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胞卵形,长40~50μm,宽18~22μm,前端狭,呈狭圆形,后端宽,伸出一略长的尖尾刺,长7~10μm;表质具自左上向右下螺旋的线纹;副淀粉呈2个大形环状的颗粒,侧生。 此种在外形上与L.lefevrei Conr.相似,但以线纹不具颗粒且自左上向右下旋转及具  相似文献   

2.
1.旋转囊探藻网纹变种新变种图1:1TrachelomonasvolvocinaEhrenbergvarreticulataShi,var.nov.囊壳圆球形;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纹。鞭毛孔无加厚环,具一低领。囊壳直径约16μm湖北:武汉,采于鱼池中,197310,31,李尧英采,图1:1(模式图,Iconotypus)本变种与原变种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信息重描述了寄生于嘉陵江重庆段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鳃部和胆囊的尖形碘泡虫(Myxobolus acutus Wu and Chen, 1987),并获得了该虫体的18S rDNA和ITS1 rDNA序列。尖形碘泡虫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缝面观呈宽纺锤形。孢子长(13.6±0.9)μm [(11.4—15.3)μm],宽(10.2±0.9)μm [(7.5—12.8)μm],厚(7.6±0.6)μm [(6.9—8.3)μm]。两梨形极囊开口处紧靠并位于孢子前端,极囊大小不等,大极囊长(6.2±0.4)μm [(5.1—7.5)μm],宽(3.8±0.4)μm [(2.8—4.7)μm],极丝盘绕5—8圈,小极囊长(2.7±0.4)μm [(1.7—3.7)μm],宽(1.4±0.2)μm [(0.9—1.9)μm],极丝盘绕2—3圈。基于18S rDNA为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尖形碘泡虫与中华单极虫(Thelohanellus sinensis)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支与贝壳碘泡虫(M. mu...  相似文献   

4.
瓶囊碘泡虫成熟孢子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 et al.,2008成熟孢子由孢壳、极囊和孢质3部分组成.其孢子壳面观呈梨形,缝面观呈凸透镜形,囊间突明显;2片孢壳厚而均匀且表面凹凸不平.极囊瓶形,位于孢子前端,约占整个孢子长度的2/3;极囊壁由"暗-明"2部分组成;极丝呈双"S"形缠绕并沿极囊纵轴逆时针向上螺旋8~11圈.孢质均匀而稠密,近球形的2个胚核大小不一;孢质中除了可观察到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嗜碘泡等细胞器及脂滴等泡状结构外,还可于孢质中观察到有一些数目不等的球状电子致密物质,其中2个分布于极囊周围.  相似文献   

