剖面的西冲组被报道,其化石产地与本文的化石产地平面距离相距不足1km。Colpodexylon variabile茎轴较宽,茎轴表面叶基呈假轮状疏松排列,叶基纺锤形,长宽比1.2—1.8,叶末端分叉,具有三枚位于同一平面的裂片,其中的中央裂片最狭长,两枚侧裂片较小。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卵圆形的孢子囊着生在孢子叶的近轴面上。Colpodexylon属的各个种在全球中—晚泥盆世地层中广泛分布,形态特征变化较大,其可能并不是一个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4.
简要论述了近十年来泥盆纪石松类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支系统学研究增进了对石松类起源与谱系分异的认识,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石松纲与真叶植物互为姐妹群,并识别出原始鳞木目和异孢石松类两个单系。基于化石数据库和定量统计分析,揭示了泥盆纪石松类的多样性演变模式:早泥盆世布拉格期(Pragian)石松类的属种数量显著增加,在埃姆斯期(Emsian)至艾菲尔期(Eifelian)逐步取代工蕨类,至晚泥盆世进一步辐射。依据华南、新疆及全球其他地区丰富的化石材料,大量泥盆纪的石松植物新类群得以建立,一系列已有属种得到详细的再研究,明确了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也促进了对石松类根系、生长和繁殖习性演化的深入理解。对华南早泥盆世的镰蕨类和挪威中—晚泥盆世乔木状石松的研究分别揭示了这一时期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及热带森林群落面貌,为了解早期维管植物对地球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从新疆哈密地区石城子北剖面7件样品获得分异度较高、有机质壁显著炭化保存的疑源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4个形态属和15个形态种(其中8个未定种,3个比较种)。结合国内外古生代晚泥盆世已知疑源类组合进行比较,清楚表明当前获得的疑源类组合代表了晚泥盆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面貌。我国涉及晚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相对薄弱,而有关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更为匮乏,当前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填补和丰富了新疆乃至国内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研究资料。该发现佐证了关于卡拉麦里洋在早石炭世闭合的认识;作为基础食物链的海洋微体浮游植物是重要成烃生物,晚泥盆世疑源类的保存预示研究区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徐洪河  王怿 《古生物学报》2002,41(2):251-258
描述新疆和布克赛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中的一种石松类孢子囊穗,该孢子囊穗二歧分叉一次,长纺锤形叶座紧密螺旋排列于穗轴上,每轮6枚;孢子叶披针形,具叶柄,单脉,叶缘具细齿;孢子囊近轴处着生,长椭球形,囊内有4枚大孢子;大孢子圆球形,表面光滑,直径为900-1200μg。通过对比研究,将当前孢子囊穗定为新属、新种,即Hefengistrobus bifurcus gen.et sp.nov.,同时讨论该孢子囊穗在石松类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描述一种采自湖北上泥盆统弗拉阶黄家蹬组中的石松植物。该植物茎轴纤细。叶基纺锤形,螺旋排列。叶线形,叶缘具刺。具顶生的孢子叶球。其孢子叶匙状或披针形,边缘具刺。孢子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植物茎具原生中柱。原生木质部呈小脊状位于中柱边缘。后生木质部管胞由梯纹分子组成,在加厚棒之间没有类似“威廉姆逊纹”的连接物。该植物与采自湖南中泥盆统基维特阶的Longostachys(Zhu,Huand Feng) Caiand Chen可比较。它们在茎轴、线形和具刺的叶、纺锤形和螺旋排列的叶基、匙状披针形的孢子叶,以及叶、叶基和孢子叶的度量等特征方面均非常相似。两者在解剖特征上存有差别,即当前植物不具次生木质部,不具髓,后生木质部加厚棒之间不具连接物。考虑到现有特征并不足以建立新属种,暂归入cf.Longostachyssp.  相似文献   

8.
云南沾益龙华山泥盆纪大孢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龙华山剖面上部地层(“海口组”)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共计5属、10种,其中3新属、8新种,未定种1个,大孢子类型1个。根据孢子组合特征和相关的证据,认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晚期(Givetian)。  相似文献   

