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迄今对洞巢鸟类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特别是热带洞巢鸟类的繁殖)了解还十分有限。我们于2018年3至8月,分别在海南吊罗山(热带)、河南董寨(亚热带)和河北塞罕坝(温带)的林缘地带,悬挂相同规格的人工巢箱招引洞巢鸟类繁殖,用以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及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野外共悬挂577个木制巢箱,3个研究地的利用率在海南吊罗山为最低(32.6%),河南董寨最高(92.0%)。3个地点均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入住(占总巢数的84.3%),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在3个地点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但在河北塞罕坝,大山雀的孵化成效(75.7%)和繁殖成功率(65.7%)显著低于同域繁殖的褐头山雀(Poecile montanus)(97.7% 和97.7%)和煤山雀(Periparus ater)(93.5%和90.3%)(P < 0.05)。研究表明,3个地理区域利用巢箱繁殖的洞巢鸟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巢箱的利用率均存在差异,但对于广布种大山雀来说,地理位置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5.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6年 3~ 7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混交林中的 5种次级洞巢鸟的巢位选择进行了研究 ,所涉及的 5种次级洞巢鸟为大山雀 (Parusmajor)、沼泽山雀 (Paruspalustris)、普通 (Sittaeuropacea)、白眉姬 (Ficedulazanthopygia)、灰椋鸟 (Sturnuscineraceus)。研究表明 :5种次级洞巢鸟在位巢选择中 ,对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内径、洞深和洞口方向的选择具有共性。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 180°~ 2 2 5°和 315°~ 36 0°分布最少 ;而未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这 2个区间的分布恰好相反。利用和未利用的巢洞特征因子差异显著。人为堵塞后又打开的巢洞会迅速被再利用 ,结果说明次生林中天然树洞资源成为次级洞巢鸟巢位选择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7.
许誉馨;冯艳民;郑元斌;郭艺;马雪峰;饶晓东 《生态学杂志》2025,44(3):946-953
繁殖是鸟类生活史的重要环节;巢捕食被认为是影响鸟类生活史特征的生态因子之一。准确估测鸟类的繁殖成功率;掌握巢捕食及其影响因子对了解其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和2022年两个繁殖期;对海口地区人工巢箱内繁殖的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的繁殖生态以及巢捕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鹊鸲最早产卵日期为3月19日;最晚产卵时间为7月4日;窝卵数(4.47±0.57)枚(n=57);孵化期(13.30±1.47)d(n=33);卵重(2.28±0.65)g(n=25);卵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2.21±0.84)mm和(16.38±0.37)mm(n=25);日坐巢率70.85%±5.92%(n=40);不同时间段内坐巢时长无显著性差异(F=0.479, df=5, P=0.820);(2)育雏期(13.32±1.18)d(n=37);不同时间段内亲鸟喂食次数存在显著差异(F=19.832,df=14, P<0.05);05:00—06:00(P=0.023)和18:00—19:00(P=0.043)时段喂食次数明显小于其他时段;(3)繁殖成功率为69.49%;孵化率为73.36%;出飞率为73.16%;繁殖力为2.36只;(4)巢捕食率为18.64%;主要巢捕食者包括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蚁类(Formicidae spp.)等。本研究记录到鹊鸲的清巢行为和非亲雄性杀雏案例;为后续探究鹊鸲的性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营巢繁殖,雌鸟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自封在其内,期间与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雄鸟带回巢的食物中,数量上有超过80%是果实。雌鸟在封巢期间完成换羽,并和幼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破巢而出,封巢时间为89 d和93 d(n=2),繁殖成功率为100%(n=4),平均出巢幼鸟为(2.3±0.5)只(2或3只,n=4)。营巢树与人工林/林下作物的平均距离为87 m(0~210 m,n=3),其中,两棵生长在当地人经常使用的山路旁。营巢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及金叶树(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营巢树平均胸径为73.7 cm(72.0~75.0 cm,n=3),巢洞高度为7.8 m和9.0 m(n=2)。其中两棵营巢树在2014年和2015年的繁殖季均被重... 相似文献
9.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10.
黑枕绿啄木鸟(Picus canus)隶属鴷形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是典型的森林益鸟。国内有10个亚种,除新疆、西藏外,遍布全国。 黑枕绿啄木鸟的繁殖生态,郑作新(1963),郑光美(1982),刘益康(1984),杜恒勤(1987),张仲信(1990,1991)等,均报道营巢于树洞或侵占斑啄木鸟(Dendrccopos major)树洞巢产卵繁殖。1990年5—6月作者在山东省徂徕山,发现黑枕绿啄木鸟营土洞繁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鉴于有其生态学意义,并对探讨其巢洞的形成和保护利用有一定价值,特简报如下。 一、巢地生境 徂徕山属鲁中山区,位于泰沂山脉南侧,东经117°16′至117°20′,北纬36°02′至36°07′,最高峰为中部太平顶,海拔1028m。总面积16000公顷。土壤棕色。林木有刺槐(Robinia pseudoacia)、松类(Pinu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n)、板栗(Castanen mollissima)、核桃(Juglans regia)、黄荆(Vitex negund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