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国内和国外学者撰写的有关古生物学若干理论问题的论文与译文,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将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我国学者的论文,涉及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生代植物与二叠纪(竹蜓)类动物,用边域成种理论解释华南中生代假铰蚌类的起源、演化和散布,有关微进化和宏进化理论的含义并讨论腕足动物石燕族的起源与早期进化,研讨集群绝灭的基本原理并以奥陶纪末期的集群绝灭为例,异时发育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等。第二部分系外国学者  相似文献   

2.
Robustoschwagerinids的个体发育及其在演化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前言在已绝灭的化石门类中,(竹蜓)类动物具有演化迅速、形态及构造整体演化趋势比较明显、演化阶段明确的特点。(竹蜓)类动物的壳形、旋壁构造、隔壁特征以及旋脊(和拟旋脊)、通道(和复通道)的演化趋势及其地层分布规律已为广大古生物学家所熟知,并在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hompson, 1948; Dunbar, 1963; Douglass, 1976; Rauzer_Chernousova, 1963; Ross, 1964)。尽管Ross(1972,1982)曾借助现代有孔虫的材料对(竹蜓)类动物生物学做过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类工作毕竟很少。和(竹蜓)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相比,有关(竹蜓)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白乃庙Parafusulina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内蒙古白乃庙附近下二叠统碎屑岩系所夹石灰岩中的Parafusulina(竹蜓)类动物群7属23种,其中Parafusulina 11种,Pseudofusulina 6种,Laxifusulina 1种,Schwagerina 1种,Neimonggolina 1种和Minojapanella 1种。论文着重分析和讨论了这些属种的地质、地理分布;对其中1新种Pseudofusulina bainaimiaoensis sp.nov.作了详细描述;论证了白乃庙含(竹蜓)灰岩大致可与河北康保三面井组上部的Parafusulina(竹蜓)类动物群及内蒙古毛里喷洪地区呼格特组的(竹蜓)类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二叠世栖霞晚期。  相似文献   

4.
徐钦琦 《化石》2003,(2):26-28
在地球的历史上至少存在着 16种不同层次的大年 (米切尔 ,1976)。其中对生物界的演化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大年约有下列 6种 :宏年 ,代年 ,纪年 ,世年 ,期年 ,事件年。在上述 6种层次的大年的冬末 ,生物界都发生了绝灭事件。如在 3个宏年的冬末 ,世界上曾分别发生过 3次著名的大绝灭事件。在前一讲已经对此做过系统的介绍 ,故这里不赘述了。在每个代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影响也不小。如发生在中生代年冬末的恐龙大绝灭事件 ,可谓妇孺皆知。在 12个纪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规模还相当大 ,如奥陶大绝灭、泥盆大绝灭、三叠大绝灭等皆被古生物学家归…  相似文献   

5.
福建龙岩经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及䗴类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  相似文献   

6.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二叠纪  相似文献   

8.
广西隆林隆或马平组的(竹蜓)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隆或石炭系为一套连续沉积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在马平组内含有丰富的(竹蜓)类化石,经鉴定计有19属111种及亚种。在马平组底部Montiparus带发现了(竹蜓)的一个新属,定名为Siliculites gen.nov.,新属包含一个新种Siliculites euchomaticus gen.et sp.nov.和一个未定种;另建立了一个麦(竹蜓)新种。普遍破碎和变形是隆或马平组(竹蜓)化石的保存特征。通过碳酸盐岩相分析,推测其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前斜坡相和簸选台地边缘砂相。在高能环境下被掩埋的(竹蜓)壳,它们保存的完整程度显然与壳的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竹蜓)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竹蜓)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竹蜓)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竹蜓)化石  相似文献   

