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患者的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的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CML-BC患者的MICM分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确诊率达94.7%;免疫分型结果为:38例CML-BC中CML-AML占71.0%,其中37.0%伴淋系表达;CML-ALL占23.7%,均为B细胞性,其中66.67%伴髓系表达;CML-MAL(混合性白血病)占5.3%,均为B系和髓系混合表达;CD34+26例(68.4%),CD7+10例(26.3%),均与CD34共表达。细胞遗传学结果显示:CML特征性Ph染色体检出率为94.3%(36/38),附加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0.5%(23/38),发生频率较高的类型是+Ph、+8和i(17q);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00%,der(9)缺失占14.7%。RT-PCR检测20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b2a2型(12/20),b3a2型(8/20),1例(1/20),b2a2和b3a2双阳性(1/20)。结论:CML-BC是造血干细胞疾病,原始细胞分化阻滞在早期阶段,预后差。MICM分型对CML-B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畸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遗传学特征, 文章旨在应用BAC DNA克隆鉴定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段的畸变。针对染色体各区段选取5~10个1 Mb BAC DNA, 分别混合制备成特定染色体区段的BAC DNA混合克隆, 然后将染色体臂上覆盖所有区段的上述混合克隆进一步混合制备成特定染色体臂BAC DNA混合克隆。利用简并寡核苷酸引物聚合酶链反应(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 primed PCR, DOP-PCR)标记染色体臂探针, 利用切口平移法(Nick translation)标记染色体区段探针, 并对食管癌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分析。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期染色体FISH结果显示, 上述方法标记的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进一步利用染色体臂混合探针, 确定了多个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重排所涉及的特定染色体臂; 利用染色体区段混合探针, 鉴定出KYSE140的t(1q;7q)衍生染色体中1q上的断点范围位于1q32-q41。文章成功建立了1 Mb BAC DNA混合克隆探针标记技术, 并鉴定出多个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段畸变, 不仅为利用M-FISH技术鉴定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方法, 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将该法推广应用于恶性血液病的核型分析以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纯合等臂假双着丝粒X染色体特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1例14岁女性发育迟缓、先天子宫及双侧卵巢缺如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做细胞遗传学检查;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ssay, CMA)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纯合等臂假双着丝粒X染色体;FISH检测在间期细胞中确认有3个X染色体着丝粒,在中期细胞中确认了其中2个着丝粒位于同一条染色体;CMA检测确认了Xpter-Xq22.1的片段重复及Xq22.1-Xqter的片段缺失。结论确诊患者为特纳综合征;纯合等臂双着丝粒X染色体的TS患者比较罕见,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及CMA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可能指导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袁翠英  周敏  谢品浩  张谦  董海波  陈兰昕  欧阳建 《生物磁学》2011,(19):3645-3647,3674
目的: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e)患者的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的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CML.BC患者的MICM分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确诊率达94.7%;免疫分型结果为:38例CML-BC中CML-AML占71.0%,其中37.0%伴淋系表达;CML-ALL占23.7%,均为B细胞性,其中66.67%伴髓系表达;CML-MAL(混合性白血病)占5.3%,均为B系和髓系混合表达;CD34+26例(68.4%),cD7+10例(26.3%),均与CD34共表达。细胞遗传学结果显示:CML特征性Ph染色体检出率为94.3%(36/38),附加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60.5%(23/38),发生频率较高的类型是+Ph、+8和i(17q);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00%,der(9)缺失占14.7%。RT—PCR检测20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b2a2型(12/20),b3a2型(8/20),1例(1/20),b2a2和b3a2双阳性(1/20)。结论:CML—BC是造血干细胞疾病,原始细胞分化阻滞在早期阶段,预后差。MICM分型对CML-B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染色体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和组合探针CSF1R/D5S23,D5S721(5q33),EGR1/D5S23,D5S721(5q31),D7S486/CSP7(7q31),D7S522/CSP7(7q31),D20S108/CSP8(20q12/CSP8)检测45例MDS患者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6例(58%),染色体数目异常9例,占34.6%;染色体结构异常13例,占50%;复杂核型4例。CCA检出+8和20q-各3例,7q-2例;FISH检出7号染色体异常8例占17.8%(8/4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1713)。FISH检出+8和20q-各5例,5q-异常4例。7号染色体异常和复杂核型组与核型正常组比较转白率高。结论:组合探针检出MDS中5q-,-7/7q-,+8,20q-核型异常高于CCA,CCA结合FISH技术能提高MDS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对于疾病诊断,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融合基因 BCR/ABL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针对融合基因的 3′端构建了一个定点基因打靶质粒 ,p F2 .neo.abl(1 - 4) ,将一段可引发核内 RNA降解的元件 ,URE,定点整合到融合基因 poly(A)位点的上游 .打靶质粒经脂质体转染 K562细胞后 ,在 96孔板上进行 40 0 μg/ml G41 8筛选 ,neor克隆进一步在 2 4孔板上扩增 .以特异性引物经基因组 PCR及Southern印迹分析对阳性克隆进行检测 .研究发现阳性克隆在 96孔板内 3周其增殖状况良好 ,但在 2 4孔板内扩增一周后迅速发生死亡现象 .观察单个阳性克隆在正常培养液增殖情况 ,发现 5d后其细胞周期被完全阻抑 .研究结果说明 ,在转录后期 m RNA水平控制 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恶性转化 .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10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型与病人年龄及性别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单纯性数目异常以及染色体严重异常的检出率随病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当病人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时,非克隆异常检出率也显著增加。男性病人以超二倍体异常多见,女性病人以亚二倍体异常多见。结合汇总文献中的病例,发现这种男获女失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与性染色体大小相近的第7、8、21号染色体。对上述发现,提出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针对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染色体标记匮乏的问题,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位了眼斑拟石首鱼的18S rDNA、5S rDNA和端粒序列。结果显示, 眼斑拟石首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 仅有1对18S rDNA位点, 位于第1对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 有2对5S rDNA位点, FISH信号强度不等, 强信号位于第8对染色体的近着丝粒端, 弱信号位于第3对染色体的臂间。端粒FISH信号出现于所有染色体的两端, 但表现出染色体两端信号不平衡的特点, 着丝粒端FISH信号明显强于远端信号。这一特点为判定染色体的方向提供了便利。结合其他石首鱼的核型数据可以推断, 2n=48t的核型及单对近着丝粒分布的18S rDNA位点是石首鱼的共同祖征; 在石首鱼进化过程中, 曾发生活跃但不影响宏观核型的小规模重排。研究结果丰富了眼斑拟石首鱼染色体的辨识标记, 并为研究石首鱼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化疗效果显著,但仍有部分儿童和成人B-ALL患者疗效较差、预后不佳.研究表明,ALL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B7.1)表达降低或不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地被细胞毒T细胞(CTL)识别杀伤.