9.
广西宜山法门期的珊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泥盆纪类型的珊瑚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末已告绝灭.晚泥盆世法门期(Famennian)是珊瑚进化史上的一个'低潮'时期,因此过去在世界各地都很少有过珊瑚化石的报道.近年来,在波兰、比利时、西德以及苏联的奥莫弄和乌拉尔等地均相继发现了不少的法门阶的珊瑚化石。  相似文献   

10.
广西玉林樟木早泥盆世介形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1989,28(2):249-268,001,T002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化石采自广西玉林樟木北均塘剖面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和布拉格期(Pragian)地层,计10属,1亚属和19种,其中包括4新属(Sinoleperditia gen.nov.,Yulinentomozoe gen.nov.,Monosulco-entomozoe gen.nov.和 Trisulcoentomozoegen.nov.,),8新种,1未定属和10未定种,同时创建一新亚科 Trisulcoentomozoinae。在19  相似文献   

11.
弗拉期是了解泥盆纪弗拉-法门灭绝事件之前古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阶段.贵州南部的独山地区因其所具有的完整层序及丰富的底栖牛物化石成为我国主要泥盆系参考剖面之一.独山剖面弗拉期的石燕贝类腕足动物至少包括5种类型,其中4种在本文中为首次描述和图示.Conispirifer之前只发现于欧洲及北美的弗拉期地层中,目前也首次在华南独山剖面的同期地层中发现.大多先前从贵州南部其他地区弗拉期地层中描述的多种Cyrtospirifer可归于Cyrtospirifer subextensoides新种内.鉴于前人对Emanuella的模式种E.takwanensis 的内部构造描述的矛盾状况,本文暂把研究区具有抬离壳面的纤细铰窝、固着于壳面的主突起以及其前方下面为外铰板支撑的标本归于E.takwanensis.在华南弗拉期可初步识别出三个腕足动物群组合带:Yocrarhynchus-Phlogoiderhynchus动物群以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双腔贝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从弗拉阶底部至Pa.punctata带;之后为Cyrtospirifer动物群,以Cyrtospirifer的存在为特征,又可分为早晚两部分,前者(未命名)以conispiriferid类的Conispirifer和Pyramidaspirifer、弓石燕类、无洞贝类等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Pa."hassi"带至下Pa.rhenana带;后者为Hunanotoechia动物群,以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弓石燕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上Pa.rhenana带至Pa.1inguiformis带.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伏尔加地区上泥盆统弗拉阶和法门阶的界线以3种剖面类型为代表。第一种类型的界线剖面广泛分布于俄罗斯地台,但两阶之间有沉积间断。第二种类型剖面地层发育较完整,即Volgogradian层直覆于Livendian层之上。前者以Corbulispora viminea-Geminospora vasjamica孢子组合带为特征。第三种类型剖面存在于前里海(Pre-Caspian)凹陷的西侧,是最近根据孢粉资料确定的;地层剖面不完整,在中弗拉阶的Semilukian层有剥蚀面,上覆以不同时代的(弗拉期或法门期)盖层。  相似文献   

13.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晚古生代楔叶属的物种多样性及形态演化,通过对化石宏观形态的研究以及与相似化石种的对比,确定甘肃永昌太原组中几种楔叶植物化石的分类位置。本文共鉴定楔叶植物化石2属5种,其中包括营养叶和繁殖器官。基于这些楔叶属的新材料,对椭圆楔叶以及马齿楔叶的茎轴表面纵纹、叶片分裂次数等特征进行修订。同时报道楔叶穗属一新种Bowmanites yongchangensis sp. nov.。结合该属在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分布情况,表明在乌拉尔世早期该研究区内楔叶属植物呈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推测该属植物的起源时间不晚于晚泥盆世法门期,在维宪期由华南地区传入华北地区后,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传入龙首山地区所在的阿拉善地块。  相似文献   

