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红毛斑蛾嗜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选择实验,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食性。自然条件下,朱红毛斑蛾为害榕属植物中的小叶榕和垂叶榕,为害率分别为67.39%和47.61%。在T50时,朱红毛斑蛾对印度榕、对叶榕、无花果、黄葛树、高山榕、小叶榕和垂叶榕的平均取食量分别为0、0、0、0、0、8.62±1.6 cm2和3.79±1.8 cm2;平均取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0、0、0、0、0.69和0.31,说明朱红毛斑蛾仅为害小叶榕和垂叶榕,且对小叶榕有明显偏好性。研究结果证明朱红毛斑蛾为寡食性害虫,提示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选择易受害的单一树种大面积栽种。  相似文献   

2.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是榕属(Ficus)植物重要的食叶害虫。调查发现,朱红毛斑蛾在厦门市辖区内已广泛分布,主要为害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和垂榕(F. benjamina),对高山榕(F. altissima)和黄金榕(F. microcarpa ‘Golden Leaves’)也有少量为害。朱红毛斑蛾在厦门一年发生3代,1、2、3代低龄幼虫施药防治适期分别是5月上旬、7月中旬和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桑科榕属(Ficus)有不少著名的观叶植物,小叶的如:垂叶榕、细叶榕等;大叶的除菩提树、橡皮树外,还有一种叶形奇特,酷似提琴的琴叶榕,有独特的韵味,令人叫绝。琴叶榕(Ficuslyrata),又称琴叶橡皮树,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的湿润森林之中,为常绿...  相似文献   

4.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及优势种榕管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盆栽榕树蓟马的种类, 了解蓟马优势种对在同一温室内混合种植的榕属及非榕属盆栽植物的致害性差异, 以福建漳州、 福州和泉州等地的盆栽榕树种植基地为观测点, 采集榕树叶片, 调查蓟马种类, 确定优势种蓟马; 以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 木棉科瓜栗属和桑科榕属等不同科属盆栽植物为试验材料, 测试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 Zimmerman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结果表明: 盆栽榕树蓟马种类有2亚目, 2科, 8属, 9种, 优势种为榕管蓟马, 常见种为棘腿管蓟马Androthrips ramachandrai Karny和榕腿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 其他6种蓟马均为偶见种。榕管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差异显著, 以对桑科榕属植物致害性为最强, 而对天南星科喜林芋属、 紫葳科菜豆树属和木棉科瓜栗属等其他植物的致害性较弱。在6种榕属植物中, 榕管蓟马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 榕树F. microcarpa Linn. f.、 花叶垂叶榕F. benjamina cv. Golden Princess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等级均达3级以上, 以垂叶榕最重, 榕树次之, 花叶垂叶榕略轻; 对金叶榕F. microcarpa cv. Golden Leaves、 黑叶橡胶榕F. elastica cv. Deocora Burgundy、 斑叶橡胶榕F. elastica var. variegata等3种榕属植物的为害很轻, 为害等级均仅为1级; 同时, 榕管蓟马在金叶榕、 黑叶橡胶榕和斑叶橡胶榕上繁殖力弱、 无法完成世代, 而在榕树、 垂叶榕和花叶垂叶榕上繁殖力强、 能完成世代, 但以在垂叶榕上的发育情况最好。研究可为选择利用寄主植物抗虫性来有效防控盆栽榕树蓟马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28-832
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是观赏植物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垂叶榕不同方位和高度的随机取样,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幂法和Iwao回归模型分析和测定了榕管蓟马的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榕管蓟马虫瘿主要分布于垂叶榕的中、下层,且下层4个方位的虫口密度差异均不显著。榕管蓟马虫瘿在垂叶榕上的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各项聚集度指标均满足CA>1、IDM>0、m*/m>1,且0<K<8,表明该蓟马在垂叶榕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分布的原因与自身营虫瘿生活及喜阴习性有关。应用Iwao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榕管蓟马不同种群密度与不同精度要求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基于ITS2序列和HPLC指纹图谱建立琴叶榕及其近缘种的鉴别方法,为琴叶榕质量控制提供参考。采用MEGA6.0软件分析ITS2序列,计算K2P遗传距离,构建NJ树,ITS2 database在线分析二级结构。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并测定补骨脂素和佛手柑内酯含量。琴叶榕ITS2序列长度210 bp,平均GC含量62.37%;近缘种的ITS2序列长度范围为218~232 bp,GC含量范围为60.25%~64.03%;琴叶榕种内K2P平均遗传距离小于琴叶榕与近缘种种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NJ树可将琴叶榕及其近缘种区分,且ITS2二级结构的臂数目、臂长度、臂上茎环数目、臂与臂的夹角均有明显差异。不同产地琴叶榕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02~0.981,确定10个共有峰,8号峰为补骨脂素、9号峰为佛手柑内酯,含量分别为1.01~4.80、0.96~4.88 mg/g;近缘种与琴叶榕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小于0.807,全缘琴叶榕、条叶榕、粗叶榕的补骨脂素含量分别为0.38~0.63、1.08~1.32、2.45~14.73 mg/g,条叶榕、粗叶榕的佛手柑内酯含量分别为0.25~0.34、0.13~0.74 mg/g,全缘琴叶榕未检出佛手柑内酯。结果表明ITS2序列和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鉴定琴叶榕与近缘种,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良好,为琴叶榕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螨及两种替代食物对尼氏真绥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雪  金道超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25-1629