然而,几乎所有的B-ALL细胞均表达CD19表面抗原.因此,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的CD19单链抗体(scFv)/CD80融合基因及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融合蛋白中抗CD19scFv,将CD80结合到B-ALL白血病细胞表面,靶向激活CTL细胞,起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该融合蛋白结合B-ALL细胞系Nalm-6细胞后,可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并产生较显著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以Nalm-6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Mus musculus)中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CD19scFv/CD80融合蛋白联合输注淋巴细胞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本研究表明,该融合蛋白可使逃避免疫监视的B-ALL细胞有效地转化成抗原提呈细胞,进而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ESV对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及凋亡调控因子bcl-2和ba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K562细胞,经PESV处理不同时间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检测BCR/ABL、Bcl-2、Bad mRNA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SV处理后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降低,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表达降低,促凋亡基因Bad mRNA表达增加.结论:PESV能降低降低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d表达,抑制K56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多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CC)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反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f-nest-PCR)、细胞形态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对83例来本院初、复诊的AP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将结果分别与染色体核型分析(CC)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3例APL患者中染色体诊断出现典型的t(15;17)异位为79例,占总人数的95.2%;2例出现复杂染色体变化即t(15;17)+7和t(15;17)+9,占总人数的2.4%;1例出现t(11;17)异-位,占总人数的1.2%;1例为正常.PCR对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为92.8%;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阳性率为92.8%;荧光原位杂交阳性率为97.6%.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对APL疾病诊断的可靠法,特别是在对一些复杂核型的判断上相对于PCR和细胞形态学以及FISH的检测方法上均有很大优势,是其他诊断方法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期的治疗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临床上亟需要找到新的分子治疗靶点。本研究使用基因集群富集分析软件(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慢粒临床样本及小鼠细胞模型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获得与慢粒急变期相关的基因集群,然后从中选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B2(SERPINB2)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在空载质粒p Adtrack-CMV的基础上构建p Adtrack-CMV-SERPINB2重组质粒,使用电穿孔方法将上述质粒分别转入慢粒细胞系K562细胞,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ERPINB2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分布,采用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SERPINB2、BCR/ABL以及RB1的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 Adtrack-CMV-SERPINB2并转入K562细胞,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SERPINB2主要在细胞浆中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SERPINB2可轻微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p0.001),明显降低K562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并导致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多(p0.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BCR/ABL表达无明显变化,SERPINB2、RB1表达水平增高。综上所述,SERPINB2可通过上调细胞内RB1的水平,使细胞周期更多的停留在G1期,从而对K562细胞的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最终确诊56例HAL患者,对其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相关细胞化学染色分析,以确定其FAB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髓细胞DNA IgH及TCRγ基因重排,采用兼顾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方案治疗,同时结合多项临床生物学指标分析其转归和预后。结果:确诊的HAL其FAB分型以AML-M1/M2、ALL为主;其免疫分型以B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见。CD34在HAL中呈高表达并且是对患者预后具有影响力的因素(P=0.03)。确诊的56例HAL患者中,28例出现IgH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50.76%),22例出现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阳性(39.65%),其中2例IgH和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同时出现阳性。此类患者对治疗反应差、缓解率低为36%。结论:HAL属特殊类型白血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对化疗方案不敏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异常染色体的遗传效应, 采用细胞培养、G显带及C显带的方法, 根据人类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2009)对染色体核型命名,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就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检出的新核型进行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分析。在受检者中检出105种人类染色体新核型, 经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其中易位86例, 倒位10例, 衍生染色体6例, 重复染色体1例, 等臂染色体1例, 部分重复和缺失1例。结果显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流产、不孕不育、先天畸形、智力低下、闭经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鸟氨酸脱羧酶抗酶(OAZ)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OAZ1基因过表达对慢粒白血病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作用.构建框移位点突变的OAZ1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pLVX-Neo-OAZ1-IRES-ZsGreen,包装病毒并感染K562细胞, Western 印迹验证其过表达效果.FACS检测细胞分化标志物CD71和GPA,结合联苯胺染色分析细胞红系分化情况.对比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诱导组,实时RT-PCR检测与K562细胞红系分化、癌变的关键基因(GATA1、BCR/ABL、TGFβ)转录水平,对OAZ1 诱导分化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及K562细胞过表达体系构建成功.OAZ1过表达后细胞红系分化标志物CD71+/GPA+为(11.22±2.09)%,与对照组(4.07±1.04)%、空病毒组(1.79±2.36)%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联苯胺蓝染阳性率为(14.037±0.083)%,与对照组、空病毒组比较,差异也极显著(P<0.01).定 量分析结果提示,相对于GATA1、BCR/ABL 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OAZ1对TGFβ 基因的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推断,OAZ1基因可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向成熟红系方向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6.
