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EB病毒转化可产生较高水平人IgG和特异性抗2型登革病毒人抗体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PCR法检测转化细胞的人B细胞表面标志、EB病毒抗原和EB病毒基因。结果表明,被转化的Hu-TLC-SCID小鼠脾细胞能继续产生抗2型登革病毒的特异性人抗体,并具有人B细胞的、SmIgG标志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可表达LMP-1和EB病毒核抗原(EBNA)。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口腔中EB病毒排出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30名血清EB病毒抗体阳性健康人从口腔排出EB病毒的情况,作了15个月的反复观察。发现28人有病毒排出,其中每次检查均为阳性者6人,间断阳性者22人,有2人多次检查均为阴性。这一结果提示,EB病毒可能是通过它在口咽部某些特定细胞内的慢性复制而在活体内持续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EB病毒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病理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EB病毒 (EBV ,Epstein Barrvirus)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 ,尤其是与鼻咽癌和淋巴瘤的关系密切。为此研究了EB病毒在huPBL SCID嵌合体小鼠体内诱发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特性及肿瘤发生机制。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出淋巴细胞 ,将之移植到SCID小鼠腹腔内 ,实验感染EBV ,观察肿瘤的形成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连续监测小鼠血清中人IgG的含量。分别用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人Alu序列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小RNA分子EBER 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CD4 5、CD2 0、CD4 5RO、CD3) ,病毒基因(LMP1、EBNA2、BZLF1)的表达 ,以及细胞瘤基因蛋白 (p5 3、C myc、Bcl 2、Bax)在诱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实验中 34只感染EBV的huPBL SCID小鼠有 2 4只诱发出肿瘤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Alu PCR和免疫标志均证实诱发瘤是人源性B淋巴细胞肿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ER 1,少数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 ,部分瘤细胞表达LMP1和EBNA2蛋白阳性。连续监测 12只huPBL SCID小鼠血清中人IgG含量 ,发现IgG水平随诱瘤时间延长和肿瘤生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免疫组化显示诱发的 2 4例淋巴瘤组织p5 3、C myc、Bcl 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3.33%、10 0 %、95 .83%、91.6 7%。结果  相似文献   

4.
EB病毒诱导永生化人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民  纪志武 《病毒学报》1995,11(4):371-373
  相似文献   

5.
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研究EB病毒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将EB病毒感染的人胚胸腺细胞移植于Scid鼠皮下,于移植后第3日起在移植处对侧皮下注射TPA50ng/只,每周1次。于移植后第4周起,移植处皮下有结节状隆起形成,并逐渐增大。于6-15周内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实验组胸腺细胞+EBV的成瘤率为25%(1/4),胸腺细胞+EBV+TPA组的成瘤率为53.8%(7/13),对照组胸腺细胞+TPA的成瘤率为0(0/5)。PCR和 闰杂交在诱导肿瘤可可检测到EB病毒的基因EBERs、LMP1和BARF1,并有病毒基因LMP1蛋白编码产物的表达。EB病毒可感染人胚胸腺细胞,并使其发生恶性转化,EB病毒可能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病因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EB病毒是否使培养的脐带血B细胞、CD5+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及具有天然自身抗体性质的免疫球蛋白。无菌采集新生儿脐带血,RosetteSepTM法分离全B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5+B细胞,将分离得到的全B,CD5+B,CD5-B三组细胞分别用EB病毒、紫外线照射灭活的EB病毒(UVEBV)、TPA刺激,于培养的第10~30d,每间隔4d分别留取上清,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gG,IgM及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autoAb)IgG,IgM,阳性对照为健康成人血清,阴性对照为未加刺激的培养细胞上清。EB病毒感染的3组细胞于培养的第7d发生转化,14d以后的培养上清中IgM,AKautoAbIgMOD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VEBV刺激细胞存活15d,其第14d的CD5+B细胞培养上清中IgMOD值高于对照组(p<0.05);TPA及未刺激的细胞存活7d,培养上清中未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可见,EB病毒能使培养的脐带血B细胞、CD5+B细胞产生可能具有天然自身抗体性质的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7.
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本文从NOD/SCID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及NOD/SCID小鼠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良等方面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8.