在温度25 ℃、相对湿度80%条件下,以油茶花粉、二斑叶螨和腐食酪螨3种食物饲喂尼氏真绥螨,研究不同食物对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尼氏真绥螨虽能取食腐食酪螨的卵,但因摄食量不足导致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取食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能正常完成发育,并进行繁殖.取食油茶花粉的尼氏真绥螨全世代发育历期、雌螨寿命、产卵历期、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6.18 d、24.97 d、16.72 d和23.03粒,取食二斑叶螨的尼氏真绥螨分别为5.67 d、25.72 d、18.17 d和25.38粒;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发育快,寿命和产卵历期长,平均每雌产卵量高.以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实验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油茶花粉饲养的种群趋势指数最高(I=14.28),以二斑叶螨饲养的种群加倍时间最短(t=3.5201 d).  相似文献   

8.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茄科作物重要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种内竞争及生长发育情况,为有效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功能反应方程、自身干扰模型及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取食量)、种内竞争作用(分摊竞争强度)、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发育历期、成虫寿命、雌雄性比、单雌产卵量和存活率)及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进行测定。【结果】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取食番茄叶片的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对番茄叶片的搜寻效率分别为0.448和0.36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和0.006 d,每日最大取食量分别为55.56和166.67 mg。在食物量一定的条件下,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间存在较强的种内竞争,且3龄幼虫的分摊竞争强度大于4龄幼虫的。通过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参数分析表明,取食番茄叶片时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09 d-1, 1.09 d-1, 19.80和32.92 d。【结论】番茄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 垂叶榕叶片受蓟马锉吸为害后, 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蜡质层破裂, 表皮细胞损伤, 气孔功能渐失, 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蓟马锉吸胁迫因子对垂叶榕叶片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 各危害等级处理叶片两两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性不同。与0级叶片相比, 锉吸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1级叶片中下降最快, 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变缓, 甚至在危害最重的4级叶片中, 蛋白质含量出现了小幅提高。氨基酸中有蓟马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 NEAA)8种。在同一危害等级叶片中,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可划分为3个层级, 但它们含量排序相对稳定; 在不同危害等级叶片中, 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叶片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变化, 两者紧密关联。T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s), EAA和NEAA含量均随蓟马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2级和3级叶片中的降幅明显;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部分随危害叶片等级的提高而下降, 2级叶片中降幅最大, Arg, Lys和Met 3种EAA与Asp, Cys, Ser和Tyr 4种NEAA则不同, 在某些等级叶片中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定量描述蓟马对垂叶榕叶片功能效益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粗叶榕是榕属灌木或小乔木 ,雌雄异株。一年到头皆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 ,序内开花同步 ,株内开花异步。雌花序有长柱雌花平均为 641 .2枚 ,雄花序中有短柱雌花 (瘿花 )平均为 488.2枚 ,自然状态下结实率和成虫率分别为 5 1 .3 7%和 3 6.1 1 %。榕小蜂科的爪哇榕小蜂是粗叶榕的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二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高度互适 ,粗叶榕必须依靠爪哇榕小蜂的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生殖 ;而爪哇榕小蜂又必须依赖粗叶榕的短柱头雌花作为繁殖后代的场所 ,才能获得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日行性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与夜行性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及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小眼结构和色素颗粒变化的异同,为进一步探索日行性和夜行性蛾类基于视觉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朱红毛斑蛾与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并测定其成虫复眼小眼数量与复眼长度等参数,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成虫复眼内部组织结构,通过超景深显微系统观察其成虫复眼在自然光照和全黑暗环境中的光暗适应状态。