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亚洲蝮亚科蛇属间系统发生支序分析 (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张服基 《生命科学研究》2000,4(3):262-266,280
在大量比较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5个特征方面28个性状,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分布于亚洲蝮亚科蛇5属14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该亚科蛇类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尖吻蝮属、瘤鼻蝮属、红口腹属,它们具有较多的祖征,代表了该科中原始一类,基中红口蝮可能是最原始的一属;亚洲蝮属单独形成一个类群;第三个类群为原广义的烙铁头蛇属,包括竹叶青蛇属、原矛蝮属、烙铁头蛇属、黑绿烙铁头蛇属、莽山  相似文献   

2.
菜花烙铁头核型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花烙铁头(Protobothropsjerdoni)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本属已知的种均为毒蛇类,且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虽然前人(张服基,1993)对菜花烙铁头作过形态等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3.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分类地位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湘君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250-25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与斑纹和短尾蝮(C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至于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短尾蝮(Gbrevicaudu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和长江中下游短尾蝮共3个居群9个个体测定了825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e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Gblomhoffii)2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的菜花原矛头蝮(P.jerdonii)序列为外群,以亚洲蝮属的高原蝮(G.strauchii)序列为姐妹群,用MEGA3.1软件构建最大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与东北地区的短尾蝮聚集,而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还对其体长和鳞片(背鳞、腹鳞和尾下鳞)数据做了统计学分析,并和东北短尾蝮的数据比较。运用75%法则,两者所有数据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是东北地区短尾蝮的南方居群,而不是其亚种。  相似文献   

5.
姜科植物地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姜科的分类系统、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姜科为一还热带分布科,按Burtt[8]的系统分2亚科4族.全世界有52属,约1377种,其中姜亚科含48属,1268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其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马来西亚。闭鞘姜亚科含4属,109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及非洲。本文在化石资料及现代分布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姜科的早期分化时间、地点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化石记录表明.欧洲、北美及印度的白垩纪、早第三纪均发现过姜科的化石,据此姜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应不晚于早白垩纪。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劳亚古陆的南部.欧洲和北美没有现代姜科的分布是因为第三纪冰期的影响.而亚洲热带地区现代姜科植物繁盛是因为气候适宜.且相对稳定所致.南美的姜亚科种类应是由非洲传人.而大洋洲的姜亚科种类则是由马来西亚传入.闭鞘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西冈瓦纳古陆.亚洲及大洋洲的闭鞘姜亚科的种类应是随印度板块飘向亚洲时传入。中国姜科植物有22属.209种(占全世界属的42%.种的15%).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亚区(占全国属的90%).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占全国属的68%)。最少为中国-日本亚区(占全国属的45%)。统计数字表明.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6.
《蛇志》2020,(1)
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亚洲蝮属蝮蛇的分类学研究贡献,尤其是新物种的发现、描述及研究简史进行了总结。该属主要分布于亚洲,共计22种。蝮蛇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现代生物医药资源,对其分类和生物学认识是资源开发和蛇伤治疗方面的基础。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该属的分类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已知的16种亚洲蝮属蝮蛇中,有8个种和1个亚种为我国学者发现并描述,它们分别是蛇岛蝮(含指名亚种和千山亚种)、秦岭蝮、六盘山蝮、长岛蝮、庙岛蝮、红斑高山蝮、诺尔盖蝮和澜沧蝮。此外,近年来还进一步通过对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直被认为的中介蝮应该是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华北蝮和阿拉善蝮。最后,总结了我国分布的16种蝮蛇的名录和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湘君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8,27(2):172-177
华北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和斑纹与东北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东北地区短尾蝮G. brevicaudus、长江中下游地区短尾蝮和华北地区短尾蝮共4个居群12个个体测定了约660 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3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的尖吻蝮D. acutus和白头蝰属Azemiops的白头蝰A. feae序列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显示,亚洲蝮属的岩栖蝮G. saxatilis、中介蝮G. intereidius和高原蝮G. strauchii与日本蝮、乌苏里蝮和短尾蝮聚成姐妹群;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 3个地区的短尾蝮聚集,且3个地区的短尾蝮不成单系,支持华北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作者认为,华北地区的短尾蝮是短尾蝮的一个居群,而不是其亚种;短尾蝮暂不分亚种.  相似文献   