人免疫重建SCID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2只不渗漏SCID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经冷冻、复苏的胎肝或胎肝加胎胸腺细胞,每鼠2×107活细胞,建立人胎肝细胞SCID小鼠模型Ⅰ和Ⅱ,研究人免疫系统。用人肝癌细胞(HHCC)免疫,SCID鼠出现初始免疫答应,血清人IgG平均滴度分别达到513.0±84.2ng/ml和719.7±201.6ng/ml,IgG峰值分别出现在免疫重建后10~12和10~14周,特异性抗HHCC抗体滴度分别达到1∶70.4±35.05和1∶294.4±168.52,免疫重建后7~8周龄,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免疫鼠模型肝、脾中可检出标记人的CD3+、CD20+T和B淋巴细胞克隆和细胞岛。流式细胞仪检测了抗原免疫组和模型组外周血、脾脏、肝脏的人CD3+、CD4+、CD8+、CD19+、CD20+标记的淋巴细胞数,其中标记CD20+淋巴细胞平均值外周血3.12±3.03%、脾脏1.4±0.20%、肝脏2.32±1.49%。而无抗原免疫的模型组在肝脏仅有微量或检测不到人标记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
苗聪秀  卢光秀 《遗传学报》1998,25(5):422-426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EB病毒潜伏膜蛋白基因(BNLF-1)在转基因小鼠子二代染色体上的整合及其定位。结果在两只子二代转基因小鼠中,分别观察80个和60个分裂相,出现杂交信号的核型分别为27和18个,检出率为33.8%和30%。转基因分别整合在14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上。提示转基因BNLF-1已稳定整合到转基因小鼠的染色体上,并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子代;推测转基因原代鼠的转基因整合可能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0.
以前材料证明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对于诊断鼻咽癌有很高的特异性。我们研究了1693种植物,试验发现52种植物具有激活EB病毒作用。本文报道了这些植物并讨论它们与鼻咽癌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乳腺癌MCF-7细胞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5只经放射线处理的SCID小鼠腋背部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处死荷瘤鼠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转移情况。结果接种SCID小鼠后6~10d成瘤,成瘤率为5/5只,潜伏期平均(7.4±1.3)d。接种后5只鼠分别于第60~68天拉颈处死,检测荷瘤,平均直径为(26.6±2.2)mm,平均重量为5.28g。病理学检查,转移脏器有3个部位,出现肺转移的为4/5只、骨转移的为3/5只和淋巴结转移的为1/5只。结论建立了人乳腺癌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该模型可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BNLF—1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蓝轲 《生命科学》2001,13(1):18-22,46
EB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它的潜伏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BV在潜伏感染的过程中表达一种潜伏膜蛋白1(LMP1),具有致瘤性,因此编码LMP1的基因BNLF-1被认为是EBV的瘤基因。BNLF-1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鼻咽癌来源的EBV与标准株EBV比较存在相当的变异,而鼻咽癌来源的LMP1在致瘤性上也明显强于标准株LMP1。本文将综述BNLF-1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并简要介绍变异型LMP1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携带EB病毒潜伏膜蛋白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具有致癌活性,构建含金属硫蛋白基因-1(MT-1)调控区和LMP基因的pBR322-MT-LMP质粒,用显微注射法将MT-LMP转基因接种于小鼠受精卵内制备转基因小鼠的动物模型.结果:a.注射后卵的存活率和仔鼠出生率分别为73%和13%;b.转基因鼠尾部组织DNA分析,PCR法证明二只小鼠有LMP基因扩增带,Southern杂交亦显示PCR阳性鼠有特异的LMP杂交信号,这说明LMP基因已整合于鼠基因组,整合率为8%.结果说明,构建携带LMP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已成功.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膜抗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膜抗原(MA)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DFA)检测M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免疫印迹法(IBT)分别检测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和抗ENA抗体,用Bradford法检测小鼠24h尿蛋白浓度.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小鼠的肾脏病理改变,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肾脏是否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结果:表达MA的转基因小鼠组,有8只小鼠ANA阳性,5只小鼠抗ENA抗体阳性,24h尿蛋白浓度平均值为4153.8 g/ml,小鼠肾脏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及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对照组小鼠ANA、抗ENA抗体均为阴性,24h尿蛋白浓度平均值为382.7g/ml,肾脏未见病理改变.结论:EB病毒MA的表达可能引发SLE.  相似文献   

15.
