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澳大利亚生物学工作者在维多利亚洲东部的一条河边,发现了世界上已知陆生脊椎动物最古老的脚印化石。这几处脚印化石原来是埋藏在砂岩下面的,由于1971年的洪水才使它暴露。脚印共计七十点,分布在23-33吨重的三个大岩块上。经测定,该岩层的年龄  相似文献   

2.
除了昆士兰地区、澳洲其他各州都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然而,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的种植禁令延长期将于2008年到期。澳洲政府发布了一篇支持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报告,此举加深了澳大利亚关于转基因作物未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翻阅有关澳大利亚的植被资料时,可以看到Mallee这样一个植被类型的名字。在“地理小辞典”一书中,Mallee scrub是被理解为:“大部由桉树组成的灌木丛林,是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的干燥亚热带地区的特征”,而称为桉树丛林在“英汉植物学词汇”中则把Mallee译为桉树矮林。究竟Mallee是一个什么样的植被类型?作者有机会于1981年3月在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墨累(Murray)盆地沿墨累河(Murray River)两岸进行了一些访问和考察,在这里作一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以雄奇险怪而著称的克什克腾旗南部大峡谷,自古代以来就是北方民族活动的重点区域,分布在峡谷底部百岔河两岸的古代岩画,展示了这里八千年历史的世代沧桑。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一次次大的地壳变迁,鬼斧神工般地将这里劈开,形成了奇特的大峡谷地貌。峡谷两侧壁立如削,怪石嶙峋,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也许正是这里奇丽的自然景观触发了古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一幅幅姿态各异的岩画作品镌刻在石块之上,形成了充满艺术氛围的百里岩画长廊。 百岔河岩画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多年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的界山。岩画主要在贺兰山北段,目前已发现二十多个岩画点,分布十分密集,内容有动物、人物、类人首像、车辆、工具武器、建筑物、植物、天体形象、手足印迹、图案符号、西夏文字等,个体形象不下两万个。其中最富特色的是人面像,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就人面像之多种多样而且集中这一点来说,贺兰山地区最有代表性。贺兰山岩画中的人面像有若干种,其中有一部分是面具。所谓面具是指以曾皮、木、泥、金属等物质材料制成的人面形,供当时人们跳神时戴在头上表演用。当人们举行跳神活动时,面具便改变了性质,成为神的体现,变成面具神。面具神崇拜曾经在世界许多地区流行过,近代美洲祖尼人中仍流行面具神崇拜习俗。中国古代面具神崇拜也曾流行过,至今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某些少数民族中仍存在,如湖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的傩仪面具;西藏跳神用的护法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杂草学会组织并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杂草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杂草防除大会,于1992年2月17—21日在墨尔本市摩拿士大学召开。大会有来自美、英、法、日、加拿大、丹麦、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  相似文献   

7.
薛光 《植物生态学报》1992,16(4):383-384
由国际杂草学会(International Weed Science Society)组织并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杂草学会(Weed Science Society of Victoria)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杂草防除大会于1992年2月17日-2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南郊的摩拿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印度、意大利、法国、日本、荷兰、菲律宾、瑞士、泰国、芬兰、尼日利亚、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埃及等30多个国家的536名代表。其中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代表占一半以上。欧洲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参  相似文献   

8.
崇明东滩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本文通过分析崇明东滩回收的异地环志鸻鹬类记录及异地回收的崇明东滩环志的鸻鹬类记录,研究崇明东滩鸻鹬类的迁徙路线.1979~2008年间,崇明东滩共回收到来自澳大利亚西北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美国阿拉斯加及新西兰北岛等17个国家与地区环志的鸻鹬类265只,包括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红腹滨鹬(C.canutus)等16种鸟类,其中春季北迁期间的记录占总数的93%;2003~2008年间,澳大利亚西北部、新西兰南岛、中国大陆及新西兰北岛等10个国家与地区回收到崇明东滩环志的大滨鹬、斑尾塍鹬、红腹滨鹬等12种鸟类,共计164只.在所有与崇明东滩鸻鹬类存在迁徙连接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回收记录占全部回收记录的55%.根据斑尾塍鹬和红腹滨鹬不同亚种的越冬地分布,崇明东滩回收的斑尾塍鹬有L.l.menzbieri与L.l.baueri两个亚种,红腹滨鹬有C.a.piersmai和C.a.rogersi两个亚种.  相似文献   

