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盘县新民乡羊圈村及其邻区关岭组上段产出两种混鱼龙:Mixosaurus panxianensis Jiang et al. , 2006和Phalarodon of. P. fraasi Mcrriam. 1910.含混龟龙类化石层时代应为中二叠世安尼期Pclsonian亚期。“Mixosaurus yangjuanensis Liu and Yin, 2008”命名所依据的正模标本无关键的头骨特征。选取的头后骨骼做鉴定特征对混鱼龙类种一级分类无意义.鉴定特征所依据的基本骨块存在鉴定错误;“Mixosaurus maotaiensis”的厘定应无效;盘县动物群中无Mixosaurus cornalianus出现。  相似文献   

2.
贵州盘县中三叠统混鱼龙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记述贵州省盘县新民乡羊圈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的混鱼龙3种,其中有一新种:Mixosaurus mao-taiensis Young,1965,emend.nov.,Mixosaurus cornalianus(Bassani),1886和Mixosaurus yangjuanensis sp.nov.。与混鱼龙类化石同层产出的有真颌鱼类和龙鱼类化石,真颌鱼类的特征比意大利和瑞士边界地区安尼-拉丁期和拉丁期早期普罗山头组(Prosanto Formation)所产的始真颌鱼Eoeugnathus进步,混鱼龙新种也比意-瑞边界地区安尼-拉丁期过渡期的混鱼龙进步。因此,我们推测当前混鱼龙类化石的层位可能包括从下安尼阶上部到拉丁阶下部的一段地层,不是简单的一个化石层,此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贵州普安青山至新店一带发育有与盘县新民羊件地区相似的中三叠统关岭组地层和海生爬行动物组合。基于贵州普安新店关岭组上部一件完整保存的混鱼龙骨架标本的修理和系统研究,识别并描述了一个混鱼龙的新种——新店混鱼龙(Mixosaurus xindianensis sp. nov.)。结合三叠纪已知鱼龙类化石属种性状的支序分析,比较和讨论了新种与其它已知混鱼龙属种的异同,指出新种兼具以往在欧洲圣乔治山和北美内华达地区中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M.cornalianus和M.callawayi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贵州普安青山至新店一带发育有与盘县新民羊件地区相似的中三叠统关岭组地层和海生爬行动物组合。基于贵州普安新店关岭组上部一件完整保存的混鱼龙骨架标本的修理和系统研究,识别并描述了一个混鱼龙的新种——新店混鱼龙(Mixosaurus xindianensis sp. nov.)。结合三叠纪已知鱼龙类化石属种性状的支序分析,比较和讨论了新种与其它已知混鱼龙属种的异同,指出新种兼具以往在欧洲圣乔治山和北美内华达地区中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M.cornalianus和M.callawayi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混鱼龙科除Mixosaurus cornalianus之外的其他属种由于化石材料稀少、保存破碎, 此前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 特别是前肢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长发育过程和种内差异认识存在局限。经对发掘自贵州省盘州市(原为盘县)新民乡及邻区的多件不同大小的Mixosaurus panxianensis标本的前肢进行观察对比和定量研究, 发现其尺骨、桡腕骨、指骨以及豌豆骨显示了一定的随生长发育而发生的特征变化。此外, 桡骨前缘凹口和中间腕骨近端凹口的发育状态在Mixosaurus cornalianusM. panxianensis中均存在种内变异。  相似文献   

