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脊椎动物体液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免疫机制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无脊椎动物缺乏真正的抗体和特异性的免疫细胞,机体防御反应依靠非特异的先天免疫结构。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免疫是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完成的。阐明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免疫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进化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无脊椎动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仅对近年来无脊椎动物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逐月研究了尼日利亚Mfangmfangpond中茄氏旗鳉全年的食性。其食谱按优势多寡出现的次序分别是陆生无脊椎动物、大型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小型甲壳动物、沙粒和藻类。我们将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作为其食性的次级项,而全年都出现的有机体碎屑作为初级项。雄鱼较雌鱼捕食了更多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茄氏旗在雨季有16项食物组成,但旱季只有7项。就相对重要性而言,陆生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在旱季更大,而大型植物碎屑、小型甲壳动物、沙粒和藻类则在雨季更大。成鱼较幼鱼更多地以外源性无脊椎动物为食。雌鱼较雄鱼有更强的觅食能力;同样,成鱼较幼鱼的觅食能力强得多.  相似文献   

3.
河岸是河流与陆地之间重要的生态界面,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威胁。无脊椎动物在河岸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联系的重要纽带。尽管已有很多学者对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总结。本文结合洪水和干旱、营养物质、微生境多样性、河岸植被、微气候梯度、食物资源以及河流空间梯度等影响因素,初步讨论和归纳了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周期性洪水和干旱引发了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和迁移等行为,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周转率,为无脊椎动物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河岸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了较高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微生境多样性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孕育了特殊的河岸无脊椎动物种类。复杂的河岸植物群落不但是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之一,也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和重要的避难场所。微气候环境的空间分异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在河岸共存创造了条件。跨越界面的资源补给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可利用率,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特殊的食物来源。这些因素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梯度和侧向梯度,从更大尺度上为河岸无脊椎动物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因此,探讨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对于河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鼎湖山地表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代表林型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利用巴氏罐诱法共采集无脊椎动物3门7纲31目58科(总科)7310头,3种林型中蚂蚁占绝对优势,蜘蛛,甲螨,长角跳虫,毛蕈甲,蟋蟀和果蝇为常见类群,其中季风常绿单身汉叶林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最高;针阔叶混交林与之接近;马尾松林最低,但其优势度指数最高。3种林型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均中等不相似,年凋落物量与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均匀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调落物的周转期与地表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性呈显著负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人线样可被化石记录焉,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6.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发育免疫(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化一样可被化石记录下来;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7.
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国  刘广绪 《生态学报》2015,35(7):2388-2398
人源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导致空气中CO2浓度越来越高,其中大约1/4至1/3被海洋吸收。过多CO2在海水中的溶解,除引起海水p H值降低外,还导致海水中碳酸盐平衡体系的变化,即"海洋酸化"现象。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不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水产养殖种,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史在海水中完成,因此海洋环境的变化极易对其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已证实海洋酸化能对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发育、生物钙化、基因表达等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归纳了其对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其生态学效应,探讨了现有研究在方法创新、内容拓展以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展望了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生命科学研究》2015,(5):452-456
能量代谢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精氨酸激酶广泛分布于低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中,现已经在直翅目、蜚蠊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多种昆虫中得到证实,是无脊椎动物中能量代谢的重要酶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精氨酸激酶的应用前景逐渐显现。对无脊椎动物体内精氨酸激酶的理化性质、表达规律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精氨酸激酶今后的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9.
研究比较了粤东地区天然林和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菌食性蓟马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缨翅目和鞘翅目构成了该地区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总个体数的96.5%;而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则是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96.3%.天然林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DG指数均比速生桉树林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比桉树林小,菌食性蓟马种类和个体数也显著多于桉树林,说明速生桉树林凋落物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不及天然林丰富,但螨类数量巨大,占桉树林无脊椎动物总数的77.6%,以致两种林分凋落物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表明保留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对提高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彭以莉 《化石》1996,(4):27-29
古生代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彭以莉编译在研究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发生的变化时,我们不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无脊椎动物的每一个门上。而是要考察此时期内海洋无脊椎动物整个群落的进化过程,特别是考察进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变化。为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现存海洋生...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系统之间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和生态系统。水生无脊椎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群,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能够反映出湿地的许多特征。本文总结了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组成特征,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湿地中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讨论了非生物因子(底质、温度、水文、溶解氧、pH、氮、磷等)、生物因子(植被、竞争和捕食)及人类活动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对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目前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动物胚胎发育讲座(二):文昌鱼的胚胎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天荫 《生物学通报》1994,29(8):25-27,40
动物胚胎发育讲座(二)──文昌鱼的胚胎发生张天荫(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济南250100)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程中,文昌鱼具有重要的位置,其成体结构和胚胎发生与无脊椎动物(如棘皮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表皮为单层上皮,其外有角质层,结缔组织不发达...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海庆  袁兴中  刘红  张跃伟  周上博 《生态学报》2015,35(10):3148-3156
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群落结构特点与河流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述了物理因子(底质、温度、水深、水流、洪水干扰等)、化学因子(溶氧量、p H值、磷、氮等)、生物因子(水生植物、竞争和捕食)、人为干扰(电站建设、城镇化等)和综合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水流、海拔和洪水干扰等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或不足,对这些环境因子的研究应是今后河流生态学领域需要着力推进重要内容。深入研究和完善环境因子与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保护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为止对此病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我们前期实验结果显示肥大细胞可能与免疫性睾丸炎的发生关系密切,并成功复制了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的小鼠模型。本实验选用8周龄健康BALB/c雄性小鼠60只(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25g,置于安静,温暖,避强光的环境中饲养48h。  相似文献   