8.
四川烙铁头蛇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蝰科蝮亚科的烙铁头蛇属(Trimeresurus Lacepede,1804)已知有30余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主要是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东亚的我国及日本琉球群岛。本属在我国,基本上分布于东洋界中印亚界的西南区、华南区及华中区,共知有7种。1972年,我所第五研究室植被组的同志在四川省西部横断山区乡城县采到烙铁头蛇属标本10号,经研究,系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水龙骨亚科植物(水龙骨科)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龙骨科水龙骨亚科5属16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叶表皮结构、叶柄和根状茎的横切、根状茎上的鳞片以及叶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该亚科植物的系统位置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该亚科植物类群中,主要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地区的篦齿蕨属、拟水龙骨属和水龙骨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的棱脉蕨属和亚洲温带地区的多足蕨属的系统位置则分别较孤立。  相似文献   

10.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11.
<正>滇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guoi(Chen,Shi,Vogel,and Ding,2021)隶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竹叶青蛇属Trimeresurus,主要栖息在海拔1 400 m左右,旱、雨季交替明显的热带季风森林中。已知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北部和缅甸(Chen et al.,2021)。目前,尚无有关滇南竹叶青蛇繁殖生物学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李东升  吕秋敏 《蛇志》1999,11(3):25-26
目的 研究我国蝮亚科蝮属尖吻蝮、蝮蛇、雪山蝮3 种蝮蛇和烙铁头属竹叶青、烙铁头的染色体。方法 给蛇体按1m g/kg 蝮腔注射秋水仙素,5~7h 后活体取肋骨、睾丸等组织样品进行细胞染色体检测。结果 5 种蝮蛇的染色体为2 n = 36。结论 蝮亚科两个属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说明其进化上的保守性, 可能它们的祖先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3.
杨亚科(Populoideae)植物自然分布于热带非洲和大约从北纬19°~70°度的北半球,由胡杨属(Balsamiflua)和杨属(Populus)2个属所组成。胡杨属间断分布于赤道非洲、古地中海地区和墨西哥,包含2个组(胡杨组、墨杨组)和约3个天然种。杨属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缘)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包含大叶杨亚属(Subgen.Leucoides)(大叶杨组)、杨亚属(Subgen.Populus)(青杨组、黑杨组、杨组)2个亚属和约52个天然种。拟定了杨亚科属的检索表、胡杨属组和种的检索表、杨属亚属和组的检索表以及杨属中各组种的检索表。提供了一个杨树种类目录,包括它们的正名、异名、文献引注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14.
苦苣苔亚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苦苣苔亚科是苦苣苔科中较大的类群, 共有4族, 79属, 约1770种, 广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仅一种间断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亚洲为该亚科的分布及多样化中心。本文概述了苦苣苔亚科各族、属的分布状况,对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该类群原始性状以及 4个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根据大岩桐亚科及苦苣苔亚科在新、旧热带的替代分布及其共同起源原理,推测苦苣苔科起源时间有可能追溯到中白垩纪。  相似文献   

15.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 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 G. strauchii、雪山蝮G. monticola、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  相似文献   

16.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高原地区的江河上游,在我国分布有10属,54种和亚种。鳅鮀亚科(Gobiobotitaae)仅有1属3亚属,已知有16种和亚种,在我国分布构就有13种。我们考察的3种鳅鮀亚科鱼类即分属3个不同的亚属。  相似文献   

18.
古细足螳属palaeothespis隶属于细足螳亚科Thespinae,细足螳族palaeo-thespini。该亚科Giglio-Tos 1927年分为3族,分布于非洲、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南美洲。古细足螳螂族Palaeothespini是Tinkham 1937年建立的,但是Tinkham1937年只定了族名,而未说明族征。为了使细足螳螂亚科分类系统完整起见,特作补充  相似文献   

19.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和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真菌蚊亚科─新属新种(双翅目:菌蚊科)吴鸿,杨集昆(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北京农业大学北京100094)真菌蚊亚科目前包括9个属,其中5个属仅分布于非洲,新热带B和新北区各有1属;其余2属广布,我国现有2属,即真菌蚊属(Mycomp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