5.
龙继艳  刘冰  周阳艳  徐三妹  陈锦华 《广西植物》2022,42(10):1791-1796
在对湖南省硅藻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一采自湘江的桥弯藻种类具有以下鉴定特征:(1)细胞小,长度小于29μm;(2)壳面略微呈背腹之分;(3)远缝端末梢向壳面背侧弯曲;(4)顶孔区很小,由1~3横列形态不同的两种类型孔纹组成,一种孔纹与壳面上的孔纹相似,呈狭缝隙状,另一种为圆形小孔,其内部开口上方有袋盖状硅质突出物覆盖;(5)壳面背侧中部处线纹密度每10μm为10~12条、腹侧中部处每10μm为11~13条,孔纹密度每10μm为30~40个;(6)在靠近壳面腹侧中央区具有1~2个孤点。经与帕瓦拉桥弯藻(Cymbella pavanaensis A. Vigneshwaran et al.)模式种群相比较,该文确定上述桥弯藻即为帕瓦拉桥弯藻。该文提供了对帕瓦拉桥弯藻超微结构的更多清晰认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区域,且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两极虫属Myxidium和楚克拉虫属Zschokklella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形态鉴定界限模糊。为进一步厘清两者的分类学关系,本研究对采自涪江重庆市潼南县江段的楔形两极虫M.cuneiforme Fujita,1924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并对其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研究。楔形两极虫孢子壳面观呈长条形,中部稍凹陷或孢子一边突出,壳瓣上有6~8条与缝嵴平行的条纹;缝嵴直,缝面观呈梭形。孢子长12.5μm±0.3μm,宽5.4μm±0.3μm(n=20)。极囊2个,呈梨形,分布于孢子两极端;极囊长4.3μm±0.2μm,宽3.1μm±0.2μm(n=20),极丝细长且明显,盘曲5~6圈。以18S rDNA为分子标记,对楔形两极虫及其近缘种进行了保守区变异、遗传距离、序列相似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极虫属和楚克拉虫属均非单系发生,两属间物种相互交叉聚支;两极虫属与楚克拉虫属物种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本文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支持将两极虫属和楚克拉虫属合并为一个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精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精子全长41.07μm±2.18μm,头部长2.76μm±0.15μm,头部前端和后端的宽度分别为1.88μm±0.18μm和2.08μm±0.20μm;尾部长34.74μm±5.01μm。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组成;中片由1个不规则的圆球状线粒体及袖套结构组成;线粒体直径为0.82μm±0.08μm;尾部呈细长形,并由一个过渡区域分为前端和末端,尾部内部主要由轴丝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外部有不对称性分布的侧鳍结构。结果表明,川陕哲罗鲑精子类型较为原始,属于硬骨鱼类中的TypeⅠ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叉丝单囊壳属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是Kumze1823年在SphaeriamprtifinaSchubert基础上建立的新属。迄今,我国已报道7种[3,4,5]。本文报道我国叉丝单囊壳属一新记录种。卷曲叉丝单羹壳新记录图1PodosphaerasplralisMiyabe,inIdetyJap.Phytopath,p.199,1911菌丝体叶背生,近存留,形成无定形薄而边缘不清楚的斑块。子囊果散生至近聚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70—90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9~22.4μm,附属丝3~4(~7)根,生于子囊果顶部,长(710~)750~126.2(~142.0)μm,为子囊果直径的0.9~16倍,下部直或…  相似文献   

9.
科氏杜氏藻是一种泥生或附沙生硅藻。该文对最近刚确立的一个硅藻属——杜氏藻属进行了介绍,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019年4月20日采自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氏杜氏藻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具有以下主要形态特征:(1)壳面椭圆披针形。(2)中央区为蝴蝶结形,没有延伸至壳缘。(3)线纹在壳面大部分区域呈辐射状排列,在两端近平行排列,中部线纹密度20~22条/10μm。(4)孔纹圆形或近圆形,在内壳面被圆顶状的孔膜覆盖。(5)在壳面两端存在假隔片。该文调查采集的科氏杜氏藻种群的形态特征与模式种群相吻合,该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为中国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特征,报道了2种星裂衣属(Astrochapsa)中国新记录种:假疱星裂衣(A.pseudophlyctis)和察氏星裂衣(A.zahlbruckner)。假疱星裂衣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地衣体壳状,皮层较为致密,子囊盘圆形至不规则形,子囊孢子无色,砖壁型,大小为30~75μm×10~25μm,未检测到次级代谢产物。察氏星裂衣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地衣体壳状,子囊盘圆形至不规则形,盘缘凸起外翻且其内表面为白色,子囊孢子无色或浅棕色,砖壁型,大小55~90μm×22~28μm,含有斑点酸。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标本进行了观察,鉴定出其中一种硅藻为比提基金长篦藻(Neidium beatyi Hamilton et al.)。结果表明,该长篦藻具有以下鉴定特征:(1)线性椭圆至线性披针形的壳瓣外形。(2)壳面两侧具有3~5条纵向线。(3)向相反方向弯曲的两近缝端,呈叉状分枝的远缝端末梢及顶端的三角形硅质顶盖。(4) 16~18条/10μm的线纹密度和14~18个/10μm的孔纹密度。(5)一些孔纹内部开口周围的4~7个豆状突出物。本研究结果与比提基金长篦藻模式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性状均吻合,故确定其为比提基金长篦藻;增加了比提基金长篦藻的新地理分布区域——中国洞庭湖。  相似文献   

