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单体及其测交后代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荣锦  张玉兰 《遗传》1988,10(1):4-6
小麦非整倍体系统的个体, 除5A单休和三体等少数植株可根据其穗部的形态特征直接鉴别外,多数则是很难单凭外部形态特征加以识别的。因此,小麦非整倍体系统的鉴定、分析和研究,主要靠细胞学的观察。本文是对小麦单体、双端体及其测交后代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特征的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麦非整倍体系统的个体,除5A单体和三体等少数植株可根据其穗部的形态特征直接鉴别外,多数则是很难单凭外部形态特征加以识别的。因此,小麦非整倍体系统的鉴定、分析和研究,主要靠细胞学的观察。本文是对小麦  相似文献   

3.
早在1954年sears就根据中国春小麦的缺体、单体、端体和等臂染色体系统与性状表现的对应关系,把一些控制质量性状和形态性状的基因定位于具体的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并且指出几乎所有中国春缺体的株高比正常中国春都降低了。S.Jana等也曾指出:超级非整倍体和次级非整倍体的育性均低于整倍体。这是否能够认为几乎所有的染色体或染色体臂都携带有控制株高或育性的基因呢?当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贝类多倍体育种研究中,人们发现了成活的非整倍体胚胎和成体,并就此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对此研究进行了综述,对非整倍体的类型、产生原因、生长发育、鉴定方法等进行探讨,并展望了非整倍体研究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秉华 《生物学通报》1993,28(6):13-13,46
生物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遗传体系,都具有整倍的染色体数。但整倍体生物能够自发地或人为地产生非整倍体。植物非整倍体(三体)是在曼陀罗中首先发现的,并且在育种的过程中陆续培育出12种可能的三体。此后,又在烟草和燕麦中发现单体等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遗传学会植物体细胞遗传和染色体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4月10日至15日在新落成的陕西省武功农业科技中心召开。来自26省市的17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大会宣读的论文有:“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蓝粒单体小麦研实”,“由异源八倍体小冰麦创制二体异附加系”,“将簇毛麦种质转移给小麦的研究”,“谈谈细胞融合问题”,“小麦花粉来源的非整倍体和异倍体”,“大豆-烟草杂种细胞系的染色体和  相似文献   

7.
白庆武  李波 《生物学通报》1996,31(11):24-25
简要回顾了非整倍体专用术语研究和使用的历史概况,详细介绍了三体、四体,单体及缺体植物缺失和补偿染色体的33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予以准确的定名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端体是指具有端着丝粒的染色体,它是非整倍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普通小麦完整染色体的错分裂而产生的。最早于四十年代,在普通小麦中发现了3B和4D染色体的各两个端体。随后,许多学者又发现了普通小麦的其它端着丝粒染色体。Sears在以“中国春”为材料培育出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的完整系列的基础上,近年来制备出了42个染色体臂的完整端体系列,并通过对“中国春”单体自交后代的不断选择、鉴定,得到了除7DL以外  相似文献   

