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玉米螟卵期的寄生性天敌中,玉米螟赤眼蜂占93.51%,其它寄生蜂仅占6.49%.玉米螟赤眼蜂是卵期的优势蜂种。年度之间玉米螟卵的被寄生草差异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第2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第1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1),6月份温雨系数(X2),第2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2),7月上旬雨量(X4)和7月中旬雨量(X3)有极显相关(X1、X4为主要影响因于)。第3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7月上旬雨量(X2)、7月下旬雨日(X2)、8月上旬气温(X3),8月上旬雨量(X4)和8月下旬雨量(X5)有极显相关。由此可见,第1代卵发生量大,上代次卵发生期多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前少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多雨,有利于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被寄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人胎盘组织液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生产量较大。过去,我们按本所暂行方法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胎盘浸液过滤慢、工效低的困难,例如10万毫升浸液以布氏漏斗减压过滤,往往需经4—6小时,并且滤液颜色较深,在吸附脱色中耗费活性炭较多。鉴于在胎盘组织液的生产工序中,诸如浸液配制浓度,热浸渍时的装量、温度、时间,盐酸用量,加热处理的温度、时间以及过滤方法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过滤速度。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4.
徐州地区的高粱穗虫,以夏高梁被害严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nenee)、小穗螟(Cryptoblabes sp.)、粟穗螟(Mampurabipunctella Ragonot)、棉铃虫五种,高粱条螟和高粱夜蛾(Oruza divisa Walker)发生量很少。据1973年我所调查,在高粱灌浆初期的穗虫中以玉米螟占多数;到灌浆中后期以后,以桃蛀螟占多数;抽穗扬花期迟至8月底9月初的夏高粱小穗螟数量上升(表1)。  相似文献   

5.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属两新种(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赤眼蜂属Trichogramma种类的描述和报道有:Ishii(1941)、钱永庆等(1964)、曾省(1965)、Nagaraja(1973)和庞雄飞等(1974),目前我国已知赤眼蜂约14种。 在赤眼蜂应用过程中,为了摸清辽宁省的种类及种类消长规律,我们曾对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种类作了比较系统地调查和采集,发现两新种,描述如下:铁岭赤眼蜂Trichogramma tielingensis,新种  相似文献   

