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脾细胞核ENA与染色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脾细胞核可提取核抗原(ENA)和染色质的组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紫外吸收光谱明显不同,ENA呈现单一吸收峰,染色质则有两个吸收峰;ENA中的非组蛋白(NHCP)含量高于染色质,而两者组蛋白(HP)含量基本相同;电泳行为显示,ENA和染色质的HP图谱相似,但NHCP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者观察了8Gyγ线全身照射正常和DEN诱发的肝癌大鼠其肝(癌)细胞核RNA合成的辐射生物效应,发现:<1>正常大鼠在受照射后4h出现一次性的RNA合成增高期,而后表现为抑制,出现双相效应;而肝癌大鼠在受照后4年18h均表现为强烈抑制;<2>在抑制了内源性染色质模板后,转外源模板的游离型RNA聚合酶出现与染色质结合型酶相似的辐射效应,提示射线可直接影响RNA聚合酶;<3>在照射后4和18h,RNA  相似文献   

3.
染色质是人类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染色质上的基因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的精准表达调控与DNA的可接触性和染色质相关复合物的密切关联。组蛋白是染色质的重要组成成份,组蛋白上的多种化学修饰,例如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等构成组蛋白密码,实时调控染色质的开放程度及转录调节复合物与染色质的结合,导致基因转录的激活或抑制。随着高分辨率质谱和专一性化学修饰抗体制备技术的提高,一系列新型组蛋白赖氨酸酰基化修饰,例如巴豆酰化、乳酸酰化和琥珀酰化等被发现,进一步扩展了组蛋白密码的多样性,显著增加了组蛋白密码调控基因转录的复杂性。本文着重概述了新近发现的赖氨酸巴豆酰化、乳酸酰化、琥珀酰化、异丁酰化、甲基丙烯酰化和异烟酰化等新型组蛋白赖氨酸酰基化修饰的书写、阅读及擦除的动态调控分子机制,总结了这些组蛋白酰基化修饰在基因表达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阐述了新型组蛋白酰基化修饰与人类疾病的关联,提出新型组蛋白酰基化修饰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五龄三天及眠期的蓖麻蚕后丝腺体染色质的结构蛋白与转录活性,结果表明非组蛋白的单相凝胶电泳有显著的变化,转录活性亦有差异。染色质经DNase Ⅱ处理后分离的可溶性染色质与不溶部分的染色质结构蛋白电泳图谱不同。对重组染色质的转录活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同源和异源的组蛋白对DNA转录有抑制作用,去H_1的组蛋白抑制作用显著减少。非组蛋白能恢复部分被抑制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五龄三天及眠期的蓖麻蚕后丝腺体染色质的结构蛋白与转录活性,结果表明非组蛋白的单相凝胶电泳有显著的变化,转录活性亦有差异。染色质经DNase Ⅱ处理后分离的可溶性染色质与不溶部分的染色质结构蛋白电泳图谱不同。对重组染色质的转录活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同源和异源的组蛋白对DNA 转录有抑制作用,去H_1的组蛋白抑制作用显著减少。非组蛋白能恢复部分被抑制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6.
恒河猴五种组织染色质化学组分的对比研究钟叔平,温博贵(汕头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汕头515031)关键词恒河猴,细胞分化,染色质,非组蛋白,基因调控COMPARABLESTUDYONCHROMATINCOMPOSITIONOFFIVETISSUESFR...  相似文献   

7.
平行观察了三甲基奶油黄(3′-Me-DAB)诱发大鼠肝癌不同期的病理形态变化及染色质组分含量变化。染色质非组蛋白含量以及非组蛋白与组蛋白的比值,随细胞癌变而逐渐增加,而且这些变化出现在细胞形态变化之前。表明非组蛋白含量的增加和细胞基因表达失常、从而出现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组装是组蛋白和DNA有序地形成核小体和染色质的过程.通过调节DNA的开放或折叠状态,染色质组装不但影响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存储,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提取和解读.作为染色质组装的重要调控因子,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伴侣在与DNA相关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组蛋白变体H2A.Z以及CENP-A进行染色质组装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讨论了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伴侣在染色质组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组蛋白脱乙酰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蛋白脱乙酰化研究进展陈坚傅继梁(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分子遗传学开放实验室,上海200433)关键词组蛋白脱乙酰化转录调控在真核细胞中,基因是与染色体蛋白,尤其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基因表达的中心问题之一是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如何接近紧密包...  相似文献   

10.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组装是组蛋白和DNA有序地形成核小体和染色质的过程.通过调节DNA的开放或折叠状态,染色质组装不但影响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存储,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提取和解读.作为染色质组装的重要调控因子,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伴侣在与DNA相关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组蛋白变体H2A.Z以及CENP-A进行染色质组装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讨论了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伴侣在染色质组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组蛋白变体(histone variant)是常规组蛋白的变异体,在染色质的特定位置或特定生物学事件中替换常规组蛋白,调控染色质结构以及相关生物学过程。组蛋白伴侣(histone chaperone)是指可以结合组蛋白,运送组蛋白参与染色质组装和去组装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综述了几种主要组蛋白变体在真核生物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及维持、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等生命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组蛋白变体与其特征伴侣之间特异识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建凡  李靖炎 《动物学报》1998,44(3):347-352
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尖尾藻细胞中提取出染色质碱性蛋白。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此染色质碱性蛋白含有八个组分(记为1'、1″、2a、2b、3'、3″、4'、4″),它们像小牛胸腺组蛋白一样形成两个分子量区域,即一为对应组蛋白H1的分子量区域,另一对应于核心组蛋白(即H2A,H2B,H3,H4)的分子量区域;其与组蛋白各组分的具体对应关系大致为:对应于小牛胸腺组蛋白H1两亚带区域有两  相似文献   

