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AM真菌培养特性方面研究的基本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盆钵培养,双相培养和纯培养3个层次讨论了当前探索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当前培养AM真菌的动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从盆钵培养、双相培养和纯培养3个层次讨论了当前探索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当前培养AM真菌的动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用无血清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细胞,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并与血清培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海马神经元在5%血清培养液中培养日龄较长,可达2个月,但非神经细胞增殖速度快,易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分化。与血清组相比,无血清培养使非神经细胞生长缓慢,神经细胞突起分化早、伸展快,神经元可持续培养1个月。无血清培养易控制因素,有利于神经细胞生长,并具有促进分化的效应,是神经细胞分化发育研究以及单因子分析的理想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分类地位与生活史复杂多样,与植物共生程度各异。在其他一定种类生物(如植物、细菌等)存在的条件下,大多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能完成生活史,而且一些非专性非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较专性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更容易获得纯培养。在简要介绍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分类地位、生活史与共生类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培养特性和培养方法,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展望,旨在为当前和今后开展难培养菌物纯培养研究提供思路、依据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坚龙胆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坚龙胆的腋芽进行诱导、筛选和培养,得到芽与根的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建立了无性繁殖培养系,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功。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学的起源和根本,成功的微生物培养是进行后续研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但是,微生物培养操作不仅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存在着极大的人为误差。近年来,容量小、高通量、模块化、可操作性良好并可进行在线检测的微生物微培养系统得到了微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的微培养系统,并按系统构成分类讨论了微生物微培养系统的发展、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抽血流程的改进是否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对江苏盛泽医院2012年呼吸内科与心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血培养的污染率。2013年对江苏盛泽医院呼吸内科进行抽血流程改进,并统计同年该科室送检血培养的污染率;同年统计未进行抽血流程培训的心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污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呼吸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2.5%,心内科送检的为2.4%;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0.7%,心内科送检的为2.5%。2012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与同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同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2012年呼吸内科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心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2012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采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混合培养对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生长及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筛选的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进行混合培养 ,研究了菌数与菌液含氮量的变化情况 ,并与其单独培养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 :在混合培养条件下 ,两种菌能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混合培养液的菌数增加 ,固氮菌的固氮能力提高。这两种菌可混合培养制成混合菌剂。。  相似文献   

9.
昆虫肠道微生物分离培养策略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承  范硕  杨红 《微生物学报》2018,58(6):985-994
昆虫肠道作为一种特殊生境,生存着多种多样的共生微生物,并且肠道内的很多微生物与自然界其他生境的微生物种类显著不同。基于对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肠道微生物与昆虫营养、生长发育及免疫等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分离培养是发现微生物新种类、新基因和新功能的基础。然而,自然界可培养的微生物大约只占总数的1%。为了能够对更多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培养,近二十年来,微生物学家们发展了诸多新的培养技术和策略并利用它们从昆虫肠道分离出了很多新的难培养微生物。这些新的微生物种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肠道共生微生物生理作用与功能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本文综述了昆虫肠道微生物分离培养的策略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对近年来高通量培养技术在质量源于设计(Qb D)驱动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重点对一些从DNA到大规模生产的放大过程中能够缩短培养时间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高通量培养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微孔板(MTP)培养、微型生物反应器、平行发酵系统等,并对这些平台的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对二者进行并轨培养,在二者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培养形式和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出同一性规定,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更高层次的并轨亟须在师资能力建设、临床实践时间保证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衔接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并加强。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新课标上对于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有下列要求:具体内容标准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活动建议是“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条件,并指导10个班的学生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取得了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一种价廉、易得能代替正常成人血清体外培养疟原虫的代用品,本文参照Trager—Jensen蜡烛缸培养法,探讨了用新生儿脐带血清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效果,并与用正常成人血清培养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脐带血清不仅能长期维持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而且其培养效果优于成人血清(P<0.01),是体外培养疟原虫的良好血清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作者筛选的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混合培养。在较高的起始菌浓情况下,混合接种后,菌浓仍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对比,其菌数有增无减。实验表明作者筛选的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可以进行混合培养并做成混合制剂。  相似文献   

15.
小球藻大规模培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小球藻是被人类研究并开发利用的单细胞藻类之一。本文就小球藻大规模培养中产量、质量、培养方式、培养基与经济上的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气候因子、二氧化碳补加、搅拌、分离、收获与干燥等技术条件及其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光合生物反应器培养。文中也讨论了小球藻大规模培养中生长量以及限制生长量的主要因素与太阳能转换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球藻是被人类研究并开发利用的单细胞藻类之一。本文就小球藻大规模培养中产量、质量、培养方式、培养基与经济上的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气候因子、二氧化碳补加、搅拌、分离、收获与干燥等技术条件及其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光合生物反应器培养。文中也讨论了小球藻大规模培养中生长量以及限制生长量的主要因素与太阳能转换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力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星明  于飞 《遗传》1991,13(6):34-37
在整个小麦幼胚培养周期内,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根芽原基的形成和幼苗再生等各个阶段都受遗传机制所控制。多数研究表明,小麦幼胚培养力是受少数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同时也存在一些修饰基因,并且许多控制幼胚培养力的基因位于染色体B上,而且第2,4,6部分同源染色体群对幼胚培养力的影响较大。小麦幼胚培养力也与细胞质因子有关,特定的核质组合与培养条件的互作对幼胚培养力有密切的关系。多数研究者注意到,小麦幼胚培养力可能与小麦Rht和D3等矮源基因(dwarfinggene)有关,并认为这类基因可能通过植物激素代谢及渗透势变化等调控小麦幼胚培养力。  相似文献   

18.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丝状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发酵生产宿主菌,如何进行高通量纯菌培养和高效检测筛选性能优异的菌株是工业丝状真菌研究的重要方向。【目的】研究建立丝状真菌的高通量培养技术并测试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丝状真菌培养过程中的制种、接种、培养和检测研究,建立基于孔板的高通量培养技术,并以嗜热毁丝霉为例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与传统的平板制种和摇瓶接种培养方式相比,高通量孔板的培养方式将制种通量提高24倍,单位面积产孢子能力提高350%,液体培养转接效率提高10-40倍,并建立96孔板测定乙醇含量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结论】将丝状真菌的培养和检测通量提高1-2个数量级,为快速检测丝状真菌改造过程产生的大量性状不同菌株并获得目标菌株奠定基础,为丝状真菌高通量筛选研究提供应用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成功并获得其再生植株。这一成就必然打破水稻育种与发展中的生物技术之间的隔墙。本文将介绍这些技术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这些技术将如何有助于推动水稻育种。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许多学者用培养的水稻细胞,能容易地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并成功地使分离的原生质体经培养、壁再生、细胞分裂而再生成植株。在此研究中,用于分离原生质体的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的质量极为重要,因为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