7.
三化螟越科幼虫,由于取食的稻种不同,常影响其体重和营养,直接关系到越冬死亡率以及雌蛾抱卵数,这些都是左右冬后种群数量消长的基本因素。为了掌握越冬代的发生数量预测,我们自1960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测定,兹将主要结果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正> 受自然和生物因素所制约的田间二代棉铃虫卵发生数量的消长情况,可由一系列表观的自然生态因素和棉铃虫本身的生物因素所构成的指标群组合来刻划,每一因素在客观上均反映了该因素适宜棉铃虫卵发生数量消长的程度。然而,适宜棉铃虫卵发生数量消长的程度,却是一个存在着中间过渡状态的FUZZY概念,因此,我们引入FUZZY数学,应用FUZZY贴近度原理,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来对田间二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的专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立 《昆虫学报》1985,(4):447-449
我国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欧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在研究性信息素的过程中,曾按照Klun等(1970)鉴定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顺-和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两种异构体进行合成,但未发现该两种异构体的任何配比在田间有诱蛾活性。程志青等(1980)鉴定出我国玉米螟的性信息素是顺-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并根据Mutuura等(1970)作的分类鉴定,认为我国的玉米螟应为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因此,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螟的研究报告(程志青等,1980;1982;姜仲雪等,1981;任自立等,1983)都称我国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但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二代棉铃虫进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焱 《生态学杂志》1989,8(5):55-57
一、引言害虫种群数量的消长状况主要受生态和害虫自身的生物因素所制约。对于各种影响害虫种群数量消长的生态和生物因素来说,可由一系列表观的自然生态因素和害虫本身的生物因素所构成的指标群组合来刻画,每组指标群组合在客观上均反映了适宜害虫种群数量消长的程度。从而构成一组适宜害虫种群数量消长并反映诸生态和生物因素群体效应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支持向量机在害虫发生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害虫发生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时滞性关系,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分析和拟合高度非线性的害虫发生量变化规律,导致预测精度不理想。为了有效构建害虫发生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提高害虫发生量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害虫发生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F测验对害虫发生量的最佳时滞阶数进行确定,并利用最佳时滞阶数对样本进行重构;然后利用前向浮动因子筛选法对害虫发生量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筛选出对预测结果贡献大的影响因子;最后采用10折交叉验证得到害虫发生量的最优预测模型。采用粘虫的幼虫发生密度数据在Mat-lab7.0平台下对该方法进行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预测方法,支持向量机提高了害虫发生量的预测精度,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更适合于非线性、小样本的害虫发生量预测。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几年来,我们用模糊数学(Fuzzy)来研究和处理病虫预报中的一些模糊现象,并用其预测二代玉米螟的有虫株率。实践证明,此法不仅适宜,还能较好地把人们的经验吸收进去,颇有应用价值。 一、预报因子的筛选及划级 影响三代玉米螟有虫株率(y)的因子较多,我们将平时经验所获得的13个因子、21年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在松毛虫的生活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影响其繁殖和地理分布,间接作用于食料植物和天敌的消长,虫体温度的升降和新陈代谢作用等都依外界温度变动而转移。所以掌握了松毛虫发生与温度的关系,就便于我们在自然界调查时分析害虫的消长原因为预测预报正确确定数量变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螟虫长距茧蜂寄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cs)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寄生率一般在30%-40%,最高可达70%以上,是抑制玉米螟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1985年以来我们对该蜂的寄生行为作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增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 摸清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增殖规律,可为发生量预测提供依据,同时对指导大田防治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所在对褐稻虱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增殖规律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褐稻虱的增殖规律 (一)种群消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浙江临海小菜蛾成虫数量季节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恩国  郑永利 《昆虫知识》2007,44(2):271-274
在浙江临海相隔60km的2个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于2002~2005年利用性诱剂诱捕器每日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雄成虫进行诱集并计数。对两地成虫数量季节消长与种群基数、气温、雨量和日照等因子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建立了5个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预测全年36个旬期的雄成虫数量变化,从而可预测春季高峰期并对全年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进行预警,这对提高当地小菜蛾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本地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原因,第一代棉铃虫主要集中在苕子留种田内产卵为害;二代主要在春玉米上;三、四代集中在棉花上为害。并以三代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年份产量损失一成左右,大发生年产量损失高达三、四成,对棉花高产稳产影响很大。目前,棉铃虫发生期预测方法较多,预测效果也较好,但发生量预测尚在摸索之中。因为棉铃虫的发生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选择预报因子是否确当。我站通过8—9年的调查材料研究分析,选择前代发生基数、天敌寄生和气候状况为预报因子,利用生物统计的方法,探求棉铃虫二、三代的发生量预测公式,现将这方面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扣罩观察玉米螟羽化进度法,就是用屋脊形大纱罩扣在玉米螟越冬寄主玉米秸秆堆上,然后逐日检查、记载羽化的雌、雄蛾量,比较消长。检查完的蛾子捏死。这种方法比剖秆检查羽化进度法准确、省工、省事,可提高调查工效1~2倍。它比性信息素诱集法好在能掌握雌雄蛾数量比例,以便研究找出与发生为害关系。比黑光灯诱蛾法好在不需要电源、设备。但要注意扣罩地点应在能代表当地气候特点空旷的环境内;罩下的玉米秸秆数量以能明确地显示出羽化消长规律为度。  相似文献   

20.
常用预测灯皆装置于稻田附近平地,用以掌握在一定范围内诱集的昆虫种类和盛衰情况,以便及早采取措施达到防治的目的。但是对这些稻虫到底能飞多高?飞多远?这类问题却很少有过系统的记录和分析。我们于1962年设置了一个高地预测灯,将其结果与平地预测灯下所获得者作了一些对比,以期了解在一定高度,一定距离中所获主要趋光性稻虫的种类、数量消长、飞翔能力以及影响飞翔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