【结果】斜纹夜蛾成虫的复眼长度[(1.67±0.05) mm]和宽度[1.57±0.02) mm]及小眼数量(8 816.38±25.56)均显著大于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长度[(0.74±0.11) mm]和宽度[(0.66±0.01) mm]及小眼数量(820.55±23.69)。自然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斜纹夜蛾成虫复眼发生了明显的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变,而朱红毛斑蛾成虫的复眼无明显变化。自然光照条件下,朱红毛斑蛾小眼中的色素颗粒均匀分布于感杆束和晶锥两侧,斜纹夜蛾的则分布在晶锥和透明带之间;全黑暗条件下,两...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寄主植物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在聚果榕、南岭黄檀、钝叶黄檀和偏叶榕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云南紫胶虫在钝叶黄檀上的种群初始密度最高,为181.17头·cm-2,聚果榕上最低,为145.27头·cm-2;雄虫占的比例以在南岭黄檀上最少,为0.19,偏叶榕和聚果榕上最多,为0.24;从幼虫到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南岭黄檀上最高,为90.03%,偏叶榕上最低,为87.05%;完成世代时间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长,为156 d,聚果榕上最短,为140 d;平均怀卵量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高,为536粒,聚果榕上最低,为345.86粒;虫体质量以在南岭黄檀上最大,为12.62 mg,偏叶榕上最小,为9.03 mg;世代净增值率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高,为48.51,聚果榕上最小,为32.79.综合比较4种不同寄主植物,南岭黄檀是云南紫胶虫夏季世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榕管蓟马Gynairothrips uzeli Zimmerman最嗜颜色及粘虫色板田间诱集效果,以垂叶榕种植基地为试验点,比较榕管蓟马对10种颜色的嗜好差异,测定粘虫板颜色与悬挂高度、颜色与悬挂密度对榕管蓟马的互作效应,查验3种偏嗜颜色-悬挂高度-悬挂密度组合粘虫板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榕管蓟马最嗜颜色为黄色,其次为紫色和青色,对其他7种颜色的嗜好较弱;粘虫板颜色、悬挂高度和悬挂密度均极显著影响榕管蓟马诱集,颜色与悬挂高度、颜色与悬挂密度对榕管蓟马诱集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黄、青、紫等3种偏嗜颜色粘虫板的悬挂高度均以色板底端高出垂叶榕顶部10 cm为佳,适宜悬挂密度则分别为4片/100 m2、5片/100 m2和5片/100 m2;3种偏嗜颜色-悬挂高度-悬挂密度组合中,黄色组合粘虫色板对榕管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xEnt模型的朱红毛斑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是榕树上的一种重要的寡食性食叶害虫,近年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区逐步扩散,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本研究根据朱红毛斑蛾在全球的已知地理分布点,结合环境气候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朱红毛斑蛾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朱红毛斑蛾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在我国南部,占全国总面积的18.96%,其中高、中、低度适生区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3.89%、4.9%和10.17%。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福建南部、台湾西北部、云南局部、江西局部和四川局部等地区。2050年RCP 8.5场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扩大至全国总面积的21.48%,适生程度也有所增加。因此,适生范围内的地区应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并有重点的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保护城市景观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对不同品种茄子的选择性与适合度。【方法】通过二斑叶螨对不同品种茄子的田间选择性试验以及在室内不同品种茄子对二斑叶螨种群数量、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二斑叶螨对9个茄子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茄子品种的寄主选择性,以及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动态、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二斑叶螨对野生品种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的选择性最差,在该品种上除卵可以正常孵化外其他时期均不能存活。在茄子S.melongena品种间,二斑叶螨对京茄6号和日友长直壮青长茄的选择性最强,分别达到195和183头/株,对布利塔和长竹丝茄的选择性最差,分别为63.5和59.75头/株。接入20对成螨后第28天,紫龙王4号上的数量最多(1 009头/株),京茄6号和嫁接的京茄6号上的数量次之(分别为981和909头/株)。二斑叶螨在京茄6号上的发育历期最短,为9.31 d;在长丰2号上发育历期最长,为11.08 d。京茄6号、京茄黑霸和嫁接的京茄6号上二斑叶螨开始产卵的前5 d内单雌产卵量分别为35.92,33.20和31.34粒/头,是产卵量较多的3个品种,且3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紫龙王4号、茄砧1号、布利塔和长丰2号上的产卵量较少,分别为18.56,19.24,22.26和23.36粒/头,且4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二斑叶螨对紫黑圆茄类的京茄6号的选择性较强、适合度较高,对紫黑长茄布利塔的选择性和适合度为中等,对野生品种蒜芥茄的选择性和适合度表现为最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害对寄主植物番茄营养物质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为害对番茄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且为害密度和为害时间存在交互作用。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与叶螨为害密度和时间呈正比;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二斑叶螨高密度为害3 d时最低。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叶片防御酶活性普遍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5头/叶密度时与为害时间呈正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变化一致,均在中密度为害时活性最高。