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食心虫发蛾期长,一般药剂的残效期短,如果防治面积过小,施药后从未防治地迁来之食心虫仍继续为害。因此田间药效测定并不足以表明真实效果,特别是难以麦明防治后的经济效益。我们以6%666粉剂、6%666加5%DDT_1:1混合粉剂、E605液剂、2.5%敌百虫粉剂等进行了不同施药时期和不同剂量的大面积防治试验。 现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适宜剂量、对出苗和成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以有效成份420g/100kg种子的剂量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再施药防治;在剂型的选择上,以高含量的拌种剂为宜,低含量的其他剂型则存在安全隐患;70%吡虫啉拌种剂拌种防治麦蚜,在试验剂量下对小麦出苗、成株期生长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用该方法,在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3.
稻田施用666治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但在施药期间,对田间有益生物群落,特别是螟卵寄生蜂也不无影响。因此,选择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使达到既有效抑制螟害又减少螟卵寄生蜂死亡,以发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4.
不同增温处理对夏蜡梅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红外线辐射器(Electric radiant infrared heater)设置3个不同增温处理:(1)晚上增温2℃(18:00—翌日6:00);(2)白天增温2℃(6:00—18:00);(3)全天增温2℃;以不做增温处理作为对照,模拟气候变暖对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3个季节中,3种增温处理下的夏蜡梅净光合速率(Anet)和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均高于对照。表明3种增温处理均可以提高夏蜡梅的光合作用能力。增温处理提高了气孔导度(Gs)、暗呼吸速率(Rd),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3种增温处理中,夏蜡梅在3个生长季节的Anet和Amax均以白天增温最大,表明白天增温下夏蜡梅具有最高的光合作用能力。白天增温处理下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全天增温、晚上增温以及对照。白天增温和晚上增温使夏蜡梅的相对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且白天增温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晚上增温、全天增温及对照。白天增温、晚上增温与全天增温处理下的夏蜡梅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低于对照,在12:00和14:00时,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白天增温最高,晚上增温次之,全天增温最低。总之,3种增温处理夏蜡梅的光合能力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在白天增温处理下,夏蜡梅的Anet、Amax值最高,表明白天增温下夏蜡梅具有最高的光合能力,这与白天增温引起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增高、叶片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加强、较低程度的光胁迫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说明未来增温条件下,将提高夏蜡梅的光合生理活性,促进夏蜡梅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稻水象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适宜新疆荒漠绿洲特殊生态环境的稻水象甲超低量喷雾技术,为稻水象甲的大面积统防统治提供新型施药技术。【方法】以小型遥控多旋翼植保无人机(UAV)为施药机械,以稻水象甲常规喷雾防效大于90%的药剂为首选药剂,开展了药剂、施药量、助剂以及施药机型的筛选试验。【结果】施药后3、7、14和21 d虫口密度高于防治指标的样地所占比例依次为35.71%、21.43%、35.71%和78.57%。30%氯虫·噻虫嗪187.5 mL·hm~(-2)防效最佳,14 d药效高达93.43%;药后21 d,球孢白僵菌3000 mL·hm~(-2)的防效最高,达84.65%。各药剂施药量与防效呈正相关。此外,UAV喷雾防治稻水象甲时,添加助剂的平均防效可提高22.29%~28.49%。【结论】在农业精准施药、绿色生产中,综合考虑供试药剂的施药量、持效期、防效和药后存活虫量,建议以30%氯虫·噻虫嗪SC和14%氯虫·高氯氟CS作为全程以UAV为施药机械防治稻水象甲的首选药剂,在稻水象甲种群发展前中期优先考虑低浓度施药量;同时,为避免UAV在实际作业中药液雾滴发生飘失和流失问题,可以考虑添加飞防助剂提升防效。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南方早中稻地区,用666防治一代二化螟的效果很好。但用于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效果往往不够稳定。为此,我们在中籼稻田进行了以下试验: 在二代螟卵孵化基本结束、田间有各龄幼虫时,用666处理稻田(用6%666粉剂),试验分不同用药量及不同施药方法两组处理,共11个小区,小区面积0.3亩,施药后3天检查田间各龄幼虫死亡率,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7.
系统调查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chinensis(Olivier)在宁夏灵武市的发生情况和特点发现:沟眶象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结束后以成虫越冬的沟眶象出土出现第1个高峰期,以幼虫越冬的沟眶象经化蛹羽化出土出现第2个高峰期;幼虫危害臭椿根部形成的瘤状物可以作为鉴别沟眶象危害的特征;沟眶象幼虫在土壤中垂直分布范围集中在0~45 cm深土层,约占80%;成虫出土孔集中在距臭椿树干基部75 cm范围内,占88%。据此建议土壤施药化学防治沟眶象时,施药深度不宜低于45 cm,施药点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不得少于75 cm,且树周各个方向均需施药。每年10月末沟眶象开始"入土"、翌年4月末开始"出土",在沟眶象"入土"结束后但未冻土之前的11中旬和土壤解冻之后但尚未"出土"前的4月中旬,这两个时期土壤施药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沟眶象的同时,还应适时采取打孔注药、熏蒸等措施防治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树干内的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  相似文献   