9.
张玉兰 《遗传》1979,1(1):16-18
普通小麦单体与缺体的研究是探索小麦遗 传规律,加速小麦育种的方法之一,同时它也是 染色体工程研究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早在三十 年代即已开始,目前许多国家以普通小麦中国 春品种为材料,用其单体、缺体、三体、四体开展 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用FISH技术研究人类体外未受精卵的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选用人类21号染色体端粒探针(21qter),检测人类体外未受精卵的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并比较非整倍体率与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女性年龄组、IVF指征、超排方案之间的关系,在54个未受精卵中,正常21号单体30枚,二体16枚,三体4枚,缺体4枚,非整倍体率为44.4%(24/54);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年龄组、IVF指征、超排方案的患者的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卵母细胞21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是造成体外受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290棵水稻花粉植株中获得水稻非整倍体植株,频率为10.7%。其中初级三体为6.7%,四体为1.7%,单体为1.3%,缺体为1.0%;双三体为0.7%。额外染色体粗线期分析表明,19个初级三体分别归属于三体3,三体4,三体8,三体10和三体12。粗线期分析还鉴定了四体、双三体、缺体和单体的染色体组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非整倍体花粉植株的主要染色体畸变为粗线期的疏松配对、单价体;终变期的单价体和四价环;中期Ⅰ的染色体拖曳及四价体;后期Ⅰ的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刘秉华 《遗传》1984,6(1):15-18
早在1954年Searstltl就根据中国春小麦 的缺体、单体、端体和等臂染色体系统与性状表 现的对应关系,把一些控制质量性状和形态性 状的基因定位于具体的染色体或染色体臂上, 并且指出几乎所有中国春缺体的株高比正常中 国春都降低了。S. Jana等[[61也曾指出: 超级 非整倍体和次级非整倍体的育性均低于整倍 体。这是否能够认为几乎所有的染色体或染色 体臂都携带有控制株高或育性的基因呢?当然 不能这样认为,因为染色体组的不平衡和染色 体间互作状态的变化,不伴随有关基因的丢失, 也会影响到性状的表现,特别是数量性状的表 现。这种不伴随有关基因丢失的基因背景效应 和基因效应掺杂在一起,给利用非整倍体的表 现型分析控制数量性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带来 了困难。C. N. Law hl利用品种间代换系,基 本上排除了基因的背景效应,有效地克服了这 个困难,把若干小麦品种一些数量性状的基因 定位在具体的染色体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春小 麦双端体的数量效应,初步确定一些影响小麦 某一数量性状的染色体臂。双端体是在小麦的 21对染色体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只含有一个 臂,缺少了另一个臂,丢失了部分基因,这就必 然影响到性状表现,而反映在表现型于。为了 从表现型中排除由于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臂所 产生的基因背景效应,我们让每个双端体某个 数量性状观察值的平均数与所有双端体该性状 总的平均数相比较,而不是仅仅与正常中国春 双体比较,这就能够使影响性状表现的纯基因 效应显露出来,从而把控制数量性状的一些基 因定位于具体的染色体臂_L。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1979年开始,用抗病性较强的苏联球茎大麦(4x)为父本,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6x)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经离体培养杂种幼胚,获得了属间杂种(F_1)。杂种自交不育,用秋水仙素加倍亦不成功,而以中国春5B单体与之回交,获得回交一代(BC_1F_1)。杂种F_1形态为两亲的中间型,其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在24—30条之间。BC_1F_1代杂种的形态与F_1相似,染色体数在45—49条之间(其中大多数细胞终变期有20—21个二价体和3—7个单价体)。BC_1F_1代自交或回交均有部分结实。以后各代继续自交分离;于1985—1986年,分离出6个异源二体附加系(2n=22Ⅱ)和异源八倍体(2n=28Ⅱ)以及若干个与母本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整倍体杂种后代(2n=21Ⅱ)。这些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后代中,有2个附加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22.30%和20.37%);在整倍体后代中有两个株系与其父本一样对小麦黄花叶病(WYMV)具有抗性,而其母本与浙江省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均不抗病,说明球茎大麦抗黄花叶病基因可能已导入母本中国春小麦。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春3D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该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自交结实率为36.1%,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深蓝籽粒小麦4E(3D)二体代换系、浅蓝籽粒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和白粒小麦3D缺体.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3D染色体缺失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对以染色体定向代换方式快速创制蓝粒标记小麦单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小麦- 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细胞工程途径,诱导小麦与中间偃麦草发生染色体易位,通过细胞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 ISH)和SSR鉴定出纯合易位系.研究结果表明,经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创制出1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纯合易位系99-803;其花粉母细胞(PM C s)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18.42个环状二价体 2.57个棒状二价体 0.01个单价体;中间偃麦草的7A i-1染色体与小麦7A或7B染色体发生了非罗伯逊易位,且中间偃麦草易位片段较小;通过该途径获得纯合易位系的频率约为2%.以上结果表明,单体异附加系花药培养是一条向小麦转移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的快速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春小麦单体材料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俊峰  孙立南 《遗传》1980,2(1):17-20
小麦非整倍体是染色体工程的基础材料, 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是比较有效的遗传分析方 法之一。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确定每条染色体 在遗传变异中的作用,也可以确定某些性状的 遗传因子在特定染色体的位置。利用染色体代 换法,可以有目的地将携带所需基因的染色体 由一个品种转移给另一个品种,使育种目标更 加明确,结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蓝粒单体小麦研究(一)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本文分析了中国春单体小麦繁殖中存在的困难,指出了建立具有标记基因的新的蓝粒单体小麦系统的必要性。介绍了利用蓝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4D-蓝单体小麦的过程及其繁殖原理与技术;通过繁殖蓝单体获得大量缺体植株,并经连续自交与选择育成了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最近,又用4D-缺体小麦与黑麦杂交得到具有27个染色体的F_1杂种。  相似文献   

18.
非整倍体内基因组不平衡会对整体基因表达产生反式调控,往往严重危害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本文首先在总结了植物、果蝇和人类非整倍体的基因表达研究及反式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证明了反式剂量效应在非整倍体中具有普遍性.其次描述了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DNA和RNA修饰以及lnc RNA在非整倍体反式调节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最后重点讨论了剂量敏感调节因子和大分子复合物成员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上述内容对于进一步了解非整倍体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樊路  韩敬花 《遗传》1987,9(4):1-3
在过去有关普通小麦减数分裂单体单价体 错分裂的研究中,大多集中在错分裂频率及单 双极分布上。而对于错分裂方式的研究,则是 一个被忽视的问题[2,s,,一,]01956年Morris曾把 普通小麦单体单价体的错分裂归结为两类,包 括一条染色单体的错分裂及包括两条染色单体 的错分裂‘,]。后来,樊路等在对中国北部普通 小麦品种同源转化群5单体单价体错分裂的研 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不同次数错分裂的概念w0 但这些仅仅是对单体单价体错分裂方式的初步 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朱斌  田贵福  贺路英  李再云 《广西植物》2018,38(10):1404-1410
非整倍体(aneuploid)是指相对于正常个体(euploid)的染色体组增加、减少一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由于非整倍体个体存在基因剂量效应的不平衡性(gene-dosage imbalance),非整倍体个体往往会表现严重的表型缺陷(aneuploid syndrom),如发育迟缓,个体矮小,难以繁殖后代等。在人类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为导致新生儿智力缺陷的唐氏综合症,由额外的一个21号染色体拷贝(部分拷贝)引起。此外,大多数癌细胞类型表型为严重的非整倍体。在大多情况下,非整倍体对于动物及人类是致命的,而植物对于非整倍体则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特别是在异源多倍体植物中。植物非整倍体对于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基因及分子标记的物理位置确定,基因转移,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的确立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该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有关植物非整倍体研究的结果,介绍了非整倍体的几种重要成因和有关非整倍体鉴定手段的变迁,阐述了植物非整倍体对个体表型、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方面的影响,重点讨论了非整倍体在植物进化、基因组序列测定以及遗传改良方面的潜在作用。同时,探讨了植物非整倍体研究的新思路,以及利用非整倍体促进相关植物遗传改良、育种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