以上结果说明番茄叶片通过调节其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各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对二斑叶螨的胁迫产生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椰子叶片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饲养椰心叶甲,并比较驯化后椰心叶甲种群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和种群趋势指数的差异。【结果】用椰子心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饲养的椰心叶甲种群在卵长度(P=0.005<0.01)和蛹重上差异显著(P<0.01)。从整个幼虫发育历期来看,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41.45、40.61和36.38d,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椰子心叶驯化种群的交配产卵前期显著短于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P<0.05);椰子半展叶驯化种群的平均产卵量最多,为161.78粒,其次是椰子全展叶种群的147.33粒,最少的是椰子心叶驯化种群,其平均产卵量为112.60粒。用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驯化种群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24.79、35.86和45.94。【结论】长期饲喂不同生长阶段的椰子叶片对椰心叶甲的生长发育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最高,种群趋势指数最高。椰子全展叶是最适合椰心叶甲的生长发育的叶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新疆新发外来入侵生物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垂直分布、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数,探索田间易观察的危害症状和幼虫密度的关系,为田间取样和调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察布查尔县连续调查3个大棚同一品种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的番茄潜叶蛾的不同种群密度,利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回归分析,计算并分析了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空间分布型、垂直分布和理论抽样数,分析危害叶片数、虫道长度和虫道数与幼虫密度的动态关系。【结果】计算并统计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的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的均值m、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负二项分布值K、平均拥挤度m~*、聚块指数m~*/m、扩散指数CA和种群聚集均数λ。番茄潜叶蛾卵主要集中在上部,占比43.9%~100%。幼虫主要集中在下部,占比53.3%~100%。番茄潜叶蛾幼虫数与虫道数、虫道长度或为害叶片数的比值随为害加剧呈动态变化。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1.9114+1.2055m (R~2=0.9703)和m~*=0.0536+1.4147m (R~2=0.9014)。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在D=0.1、0. 2和0. 3时,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118. 4/x+78. 9、n=279. 6/x+19.7、n=124.3/x+8.8,卵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404.8/x+159.3、n=101.2/x+39.8、n=45.0/x+17.7,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结论】在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番茄潜叶蛾幼虫为m=0.6头·株~(-1)以上,卵在达到密度最大值前,均呈聚集性分布。番茄潜叶蛾成虫偏好在幼嫩的叶片产卵,随植株被害加剧该偏好略有减弱。当番茄潜叶蛾幼虫的虫口密度为10和30头·株~(-1)时,建议分别取样50和30株;当卵量为10和30粒·株~(-1)时,分别取样50和45株。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闽南常见桑科榕属草药粗叶榕(Ficus hirta)、天仙果(F. erecta var. beecheyana)、薜荔(F. pumila)、变叶榕(F. variolosa)不同药用部位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给药浓度分别为200 μg·mL-1、 100 μg·mL-1,记录给药后48 h、96 h鱼的死亡率,并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斑马鱼胚胎畸形率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上述桑科榕属植物根、茎、叶、果等不同药用部位的水提取物在200 μg·mL-1剂量下是低毒或无毒的,对斑马鱼胚胎无不良影响,反而具有促进胚胎生长的作用,但高剂量醇提取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粗叶榕叶,天仙果茎、叶及变叶榕叶导致斑马鱼胚胎尾部畸形,薜荔叶、果醇提取物处理出现明显心包水肿现象。上述药材作为传统的汤料材料使用是安全无毒的,但用作药酒原料使用时应注意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蓟马(Thrips spp.)锉吸胁迫对蜡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危害等级蓟马锉吸叶片的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中含有32种化合物,包含有9种酸、8种醇、5种酯、5种酮和5种烃。不同危害等级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已分离化合物的总离子峰面积、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各类化合物及其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均不同。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含量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叶片受蓟马锉吸危害的程度。这说明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及含量在垂叶榕与蓟马的互作和协同进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