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同时观察组织切片内肥大细胞、血管、神经等组织成分彼此间的形态学关系和联系。方法取大鼠后肢皮肤组织,经恒冷箱切片机切片,然后将组织切片先后经亚铁氰化铜法示乙酰胆碱酯酶和甲苯胺蓝染液染色。结果可同时在组织切片观察到肥大细胞、血管和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等,以及它们彼此形成的接触联系。结论实验建立的这种新染色方法是显示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血管和神经发生形态学联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眼镜蛇毒对大鼠脊髓乙酰胆碱酯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李怀斌  熊克仁 《蛇志》2005,17(4):233-236
目的 探讨眼镜蛇毒对大鼠腰髓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蛇毒注射到大鼠左小腿下部,采用亚铁氰化铜法示AchE,观察大鼠腰髓前角AchE阳性神经元在眼镜蛇毒中毒组、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的变化。结果 蛇毒组大鼠AchE阳性神经元比对照组表达增强。结论 眼镜蛇毒对腰髓的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诱变剂乙酰基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获得一种可遗传的腹部白斑突变杂合子小鼠,将该杂合子小鼠互交后获得具有花斑表型的突变纯合子小鼠,进一步研究表明突变纯合子小鼠表现为严重的巨结肠表型。肠全标本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突变纯合子小鼠巨结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为定位该基因,利用微卫星标记(B6×D2)对F1互交获得的F2突变纯合子小鼠进行基因组扫描,初步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小鼠第14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IgG型浆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蛋白C系统(protein C system,PCS)变化中的作用。利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模拟小鼠UC,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浆细胞及免疫复合物IgA/M/G的类型,分离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细胞,用抗CD38~+、CD54~+抗体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数量,以抗IgA/M/G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类型;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刺激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IL-6对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的影响,发色底物法检测TNF-α、IL-6对微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大量IgG型浆细胞浸润(P0.05),黏膜固有层IgG型免疫复合物水平显著升高;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与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共孵育后,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明显增高(P0.01);同时TNF-α或IL-6与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内皮细胞表达EPCR、TM的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其APC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上结果提示,UC时IgG型浆细胞数量增加,并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影响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PCS。浆细胞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在诊断及治疗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然后行针对性治疗.结果: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54例患者,其中直肠25例,结肠22例,盲肠7例.根据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对其中44例黏膜隆起性病变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内镜下治疗,其中除结肠、盲肠囊肿及气囊肿5例外,余均送检病理,结肠、盲肠脂肪瘤6例,直肠类癌5例,大肠息肉28例,其中幼年性息肉2例,腺瘤18例,增生性息肉4例,炎性息肉4例;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其中3例直径小于1 cm的患者要求观察随访,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肠巨大黏膜隆起病变小探头超声内镜来源显示不清,改为环形扫描超声内镜确定来源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均证明确实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例直肠淋巴瘤行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内镜后病理及手术后病理均得到证实;还有2例肠腔外压迫,2例手术后改变.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肝片吸虫诱发猕猴自发性胆结石形成的病理学基础上,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组织化学染色对胆结石的成分及结构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本病发生的机理。在一只9岁雌性猃猴肝总胆管内发现4条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胆囊胆汁中检出大量肝片吸虫虫卵。左侧胆管内有一颗棕黑色结石,直径为1cm、长约2.5cm圆柱形。肝细胞灶性坏死伴有轻度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腺体重度增生,上皮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价乙酸诱导建立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将含有4%乙酸溶液的棉签经SD大鼠肛门置入直肠1 min,置入深度为3 cm,诱导大鼠形成急性直肠黏膜损伤,并于损伤后0.5 h和1、4、6 d分别解剖大鼠,对直肠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损伤后大鼠6 d内全部存活,模型成功率为100%。损伤后0.5 h~1 d,大鼠直肠黏膜大体形态由充血、水肿和溃疡到合并出血,镜下形态见黏膜层由上皮组织坏死伴出血到黏膜组织全层坏死,腺体由部分留存到全无,黏膜下层由水肿到合并充血、出血,间质内由血管扩张充血到炎细胞浸润;损伤后4~6 d,直肠黏膜大体形态仍可见部分水肿和血丝,镜下形态见黏膜上皮有部分留存,损伤部位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充血、出血减轻。结论 4%乙酸作用于直肠1 min能成功诱导建立大鼠急性直肠黏膜损伤模型,该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损伤维持时间6 d以上,适合作为快速筛选直肠外用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非洲雏鸵鸟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给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雏鸟的饲养管理、生理机能研究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6羽50日龄非洲鸵鸟雏鸟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有一般的4层结构。食管有粗大的皱襞,肌层发达,有发达的食管腺;无嗉囊;腺胃的腺体由位于固有膜的单管状腺和位于黏膜下层发达的复管状腺组成;肌胃的黏膜肌层较明显,由内纵肌和外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较长,有分支现象,未见中央乳糜管结构;十二指肠的固有膜中有发达的腺体和集合淋巴小结,黏膜下层内无十二指肠腺;从十二指肠到回肠,肠绒毛的汇合及分支现象更加明显,固有膜内集合淋巴小结的数量逐渐减少,并且空肠的绒毛弯曲呈“S”型;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结肠异常发达,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其间夹有杯状细胞,有黏膜皱襞,绒毛短且发达。非洲鸵鸟雏鸟消化管的特点可能与其食性有关,这决定了非洲鸵鸟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9.