12.
大竹蛏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进行显微观察,探究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D形幼虫、稚贝。在日平均水温为22.4℃时,受精后20~24 h发育成D形幼虫,5~7 d变态为稚贝,38 d稚贝已具备成贝形态,壳长壳高比为2.60。从受精卵到附着所需积温为3 088.79~5 005.19℃.h。稚贝先形成出水管,后形成进水管,最终形成"一管双孔"。壳长与壳高关系式为y=150.37e0.002 7 x,x为壳高(μm),y为壳长(μm),R2=0.985 5,P0.01;壳长与日龄关系式为y=143.38e0.091 6 x,x为日龄(d),y为壳长(μm),R2=0.979 5,P0.01;壳高与日龄关系式为y=33.979 x-15.450,x为日龄(d),y为壳高(μm),R2=0.987 3,P0.0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浙南地区两个淡水蓝藻新种,它们分别命名为溪生翅线藻Petalonema fluminalis sp.nov.,尖形颤藻Oscillatoria rhaphis sp.nov. 1.溪生翅线藻新种Petalonema fluminalis Zhao sp.novv.(图1)。植物体常与胶须藻属Rivularia藻类混生,暗紫色,丝体不规则弯曲,宽40—80μm,长3—9mm;丝体和个体细胞胶质鞘明显,很厚,无同心收缢,黄或黄褐色,丝体鞘11—29μm,分两层,外层明显呈漏斗状,内层分层,平行于藻丝,个体细胞鞘4—11μm,不分  相似文献   

14.
在对武陵山区硅藻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收集到了一种双肋藻的标本,经研究鉴定,其为明晰双肋藻[Amphipleura pellucida(Kützing)Kützing]。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明晰双肋藻具有以下特征:(1)纺锤形的壳瓣外形。(2)长而直的中央胸骨。(3)仅着生在靠近壳面两端的短壳缝系统。(4)线纹密度为38~39条/10μm,孔纹密度为54~58个/10μm。(5)壳缝的外近缝端呈直线状,远缝端略微膨大。(6)孔纹内侧开口被圆形筛膜覆盖。该研究结果为明晰双肋藻提供了清晰的超微结构图片资料以及科学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自然水体中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的8种和陀螺藻属(Strombomonas)的两种藻类的囊壳微细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这两个属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组成囊壳的矿质元素主要是铁和硅,在陀螺藻和表面粗糙的囊裸藻中,硅的含量较高,铁的含量相对较低;在大多数囊裸藻中,尤其是表面致密、光滑的种类中,铁的含量较高,硅的含量较低,矿质元素的组成与囊壳的颜色无直接关系。建议将陀螺藻属(Strombomonas)撤消,原陀螺藻属的种作为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中的一个种组(Group),它们是裸藻科中最原始的具囊壳的类群。  相似文献   

16.
查氏拟齿蚌Pseudodon chaperi (Morgan, 1885) 见壳近似长方形,略膨胀。前部短圆,后背缘呈截状与后缘相交处有一不明显的角。壳顶部低平,略低于后背缘,位于贝壳的前部,距壳前端1/3处。腹缘略直。壳面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常被腐蚀,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甲藻两个新记录属——艉杆藻属和易碎藻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艉杆藻属Ensiculifera Balech和易碎藻属Fragilidium Balech的营养细胞和孢囊在中国沿海还未被记录过,作者在中国东海发现了它们的孢囊并通过萌发建立了株系,在光镜和电镜下研究了其细胞形态。一种艉杆藻的孢囊为圆形,直径22μm,双层壁,孢囊体内充满淡绿色的颗粒,有一个鲜艳的红色体,孢囊外壁覆盖着2μm长的有机质短刺;营养细胞上壳圆锥形,下壳圆形,细胞平均长17.7μm,宽12.5μm,甲板方程式为po,x,4′,3a,7″,5c,4s,5′′′,2′′′′。墨西哥易碎藻Fragilidium mexicanum Balech的孢囊为圆形,直径54–60μm,孢囊内充满淡白色的颗粒物以及淡褐色的原生质体,有一个鲜艳的黄色体,萌发孔圆形,偏在孢囊的一侧;营养细胞平均长45.3μm,宽42.8μm,甲板方程式po,5′,7″,10c,7s,7″′,2″″,1P。一种易碎藻的孢囊为圆形,直径45μm,孢囊内充满淡白色的颗粒物以及淡褐色的原生质体,黄色体不明显,细胞壁较厚,2–3μm,无色,萌发孔圆形,偏在孢囊的一侧。细胞平均长41.6μm,宽35.3μm,甲板方程式po,5′,7″,7″′,2″″,1P。对该种艉杆藻的转录间隔区(ITS)、2种易碎藻的小亚基(18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它们的系统发育位置和形态学分类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自然水体中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的8种和陀螺藻属(Strombomonas)的两种藻类的囊壳微细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这两个属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组成囊壳的矿质元素主要是铁和硅,在陀螺藻和表面粗糙的囊裸藻中,硅的含量较高,铁的含量相对较低;在大多数囊裸藻中,尤其是表面致密、光滑的种类中,铁的含量较高,硅的含量较低,矿质元素的组成与囊壳的颜色无直接关系.建议将陀螺藻属(Strombomonas)撤消,原陀螺藻属的种作为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中的一个种组(Group),它们是裸藻科中最原始的具囊壳的类群.  相似文献   