10.
基于SRAP标记的甘薯遗传多样性与起源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含甘薯近缘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129份种质为供试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甘薯及其近缘种进化树。结果表明:(1)基于SRAP标记的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48,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822,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4135。(2)当遗传距离为0.31时,可以把近缘野生种和栽培品种完全区分开。124份栽培种可以在遗传距离为0.21处划分为8个类别。(3)在基于SRAP标记绘制的进化树上,129份甘薯及其近缘种种质按演化顺序分为3部分,分别为处于进化树最底端的由5个近缘野生种组成的第Ⅰ部分、处于进化树中部的由6个育成品种和1个地方品种组成的第Ⅱ部分,以及进化树上部由117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的第Ⅲ部分。(4)从进化时间来看,近缘野生种平均进化时间最长,地方品种次之,育成品种最短,与理论预期一致,同时菲律宾引入的品种与我国福建地方品种进化时间一致,验证了甘薯经由菲律宾引入我国福建地区这一传播途径。SRAP标记可以有效的运用于甘薯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与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徐星  王原 《化石》1998,(2):14-15
漫谈集群绝灭(上)——什么是集群绝灭徐星王原邵颖编译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多次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事件(见图一)。这些绝灭事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生物演化的进程,也涉及到我们...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笔者在《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Schwagerina cushmani(竹蜓)类群》一文中,对湘东南栖霞期的(竹蜓)类的分带和对比作了概略的叙述,并对最下面的一个(竹蜓)类化石带着重进行了研究(周祖仁,1982)。本文是继上述一文之后,对区内栖霞期中、晚期的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作一讨论并对主要的(竹蜓)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胞内共生与细胞研究》(《EndocytobiosisandCellRe search》)是由国际胞内共生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ofEn docytobiology ,ISE)主办的期刊 ,它主要发表有关内共生物(endosymbioses)和真核细胞的起源、发展、分化、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论文。在胞内共生和真核细胞的起源进化研究领域享有声誉。去年该杂志发表了我国学者李靖炎先生的长篇论著“Theprimitivenucleusmodelandtheoriginofthecellnu…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竹蜓]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竹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竹蜓]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 parvus-Quasi fusulina 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 gregaria-Boultonia willsi亚带,1)Quasi fusulina pseudocayeuxi-Rugoso fusulina 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15.
那丹哈达岭是新发现的早二叠世(竹蜓)类产地。过去,赋存它的地层被称为“典型的燕山地槽沉积”。这套地层是厚达8000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在1957年被中、苏综合考察队根据岩性、放射虫化石与锡霍特阿林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定为上三叠统及下、中侏罗统。近年来我们在这套地层中发现了自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竹蜓)类。本区早二叠世地层称东大沟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或薄层,出露厚度大于330米。根  相似文献   

16.
浙江长興长興灰岩中的(竹蜓)科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長興灰岩是中國南部上二叠紀樂平統上部的一個地層單位,在浙江省境內,僅在長興縣屬煤山區一帶有其出露。雖然葛利普教授(1931)最初命此名時並未指出,顯然,這裹應是長興灰岩的標準地點。近年來,研究長興灰岩中的(竹蜓)科化石,已漸漸引起注意。盛金章(1955)最初研究江西及貴州一帶長興灰岩中的標本時,由於材料零散,在野外沒有作系統採集,(竹蜓)科在這個  相似文献   

17.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2):2-4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由于种种原因 ,两栖动物化石 ,尤其是对于研究现代两栖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生代两栖类化石 ,以往非常罕见。近年来 ,在冀北和辽西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两栖类化石 ,我国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三燕丽蟾”、“葛氏辽蟾”、“东方塘螈”和“钟健辽西螈”等新属种是我国第一批中生代滑体两栖类化石 ,为研究现代两栖动物的早期进化和迁徙提供了重要信息。现代两栖动物的正式名称叫“滑体两栖动物(英文名Lissamphibians)”。滑体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8.
贵州郎岱打铁关“茅口石灰岩”中(竹蜓)类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贵州郎岱打铁关是茅口石灰岩的命名地点,该处海相下二叠统发育完好,层序清晰,(竹蜓)类化石十分丰富。1927年乐森(王寻)在茅口河两岸进行地质调查时,曾在打铁关“新希瓦格(竹蜓)层”中零星地采集了一些(竹蜓)类标本,经徐光熙鉴定,名单于1929年发表在《贵州西部  相似文献   

19.
《化石》2014,(4)
正2014年9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亿6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陆氏神兽(Shenshou lui)、玲珑仙兽(Xianshou linglong)和宋氏仙兽(Xianshou songae)。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哺乳动物起源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  相似文献   

20.
鉴于本文第二及第三节所介绍的内容,已在昆虫学译报上登载过二篇译文:“土壤在昆虫起源与进化中的作用”(2卷2期:93—99页),“土壤昆虫区系的研究——土壤鉴定的方法之一”(2卷3期:133—138页),故已由编者加以精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