收集23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135份健康人群咽漱液(throat washings,TWs)标本,采用原位杂交、PCR-Southern blot筛选出17例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7.2%)和33例EBV阳性的TWs标本(24.4%);应用PCR-RFLP、巢式PCR及DNA测序等方法,检测EBV阳性标本病毒1/2分型、F/f分型、I/i分型及LMP1XhoI(+)/(-)等四种基因变异。EBVaGC及健康对照均为F型变异,未检测到f型变异。EBVaGC中1/2型、I/i型及LMP1XhoI(+)/(-)型的例数及比例分别为:17(100%)/0(0)、1(5.9%)/16(94.1%)及0(0)/15(88.2%);而TWs中上述分型的相应数据为25(75.8%)/8(24.2%)、11(33.3%)/19(57.6%)及12(36.4%)/18(54.5%),各位点两种基因型在EBVaGC和健康人中的分布不同(1/2:P=0.047;I/i:P=0.048;XhoI(+)/(-):P=0.012)。综合分析表明在3种基因多态性均能确定的标本中,EBVaGC均为1/i/XhoI(-)亚型(15/1...  相似文献   

16.
广西梧州市EB病毒IgA/VCA抗体阳性者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梧州市对20,726人进行EB病毒IgA/VCA抗体血清学普查和4年追踪观察,共发现35例鼻咽癌病人,其中早期病人占91.5%。同期门诊查出的1,036例鼻咽癌中,早期病人仅占31.8%。在鼻咽癌确诊前16~41个月即可检出IgA/VCA抗体。说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血清学普查和追踪观察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潜伏性膜蛋白CTAR—2突变体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EB病毒潜伏性膜蛋白 1(LMP1)的活性部位及细胞转化作用机制 ,采用PCR方法构建LMP1羧基末端活化区 2 (CTAR 2 )中 3 84~ 3 86位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YYD→ID突变的重组体 ,将此重组突变型LMP1(mt LMP1)与野生型LMP1(wt LMP1)分别与含有转录因子NF κB或AP 1启动子序列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 ,单光子检测仪测定比较二者活化转录因子的功能 ;同时将mt LMP1和wt LMP1分别导入Rat 1细胞 ,接触抑制试验比较二者对细胞的转化作用。发现 :( 1)与wt LMP1相比 ,mt LMP1对转录因子NF κB的活化作用降低了 80 %左右 ,对AP 1的活化作用全部消失 ;( 2 )mt LMP1表达的Rat 1细胞集落形成数比wt LMP1表达的细胞显著降低[( 2 3± 3 ) /皿对 ( 3 5 7± 19) /皿 ;( 64± 8) /皿对 ( 40 8± 40 ) /皿 ;n =3 ,P <0 .0 0 1]。这些结果表明CTAR 2中最后 3位氨基酸 ( 3 84~ 3 86)是EB病毒LMP1的重要活性部位之一 ;LMP1致Rat 1细胞转化作用主要与其活化转录因子NF κB或 /和AP 1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RA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RA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的相关性.结果:223例SLE患者中,32例为EBV-VCA-IgA抗体阳性,259例健康对照者中16例阳性,KA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5%VS 6.17%;P<0.01).RA患者EB病毒栽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CCP抗体、RF和ESR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RA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RA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RA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建立含有EB病毒的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为探讨EB病毒的致瘤机理,研究EB病毒在T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手段.在TPA协同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IL-2,将诱导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成功地分离获得一株在体外长期存活的淋巴细胞TET.T细胞亚群分类实验证实TET细胞为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PCR和原位杂交可检测到EB病毒的EBERs、LMP1和BARF1,并有LMP1蛋白的表达.TET细胞的获得,有望在体外建立转化细胞系,为体外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理及防治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纯化的抗EBNA亚型抗体,结合显微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技术,检测在不同感染状态下,三种亚型EBNA抗原在细胞中的表达程度。结果表明,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Raji细胞EBNA-1表达量较大,经巴豆油和正丁酸诱导进入钝挫感染状态后EBNA-1表达减少,而EBNA-2的表达增强。B_(95-8)细胞也有相似的趋势。表明EB病毒的激活可能与不同EBNA亚型表达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