15.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古生物学报》2004,43(1):132-141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刺镰蕨在早泥盆世是一种广布于世界的植物,尽管报道自许多地点,但远未完全地了解它,其主要原因是能育材料罕见。我们观察的标本采自贵州早泥盆世的丹林组。它显示具柄的孢子囊侧生于靠近叶腋的轴上,我们的标本近似球形的孢子囊和它的形态略小于雷诺的肾形孢子囊外,其它方面如:带状的营养轴上具有疏螺旋排列的镰刀状叶,具短柄的孢子囊侧生于轴上以及管胞具穿孔壁等性状与雷诺修订后的刺镰蕨完全一致。我们同意雷诺的观点,将镰蕨目升为纲,与工蕨纲和石松纲并列。它的系统位置是介于工蕨纲和石松纲之间。其下包含一目、一科三个属——镰蕨属、巴拉格瓦纳彻属和星木属。这种植物的生殖部分在中国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临沂寒武系朱砂洞组页岩样品进行酸解浸泡分析处理,获得了数量丰富的、以隐孢子与疑源类化石标本共同出现的微体化石组合,为华北板块寒武系微体化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隐孢子标本具有明显的寒武纪已知隐孢子形态特征,属种包括Adinosporus voluminosus,A. cf.bullatus,Adinosporus sp.,Vidalgea maculata;疑源类4属5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steridium tornatum,Heliosphaeridium obscurum,Leiosphaeridia sp.,Leiosphaeridia sp.A,Synsphaeridium sp.。上述微体化石组合特征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在早寒武世中期为浅水的潮坪沉积环境,陆源物质的搬运可能导致了隐孢子在浅海相地层的出现,或者浅水潮坪环境适宜产出隐孢子的母体植物的繁衍。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采自湖北长阳晚泥盆世黄家磴组(弗拉斯期)的新材料,对种子状结构武汉仙籽Sphinxiocarpon wuhanium(Li,Hilton and Hemsley)Wang,Xue and Prestianni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和几何形态统计分析。与模式产地(武汉米粮山珞珈群)的标本相比,长阳的标本显示出离体保存的单个种子状结构个体较大,具柄,囊状包被结构顶端收缩愈合,表面具纵向条纹,从柄延伸至顶端,而个体较小的种子状结构则聚成孢子叶球状。因此,仙籽属Sphinxiocarpon的个体发育早期阶段是一种孢子叶球状生殖形态,而发育后期通常脱落保存为单个的种子状结构,其母体植物可能是一种石松植物,但它与泥盆-石炭纪已知的异孢型石松类植物和前裸子植物都有较大差异,是一个很独特的分支。这些结果表明,在泥盆纪的前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谱系之外,同期其他植物类群(如石松植物)也演化出了与种子相似、具单一功能大孢子和包被结构的生殖器官,显示植物的生殖器官在不同类群中的趋同演化现象,它们可能以相似的方式(如减少大孢子数目、形成包被大孢子囊的结构等)来响应当时的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采自湖北长阳晚泥盆世黄家磴组(弗拉斯期)的新材料,对种子状结构武汉仙籽Sphinxiocarpon wuhanium(Li,Hilton and Hemsley)Wang,Xue and Prestianni进行比较形态学研究和几何形态统计分析。与模式产地(武汉米粮山珞珈群)的标本相比,长阳的标本显示出离体保存的单个种子状结构个体较大,具柄,囊状包被结构顶端收缩愈合,表面具纵向条纹,从柄延伸至顶端,而个体较小的种子状结构则聚成孢子叶球状。因此,仙籽属Sphinxiocarpon的个体发育早期阶段是一种孢子叶球状生殖形态,而发育后期通常脱落保存为单个的种子状结构,其母体植物可能是一种石松植物,但它与泥盆-石炭纪已知的异孢型石松类植物和前裸子植物都有较大差异,是一个很独特的分支。这些结果表明,在泥盆纪的前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谱系之外,同期其他植物类群(如石松植物)也演化出了与种子相似、具单一功能大孢子和包被结构的生殖器官,显示植物的生殖器官在不同类群中的趋同演化现象,它们可能以相似的方式(如减少大孢子数目、形成包被大孢子囊的结构等)来响应当时的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20.
陕西西乡灯影组顶部的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所获化石个体数量及形态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并见有大量具公共壳壁的连体壳。此类连体壳的连接程度呈系列变化。可能代表处于分裂状态的生物体,如是则可为其原生动物解释提供一佐证,瓶状微化石在国外的地层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