13.
组蛋白乙酰化与真核基因的转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中,核小体核心组蛋白氨基末端可以被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修饰。这种可逆乙酰化修饰作用可使染色质结构发生动态调整,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14.
染色质是真核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染色质结构动态变化与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等重要生物学事件密切相关.组蛋白是染色质结构的基本组成元件之一,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修饰是两类基本的染色质结构调控因子.在构成核小体的四种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当中,H2A拥有最多的变体类型并在染色质结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H2A组蛋白伴侣对H2A组蛋白及其变体的特异识别对于后者的折叠、修饰、传递、转运、组装、移除等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组蛋白伴侣特异识别H2A组蛋白的分子机理,二者调控染色质结构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芽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是用来研究异染色质形成、细胞周期、DNA复制等重要细胞功能的理想单细胞真核生物.本文主要介绍这2种酵母中异染色质形成的机制.异染色质是一种抑制基因转录和DNA重组的特殊染色质结构.尽管在芽殖酵母和裂殖酵母中异染色质形成都需要组蛋白修饰,但异染色质建立的机制不同.在芽殖酵母中参与异染色质形成的主要蛋白是Sir1-4蛋白(其中Sir2为组蛋白H3去乙酰化酶),而组蛋白H3赖氨酸9甲基化酶Clr4和异染色质蛋白Swi6在裂殖酵母异染色质形成中起关键的作用.在这两个酵母中,参与异染色质形成的组蛋白修饰蛋白由DNA结合蛋白招募到异染色质.此外,裂殖酵母也利用RNA干扰系统招募组蛋白修饰蛋白.  相似文献   

16.
染色质是真核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染色质结构动态变化与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等重要生物学事件密切相关.组蛋白是染色质结构的基本组成元件之一,组蛋白变体和组蛋白修饰是两类基本的染色质结构调控因子.在构成核小体的四种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当中,H2A拥有最多的变体类型并在染色质结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H2A组蛋白伴侣对H2A组蛋白及其变体的特异识别对于后者的折叠、修饰、传递、转运、组装、移除等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组蛋白伴侣特异识别H2A组蛋白的分子机理,二者调控染色质结构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应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通  廖霆  黄鹤平 《生命的化学》2003,23(5):341-343
异染色质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的染色质中,和细胞分裂、生存竞争等有密切关系,尤其在调节基因的活性上有重要作用。组蛋白尾的修饰,决定着异染色质的形成和解聚,从而控制基因的启闭,这一机制被称为组蛋白密码。本文以裂殖酵母的交配型区为例介绍了异染色质的的形成及维持机理。组蛋白密码可能是DNA遗传密码外生命的又一调节机制,而对异染色质形成和结构功能的研究,将成为破译组蛋白密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从停产和产蛋的北京鸭的肝和输卵管制备纯染色质。用0.4NH_2SO_4抽提组蛋白和酸溶性非组蛋白,剩余的非酸溶性非组蛋白用牛胰DNaseI消化DNA法制备。对染色质大分子含量的测定表明,非组蛋白和RNA的含量在产蛋鸭染色质中明显地增加了。用乙酸脲电泳分析,核心组蛋白成份在所有实验样品中都是恒定的,但在产蛋鸭肝和输卵管染色质组蛋白H_1呈两条区带,并且出现较多条酸溶性非组蛋白区带。用SDS电泳分析,产蛋鸭肝和输卵管染色质中出现分子量约20,000的非酸溶性非组蛋白。非组蛋白的这些变化,启示它们可能是控制基因活性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曾庆华  吕延成 《遗传学报》1999,26(4):329-335
采用从鸡红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组蛋白H1,核心组蛋白H2A+H2B和H3+H4,以及从HeLa细胞中萃取的含有RNA聚合酶Ⅱ和多种Ⅱ类基因转录因子的可溶性HeLa细胞核抽提物,通过凝胶迟滞电泳,对组蛋白和HeLa细胞核抽提物中的转录因子在人自泌移动因子受体(Humanautocrinemotilityfactor,简称hAMFR)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组蛋白H1  相似文献   

20.
真核细胞染色质含有等重量的组蛋白和DNA。五种主要的组蛋白是F_1,F_2A_1,F_2A_2,F_2B及F_3,每一种组蛋白与100对DNA碱基组成一组(但F_1除外,它只与50对DNA碱基组成一组),每两组在染色质中形成重复单位。这个事实最早是从X射线衍射图发现细胞核中有相当清晰的带而证实的。从核中把染色质提取出来,它几乎是很纯的组蛋白和DNA的络合物。X射线衍射图看到的带表明重复单位沿着染色质长轴相隔约100埃出现。单独的组蛋白或DNA都不呈现X射线衍射带状图。X射线衍射图也看到染色质“超卷曲”结构。在DNA双螺旋的外面套了一个组蛋白外壳,卷曲成一个大螺旋,螺距长120埃,直径100埃(DNA本身的双螺旋长340埃,也就是每100个碱基对形成一个螺旋),染色质就是这样的单位的不断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