9.
蚜小蜂Bemisia tabaci是烟粉虱的重要天敌, 其中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 丽蚜小蜂E. formosa以及浅黄恩蚜小蜂E. sophia是国内烟粉虱寄生蜂3个优势种。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华南、 华东、 华北、 西南地区以及马来西亚、 埃及的E. bimaculata、 E. formosa和E. sophia 3个优势种的8个不同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8S rRNA D2和D3扩展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Encarsia属的恩蚜小蜂其28S rRNA D2和D3序列在种间水平上高度保守; 与丽蚜小蜂相比, 双斑蚜小蜂与浅黄恩蚜小蜂在遗传关系上更为接近。依据28S rRNA和D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同一种的蚜小蜂其种内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比如中国广东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与澳大利亚、 西班牙、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接近, 而与泰国的种群的亲缘关系则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 来自不同国家的(苏丹、 埃及和危地马拉以及澳大利亚)的双斑蚜小蜂种群聚集在同一分支上; 同时, 来自中国衡水和昆明的丽蚜小蜂种群也与来自美国的丽蚜小蜂种群聚集在一起, 却与埃及的种群相距较远。对造成这种同种寄生蜂不同种群之间在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对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前,总有人推测袋狼仍然生活在澳大利亚岛边远地区,而且不时有目击者出来作证,却又苦于没有真凭实据。而为数更多的人则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袋狼早已灭绝。如今,计算机大显身手,经过分析,终于消除了人们的怀疑。澳大利亚大陆上饲养的最后一只最大有袋类食肉动物——袋狼,1936年死于霍巴特动物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就再没拍摄到、捕获到或射杀到一只活袋狼。但不断有零星的报告,有人声称在野外看到了袋狼。有许多报告来自可靠人士,比如国家公园的巡视员。在维多利亚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一些类似的目击者的报告,断言见到了这种尾部带有条纹特征、象狗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9月11日至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组织了“拜城县乌孙古道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变迁综合考察”项目。在本次活动中,考察队自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沟口向北行进,发现了多个点位的单体岩画和河岸岩壁上的5幅岩画。岩画的表达内容、凿刻和压磨技法均有着鲜明的特色,反映出不同先人、不同风格和使用不同工具的个性特征。本次黑英山岩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玉珂 《古生物学报》1997,36(2):170-186
南极维多利亚地的费拉群孢粉植物时代一直被认为是早株罗世、从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费拉群火山岩夹杂中发现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孢粉化石。可与澳大利亚西部、阿根廷、印度及巴基斯孢粉植物群比较,推断费拉群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并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一结论得到从相同地点获得的叶肢介化石的佐证。根据孢子花粉化石的可能植物亲缘关系,推断中侏罗世早期维多利亚地南部以掌鳞杉科植物较繁盛,并  相似文献   

13.
李强  葛琴雅  潘晓轩  王宇  朱旭东  郭宏  潘皎 《生态学报》2014,34(6):1371-1378
古代岩画和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劣化作用。近年,有关微生物对古代岩/壁画的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阐述了世界一些著名的岩/壁画文物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Lascaux Cave)、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敦煌石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5世纪的墓葬壁画等。通过对以上所述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比较,发现主要的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放线菌门以假诺卡氏菌为主。真菌群落主要以虫生真菌为主。进一步分析了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病害的共性和区别,揭示了洞穴、墓室等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特点,为防治古代岩/壁画微生物病害提供了以下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彭少麟  陆宏芳 《生态学报》2004,24(9):2086-2086
第16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于2004年8月24-26日在加拿大的花园城市维多利亚召开。这是世界恢复生态学学术界的一次盛会,共有来自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溃疡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素与溃疡分枝杆菌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MacCALLUM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维多利亚一个儿童的腿部溃疡中分离到一种新的分枝杆菌,并称之为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ulcerans),并证明是这种溃疡的病原菌。这种由溃疡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主要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以西非地区更盛,具有地方性流行,现在通常称谓Bumli溃疡,中国也有发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组建全球Buruli溃疡行动委员会,开展对该病的防治研究,现已认为溃疡分枝杆菌感染(Bundi溃疡)是一种新发的感染病。  相似文献   

16.
对于恐龙的突然绝灭,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科学家们从澳大利亚的一个海岸悬崖峭壁上获得的恐龙化石也许能推论出一个通俗的、大家较能接受的理论.澳大利亚的恐龙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知的那些恐龙不同,它们生活在南极附近.在那里,一年中有三个月的极夜.  相似文献   

17.
继内蒙古阴山之后,甘肃、宁夏、青海也不断发现了岩画。最近,新疆东部巴里坤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天山东段北麓又发现大批岩画。这些岩画生动地记载了数千年前生活在该地的居民狩猎和收牧的情景。其中,以动物刻划为最多,如盘羊、羚羊、北山羊、双峰驼、单峰驼……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岩画的发展和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肩胛骨性别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光金 《人类学学报》1987,6(2):144-146
就青岛出土已知性别成年肩胛骨84例(男66,女18)进行了12项测量,从中挑选出肩胛形态宽(X1),肩胛宽(X2),肩胛冈长(X3)和关节盂长(X4)四个变量,按Fisher法进行判别分析,其中有五种组合方式其判别率均在92.9%以上,而X3与X4两因素判别率最优,高达97.62%。此法简便,准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黑荆树在浙江的引种栽培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的探讨叶茂富(浙江省巷南县林业局苍南325800)黑荆树(Acaciamearnii)原产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洲。该树被公认为当前世界最优质的栲胶树种,具有单宁产量高,鞣性好、生长快,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浙...  相似文献   

20.
悬铃木科现有一属11种,主要分布于北美南部,在巴尔干半岛、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也有分布;其大化石有20余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晚白垩世至晚第三纪地层中均有发现,但以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的种类较多.现代悬铃木的叶片及已知的叶化石通常10-20厘米长.笔者在新疆阿勒泰古新世(距今6000万年)粉砂岩地层中采到的悬铃木叶化石也只有15厘米左右,但有一个叶化石保存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