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病毒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从而使得对其防治的研究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纯化的3型鼠肝炎病毒(MHV-3)经腹腔注入近交系C3H/HeJ小鼠体内,小鼠感染MHV-3后,约63%存活,存活的小鼠一般情况较正常对照组差,肝脏组织呈现持续炎性改变,血清ALT、AST升高而TP、ALB有所下降,与人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极为相似,可作为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比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科技动态     
鼠肝炎病毒1可以在A/J小鼠中产生SARS症状SARS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至今没有很好的研究结果及治疗方法。加拿大多伦多医院的De Albuquerque N等人用鼠肝炎病毒1(MHV-1)以鼻腔滴入的方式感染了A/J小鼠并产生了SARS样肺部病理变化。所有MHV-1感染的A/J小鼠都产生了渐进性间质性肺炎,包括巨噬细胞浸润、巨细胞出现和透明膜形成。所有动物都因感染而死亡。相比之下,感染MHV-1的其他品系小鼠则只出现轻微的短暂的病变。A/J小鼠感染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尤其是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P-1/CCL-2)、γ干扰素(γ-IF…  相似文献   

3.
研发动态     
<正>中国科学院研制出世界首个丙肝病毒持续感染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成果发表于新一期CellResearch。目前,全球有近两亿人、我国有逾4000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凶手。尽管慢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一例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并评价其预后。结果:该患者戊肝抗体长期阳性,被诊断为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但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经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后戊肝抗体Ig M也阴转。结论:慢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治疗后可同时出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戊肝抗体阴转,预后可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3日龄BALB/c乳鼠CoxA16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方法 3日龄BALB/c乳鼠腹腔注射感染Cox A16型毒株,测定其50%致死剂量(LD50),观察其14 d内存活天数、临床症状打分.采用3LD50病毒攻毒,并观察其14 d内感染程度、体重变化、死亡数,计算平均存活天数、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度流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危害较大。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感染与发病机制,进行药物与疫苗研究的必要工具。目前病毒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特性及发病规律方面。本文仅就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尤其乙型、丙型肝炎树鼩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经不同途径感染不同日龄ICR小鼠后的感染状况,了解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特点,为了解EV71小鼠感染机制和模型制备提供实验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通过口腔途径、颅腔途径、肌肉途径及腹腔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4周龄SPF级ICR小鼠,定期安乐动物,采集各器官组织进行病原学诊断,确定EV71病毒感染情况;同时建立一步RT-PCR、病毒分离、IFA及IEA等方法。结果经腹腔途径感染成年鼠出现竖毛、弓背、消瘦症状,其他各途径感染小鼠感染后未见竖毛、弓背、觅食减少、体重减轻、精神呆滞及神经系统症状。颅腔注射3~4周龄ICR小鼠能在脑组织检测到病毒RNA,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日龄乳鼠能在肌肉组织和肠道检测到病毒RNA,其中,肌肉组织病毒分离可检测到活病毒。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适合EV71的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结论临床分离的EV71毒株通过口腔接种、颅腔、肌肉、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4周龄SPF级ICR小鼠的疾病程度和病毒检出不同,ICR乳鼠及成年鼠可作为该病毒感染机制、病毒体内分布等基础研究,但用作EV71动物模型应用,感染程度尚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印度南部爆发由Chandipura病毒(CHPV)引起的脑炎,造成了2.5月龄和15岁之间的儿童急性死亡,病死率为55.6%。虽然该疾病造成人类急性死亡,但其病理仍不清楚。为了解该疾病的病理,我们用CHPV感染瑞士白化变种小鼠。1周以上的小鼠对所有的攻击途径都敏感。我们选择了皮下接种病毒的途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感染的小鼠表现出了竖毛、厌食、运动失调、感觉过敏、瘫痪和死亡等症状,并表现出了年龄的敏感性(同人类)。3周的小鼠的潜伏期较长,病死率较低。一些存活的小鼠出现了后腿单瘫或双瘫的神经异常表现。通过尸检,瘫痪小鼠除了出现尿…  相似文献   

9.
目前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人类伤寒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近年来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频频出现,使伤寒的治疗更加棘手.由于该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又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受制约.新近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用于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缺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经基因工程产生的小鼠可为AIDS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并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抗AIDS的有效药物。国立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的John Leonard和同事一直从事HIV遗传信息的研究。HIV感染人类细胞时,病毒自身的酶复制遗传信息,从病毒RNA到DNA,这种DNA就整合到人类细胞的DNA中去,这种形式称为潜伏病毒,一旦细胞被激活,潜伏病毒就指导病毒蛋白的制造和装配。研究者将这种潜伏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受精卵,再把受精卵植入小鼠子宫,在13个子代小鼠身上发现了HIV潜伏病毒的DNA,这些小鼠是健康的并分离不到病  相似文献   