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发病的基础。其中,BCR-ABL只能定位于细胞浆、不能易位至细胞核是其致病的关键因素。因此,转运BCR—ABL入核可能是治疗CML的潜在方法。该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A-2FKBP-ABD(HF2A)和FLAG-3NLS—FRB*(FN3R)重组腺病毒,与雷帕霉素类似物(Rapamycin analog)同组成FKBP-RAP-FRB系统,转运K562细胞胞浆中的BCR—ABL癌蛋白至细胞核,并探究其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Westernblot证实目的蛋白在K562细胞内成功表达。FKBP—RAP—FRB系统可通过转运BCR—ABLA入核。抑制K562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的能力。结果揭示,FKBP-RAP—FRB系统转运BCR—ABL入核有望为CML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ALL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小儿的血清IFN-?酌、ESR、sIL-2R水平,判定ALL组患儿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分别为77.4 %、58.1 %、54.8 %,高于对照组的27.4 %、17.7 %、14.5 %(P<0.05)。ALL组的血清ESR、sIL-2R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组小儿中,随访到2021年12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9.14±4.2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8.29±1.2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0.48±0.33个月;死亡22例,生存40例,死亡率为35.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FN-γ、ESR、sIL-2R含量与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ESR、sIL-2R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FN-γ、ESR、sIL-2R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35、0.796。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多伴随有血清IFN-γ的高表达与血清ESR、sIL-2R的低表达,三者都与患儿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核型的宏观演化了解和比较不同物种的核型特征,是细胞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吴政安等(1987)表明,核型演化是造成近缘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从端部着丝粒向中部着丝粒型染色体,从小到大型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从多到少演化的趋势(Morescalchi,1973)。核型的宏观演化不仅表观在种间,在种内不同居群间表现也很明显。泽蛙(Rana li-minocharis)在东南亚是常见种。谭安鸣等(1986)观察到不同居群的泽蛙在核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居群间染色体变异及其积累的产物,是由不同居群向亚种、种演化的起始原因之一。除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外,次缢…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比较奶牛的转基因体细胞和正常细胞经血清饥饿、抑制培养周期同步化处理后的G0/G1期细胞比例;并将同步化处理的核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然后统计囊胚发育率.结果表明,血清饥饿和抑制培养均能获得较高比例的G0/G1期细胞,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未处理对照组(P<0.05);血清饥饿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抑制培养组和非处理对照组(P<0.05);但细胞同步化处理6 d后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率增加.因此,要获得正常核型的G0/G1核移植供体细胞和较高的囊胚率,同步化处理时间以不超过4 d为宜.  相似文献   

20.
周波  唐艳平  刘永章 《遗传》2006,28(2):148-152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国内首次报道一例特殊inv(Y)异常的性质,探讨Y染色体倒位结构异常的形成机理以及与习惯性流产临床表型的关系。应用 Biotin-11-dUTP标记的Y染色体短臂断裂点Yp11.3探针(编号889)和CY3标记的Y染色体长臂断裂点Yq12远端异染色质区探针(编号PY3.4),对1例G显带核型分析为[46, XY(90%) / 46, X, inv(Y)(p11.3;q12)]的平衡易位携带者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双色FISH结果显示,该易位携带者异常核型比例为22%,稍高于G显带分析中确定的比例。而且,除G显带检测出的倒位类型外,又有两种类型的倒位,其中涉及到常规显带技术难以检测出的染色单体型倒位。3种倒位类型的存在说明该患者inv(Y)断裂点呈不均一性。FISH技术是一种能准确可靠检测出染色体倒位形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