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的组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AB/SO)、甲基绿-派洛宁(MG-P)、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和硫堇5种组化染色法,对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消化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组化性质进行研究。尼罗罗非鱼的食管、胃及小肠壁内均显示有肥大细胞,在食管和胃的切片标本上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胃腺体之间。在肠道中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上皮下方,少量肥大细胞存在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梭形的。而且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特点。5种组化染色结果表明:AB/SO、MTB和MG-P显示的MC效果较好,尤其AB/SO染色效果最好,肥大细胞轮廓清楚,胞质颗粒较清晰;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胞浆颗粒都呈红色,即肥大细胞胞浆主要含肝素,不含组胺。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染色效果也很好,但被染的肥大细胞较少;80%乙醇硫堇染色,在尼罗罗非鱼消化道各段组织中均未能鉴定出肥大细胞。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浅层的黏膜或血管、腺体周围的结缔组织等易表露于环境抗原的位点。罗非鱼消化道黏膜层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肥大细胞一样,具有沿血管分布的特性,说明硬骨鱼的肥大细胞如哺乳动物肥大细胞一样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观察小鼠鼻腔黏膜组织的重塑情况。方法:2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致敏组和对照组,使用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鼻黏膜的大体重塑情况,吉姆萨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阿辛蓝-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生物学行为评分为6.5±1.3,提示造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致敏组鼻腔黏膜出现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杯状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固有层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造模后鼻腔黏膜结构存在重塑。致敏组小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杯状细胞计数分别为(26.4±5.72)和(24.14±3.12),而对照组分别是(8.31±2.42)和(9.41±1.22),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致敏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为(18.9±3.1)pg/ml,对照组为(8.3±1.4)pg/ml,致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诱导建立的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腔黏膜存在组织重塑。  相似文献   

11.
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小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消化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AAl可与中性缓冲福马林液固定的虎纹蛙组织的肥大细胞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胞浆染成棕黄色,证实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也存在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组织中AA1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与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主要见于黏膜型肥大细胞(M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上皮下方和固有层,少量分布于肠绒毛基底部及食管腺和胃腺周围。而在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却未见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之间、肌间及外膜结缔组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蛙肥大细胞都含有类胰蛋白酶。很有可能是虎纹蛙MMC中含有类胰蛋白酶,而CTMC中不含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说明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类胰蛋白酶含量较少,虎纹蛙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可能与生物进化水平较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姜茜  张震  李颀  肖萍  苏琳  李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5):2806-2810
目的:明确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携带的5 个基因错义突变对Semaphorin 3(Sema3)蛋白自身稳定性和受 体亲合力的影响作用。方法:构建Sema3-Neuropilin-Plexin 配体-受体复合物蛋白质模型,对全部5个错义突变进行定位,通过计 算标准能量功能赋值(驻驻G)和复合物界面值(驻I_sc)预测突变对Sema3 的影响作用。将野生型和突变型AP-tagged Sema3 质粒分 别转染HEK293T 细胞,72 h后收集含有融合蛋白的细胞培养液上清并与分别表达Neuropilin 1(Nrp-1)或Neuropilin 2(Nrp-2)的 COS-7 细胞孵育,洗脱未结合的蛋白后加入碱性磷酸酶底物显色拍片,或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融合蛋白N- 末端含有的碱性磷 酸酶在底物PNPP 存在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的特性,对与受体结合的野生型和突变型AP-Sema3 蛋白进行定量。