11.
在急慢性输血后肝炎、散发性肝炎及爆发型肝炎中,大约10~20%的病人不属于已发现的A~E型肝炎,提示存在新型肝炎病毒。在美国1995年第46届医学年会上,已有了一些有关庚型肝炎病毒(HGV)分子生物学及庚型肝炎血清学方面的摘要报道。1996年初Lin...  相似文献   

12.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发展中国家急性肝炎流行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由于缺少有效的细胞培养系统和廉价的小型动物模型,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理了解较少。近几年在HEV ORF3及其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深入了解HEV的感染和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鸭肝炎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春宇  张大丙 《病毒学报》2007,23(4):312-319
用3'RACE和RT-PCR扩增并克隆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Ⅰ型毒株C80和Ⅰ型变异株E63的3'末端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80株和E63株基因组3'末端均包含1 359 nt的3D、终止密码子TGA、长314nt的3'UTR,而poly(A)尾分别含18个A和19个A.由2株DHV 3D核苷酸序列所推导的3D蛋白均含453个氨基酸,均包含KDELR、DxxxxD、GxxCSGxxxTxxxNS、YGDD和FLKR等小RNA病毒RNA聚合酶的特征基序,该结果进一步证实Ⅰ型DHV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成员.两株DHV与小RNA病毒科9个已知属之间3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6%~37%,介于属间3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范围(18%~60%)之内;此外,Ⅰ型DHV的3'UTR在小RNA病毒科是最长的.用3D蛋白进行进化分析的结果表明,Ⅰ型DHV可能属于小RNA病毒科的一个独立的病毒属.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 NS3 螺旋酶寡核苷酸 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和鉴定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 NS3 螺旋酶 (NS3h) 的寡核苷酸适配子 (aptamers). 利用 SELEX 技术,以 HCV NS3h 为靶分子,从体外合成的 81 bp 随机单链 DNA 文库中筛选与 HCV NS3h 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适配子 . 克隆测序后,进行了解离常数 (Kd) 测定和 Clustal W 软件包分析适配子一级结构 . 经过 8 轮循环筛选,随机 ssDNA 库与 HCV NS3h 的结合率从 0.45% 上升到 29.5%. 所有的一级结构没有共同的同源序列,但可分 5 个家族,其中 4 个家族具有共同的保守序列 . 解离常数测定表明,寡核苷酸适配子 H2 与 HCV NS3h 特异结合的亲和力最高,Kd值为 140 nmol/L. 适配子 H2 (10 μmol/L) 在体外对 HCV NS3h 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 44%. 利用随机寡核苷酸文库获得了抗 HCV NS3h 的寡核苷酸适配子 .  相似文献   

15.
16.
17.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from blood and blood produc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addition of second-generation HCV epitopes in antibody detection assays has increas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lood donor testing, to prevent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non-A, non-B (PTH-NANB), later characterized as Hepatitis C.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all HCV infectious donors are detected by second generation anti-HCV testing. Prospective studies on PTH-NANB were left with some unresolved cases. The use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HCV assays in blood banks presented a problem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indeterminate reactivities in supplemental assays such as RIBA-2. These indeterminate reactivities may be solved by the us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CR is more and more used as an extra confirmatory assay to resolve RIBA indeterminate results on blood donors. However, a European study on the proficiency of HCV PCR in different countries revealed that only a minority of the reference laboratories perform this test faultness. Lately, third generation RIBA was developed, which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resolve RIBA-2 indeterminate cases. RIBA-3 was shown to be mor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in early HCV infection and blood donors than RIBA-2. Third generation anti-HCV testing will become standard practice. Some questions, however, remain unanswered. Do we miss any rare HCV infectious donors, of other genotypes, with third-generation assays, based only on the type 1 sequence of HCV? Can we improve HCV detection in the early phase of infection? What is the role of sporadic HCV transmission? How can we standardize HC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8.
研究HCV核心蛋白对干扰素α诱导的抗病毒分子PKR和2′-5′OA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HCV核心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RT-PCR分析PKR和2′-5′OAS的mRNA水平变化,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核心蛋白对ISRE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分析SOCS3、STAT1及STAT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在干扰素α刺激情况下,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细胞中,PKR和2′-5′OAS的mRNA水平下降,ISRE介导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STAT1磷酸化水平下降。此外,核心蛋白表达的细胞中SOCS3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果表明,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激活SOCS3、抑制STAT1的磷酸化,从而下调干扰素α诱导的PKR和2′-5′OAS表达。  相似文献   

19.
通过PCR从已构建的猪源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克隆扩增ORF3全基因,将扩增产物插入到pMD18-T载体中,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28a-ORF3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 (DE3),IPTG诱导表达。Ni-NTA层析柱纯化表达蛋白,用SDS-PAGE、免疫印迹、ELISA等方法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扩增到345 bp的目的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28a-ORF3;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 (DE3)后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6.50~16.5 kDa之间,与预期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相符;表达的目的蛋白能与阳性猪源和人源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