15.
李华  孙虎山 《动物学杂志》2012,47(6):128-135
贝类等许多无脊椎动物体内含有脑啡肽等阿片肽系统,并且在其生长、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脑啡肽在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定位、分离提取、测序鉴定及其相关酶的研究等方面,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脑啡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目前来看,脑啡肽物质在无脊椎动物中有关各种功能和机理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其深层次的分子作用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主要无脊椎动物类群。体被外壳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个大门类,我们熟知的螺、蚌、蜗牛、牡蛎等都属这一类。它们的体形,基本上是两侧对称的,在长期适应过程中,演变出了锥形、塔形、流线形等多种形态。软体动物有了较完整的体腔,内脏器官初具,心脏包括了左右两个薄壁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已有了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它的呼吸器官也有较大改进,出现了肺、鳃,使它不仅能适应水体,而且是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是广泛分布于无脊椎动物组织内的磷酸原激酶,在能量代谢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与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组织化学和结构特点、cDNA序列特征和表达、生理学和生物学功能3个方面概述了昆虫精氨酸激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的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无脊椎动物占地球上整个动物种的80%,据Martignoni等的统计,从无脊椎动物中分离的病毒约1288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昆虫病毒,有1255种,螨类的病毒16种,除昆虫和螨类外的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约17种。 昆虫病毒中的杆状病毒,其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十分特殊,在整个病毒学中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19.
吴根福   《微生物学通报》2001,28(2):99-100
溶源性细菌(Lysosen或lysogenic bacteria),简称溶源菌,是指染色质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性:(1)自发裂解;(2)诱发裂解;(3)复愈;(4)免疫性;(5)溶源转变。在这5大特性中,前三者很容易理解,而对免疫性和溶源转变可能有点困难,甚至一些教科书中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现将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及我们的观点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望能批评指正。1关于免疫性 有些专家认为:任何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即超感染噬…  相似文献   

20.
木质残体可为大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重要栖息地、食物等资源, 并影响其生物多样性。目前针对不同树种、径级及分解阶段的木质残体如何调控土壤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尚不清楚, 相关研究在亚热带森林地区尤为稀缺。为此, 本文选取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及檫木(Sassafras tzumu) 3种树种为研究对象, 每种树种分别选取两类径级(直径分别为10 ± 2 cm、4 ± 2 cm)不同分解阶段的木质残体, 对其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调查于2020年10-11月完成。结果显示: 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2,558只, 隶属4门10纲23目, 不同树种的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及稀有类群均存在差异。亮叶水青冈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个体密度显著高于柳杉和檫木。亮叶水青冈和檫木大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小径级, 3个树种大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数、特有类群数均大于小径级。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木材密度显著负相关, 表明随着分解的进行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呈明显变化趋势。木质残体的理化性质(相对含水率、全氮、全碳及碳氮比)和土壤温度、湿度与木质残体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具有相关性。研究初步表明,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在所选树种、径级及分解阶段木质残体中具有差异, 在亚热带森林中同时保留不同树种、不同大小径级的木质残体或有利于增加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