结果:5 个错义突 变中的4 个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应Semaphorin 3蛋白与其受体Neuropilin 的结合(与Nrp-1 的结合:SEMA3C S329G,V337M, SEMA3D H424Q,V457I,P615T 分别与野生型相比:1.12± 0.15,0.37± 0.03,0.56± 0.07,0.51± 0.05,0.66± 0.05;与Nrp-2 的结合: SEMA3C S329G,V337M,SEMA3D H424Q,V457I,P615T 分别与野生型相比:1.18 ± 0.09,0.37 ± 0.03,0.76 ± 0.01,0.65 ± 0.06,0.85± 0.03,n=3,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它们可能通过严重影响分子通路的信号转导而妨碍蛋白功能的 正常行使。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携带的基因错义突变可不同程度影响蛋白与其受体的结合,提示 Semaphorin 3这类经典的神经元轴突导向因子在功能失常的情况下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携带的5个SEMA3C/SEMA3D基因错义突变对Semaphorin 3(Sema3)蛋白自身稳定性和受体亲合力的影响作用。方法:构建Sema3-Neuropilin-Plexin配体-受体复合物蛋白质模型,对全部5个错义突变进行定位,通过计算标准能量功能赋值(△△G)和复合物界面值(△I_sc)预测突变对Sema3的影响作用。将野生型和突变型AP-tagged Sema3质粒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72 h后收集含有融合蛋白的细胞培养液上清并与分别表达Neuropilin 1(Nrp-1)或Neuropilin 2(Nrp-2)的COS-7细胞孵育,洗脱未结合的蛋白后加入碱性磷酸酶底物显色拍片,或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融合蛋白N-末端含有的碱性磷酸酶在底物PNPP存在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的特性,对与受体结合的野生型和突变型AP-Sema3蛋白进行定量。结果:5个错义突变中的4个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应Semaphorin 3蛋白与其受体Neuropilin的结合(与Nrp-1的结合:SEMA3C S329G,V337M,SEMA3D H424Q,V457I,P615T分别与野生型相比:1.12±0.15,0.37±0.03,0.56±0.07,0.51±0.05,0.66±0.05;与Nrp-2的结合:SEMA3C S329G,V337M,SEMA3D H424Q,V457I,P615T分别与野生型相比:1.18±0.09,0.37±0.03,0.76±0.01,0.65±0.06,0.85±0.03,n=3,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它们可能通过严重影响分子通路的信号转导而妨碍蛋白功能的正常行使。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携带的SEMA3C/SEMA3D基因错义突变可不同程度影响蛋白与其受体的结合,提示Semaphorin 3这类经典的神经元轴突导向因子在功能失常的情况下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脂、高盐、高糖饲料等多种危险因素结合高血压大鼠(SHR)造成认知障碍复合模型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形态和铁沉积的变化。方法 14周龄SPF级大鼠,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同遗传背景WKY大鼠,WKY组),SHR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组(SHRs组)、高脂组(HFAT-SHRs组)、高盐组(HSAIL-SHRs组)、高糖-脂组(DM-SHRs组,同时给予1%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以血糖含量检测在11.1 mmol/L以上作为糖尿病模型标准),WKY组和SHRs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分别予高脂、高盐和高糖饲料,干预32周。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铁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和亚铁含量(普鲁士蓝染色)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炎症因子水平、胆碱能水平和β-AP的含量。结果 与WKY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存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的情况,铁染色显示铁的面积增加,以DM-SHRs组更为显著;SHRs组与3个模型组大鼠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P<0.05,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大鼠铜梳烧伤模型的建立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建立的烧伤模型的烧伤间隙区初始面积及坏死程度的差异,探索更加理想的大鼠铜梳烧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48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A组(原方法)、B组(改良法1)及C组(改良法2)。将铜梳烧伤器加热后,即刻置于各组大鼠背部中线两侧的皮肤上,A组铜梳接触皮肤时,除自身重力以外,不施加任何压力;B组铜梳接触皮肤时施加压力,使皮肤凹陷约0.5 cm;C组使用铜梳烧伤器嵌合聚乙烯泡沫塑料模型后再接触皮肤,并施加压力,使皮肤凹陷约0.5 cm。测量各组伤后即刻的烧伤间隙区面积;伤后6、12、24、48小时的间隙区组织坏死面积;各个时间点取材后,通过HE染色观察间隙区组织坏死程度并测量坏死深度。结果:伤后即刻C组的烧伤间隙区面积介于A组与B组之间,且与理论值最接近;B组间隙区组织坏死进程最快,伤后24小时已基本坏死。A组坏死进程最慢,间隙区组织基本坏死时间超过48小时。C组间隙区组织基本坏死时间是伤后48小时,与理论上的时间最接近。结论:通过铜梳烧伤器嵌合聚乙烯泡沫塑料模型后再接触皮肤,并施加压力,使皮肤凹陷约0.5 cm,是建立大鼠铜梳烧伤模型更加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方法能在聚丙烯酞胺凝胶中快速,简便,灵敏和特异地染能以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为底物的磷酸酶.它是根据Goren等人在凝胶中特异性染色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方法[1]改进而成.这是基于pNPP被对硝基苯磷酸酶(pNPPase)作用后释放出的Pi在凝胶中结合铅离子形成磷酸铅,沉淀在胶中形成白色区带,再用硫化铰处理凝胶,将磷酸铅转变为硫化铅,从而使白色区带转变为棕黑色区带.它可同时分析和比较不同动物或细胞以及用不同药物处理的同一来源的动物或细胞的细胞粗提物中pNPPase的生化性质,还可在纯化此类酶的过程中,提前测定在粗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