19.
粪检云南省昆明市太平镇捕获的31只高原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在9只高原姬鼠中共发现了2种艾美球虫,自然感染率为29%,其中1种被命名为新种:齐氏艾美球虫Eimeria chevrieri sp.nov.。齐氏艾美球虫孢子化的卵囊椭圆形,大小为21·2μm×16·3μm(22·2~19·7μm×17·3~15·6μm)。卵囊壁光滑,单层,厚约1·0μm;无胚孔和卵囊余体。有1~2个极体,极体形状不规则,直径1·0~2·0μm。卵圆形的孢子囊大小为11·2μm×7·5μm(12·3~10·3μm×8·3~6·8μm),有孢子囊余体,且主要分布在2个子孢子的中间,斯氏体扁豆形,大小为1·0μm×0·3μm,亚斯氏体亚球形,大小为2·5μm×1·5μm。子孢子在孢子囊里面头尾相接,在其宽端有1个明显的反光体,直径约3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大学标本馆。齐氏艾美球虫,新种Eimeria chevrieri sp·nov.(图1~2,4)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无色、单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gom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3,E.kaunensis Arnastauskiene et al.,1978和E.gandob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gomurica、E.kaunensis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较小且有卵囊余体;E.gandob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呈宽椭圆形,卵囊和孢子囊较小(19·0μm×16·8μmvs·21·2μm×16·3μm;8·0μm×5·0μmvs·11·2μm×7·5μm),孢子囊余体少,无反光体和亚斯氏体。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2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alorani Hurková et al.,2005、E.apodemi Pell啨rdy1974和E.za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zaur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具有卵囊余体;E.alorani的卵囊和孢子囊比本种大的多(26·9μm×19·3μmvs.21·2μm×16·3μm),且其孢子囊余体形成一个直径约4~5μm的球状结构;E.apodemi的孢子化卵囊呈宽椭圆形,经常不对称,无极体和斯氏体。该种区别其它种的关键特征是:1)孢子化卵囊椭圆形,卵囊壁光滑、单层、无色;2)有极体;3)孢子囊有亚斯氏体。模式标本,含孢子化卵囊的齐氏姬鼠粪便保存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标本编号:2006047;齐氏姬鼠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标本馆,标本编号20060081。词源:种名源自宿主种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2种双壳缝硅藻中国新记录种——肿胀类辐节藻和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的标本进行了详细形态学研究。观察发现:(1)肿胀类辐节藻具有4个鉴定特征:①壳瓣轮廓在大的标本中呈披针形,在小的标本中呈椭圆披针形;②线纹在壳面中部呈辐射状排列,彼此间隔相对较宽;③假隔片在壳面两端都存在;④ 孔纹在内壳面被具微孔的膜完全覆盖。(2)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也具有4个鉴定特征:①壳瓣线性椭圆形或椭圆形;② 线纹除了在壳面两端呈平行排列外,在壳面大部区域呈辐射状排列,中部线纹密度10~14条/10 μm;③在壳面中央有一个孤点;④孔纹内部开口被由4个支柱支撑的孔板所覆盖,孔纹密度35~40个/10 μm。该研究的详细描述和清晰的插图为肿胀类辐节藻和英格兰盘状藻具孤点变种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