6.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关岭及相关生物群沉积与生态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对黔东南至滇东关岭、兴义、贞丰和罗平等地中一晚三叠世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和(或)深水海百合黑色岩系(通常所称黑色页岩)化石库的研究,现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以及这些黑色岩系化石库生物组合特征、时代、分布、沉积和古地理环境概括如下:1)在关岭-兴义地区中-晚三叠世(安尼期、拉丁期和早卡尼期)地层中,至少夹有3层、甚至4层含海生爬行动物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或黑色"页岩"化石库),自下而上产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和关岭生物群.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与盘县生物群层位大致相当.贞丰龙场赖石科组上部新挖掘出的30m厚产创口海百合、双壳类及菊石的黑色岩系,应该是研究地区最高层位的海相三叠纪黑色岩系,时代似属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晚期;2)推测这些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是在印支造山运动影响下,伴随南盘江前陆盆地隆升和闭合,在扬子克拉通台地边缘所形成的一个或几个边缘凹陷、或边缘盆地之中形成的,这些凹陷或盆地形成之初,表层水充氧,且具有很好的食物链结构,有利于各类海生生物生活;后来的海平面上升至最大海泛期,以及由此引起缺氧和含硫化氢水位的上升,导致这些凹陷逐渐变成安静、滞流的死亡之海和黑色岩系化石库;3)关岭生物群产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小凹组下段上部黑色岩系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在滞流、缺氧且海底没有食腐动物边缘局限盆地中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化石库,以产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深水假浮游海百合为特征,此外还有个别的两栖类和原始龟类发现;4)产于竹杆坡组近底部黑色岩系中的兴义生物群,以产大量肿肋龙类为特点,尤以个体较小的贵州龙最为常见,共生的还有多种鱼类化石,在生物组合和产出层位上,可与阿尔卑斯南部Meride灰岩所夹黑色含沥青页岩化石库对比,时代似应归属拉丁期早或中期;大量米虾在竹杆坡组近底部含贵州龙层的发现.推测兴义生物群可能形成于台地边缘早期并不缺氧,且具有理想食物链结构的浅水、超盐的凹陷或盆地之中.由于存在浮游生物-虾-贵州龙-欧龙-虾-浮游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组合和食物链结构,从而为解释以肿肋龙类为代表的兴义生物群的繁衍和多生提供了依据;接踵而来的沉积速率下降和缺氧水位的上升,以及间歇性火山作用,导致该特有生态体系的崩溃和化石库的形成.根据对贞丰挽澜竹杆坡组底部首次发现的棘皮动物的化石库的研究,指出该化石库系由海星、细小蛇尾、底栖海百合茎、海胆和海参等5类棘皮动物化石和含贵州龙骨架碎片组成,其下为8m厚夹有薄层的骨层的凝缩层沉积,后者位于硬底之上.此种沉积和埋藏模式与德国上壳灰岩早拉丁期的棘皮动物化石库类似,是在近岸海水不太浅的内陆棚的环境下,由于风暴潮作用所形成的化石库,他们与在滞流、缺氧海底、通过化石聚集所形成的化石库是不同的;5)产盘县生物群的黑色岩系化石库主要见于盘县羊件和普安青山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与云南罗平地区的"罗平生物群"在层位及生物组合上大致相当,均以含大量混鱼龙、幻龙和欧龙.以及鱼类为特点,共生的还有大量节肢动物.所不同的是后者由于靠近滨岸,故而出现大量幼年期的鱼类以及虾类和鲎类化石,推测他们形成于靠近古陆或滨岸的台缘浅水表层充氧的正常、且有时超盐的凹陷之中,时代上早于阿尔卑斯南部安尼期/拉丁期比塞娄组;其集群死亡除因后期盆地滞流、缺氧外,可能还与风暴和火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鱼龙探秘     
三利 《化石》1992,(3):27-27
在世界各大陆上发现的恐龙化石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的认识也不断丰富。但是,由于保存等条件的限制,当时称霸海洋的鱼龙的化石却是难得的珍品。我国的鱼龙化石多集中于西南地区的三叠系,如喜马拉雅鱼龙、混鱼龙和巢湖龙等。它们眼大、嘴长、牙齿锋利,最大身长可达10米。由于鱼龙的身体呈纺锤形,外型与现代的海豚比较接近,所以古生物学家们多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最近在英国的多塞特郡找到了一条早侏罗世查莫斯期的完整鱼龙骨骼化石。粗看上去,它与早  相似文献   

10.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1.
12.
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长江流域以南分布很广。它不仅是草类纤维中主要的造纸原料植物,而且也有防沙固堤,净化污水等作用。目前湖北省主要是采用荻的茎秆作造纸原料。但湖北省的老苇田里,常有与岗柴形  相似文献   

13.
14.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竹杆坡组顶部及"瓦窑组"底部的牙形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瓦窑组”以N.polygnathiformis繁盛为特征,关岭新铺巴毛林至小洼一带“瓦窑组”一段与杨守仁等(1995)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的下部相当,相当于卡尼阶。“瓦窑组”中N.polyg-nathiformis(Budurov et Stefanov)的幼年期个体丰富,为研究这一晚三叠的重要属种的个体发育提供条件,在该区竹杆坡组上部发现的Celsigondolella baiyunensis sp.nov.和Neogondolella parafoliata sp.nov。为研究Celsigon dolella与Neogondolella这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用吖啶橙处理花生根瘤菌菌株“009”,从处理液中分离到1211个衍生菌株,经过初筛与复筛,从中选育出“305”、“4341”和“4464”等侵染结瘤能力较强的菌株。血清学反应证明,这些衍生菌株确系亲株“009”的后代。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结果显示:亲株与衍生物之间以及各衍生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较少,而差异性较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新选菌株对良种和本地花生都有很强的侵染结瘤能力;在花生的新、老种植区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壤上,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是适合本省土壤,气候和耕作制度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7.
18.
白鱀豚“珍珍”雌性,捕于1986年3月31日,体长1.5米,体重57.5公斤,约2龄,死于1988年9月27日,死时体长为1.97米,体重为88.25公斤,池养时间为2年半.除1988年夏天,由于天气酷热中暑,经用药后即很快恢复正常摄食外,近年来食量一直维持在每天7公斤左右,约占体重的8%.    相似文献   

19.
G. R. Potts 《Ibis》1971,113(3):298-305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plumage in the Shag, the juvenal which is brown, the post-juvenal which is dark brown and the nuptial which is black-green. The replacement of these plumages and the ontogeny of the Staffelmauser was studied in a sample of 566 Shags mainly from northeast Engl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juvenal primaries starts at the age of eight months with the loss of the innermost primary and continues outwards at a rate of about one primary per 17 days. Another cycle starts when the first reaches the 8th primary but both cycles soon pause for the winter. Successive cycles are established annually in August or September in this way, so that cycles which take longer than one year to complete result eventually in a Staffelmauser in which each feather is replaced once annually. Most individual Shags in a breeding population will retain feathers from two or three cycles, but a large sample of breeding adults of the same age will retain the feathers of four cycles. The winter pause is considered an adaptation to the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adverse conditions at this time. The system described for the ontogeny of the Staffelmauser is applicable to those other sea-birds which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and is probably advantageous since it combines slow moult during the difficult early years with a highly efficient moult during the breeding years, especially where moult and breeding occur toge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