8.
系统调查沟眶象Eucrypt1orrhynchm chinensis(Olivier)在宁夏灵武市的发生情况和特点发现:沟眶象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结束后以成虫越冬的沟眶象出土出现第1个高峰期,以幼虫越冬的沟眶象经化蛹羽化出土出现第2个高峰期;幼虫危害臭椿根部形成的瘤状物可以作为鉴别沟眶象危害的特征;沟眶象幼虫在土壤中垂直分布范围集中在0~45cm深土层,约占80%;成虫出土孔集中在距臭椿树干基部75cm范围内,占88%.据此建议土壤施药化学防治沟眶象时,施药深度不宜低于45cm,施药点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不得少于75cm,且树周各个方向均需施药.每年10月末沟眶象开始“人土”、翌年4月末开始“出土”,在沟眶象“人士”结束后但未冻土之前的11中旬和土壤解冻之后但尚未“出土”前的4月中旬,这两个时期土壤施药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沟眶象的同时,还应适时采取打孔注药、熏蒸等措施防治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树干内的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求防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有效化学药剂,在室内测定了9种化学农药对该虫的致死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出4种农药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三氯杀螨醇、阿维菌素、阿维-氯氰、联苯菊酯4种药剂对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3.7%~66.7%之间,明显低于对1龄若虫的作用效齐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和毒死蜱4种化学药剂,在田问施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1%以上,其中啶虫脒和毒死蜱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6%和98.2%.在防治应用中,建议推荐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马拉硫磷和毒死蜱5种药剂,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虫态有必要适当调整用药浓度(就除害处理而言)和施药次数,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塑料袋生产白僵菌的方法,一个半月内生产含95亿/克的白僵菌750斤,在全大队885亩玉米和314亩高粱田防治钻心虫一遍,获得了良好效果。 一、防治玉米钻心虫 1.防治春玉米钻心虫 通过在东张村第二生产队设七个小区,每区0.5亩地,重复2次,田间设计为随机排列。施药前,定株查算卵株孵化率,施药后第10、20、30天各调查一次,  相似文献   

12.
以施药作为干扰因子,研究干扰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与对照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存在差异,其中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两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520、0.572,与对照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0.8563相差最大;分蘖盛期一次施药处理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8577,与对照相差最小.各施药处理和对照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表明施药对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影响不大.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病叶(鞘)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等计测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病害的控制好于一次施药,其中两次施药中以孕穗期施药+齐穗期施药和孕穗期施药+灌浆期施药对病害的控制作用最强.施药不但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产量形成较为重要的上部叶位的扩张,而且压缩了水稻纹枯病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限制了其在水稻产量形成时期的扩张.但施药只改变了病菌生态位的分布,调整压缩了水稻产量形成期的病害生态位,病菌生态位势的总和不变.  相似文献   

13.
范仰东  鲁程远 《昆虫知识》1991,28(5):261-263
<正> 稻飞虱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农药仍为叶蝉散、速灭威、甲胺磷等短效农药,防治方法也以拨浇、喷雨等传统方法为主。为了探索适宜于稻飞虱简化防治和规模防治的施药方法和药剂配方,作者于1982年~1989年先后对叶蝉散、灭幼酮等农药不同  相似文献   

