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中国萱草属(百合科)的数量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数量分类技术比较研究了国产萱草属植物的核型。所研究的分类群是:Hemerocallis citrina, H.dumortieri,H.esculenta,H.forrestii,二倍体和三倍体H.fulva,H.lilioasphodelus,H.mid- dendorffii,H.minor,H.multiflora,H.plicata。结果表明,物种形成已发生在染色体水平,染色体 变异与形态变异基本一致。结果支持将H.citrina和H.minor作为H.lilioasphodelus的亚种,H. esculenta作为H.dumortieri的变种。结果不支持将H.middendorffii作为H.dumortieri的变种,也 没有发现H.multiflora与H.plicata密切相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萱草属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国产萱草属11个类群的分类。结果发现这些类群形成4簇。第一簇: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和多花萱草。第二簇:小萱草和大苞萱草。第三簇: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矮萱草。第四簇:萱草及其三倍体类型。各簇都有其区别特征。讨论了簇内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属下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甘肃萱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红  王庆瑞   《广西植物》1993,13(3):247-251
本文研究了甘肃萱草属6种、1变种的染色体核型;黄花菜K(2n)=22=12m+10sm(2SAT);小黄花菜K(2n)=22=10m+12sm;北萱草K(2n)=22=8m+14sm;北黄花菜K(2n)=22=14m+6sm+2st;萱草K(2n)=22=12m+8sm+2st;重瓣萱草K(2n)=33=18m+12sm+3st:折叶萱草K(2n)=22=10m+10sm+2st。以上核型可自然地分成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北黄花菜。  相似文献   

4.
国产萱草属夜间开花类群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5.
羊蹄甲属中国特有种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羊蹄甲属植物11种中国特有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粉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少数还有合沟;花粉均具半覆盖层,表面纹饰有皱波状、皱波状-穿孔、疣状、孔穴-穿孔、穿孔-网状。依据Larsen(1975)的划分,这11种植物的花粉隶属于Integrifolia型、Glauca型和Curtisii型,我们根据花粉纹饰的差异在Integrifolia型下进一步划分了Auma亚型和Paucinervata亚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萱草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红  王庆瑞 《植物研究》1991,11(1):85-90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西北地区萱草属6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的种类,其花粉形态或多或少有所不同,说明花粉形态在种间具有分类意义,而且6种、1变种可自然地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北黄花菜、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br#北黄花菜、小黄花菜的花粉形态差别较大,证明把小黄花菜做为北黄花菜的变种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8.
萱草属有毒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萱草属中某些种的根含神经性毒物,家畜采食或饲喂实验动物能引起中毒病的发生。在鉴于此对北萱草,黄花菜,北黄花菜,小黄花菜进行了植物调查鉴定及有毒成分—萱草根素的提取分离与毒性和结构再鉴定的研究,确认除黄花菜根外其它3种均含有萱草根素。讨论了黄花菜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萱草属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萱草属药用植物进行了本草学分类、分布、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为正确分类鉴定及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熊治廷 《植物研究》1993,13(2):122-123
正本文发表了吉林萱草属一新变种, 即长苞萱草Hemerocallis middendorfii Trauty et Mey. var. longibracteata Z. T. Xiong, var.nov.。  相似文献   

11.
孔红  王庆瑞   《广西植物》1990,(4):325-328
本文对黄花菜三个品种进行了细胞学研究。三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2,核型有所不同,核型公式分别为:线黄花2n=2x=22=12m+10sm;马连黄花2n=2x=22=10m+10sm+2st(SAT);小黄花2n=2x=22=6m+14sm+2st。核型均属2B型。线黄花与马连黄花的核型接近。细胞学研究说明,根据植物形态分类划分的黄花菜三个品种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2.
国产五种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国产5种菊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为:D. indicum 2n=2x=18=16m 2st,2n=4x=36=28m 6sm 2st;D. lavandulifolium 2n=2x=18=14m 4sm,2n=4x=36=28m 6sm 2st;D. lavandulifolium var.seticuspe 2n=2x=18=12m 6sm;D. chanetii 2n=4x=36=20m 14sm 2st,2n=6x=54=38m 14sm 2st;D. potentilloides2n=2x=18=14m 2sm 2st;D. vestitum 2n=6x=54=38m 16sm.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类群中出现的多倍体多为异源多倍体;根据对核型资料、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多倍化是菊属野生种进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粗根韭的核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葱属粗根韭的3个地方居群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核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西藏 达孜居群为2n=2x=20=4m+10sm+2t(2SAT)+4T;四川乡城居群为2n=2x=20=10sm+6t (2SAT)+4T;四川理县居群为2n=2x=20=6m+1Osm+2t(2SAT)+2T。虽然它们之间在核型上存 在差异,但除达孜居群的植株较矮小外,3个居群的植物在形态上却非常一致。理县居群的核型被认为 是原始类型,由它通过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演化出更不对称的达孜居群和乡城居群。葱属中,目前只 发现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为10,除本种外其余3种分别是A.decipiens Fisch.;A.kujukense Vved.和 A.chelotum Wendelbo。根据这4个种的核型特征和分布格局,基数10可能有不同的起源,至少粗根韭 的起源与其余3种不同,而且起源最晚。粗根韭的核型特征及它与染色体基数为11的宽叶韭A.hook- eri Thwaites在核型上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很可能共同起源于基数为10但现已绝灭的祖先种。此外,还探讨了该祖先种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七筋姑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致:K(2n)=2V+6J+2V+4j(2NOR+2j), 2A(→2B)。四倍体除出现在东亚(或二倍体分布区)的两端——云南及其以西的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外,目前仅在陕西南部化龙山北坡中山一带较狭的范围内发现。在东亚两端四倍体的核型为K(2n)=4V+12J+4v+8j(2NOR十6j),2A(→2B),且相当一致;在中部为K(2n)=4V+12J(2NOR+10J)+4v+8j[K(2n)=10m+16sm(2SAT)+2st],2A,二者核型具有相似性但有一定的差异。北美4种全部为2n=28,且核型一致。因此,七筋姑属的染色体基数x=7而非14。该属核型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北美是该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类群中,除种子随多倍化而增大,种子的颜色与地理分布有关外,很难从其它形态特征上作进一步区分。因此,主要以叶子大小、花序类型和花的数目,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作为(Clintonia alpina或C.udensis var.alpina的分类依据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中国奥姬小蜂属(Aulogymnus  Forster),该属在中国是首次发现。本文描述了 4个新种,A. elevatus sp. nov, A. hyalopterus  sp. nov, A 、insculptus sp. nov, A. longicalcar  sp. nov。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中国鸟类特有种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在广泛搜集有关分布资料、对我国鸟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我们分析了我国现有鸟类特有种计100种,隶属于53属、16科、7目,约占我国现有鸟类总种数的8%。我国镳在特有种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的特点,有3个分布中心,即:横断山中心、川北、秦岭及陇南山地中心和台湾岛屿中心。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从1800m到3400m的中、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中国裸板寄蝇属Phorocerosoma Townsend一新种,金黄裸板寄蝇P.aurea sp.nov.,并和另外已知的三种编制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