14.
小黄鳃金龟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了小黄鳃金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成虫发生期、活动场所、卵及幼虫在地下不同深度的分布比率。根据雌虫卵巢发育进度,提出了在苗圃防治成虫的施药适期、重点圃地及压低下代幼虫密度的效果。通过解剖灯下雌虫,肯定了灯光诱杀的防虫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种不同施药方法评价八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筛选有效防治韭蛆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药剂及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方法】本试验充分抓住韭蛆喜湿这一生物学特性,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单次定点淋根法和二次灌根法)评价8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结果】同种药剂不同的施药方法,二次灌根法在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和韭菜增产率三方面均明显高于单次定点淋根法。同时,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3种药剂单独使用,或分别与辣根素混配,对韭蛆均表现出最佳的防治效果。【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对防治韭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小平 《昆虫知识》1997,34(1):38-38
粮食仓库熏蒸施药时,防毒面具是不可缺少的防护用具,防治人员出入在超过允许含量的毒气中,防止毒气从呼吸道进人体内,对保护人体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粮食基层单位和国家粮食储备库,在施药熏蒸中有相当一部分保防人员不佩戴防毒面具,或只戴口罩,严重违犯施药操作规程,施药后进仓检查粮情时,普遍把防毒面具弃之不用。近些年,为了实现高标准“四无”粮仓,盲目施高剂量药剂,仓内空间体积浓度加氯化苦高达0.016~0.05mm/L,磷化氢达到5mm/m3。不愿意佩戴防毒面具主要原因有,(1)滤毒罐重量大,环纹管过长,易晃动和下…  相似文献   

17.
<正> 叶面喷药防治害虫,受外界气候等因子的限制,残效期较短,杀伤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环境污染等缺点。水稻根区施药可以部分地克服叶面喷药中存在的缺点。我们对早、晚稻主要害虫进行了根区施药试验,结果表明,有以下的优点。 1.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提高二代棉铃虫经济阈值辅以合理摘蕾示范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国棉区重要害虫。二代是华北棉区当前重点防治世代。近年来,棉铃虫种群有上升趋势,以百株15粒卵或5头以上小幼虫为二代经济阈值(防治指标)导致大量施药,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生态学问题。为了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980—1982年我们在河北省饶阳县、1982年在安徽省濉溪县,通过对不同肥水条件下种植的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 L.衡棉1号、鲁棉1号、乌干达3号、  相似文献   

19.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是我国北部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目前在药剂防治上,应用666粉剂或液剂、对硫磷和烟草水等触杀药剂,都取导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大豆蚜虫繁殖快,又多藏于卷曲叶片内,同时上述药剂的药效保持时间短,每次防治不可能消灭所有的蚜虫。施药后一部分未接触到药剂的蚜虫又迅速繁殖继续为害)需耍再次防治。在整个大豆生育期需喷撒2—3次药,才能控制危害。此时正值夏锄紧张时期,施药工具有限,水源不足,又兼后期防治时,豆株生长繁茂,施药不便,很难做到多次防治。 为了寻找高效残效期长的药剂,我所在1960年以前曾进行0.01—0.006%浓度的内吸磷防治大豆蚜虫的试验,由于浓度过低未获得良好效果。于1960—1962年又进行了单株、小区和大面积防治试验。鉴于文献报导,内吸磷在棉株上药效及其持久性取次于施用药剂有效成分的多少,本所进行了小容量高浓度快速的大面积防治试验。兹小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国棉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多年来,由于使用杀虫药剂防治,对减轻为害确保棉花增产,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施用浓度及防治次数却逐年增加,从而使所用药剂的防治效果减退。如1971和1972年河南新乡地区棉铃虫对DDT的抗药力比1964年提高了3—10倍,低龄棉铃虫的抗药力1973年比1971年和1972年提高2.5至4倍。由于抗性的产生,而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早期能侦测出药剂防治无效是由于抗药性还是其他原因是很重要的。如能及早地侦测出所用的杀虫药剂的无效是由于抗性的产生,那么就可以考虑改用其它杀虫药剂或防治方法。另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而误认为抗药性。这种假的侦测就有可能放弃了有效药剂而忽视了无效的真正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1)药剂施用时间不合适;(2)所用药剂的配方和浓度不对;(3)有效盛分的变质;(4)施药时所用的药械调节不善;(5)施药时速度太快;(6)施药期间或施药后天气的影响;(7)稀释药剂的水质不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